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发病前24 h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2014年1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282例,根据患者发病前24 h有无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分为观察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及对照组(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观察2组近期疗效、远期预后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静脉溶栓治疗后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远期疗效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病前24 h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能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近期疗效,对远期预后及安全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在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中的应用与评估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方法对发病〈4.5 h急性脑梗死患者符合溶栓条件并家属签字同意后行尿激酶静脉溶栓,在入出院时进行NIHSS评定及90 d后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定临床预后及独立生活能力。结果溶栓前平均NIHSS为(14±5)分,溶栓后24 h平均NIHSS为(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IHSS应用于溶栓中可预测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在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06~2020-01本院83例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以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试验组42例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神经损伤程度(NIHSS)、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40/42)高于对照组78.05%(32/41)(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FBG、2hPG均有所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14%(3/42)与对照组2.44%(1/41)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Barthel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可提高效果,改善神经功能,控制血糖控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 占我国卒中的69. 6% ~70. 8% [1].急性轻型脑卒中是指NIHSS 评分≤3 分的患者.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类型, 其起病时症状轻微, 溶栓治疗存在的颅内出血风险, 考虑到溶栓治疗的风险/效益比不高, 既往大部分重要的静脉溶栓试验研究将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排除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与抗血小板药联合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后遗症情况及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通过汶上县第三人民医院在2019年2月至2022年7月,随机选取收治的9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9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采用口服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在口服阿托伐他汀片的基础上联合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观察两组患者脑梗死治疗总有效率,观察两组患者血小板参数,观察两组患者后遗症总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变学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脑梗死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高于对照组65.31%,P <0.05。两组患者血小板参数对比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数据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LT、MPV均好于对照组,PDW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后遗症发生率比较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语言表达不清楚、四肢瘫、吞咽障碍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血流变学指标比较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沉降率指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采用药物联合治...  相似文献   

7.
溶栓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时间、方法、药物,并为临床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必要依据。随着神经病学和溶栓剂的研究和发展,溶栓治疗已经成为降低梗死面积和致残率的最有效方法,特别对中、重度神经障碍的病人疗效成为显著。随着医学技术和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已经研发出更先进的新型溶栓药物,如国外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重组尿激酶原(rpro-uk)等进行的脑梗溶栓治疗的大规模临床实验,都取得良好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正>急性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及时的溶栓治疗能够再通堵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早期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是在发病4.5h内给予溶栓药物,目的是尽早再通闭塞的脑血管,使局部缺血脑组织在出现不可逆性损害之前获得再灌注,以期迅速改善症状,减轻病残程度[1],但溶栓后对并发症的观察、康复护理等同样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病发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昆明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63例,根据发病前是否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分为试验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对照组(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价疗效,颅内出血发生率和死亡率评价安全性。结果:组内比较中,静脉溶栓后的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中,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颅内出血发生率(6.7%vs. 3.0%,P=0.933)及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求血小板平均体积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血球自动计数仪检测48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血小板平均体积,并以40例健康成人作对照组。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小板平均体积明显大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增加是脑梗死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医药科学》2016,(7):29-3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和凝血功能参数的变化,为临床治疗脑梗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1)对81脑梗死患者根据头部CT或MRI病灶大小,梗死体积按Pullicino公式(长×宽×层数/2)计算进行分组:大梗死组(病灶体积>10cm~3)10例,中梗死组(病灶体积4~10cm~3)22例,小梗死组(病灶体积<4cm~3)49例,设健康对照组50例。(2)分别在溶栓治疗前24小时内、溶栓治疗后24h内、第3天和第7天采集脑梗死组血标本,进行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和脂蛋白(a)[Lp(a)];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浆D二聚体(D-D)检测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1)大、中、小梗死组溶栓治疗前24h内TG、TC、LDL-C、APOAI、APOB和Lp(a)高于对照组(P<0.01),HDL-C低于对照组(P<0.05);大梗死组溶栓治疗前24h内TG、TC、LDL-C、APOAI、APOB和Lp(a)高于小梗死组(P<0.05)。(2)大梗死组溶栓治疗前24h内TG、TC、HDL-C、LDL-C、APOAI、APOB和Lp(a)与溶栓治疗后24h内、第3天和第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大、中、小梗死组溶栓治疗前24h内FIB和D-D高于对照组(P<0.01),PT和APTT低于对照组(P<0.05),TT无统计学差异(P>0.05)。(4)大梗死组溶栓治疗前24h内FIB和D-D高于小梗死组(P<0.05),PT、APTT和TT较小梗死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大梗死组溶栓治疗后24h内、第3天和第7天D-D、PT和APTT明显高于溶栓治疗前24h内水平(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和凝血功能指标有明显变化,其水平变化可作为脑梗死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溶栓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1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为6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护理后,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经比较,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采用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大大减少了患者的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3.
张玉荣  徐刚 《安徽医药》2016,37(11):1421-1424
目的 探讨个体化溶栓抗凝治疗在后循环脑梗死(PO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POC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溶栓抗凝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普通静脉溶栓和抗凝治疗方案)62例和个体化组(个体化溶栓和抗凝治疗方案)32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分析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 治疗后第7天,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估结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沉降率(ESR)]检测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个体化组上述指标检测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T水平则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个体化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除血小板减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个体化组自发性出血率和注射部位出血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个体化溶栓、抗凝治疗对改善POCI患者神经功能、调节其凝血和血液流变学状态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溶栓、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急性期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心源性脑栓塞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溶栓组、抗凝组、抗血小板组,各30例。溶栓组给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PA)溶栓治疗,抗凝组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组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对比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死亡率及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指数)。结果治疗前,三组NIHSS评分和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NIHSS评分和BI指数均优于治疗前,且溶栓组的NIHSS评分(6.73±2.57)分、BI指数(81.66±11.59)分优于抗凝组的(11.88±4.64)、(61.69±11.42)分和抗血小板组的(11.79±4.57)、(61.52±11.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溶栓组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3、9、6、2例,总有效率为93.33%;抗凝组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0、7、5、8例,总有效率为73.33%;抗血小板组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9、6、6、9例,总有效率为70.00%;溶栓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抗凝组和抗血小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4.455,P<0.05)。溶栓组、抗凝组、抗血小板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33%(7/30)、20.00%(6/30)、23.33%(7/30),死亡率分别为6.67%(2/30)、10.00%(3/30)、10.00%(3/30);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死亡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急性期的效果显著优于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明显,且不会增加治疗后不良反应和死亡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溶栓1号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溶栓 1号是从蚯蚓中提取的酸性蛋白酶 ,并经进一步纯化 ,可静脉给药考察对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并采用小鼠肺血栓模型 ,电刺激致家兔颈动脉血栓模型及穿线法形成家兔颈动脉血栓模型 3种实验性血栓模型 ,考察溶栓 1号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溶栓 1号静脉注射给药 (1 5 0、3 0 0、60 0u/kg)可明显抑制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 ,并可明显抑制小鼠肺血栓、家兔颈动脉血栓的形成。溶栓 1号抑制血栓形成可能与抑制血小板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疗法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疗法的护理进行总结。结果溶栓后6h内观察疗效。3例4h内溶栓者均获痊愈,19例显效,4例改善,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达78.6%。结论护理得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成功的重要辅助手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分析发病6h内大面积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21例大面积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溶栓后的效果.结果 本研究2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经静脉溶栓及其他有效救治后,存活患者14例(66.67%),2例症状明显改善(9.52%),1例(19.5%)发生神经功能障碍;死亡6例(28.57%).结论 大面积脑...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责任制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3年~2014年期间住院的7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责任制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改善结果、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均下降,但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7.14%)高于对照组(8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28.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责任制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效果显著,提高患者治愈率,改善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