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山木瓜枝中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活性导向分离,筛选山木瓜枝中具有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粗提物及组分,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活性部位进行系统分离,通过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结合相关文献确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并对所得化合物进行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的研究。结果:从山木瓜枝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桑橙素(1)、4,6,3',4'-tetrahydroxy-2-methoxybenzophenone(2)、2,4,6,3'-tetrahydroxybenzo-phenone(3)、3,6,7-trihydroxy-1-methoxyxanthone(4)、2S,3S-3,5,7,3',5'-pentahydroxyavane(5)、丁香酸(6);实验研究证实化合物1对黄嘌呤氧化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IC50=28.9μM)。结论:从活性部位鉴定的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是主要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2.
土茯苓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物质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土茯苓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物质基础。方法:系统分离土茯苓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水层4个溶剂萃取部位,分光光度法测定土茯苓及4个溶剂萃取部位对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建立亚硝酸钠-硝酸铝比色法测定土茯苓及各溶剂部位黄酮含量,超高效液相-质谱仪联用技术(UPLC-MS)分析有效部位色谱峰成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比对有效部位色谱峰与对照品,分光光度法测定有效部位中成分对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土茯苓中乙酸乙酯部位为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有效部位,主要为黄酮类成分,质量分数为92.13%,鉴定出的成分有表儿茶素、落新妇苷、新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新异落新妇苷、槲皮素、柚皮素,其中表儿茶素、落新妇苷、槲皮苷、柚皮素均具有较强的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作用。结论:土茯苓黄酮类成分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槲皮素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黄酮醇类化合物,药用价值高。文章从体外酶促反应体系的研究、治疗动物高尿酸血症模型效果的研究以及槲皮素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分子机理研究等方面,对槲皮素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 XO)的活性、减少尿酸生成和防治高尿酸血症进行综述。综述提示以槲皮素为代表的一类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治疗痛风的应用前景,槲皮素与黄嘌呤氧化酶分子结合的结构解析为合理设计抗痛风药物提供药物设计基础。  相似文献   

4.
瓜蒌薤白白酒汤活性成分研究(Ⅲ)黄酮类活性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瓜蒌薤白白酒汤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 :在药理活性指导下利用各种化学和色谱手段对复方进行追踪分离 ,利用化学及波谱手段鉴定化学结构。结果 :从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 4个黄酮类化合物。结论 :化合物 1~3为首次从组成该复方单味中药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 1具有较好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瓜蒌薤白白酒汤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在药理活性指导下利用各种化学和色谱手段对复方进行追踪分离,利用化学及波谱手段鉴定化学结构.结果:从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4个黄酮类化合物.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组成该复方单味中药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1具有较好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辨识丹参药材中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成分。方法:从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TCMD)收集丹参药材已知的化学成分群。分别采用基于药效团与基于分子对接的方法,筛选丹参药材的化学成分群以辨识凝血酶抑制剂。结果:所建凝血酶抑制剂药效团包含7个药效特征:4个疏水基团,2个氢键给体和1个正氮中心。将所建药效团筛选丹参化学成分数据库,命中14个匹配度(QFIT)在9.0以上的化合物。分子对接结果显示,17个化合物对接得分(docking score)在6.0及以上。2种方法筛选结果相比,有8个共有化合物,部分命中化合物的凝血酶抑制活性已被相关文献所佐证。结论:基于药效团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方法可用来鉴别丹参药材中凝血酶抑制活性成分,丹参的抗凝血机制与其凝血酶抑制活性有关,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丹参作用分子机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寻垫状卷柏中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部位。方法:采用黄嘌呤氧化酶体外抑制实验测定各组分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三个双黄酮成分的混合物Fr5对黄嘌呤氧化酶有强抑制作用(IC50=1.1μg/ml),Fr5继续分离得到的两个组分Fr5-1(IC50=2.9μg/mL)和Fr5-2(IC50=24.0μg/mL),其纯度增高但活性不及Fr5,当重新组合这两个组分时,活性仍然不能恢复或增强。结论:垫状卷柏中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最强的部分是三个双黄酮类成分的混合物,继续分离活性减弱。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Q-Exactive-MS)对桑寄生乙酸乙酯部位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筛选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成分。该实验使用Hypersil GOLD C_(18)色谱柱(2.1 mm×50 mm,1.9μm),以1%甲酸水(A)-甲醇(B)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1),进样量5μL。质谱采用ESI离子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利用Xcalibur 4.1软件对化合物的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及裂解碎片进行分析。采用HPLC筛选部分已知化合物对黄嘌呤氧化酶(XO)的抑制活性。该实验对所得数据结合对照品信息、文献和MzCloud、ChemSpider数据库,共分析出以酚酸类和黄酮类为主的30种化学成分,对其中10种化学成分进行活性筛选,发现没食子酸和柚皮苷查尔酮对XO具有较强抑制活性,IC_(18)分别为57、108μg·mL;。该研究所用UPLC-Q-Exactive-MS方法能准确、快捷、较为全面地分析桑寄生乙酸乙酯部位中的化学成分,其中没食子酸和柚皮苷查尔酮成分可能是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的重要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分子对接方法,阐明虎杖抗痛风作用的机制。方法:以黄嘌呤氧化酶为靶点,利用Autodock软件对虎杖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虎杖中黄酮类和二苯乙烯类成分可通过疏水和氢键相互作用与黄嘌呤氧化酶形成稳定的复合物。结论:虎杖可以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降低尿酸的生成,发挥抗痛风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PLC-Q Exactive MS)和半制备液相色谱(Semi-preparative HPLC)联用技术对葛根药材中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进行快速筛选分离及鉴定的新方法。方法实验以黄嘌呤氧化酶作为生物靶分子,以超滤技术为研究手段筛选酶抑制剂,采用Semi-preparative HPLC技术分离纯化筛选所得到的活性成分,利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对单体活性成分进行进一步结构鉴定。结果从葛根药材中筛选并分离出5个纯度均大于90%的活性成分(葛根素、葛根素-6"-O-木糖苷、大豆苷、6"-O-乙酰基大豆苷和大豆苷元)。结论利用液相色谱-超滤-质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可以快速鉴定、筛选、分离葛根药材中活性化合物。此方法对于筛选黄嘌呤氧化酶酶抑制剂具有快速和灵敏等优势,为痛风等治疗药物的筛选与开发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药效团及文献挖掘技术,筛选中草药中天然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XOI),并研究其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基于药效团的虚拟筛选和数据挖掘技术,在23 033个中药天然产物中筛选潜在的XOI。通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性质及药效团初步筛选具有潜在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抑制活性的化合物;使用分子对接技术进一步筛选XOI并选取打分较高的化合物,分析作用机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潜在XOI化合物在中草药中的分布规律。结果:通过HypoGen方法构建了XOI药效团模型,筛选得到165个潜在活性化合物。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进一步筛选,得到化合物102个,结果显示这些化合物主要是萜类,分布在见霜黄、慈竹、佩兰等中草药中,这些中草药以菊科药用植物为主,药味以辛、苦为主,药性多寒、温,多归于肝、肺经。选取排名前5的化合物进行作用模式分析,结果显示其与受体XO有较强的亲和作用,有进一步实验验证的价值。结论:在菊科植物及其亲缘关系比较接近的药用植物当中,可能发现潜在的天然XOI化合物,为探索新型XOI先导化合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陈艳  堵锡华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5):1095-1097
目的预测黄酮类化合物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方法基于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EDV-13)表征22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应用最佳子集回归与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化合物的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与其分子结构之间的相关定量构效关系模型。结果所建立模型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灵敏及LOO(leave-one-out)检验相关系数。结论模型具有良好估计能力与稳定性,可用于高效黄嘌呤氧化酶拟制剂的设计和开发。  相似文献   

13.
红花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研究从红花中分离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性,探讨化合物的结构与其抗凝作用之间的关系.方法:从红花药材的水提物中分离鉴定得到1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测定各化合物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红花中的黄酮类成分对体外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6-羟基芹菜素-6-氧葡萄糖-7-氧葡萄糖醛酸苷显示强效抗凝作用.结论:红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凝作用与其结构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体外抗痛风药物筛选模型,并从14种常用中药提取物中筛选抗痛风活性药物。方法:运用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筛选模型,对常用的14种中药提取物进行抗痛风活性筛选,并测定活性提取物的IC_(50)值。结果:14种中药提取物显示出不同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其中虎杖、牡丹皮、荷叶、艾叶、葛根、何首乌、大黄的70%乙醇提取物和虎杖、牡丹皮、何首乌、大黄、蒲公英、枇杷叶的水提物显示出较强活性,其IC_(50)均小于5mg/mL。结论:该实验结果为阐述中药抗痛风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也为来源于天然药物的新药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药材》2016,(11)
目的:研究苦远志中糖酯类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及抗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方法:采用D101大孔树脂、硅胶柱层析、Sephaclex LH-20、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方法分离纯化,并结合MS、NMR等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利用ABTS方法和尿酸生成法分别测定其抗氧化和抗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结果:从苦远志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糖脂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蔗糖-6-苯甲酸酯(1)、sibiricose A6(2)、sibiricose A1(3)、glomeratose B(4)、sibiricose A3(5)、glomeratose A(6)、glomeratose D(7)、tenuifoliside C(8)。化合物4、7和8表现出较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和抗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结论:所有化学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糖酯类成分在抗氧化与抗黄嘌呤氧化酶趋势上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天然产物,也是多种药用植物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生物学活性广泛及高效低毒等特点,对于多种类型的肿瘤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乳腺癌是世界范围内女性发病率和死亡人数最多的肿瘤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人数还在持续上升,黄酮类化合物能从多个方面抑制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主要机制有:抑制有氧糖酵解、促进凋亡、阻滞细胞周期、抑制侵袭迁移、导致DNA损伤、抑制芳香化酶、抑制微管生成等。此外,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降低乳腺癌发病风险、辅助化疗等作用。由于化学结构与雌激素类似,黄酮类化合物在乳腺癌防治中具有独特优势。该文对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抗乳腺癌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后续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血管新生是一个动态的、多步骤的过程,现在已知大约70种疾病与血管新生紊乱相关。作者前期研究及文献报道均表明苦参黄酮类成分有明显抑制血管新生的作用,但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尚未明确。该研究应用分子对接技术虚拟筛选苦参黄酮抑制血管新生的药效物质,搜集现已分离鉴定的126个苦参黄酮类化合物组成配体数据库,选择VEGF-a,TEK,KDR等6个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的靶点组成受体数据库,以DrugBank中对各靶点有抑制作用并已上市的小分子药物为参照,设定各靶点对应的已上市小分子药物最低打分为阈值,应用Discovery Studio 2.5(DS2.5)软件的LibDock模块进行分子对接,虚拟筛选出打分高于阈值且排名前10%的化合物共37个。对比分析了原配体、已上市药物和苦参黄酮作用于各靶点的主要活性位点,初步揭示了苦参黄酮抑制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为研发血管新生抑制剂类药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黎莉  陈科力  朱田密  范小磊 《中药材》2007,30(4):445-447
目的:研究并比较卷柏属7种药用植物的28种提取物在体外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活性。方法:用带有酶动力学分析软件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28种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活性,波长290 nm、黄嘌呤氧化酶8.32×10-3U/ml,黄嘌呤0.05 mmol/L,反应时间为1 min。结果:卷柏属7种药用植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和95%乙醇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显示出一定的抑制活性。结论:乙酸乙酯提取物和95%乙醇提取物是卷柏属药用植物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部分,可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有效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该文对甘草中潜在作用于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靶点的抗痴呆活性物质进行研究,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通过收集文献中报道的具有AChE抑制活性的化合物信息,建立基于AChE配体的HipHop药效团模型,收集文献中报道的甘草中的成分并建立化合物库,对甘草中的成分与药效团进行匹配,随后采用柔性对接(flexible docking)手段对匹配到的小分子化合物与AChE靶点(PDB ID:4EY7)进行对接并评估其相互作用。通过文献检索共得到甘草中所包含的化学成分44种,建立甘草化合物库。随后通过测试集验证选出优选药效团04用于对甘草化合物库的虚拟筛选,经过匹配后得到6种甘草中潜在的抗AChE成分。随后通过分子模拟对接分析了6种化合物与AChE的相互作用情况,预测所得甘草抗AChE成分与已有文献相符,表明基于药效团和分子对接技术手段探讨甘草中AChE抑制作用的成分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玉竹中具有降血糖作用的生物碱成分并进行分离鉴定。方法:组合运用多种离子交换树脂色谱对玉竹水提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NMR和MS等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PNPG法和DNS法对所分离生物碱成分进行抗α-葡萄糖苷酶和抗α-淀粉酶活性筛选。结果:从玉竹水提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其中2个多羟基生物碱,2个酰胺类化合物,3个氨基酸以及甜菜碱。其结构分别鉴定为1-deoxynojirimycin(1),fagomine(2),L-azetidine-2-carboxylic acid(3),1,2(S)-pyrrolidinedicarboxamide(4),(2S)-citrullinamide(5),丝氨酸(6),γ-氨基丁酸(7)和甜菜碱(8)。对化合物1,2,4,5,8分别进行了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筛选。其中化合物1和2有显著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098,0.272 mol·m L-1,作用效果优于阳性药阿卡波糖(IC500.493 mol·m L-1)。此外,化合物1对α-淀粉酶有抑制活性,IC50为0.681 mol·m L-1,但抑制活性较阿卡波糖(IC500.035 mol·m L-1)弱。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玉竹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有显著的抗α-葡萄糖苷酶活性。因此,多羟基生物碱类成分是玉竹发挥降血糖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