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阴阳大论》与运气七篇大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阴阳大论》与运气七篇大论的关系 ,宋林亿等作《素问》新校正时首次提出 ,云 :“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 ,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 ,犹《周官》亡《冬官》 ,以《考工记》补之之类也。……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甚明 ,乃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要之 ,《阴阳大论》亦古医经 ,终非《素问》第七矣。”可以看出 ,林亿等认为运气七篇大论是王冰采《阴阳大论》之文以补《素问》第七卷。后世学者亦多从林亿等所论。据现存有关文献记载 ,《阴阳大论》之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 ,云“撰用《素问》、《九卷》、《八…  相似文献   

2.
王艳芳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2):1002-100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依据内经的观点,防病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养生。故《灵枢·官能》中云:“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学习《内经》,其养生理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顺应自然“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夫四时之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臣服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平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相似文献   

3.
“秋伤于湿”之我见周发祥,许东升,贾玉梅(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素问》;中医名词;注释1引言“秋伤于湿”一语,首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两篇。《生气通天论》曰:“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阂...  相似文献   

4.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阴者 ,藏精而起亟 ;阳者 ,卫外而为固也。”王冰注 :“言在人之用也。亟 ,数也。”是说统论这两句讲的是阴阳在人体的作用 ,未作具体解释。“亟”训数 ,谓屡次 ,频数。然而“起频数”为何用 ?言之未详。《太素·调阴阳》作“阴者 ,藏精而极起者也 ;阳者 ,卫外而为固者也”,“起亟”作“极起”,多二“者”字。杨上善注 :“五脏藏精 ,阴极而阳起也 ;六府卫外 ,阳极而阴固也。故阴阳相得 ,不可偏胜也。”是杨氏释极为“至极”之义。“极起”,即“阴极而阳起”是亦阴极生阳之义 ,释为阴阳两者之关系。因为《阴阳应象…  相似文献   

5.
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七损八益”后 ,历代医家对此解说不一。近年来 ,据马王堆出土竹简《养生方·天下至道谈》 ,众人多从房中术解释 ,这一认识也被中医院校教科书所采纳。笔者认为 ,对于“七损八益”的理解远非如此简单 ,故在此对其作一探析 ,并提出本人观点 ,以与同道共习。1 必须联系前后文意理解学习并研究《内经》 ,最忌为我所用 ,截取其中某句话滥加发挥。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通篇讨论天地、万物之阴阳 ,且重在人身之阴阳 ,就此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乃至摄生多方面论述 ,以阴阳贯穿了始终。当黄帝提出“法阴阳…  相似文献   

6.
2 .5顺应天时阴阳消长之势太阳的公转和自转分别决定着年、日的时间周期变化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阳气者 ,若天与日。”人体的阴阳消长变化与一年及一日内太阳运动具有同步的节律性 ,治疗疾病要掌握这种天时阴阳消长之势 ,以选方用药 ,因时制宜。四时阴阳消长变化 ,“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 ,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素问·厥论》) ,影响于疾病常表现为春夏易于热化 ,秋冬易于寒化。故治疗疾病当顺时令而调阴阳 ,春夏之令 ,治宜抑阳助阴 ,药宜寒凉 ,慎用温热 ;秋冬之时 ,治宜助阳抑阴 ,药宜温热 ,慎施寒凉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相似文献   

7.
论《内经》中"神”与针灸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医学、自然哲学和道教都认为 ,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精、气、血是“神”形成的物质基础 ,“神”寓于精气之中。宋·虞庶云 :“神者 ,精气者之化成也”,表明人身之神是由精气化生而成的。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深受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的影响 ,应用大量篇幅论“神”,《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 ,人之神也”。《灵枢·小针解》:“神者 ,正气也”。《平人绝谷》云 :“故神者 ,水谷之精气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载 :“所言节者 ,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可见《内经》中之神就是人身…  相似文献   

8.
惊者平之析     
惊者平之析中医系楚更五关键词惊者,平之,心理,治疗考医家之论和临床之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提出的“惊者平之”当是对恐怖症提出的一种心理疗法。“惊者平之”考:“惊”,《说文解字》释:“惊者骇也”;《黄帝素问直解》释:“惊骇”。“骇”《新华字典》释:...  相似文献   

9.
“阴阳自和”是中医学的一项重要理论,其思想肇始于《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素问·阴阳别论》则说:“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素问·上古天真论》“逆于生乐”、《素问·至真要大论》“蛰虫不去”、《素问·生气通天论》“精则养神”、《素问·宝命全形论》“土得木而达”、《伤寒论·145条》“无犯胃气及上二焦”等经文中“逆、去、精、达、二”诸字的含义从文字训诂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指出了一天阳气的变化规律,并要求人们按照这个规律作息。《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  相似文献   

12.
读《素问·六节藏相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查历代注家众说纷纭,然“纂言者必钩其玄”,故将其总结如下,并找出最符合临床实际,最贴切的注解,详加论述。 一种观点是以王冰为代表的,以《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立论。唐王冰注“胆者,中正则断无偏私,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其后明·马莳注“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羞肝之志为怒……其余六脏,孰非由胆以决断之者乎?”明·吴昆、清·姚止庵所论亦然。清·陈修国注“胆者担也,有胆方足以担天下事,肝主仁,仁者不忍,故以胆断。”若将此观点应用于临  相似文献   

13.
《素问·厥论篇》有这样一段文字:"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相似文献   

14.
腹诊,最早散见于内经、难经,《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脉则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素问·调经论》云:“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难经·十六难》云:“假令得肝脉,其外证:  相似文献   

15.
从《内经》看情志异常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只要发而中节,对人体健康有保护和促进作用,所谓“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但是急剧或持续过久的情志变化又常常导致疾病,故《内经》中许多经文指出过度的情志是致病的重要原因。《素问·调经论》中说:“夫邪之生也……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这里的喜怒即概括多种情志变化而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认为不节制情志活动可能会影响生命,所谓“喜怒不节,生乃不固”。《内经》对导致情志异常的原因也有较深刻的认识。研究这些原因对于  相似文献   

16.
《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一段,其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一句,历代注家多笼统地加以解释,如王冰日:“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张介宾注日;“术数,修身养性之法”。高士宗则释为“取法于天地阴阳,调和于五行术数,知阴阳术数之道。”究竟什么是“阴阳”、“术数”并没有说清楚。因此后学之人对于本篇许多内容的理解在深度上受到影响,从而对其主要精神把握不准,产生理解的偏差。  相似文献   

17.
<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阐述了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应贯通之理,强调了以阴阳为本对人之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后以及摄生、保健的重要意义。可谓论述阴阴理论的重要篇章。然是篇疑难点颇多,每有令人费解之嫌,故荟集三则而析之,并求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1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夭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文中“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诸家解释各异。有曰:“有阳趋向于旺盛,则阳气生发,阴...  相似文献   

19.
钱师之《内经语言研究》中有《内经名义解诂》一节 ,考证《内经》之命名颇多发明 ,其说平实 ,令人易晓 ,然有可商榷处 ,今抒己见 ,以就正于师说。师之传承 ,绍于章黄 ,章黄之学 ,力避穿凿。故师解《内经》之名义 ,取意平实 ,质朴可从。所谓“内”者 ,对“外”而言 ,以《汉书·艺文志》另有《黄帝外经》三十七卷。除此而外 ,《艺文志》中又有《扁鹊内、外经》及《白氏内、外经》 ,大致若先秦《庄子》内外篇之命名 ,谓内者集名贤 ,外者杂众说也。张介宾、吴昆、王九达、方以智之说 (参《内经语言研究》) ,皆有附会之嫌。然仅遵此“勿穿凿”一…  相似文献   

20.
《素问·热论篇》中有几处经文排列颇有不妥之感,试析疑如下。 篇首黄帝愿闻“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之状,下文当是歧伯具体说明热病单经受邪和两感于寒的情况,但中间却插入“病遗”、“食复”内容。这样,不仅答非所问,且条文体例亦失严密性。易使人误以为“病遗”、“食复”仅为单经受邪之热病所发生。其实无论单经受邪,还是两感于寒,如护理不当,皆可发生“病遗”、“食复”,而且临床上更多见于两感于寒之热病者。由是,若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