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太平圣惠方》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修的大型综合性方书,其认为腰脚湿痹是"风湿冷三气相攻而成也。气胜则通行流转,不为留滞。风湿冷气胜,则住于腰脚。是为湿痹。……风湿痹,冬多中人血脉腠理,则为诸风矣。本由外风邪,入于经络气俞也。"脚腰痛是"由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与真气交争,故腰脚疼痛。"《太平圣惠方·食治腰脚疼痛诸方》认为"宜以食治之也",《太平圣惠方》所载食治腰脚疼痛诸方中,除了针对病证风、寒、湿的药物外,还运用米、面等与其相伍,如梅实仁粥方、豉酒方、婆罗粥方等方剂,这是借米、面之力调护脾胃,另有引风湿之药入脾经四肢之效。可见注意脾胃的调理,是提高治疗风寒湿痹疗效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3.
为整理宋代含药食方,分析其临床应用特点,本文选取《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食治专卷中所载食方,采取共时分析及古今观照的研究方法,统计并分析宋代食治方的膳食类型、用药情况和应用范围。经统计,两书625首食方中235首含药(37.60%);含药食方以米面食品、菜肴和羹为主要膳食类型,粥尤多;含药食方去除重复后共用药81味,以植物药为主(72.84%);含药食方除1首用于产后调理外,均为治病而设且以虚劳和脾胃病证为多。分析后指出宋代含药食方增加有其文化科技背景,专为治病而设的食方需辨证实施。 相似文献
4.
<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是宋代医官王怀隐受朝廷之命所编写的一部重要的医药文献,共100卷,1670门,收方16834则,是继唐代<千金方>、<外台秘要>之后,对中医药的又一次全面总结.目前,医界经常认为宋代医学的特点之一是喜用香燥,当时部分医者确有这种倾向,如<医说·卷四>谓:"今人才见虚弱疾证,悉用燥热之药,如伏火金石附子姜桂之类,致五脏焦枯,血气干涸而致危困".然而,这仅仅是少数医者的一种用药偏向,属魏晋药石遗风的痕迹,而作为宋代最有代表性的医学巨著<圣惠方>来看,则恰恰相反,其治虚劳善用滋润之药,通过滋养润泽,来疗虚损,祛除病邪,正如张杲在<医说·卷四>中所说:"肌肉之虚……非滋润粘腻之物以养之不能实也,故前古方中,鹿角胶、阿胶、牛乳、鹿髓、羊肉、饴糖、酥酪、杏仁煎、酒、蜜、人参、当归、地黄、门冬之类者,盖出此意. 相似文献
5.
6.
7.
《圣济总录》卷五至卷十八为“诸风门”,由1篇“诸风统论”总括其病源,85篇“个论”详述各病证,通过与相关医籍的条文对比发现,在这86篇论中,征引文献十分丰富,除明确提到《周易》1处和《内经》18处外,还有以下文献。1、源出《内经》者,共计9篇,如中风、肉苛、漏风、风厥等。2、源出《诸病源候论》者,共计34篇,如风癔、风口噤、风气、风冷等。3、源出《太平圣惠方》者,共计14篇,如急风、破伤风、摊缓等。4、综合《素问》、《诸病源候论》并有所发挥者,共计4条,如肝中风,中风身体不随、 相似文献
8.
《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的舌诊在中医舌诊学说的历史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地位。本文探讨了《圣惠方》舌象的特点,并与其它舌诊源流研究进行了比较。方法特点,一是只研究舌象本身,而不涉及其诊断意义;二是采用频数统计方法。研究发现:(1)《圣惠方》各类舌象、各种舌象与现代舌象比较,现代舌象较为重视的舌色、苔质、苔色在《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小,反之,现代舌象较不重视的舌面津液(舌干)、舌态(舌强)、舌体病变(舌生疮)、舌形(舌肿)在《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大。(2)《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大的上述各类舌象和各种舌象均属可直接影响舌的功能,因而是能“强制性”引起注意的舌象。《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小的舌色、苔质、苔色类舌象均属需要有意识观察才能获得的舌象。(3)《圣惠方》舌象的上述特点是因其舌诊发展仍较初步,这从其舌象总的出现频数较小也可反映。 相似文献
9.
10.
王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3):172-173
对《圣惠方》三~七卷脏虚补脏诸门的证候特点进行较深入探讨后发现:(1)脏虚补脏诸门的证候与现代各脏虚证比较有较大差别;(2)脏虚补脏诸门证候的特点是理论和经验的分离;(3)脏虚补脏诸门证候理论和经验相分离源于《圣惠方》理论和经验的不同来源及其尚未完全统一。 相似文献
11.
《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的舌诊在中医舌诊学说的历史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地位。本文探讨了《圣惠方》舌象的特点,并与其它舌诊源流研究进行了比较。方法特点,一是只研究舌象本身,而不涉及其诊断意义;二是采用频数统计方法。研究发现:(1)《圣惠方》各类舌象、各种舌象与现代舌象比较,现代舌象较为重视的舌色、苔质、苔色在《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小,反之,现代舌象较不重视的舌面津液(舌干)、舌态(舌强)、舌体病变(舌生疮)、舌形(舌肿)在《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大。(2)《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大的上述各类舌象和各种舌象均属可直接影响舌的功能,因而是能"强制性"引起注意的舌象。《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小的舌色、苔质、苔色类舌象均属需要有意识观察才能获得的舌象。(3)《圣惠方》舌象的上述特点是因其舌诊发展仍较初步,这从其舌象总的出现频数较小也可反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圣济总录·诸风门》神志病病机及用药规律。方法:以诸风门记载医论为理论基础,分析神志病的病因病机;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中的方剂分析模块,总结神志病用药规律。结果:药物分类使用频次排在前3位的为补虚药、安神药、解表药,高频药物排名前11位的有人参、炙甘草、茯苓、防风、远志、朱砂、桂枝、牛黄、茯神、麝香、冰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配伍有人参配伍茯神、茯苓、远志、炙甘草,朱砂配伍麝香、冰片、牛黄。结论:"五脏虚损,风邪乘之"是诸风门神志病证的核心病机。安精神,定魂魄,首选人参;补五脏,安神益智,人参配炙甘草、远志、茯苓;补肝气,助升发,桂枝配干姜;散风邪,疏肝气,佐以防风;窍闭神昏,开窍醒神,朱砂配麝香、冰片、牛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学习《圣济总录·诸痹门》相关条文,对其病因病机、辨证方法、治疗用药进行整理探析.病因病机方面,提倡邪气兼夹内外合邪理论;辨证方面,结合脏腑功能特点,细化脏腑辨证,补充完善证候;治疗方法丰富多样,根据不同病程、病性及病机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并突出酒在治疗中的地位.《圣济总录·诸痹门》对痹的证治,源于《...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的肝脏论篇中药物应用频数进行频数统计分析,结果为:在16类56种药物中,解表药使用频次最高,达138次,占17.7%,其次为补虚药120次,占15.4%,第三位是温里药71次,占9.1%。分析其用药规律为:"风"为《圣惠方》中肝脏的主要证候特点,具有祛风、解痉、止痛功效的解表药应用广泛;《圣惠方》中虚证无阴、阳之分,具有益气、补脾、止痛功效的补虚药多有侧重应用;《圣惠方》虚证则直指肝虚,且多虚寒之证,多应用具有温阳、散寒、止痛功效的温里药。 相似文献
15.
16.
17.
本文对《金匮要略》肺系病证的辨治从病证辨识、病因病机、证治方药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冀为当今临床诊治肺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有明一代,脏腑辨证在前代基础上日趋明朗而系统,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王肯堂于《杂病证治准绳》中大量运用脏腑辩证指导临床辨证与治疗,他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博采众家之长,既重继承,更有创新。在脏腑辨证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为脏腑辨证的临床推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5)
《杂病证治准绳》认为胸痹的病机多与气机不畅有关,将胸痹分为寒凝闭阻、水湿内停、气滞痰阻、情志不遂四种证型,以调理气机升降为主,兼以散寒、化湿、祛瘀。重视脾胃、权衡气机升降是《杂病证治准绳》体现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20.
《太平圣惠方》有关辨证论治的特点和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圣惠方》有关辨证论治的理论少、实践多。表现为总论简约,处方前后没有证候的展开和加减用药;有关辨证理论大多沿袭《内经》、《伤寒论》等著作。书中未严格区分阴虚、阳虚、血虚、津液虚,这类理论也没有形成。论虚必称虚寒、阳虚,但处方中不乏治疗血虚、阴虚者。其对疾病的归类趋于合理,处方、用药极大丰富,多为煮散,充分反映出辨证论治时代疾进的步伐。其辨证论治的方法,对于丰富中医基础理论及指导临床用药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