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中医》2014,(8):1080-1081
北宋是中医理论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儿药证直诀》等著作代表了该时期辉煌的医学成就。北宋医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勇于创新,对脾胃病证治法方药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对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圣济总录》是北宋末年,政府在组织医家广泛收集历代方书,并对此加以整理、提高,经7年(1111~1117年)时间方编成此书,共200卷,达200万字,分为60余门,除载方2万首外,尚设针灸门,集北宋之前针灸,特别是灸法理论与经验之大成。除针刺之外,其书对灸法的论述,对现代临床实践乃至实验针灸也有相当大的参考和指导意义。现对《圣济总录》中的灸法做一肤浅的探讨。灸广济人《圣济总录》用灸法治疗的病种很多,除论述了各种风证、痹证、黄疸、虚劳等内科疾病的灸疗外,尚论述了妇科、儿科、外科、耳鼻五官以及皮肤科的灸疗方法。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虽言…  相似文献   

3.
王春才 《四川中医》1993,11(12):13-14
清代医家叶天士所著《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医案》),所列内科脾胃病证17门,其中有14门45案处方中均配益智仁施治,且不少案例益智仁为方首主药,颇有临床意义。兹就《医案》运用益智仁以治脾胃病证的概况拾要探讨如次。【醒脾运中,开胃增食】脾运呆钝,胃纳不馨,是脾胃病证的主要病机;运脾醒胃是其治疗大法。益智仁气味辛热,能温煦中土以斡旋脾气,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宣明论方》诸证门中62证与《圣济总录》相关内容的渊源。方法:通过列表形式对比二者在病名、病证描述、方名、方剂组成等方面的异同点。结果:《黄帝内经宣明论方》中的62证与《圣济总录》的补遗部分仅有一个病证不同;相关病证的病证描述、方剂描述内容大致相同,但二者有简繁的差异;方名相似;方剂组成有20个完全相同,其余仅个别药味和剂量不同。结论:《黄帝内经宣明论方》诸证门中62证的内容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圣济总录》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5.
<正>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多种病证发展的重危阶段,是最常见的内科急症之一。祖国医学对心衰早有记载,宋·陈师文于《圣济总录》中首先提出心衰的病名。而关于心衰病象、治  相似文献   

6.
糜粥疗法是祖国医学所特有的一种防病治疾的医疗方法,不仅简便验廉,更因能补益脾胃,顾护中州,与小儿“脾常不足”之特点相宜,且寓医于食,甘美可口,易为患儿所接受,故确系儿科治疗中之一良法。现介绍几种常见儿科病证的糜粥处方:蛔虫症可选用:苦楝要粥(《圣济总录》:苦楝根  相似文献   

7.
《圣济总录·诸痹门》涉及痹证的外治方有7首,分别为治疗痛痹的当归摩膏方,治疗著痹的摩风膏摩之方、龙虎膏方,治疗皮痹的蒴藋蒸汤方,治疗风湿痹的无名熨方、陈元膏方及涂摩膏方。通过归纳总结,可知《圣济总录·诸痹门》痹证外治七方有以下特色:疗法不一,摩法为主;专治寒湿,兼治他因;多以辛温,用药峻猛;配以脂类、调味之品。探析《圣济总录·诸痹门》痹证外治七方的组方思路、用法操作,对当代运用外治法治疗痹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学达 《浙江中医杂志》1999,34(12):514-514
叶天士创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治疗体系,对内科杂病证治造诣颇深,尤精于脾胃病证的论治。笔者现就《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脾胃病医案共791则,879诊次的内容,来探讨叶氏对脾胃病证治的独到经验。1 脾胃的生理特点叶氏把脾胃生理特点,概括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  相似文献   

9.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笔者近年来在教学中运用病  相似文献   

10.
《医心方》中有许多养生学思想,其中对食疗养生尤为重视,认为"五谷为养生之主"。书中不仅有专门篇章介绍食物的药性与功效,而且在疾病篇中记载了大量食疗方和食物宜忌。《医心方》有关食物养生观点可以概括为"养生以食养为主"、"治疗须以食治为先"、"调食要以宜忌为本"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圣济总录》中治疗产后乳汁不下遣方用药的规律,为中医中药治疗提供思路.方法:通过阅读研究《圣济总录》妇人产后乳汁不下篇,将全篇中所有方剂包含的药物频数、频率,以及四气五味、归经等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圣济总录》产后门乳汁不下共收录方剂21首,共用药33种;剂型统计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是一部对外感热性病进行辨证论治的经典专著.在太阳病篇中共载条文183条,除论述邪感太阳经彤成太阳病(包括太阳经证和腑论)证治的92个条文外,有91个条文是讨论太阳病误治、失治后变证的辨证论治.这些条文就<伤寒论>太阳病篇来讲,是属太阳病误治、失治变证证治,但从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影响来看,则不仅如此,应该说这与后世内科杂病证治及其发展、完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笔者在本文中,着重探讨了太阳病误治、失治的变证的辨证论治内容,并通过认真研究及与后世内科杂病证治对照,认为<伤寒论>太阳病篇中误治、失治条文内容,对后世内科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此,认为<伤寒论>太阳病篇的误治、失治的证治内容,对后世内科杂病证治有着纲领性的指导意义,为以后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归纳总结《针灸大成》针刺处方配伍及所治疾病规律。方法以《针灸大成》作为文献检索来源,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选择相关条文,建立数据库。结果共纳入针刺处方1756条,经分析得出《针灸大成》针刺处方取穴多以多穴为主,且处方配穴方法以远近配穴法为主;单穴与多穴处方均以治疗内科疾病为主;单穴所治内科疾病中以肢体经络病症为主,所治外科疾病中以疮疡及男性前阴病为主;所治妇科病中以月经病为主;所治眼耳鼻喉疾病中以口腔类疾病及眼疾为主。配穴所治内科疾病中以肢体经络病证为主;所治外科疾病中以疮疡类疾病为主;所治妇科疾病中以月经病为主;所治眼耳鼻喉类疾病中以眼科疾病为主。不同配穴方法的治疗特点为局部配穴法与局远配穴法所治疾病中以内科疾病为主。局部配穴法所治内科疾病中以治疗肢体经络病证为主,远近配穴法中以治疗气血精液病证为主。结论《针灸大成》针刺处方以多穴为主,且配穴方法以远近配穴法为主,单穴与多穴处方所治疗疾病各有侧重;不同的配穴方法所治疾病亦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4.
清代名医李用粹《证治汇补》在内科杂病证治中擅用二陈汤加减治痰,其特点主要有4个方面:内服主痰,治以活法;涌吐痰食,调畅气机;衍成类方,改变性能;宜实勿虚,慎对禁忌。  相似文献   

15.
《圣济总录》以脏腑与经络结合的方法将"脾瘅""脾劳""脾积""飧泄""濡泻""水泻""水肿"等为脾功能失调所导致病症定位于脾。又将"口舌生疮""舌强不语""唇生肿核""脾脏中风""咽喉不利"为足太阴脾经所系肢体、官窍部位导致的病证,定位于脾。再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进一步确定了寒热虚实性质,定位定性和参而制定具体的治法方药,其理法方药符合藏象辨证论治规律。《圣济总录》对脾病证的藏象辨证论治定位规律,对比目前《中医内科学》教材对脾系病证的定位方法,发现两者具有明显的不同:对脾病证的病变部位确定,前者是以脏腑与经络结合的方法进行;而后者仅用脏腑定位方法。《圣济总录》对脾病证以脏腑与经络结合定位,既包括了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疾病,也包括其他系统多种疾病,对于现代中医关于脾病的藏象辨证论治理论研究及临床从脾治疗多种现代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宋建平 《中医药学刊》2004,22(7):1298-1299
在中医内科已成为主干课程的今天,以论述内科病证治为主要内容的中医经典著作《金匮》的教学应突出自身特色,注意讲解其与中医内科所论不同的独到之处,如对一些病证病机、范畴及治法的论述,类似病证的精确辨别,治疗用药特点等等。使学生通过《金匮》的学习,掌握仲景学术思想精华,拓宽中医论治思路,提高辨证论治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在中医学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圣济总录》,原名为《政和圣济总录》,于北宋末年由政府编纂,以宋徽宗名义颁行,其中十七卷收录妇产科类方剂,是一部萃集北宋以前妇产科学术经验的煌煌巨著,是汉唐至北宋妇科学较为全面的总结和体现,对妇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所论病因病机承前人之述,其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多为后人所借鉴和取法。  相似文献   

19.
清代名医李用粹《证治汇补》在内科杂病证治中擅用二陈汤加减治痰,其特点主要有4个方面:内服主痰,治以活法;涌吐痰食,调畅气机;衍成类方,改变性能;宜实勿虚,慎对禁忌。  相似文献   

20.
范宁  奚茜  林殷 《环球中医药》2016,(4):435-438
为整理宋代含药食方,分析其临床应用特点,本文选取《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食治"专卷中所载食方,采取共时分析及古今观照的研究方法,统计并分析宋代"食治"方的膳食类型、用药情况和应用范围。经统计,两书625首食方中235首含药(37.60%);含药食方以米面食品、菜肴和羹为主要膳食类型,粥尤多;含药食方去除重复后共用药81味,以植物药为主(72.84%);含药食方除1首用于产后调理外,均为治病而设且以虚劳和脾胃病证为多。分析后指出宋代含药食方增加有其文化科技背景,专为治病而设的食方需辨证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