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正>脊髓前动脉综合征(anterior spinal artery syndrome,ASAS)是神经系统疾病中较少见的脊髓缺血性疾病,其临床症状相对复杂,临床漏诊或误诊率较高。1病例报告患者男,74岁,主因"突发四肢无力1d"入院。入院前1d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双腋下肋部疼痛,约2h后出现双下肢无力,症状呈渐进性加重,未予重视,次日出现双上肢无力伴尿潴留,遂就诊于作者医院治疗。既往  相似文献   

2.
3.
正脊髓血管造影,尤其是经皮穿刺股动脉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脊髓血管疾病的金标准。至今,由于影像技术、DSA血管造影机诸多后处理功能的进步,如三维成像技术(three-dimensional imagingtechnology;图1)、最大密度投影成像(maximumintensity projection,MIP;图2)、双容积重建(doublevolume,DV;图3)与三维影像融合技术(three  相似文献   

4.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李松奎,郝培来,公伟宏,李守村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是脊髓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现将我院1985年1月~1994年12月收治的32例临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22例,女10例,男女之比2.2:1,发病年龄:1...  相似文献   

5.
动脉夹层是由于动脉内膜破裂造成血液进入血管壁内形成壁内血肿,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或血管破裂。脑动脉夹层包括颈动脉夹层及椎动脉夹层,该病发病率低,临床相对少见,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有其特征性,易与急性脑卒中相混淆常造成漏诊、误诊。本文通过回顾分析3例脑动脉夹层患者  相似文献   

6.
椎动脉通常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少数人可出现各种解剖变异.常见的变异起源部位包括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等.本文报道2例少见的右椎动脉起源于右颈总动脉的变异,现就其影像学特点、发育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讨论.病例1:女,78岁,突发意识不清伴呕吐1.5 h入院.入院时处昏迷状态,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行DSA示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左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狭窄,右椎动脉起自右侧颈总动脉.患者行保守治疗,意识一度好转,后因哮喘反复发作,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家人放弃治疗.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因双下肢无力50 d,渐加重伴小便潴留20 d于2004-06-23入作者医院。入院前50 d无明显原因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且逐渐加重,20 d前出现小便潴留、大便秘结。外院行脑脊液检查结果示压力正常,压颈实验通畅,蛋白轻度升高(0·768 g/L),细胞数正常。胸椎MRI平扫检查示,T2~T12水平脊髓腔内呈多个条状长T2信号(图1)。肌肉注射弥可保500μg治疗,1次/d,共20 d,下肢无力无明显好转,遂转入作者医院。入院查体:双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低,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未引出,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及肛门反射消失;双侧Babinski征可疑阳性;L3~…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实验兔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采用兔自体血栓栓塞大脑中动脉制成急性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IA+IV组)、静脉溶栓组(IV组)及对照组,分别给予以动脉+静脉、静脉内注射尿激酶及静脉内注射生理盐水。采用DSA观察血管再通率、核磁共振弥散成像观察相对表观系数(rADC)、改良Bederson评分法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结果:IA+IV组血管再通率为83.3%、rADC值(0.918±0.144)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0.80±0.84)均优于IV组和对照组。结论: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优于静脉内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扩张症的影像学及临床病变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漏诊率。方法诊治1例TIA伴发左侧大脑中动脉M2段扩张的患者,常规完善脑血管病实验室检查以及头部MRI、头部MRA、动脉超声、TCD、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检查,并行DSA检查。结合文献分析讨论颅内动脉扩张症血管病变特征、和脑血管病发病关系、防治措施及预后。结果患者男性,33岁,右利手,5 d来反复发作失语及右侧肢体无力麻木。有高血压、吸烟及饮酒史,有高血压家族史。患者血糖、血脂等生化检查及免疫学检查、头部MRI、头部MRA、动脉超声(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及四肢动脉)、TCD、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DS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2段近心段局部扩张。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同时加用他汀类药物并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随访42个月,未再发作TIA或者脑梗死。结论常规检查未能明确病因的青年卒中患者,应该考虑到ICDA是其原因之一,需要进一步行DSA检查。抗血小板治疗在预防ICDA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发作方面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男性患者,24岁,农民.因农活时突然出现腰背部疼痛,双下肢无力,次日双下肢不能行走,排尿因难而急诊入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梗死部位的分布、发病的血管形态学基础及可能的发病机制,为预防、治疗及预后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 对29例TOBS患者易感因素、影像学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  相似文献   

12.
1 病例 患者,男,15岁,下肢瘫换4小时于2002年10月18日收入院。患者10月18日凌晨约4时发现胸腰部疼痛及双下肢活动困难,但无头痛,无恶心、呕吐及呼吸困难,约30分钟后胸腰部疼痛逐渐消失,但双下肢无力加重且完全不能活动,双上肢也感轻度力弱,立即送我院急诊科就诊收入院。入院查体:T 36.4℃,P 70次/分,R 20次/分,Bp 105/70 mmHg,一般情况,可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合作,卧位,对答切题,头颅五官正常,颈软,心肺腹正常。双上肢肌力4级,双下肢肌力0级,双下肢浅感觉消失,深感觉存在,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急行颈_3-胸_6 CT平扫无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脉络膜前动脉远端动脉瘤 (DAChAA)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报告 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 ,并复习文献 2 1例。结果 患者头颅CT检查示脑室内出血 (IVH) ,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SA)确诊 ,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脑室内DAChAA ,经手术治愈。文献 2 1例DAChAA中 1 3例伴发于颅内烟雾病 ,2 0例发生颅内出血 ,多为IVH(9例 ) ,次为脑内血肿 (ICH) (6例 ) ,均靠脑DSA确诊 ,手术切除动脉瘤 (AN) 7例中 ,3例疗效良好。结论 DAChAA罕见 ,治疗困难 ,但只要处理得当 ,有望治愈  相似文献   

14.
Cobb’’s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非遗传性疾病, 表现为同一椎体节段内发生的可同时累及皮肤、椎体、脊髓甚至内脏组织的脊柱脊髓血管畸形。Behrenbruch在1890年首次报告了1例脊柱脊髓血管畸形合并相对应的椎体皮肤血管瘤患者, 1915年Cobb[1]阐述了同一椎体中皮肤血管瘤与脊柱脊髓血管畸形的关联, 故后人将之称为Cobb’’s综合征。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于2023年8月收治了1例累及颈7~胸3椎体节段的Cobb’’s综合征患者, 笔者现将该例患者的诊治经过报道如下, 以期提高临床同道对这一罕见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TOBS的临床主要表现为一过性意识障碍、眩晕、眼动及瞳孔的变化、锥体束损害、偏盲或皮质盲、共济失调及记忆功能损害;磁共振(MRI)表现梗死灶在丘脑、小脑、中脑、枕叶、脑桥、颞叶内侧面及胼胝体压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为基底动脉及椎动脉闭塞或狭窄。结论诊断TOBS需依赖临床表现和MRI表现,DSA能为病变血管提供定位依据,对治疗及预防TOBS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脊髓血管畸形(SVM)的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SV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SVM病例曾误诊为脊髓炎9例,脊髓脱髓鞘疾病或多发性硬化7例,脊柱退行性疾病6例,自发性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脊髓占位性病变1例,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1例,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1例,周围神经病1,肌病1例。结论对SVM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多样性和SVM影像学特征认识不足,病史不详细、体格检查不仔细,临床诊疗思路狭窄是SVM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脉络膜前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全部AChA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病变在核磁共振上累及层数不同进行分组,对其构成比、梗死部位、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病因学进行比较。结果 1 37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中发现148例孤立的AChA闭塞性脑梗死(10.8%),最常累及侧脑室放射冠(77.0%),偏瘫最常见(81.8%),最常见的脑卒中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45.3%)。结论 AChA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且易留残障,由此所带来的的社会经济学问题更为突出; AChA闭塞性脑梗死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有关; 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医师需要更加关注到颈动脉狭窄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做好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工作来降低该脑卒中类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1.5T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MRA)对7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诊断符合情况,探讨MRA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10—2012-08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于1周内先后做DSA和MR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计算MRA诊断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及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等,对照分析1.5TTOF-MRA诊断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与DSA的符合情况,以评价MRA诊断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的临床价值;分析MRA诊断大脑中动脉M1段(起始段、中段、远端)狭窄程度偏高偏低显示情况。结果 71例142条大脑中动脉M1段经DSA检查114条一致,总体准确率80%。诊断大脑中动脉M1段中度以上狭窄的血管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83%、91%、69%、94%;MRA诊断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以上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87%、96%、91%、99%;MRA诊断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敏感性为100%;MRA诊断大脑中动脉M1段(起始段、中段、远端)狭窄程度偏高偏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5TTOF-MRA评价≥50%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具有较高的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性,与DSA有较高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TOF-MRA可代替DSA作为MCA筛查脑血管狭窄的常规检查手段。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起始段、中段、远端)MRA诊断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三维飞行时间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ime-of-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TOF MRA)是否可以作为一种可靠的筛检工具用于术前评估颅内血管狭窄和闭塞性疾病。 方法:2007-03/2008-0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共有33例患者怀疑存在颅内动脉狭窄,均同时接受了3D TOF MRA 和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两位对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病史及其他临床资料不知情的影像科医生分析了33例患者的363个血管片段(双侧的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0%~49%, 50%~69%, 70%~99%及100%。对于各类的狭窄,3D TOF MRA与DSA相比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κ值及P值分别给予计算。 结果:总共发现42处病变血管片段,对于50%~69%的狭窄来说,3D TOF MRA的敏感度是100%,特异度是96.8%,阳性预测价值是62.1%,阴性预测价值是100%,κ值是0.751, P值0.000;对于70%~99%的狭窄来说,分别是100%,98.6%,70.6%,100%,0.821和0.000;对于100%的狭窄(闭塞)来说,分别是100%,100%,100%,100%,1.000和0.000;对于30%~49%的狭窄来说,分别是25.0%,99.7%,66.7%,98.3%,0.356和0.000。 结论:鉴于对狭窄程度为100%、70%~99%或者50%~69%颅内动脉狭窄来说,3D TOF MRA与DSA相比有着高度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可以认为3D TOF MRA是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前一种有效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RI在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重要性及MRI表现与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对22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2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表现为急性根痛、分离性感觉障碍、肢体瘫痪等,MRI主要表现为损害平面T1W低信号或等信号、T2W高信号,横断面平扫多数信号偏于脊髓腹侧,与脊髓前动脉供血区域一致,损害平面基本与临床定位符合,多数病例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结论MRI检查已逐渐成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诊断的最重要检查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