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对冠心病的治疗,近年来在血瘀论治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至于痰瘀论治尚不多见。笔者根据“五脏之滞、皆为心痛”和“胸痹之因,痰凝血滞”的观点,在临床中对45例冠心病病例,应用调畅五脏气机,祛痰化瘀,痰瘀同治的法则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历代名医先贤垂训:“百病生痰、痰生百病”,“怪病多痰”,“怪病皆生于痰”等论,几乎医人皆知。但知道是一回事,临证是否从痰瘀论治,则是另一回事;故又有“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道少”之说。笔者以为:“少在医者见痰而不识痰!或只识有形之痰而不识无形之痰;只识有变之痰,而不识瘀滞之痰;只识舌、脉、症诊痰,而不识全息诊痰;以至疑病不解,难病不愈,怪病不识,故从以下三点讨论之。  相似文献   

3.
咳嗽是儿科常见的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一年四季均有发生,而以冬春尤为多见。 咳嗽一般分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外感关键在“风”,或风寒、或风热。“风为百病之长”,寒热之邪每多随风邪侵犯人体,以致肺气失宣,发为咳嗽;内伤重点为“痰”,或热痰,或寒痰,或湿痰,或燥痰。“百病皆因痰作祟”,痰阻气道,肺气不得宣畅,则病发咳嗽  相似文献   

4.
胡建华平肝熄风通络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神经系统疾病病种复杂,病程长,病情顽固,缠绵难愈,如帕金森病、中风、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运动神经元疾病、周围神经炎等等。临床多见眩晕、头痛、麻木、抽搐、强直、震颤等症状。根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以及“肝主筋”、“肾主骨”等理论,胡老认为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病机是肝风内动。肝根于阴而用于阳,性喜条达;肝木若失于疏泄,肝气郁结,气郁化火,阳气暴张,阳亢风动;或是水不能涵木,肝木亢动化风;而风邪“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且最易挟痰、挟瘀,风、痰、瘀三者阻于经络,流窜全身。所以治疗以平肝熄风、…  相似文献   

5.
赵建民 《山东中医杂志》2006,25(12):850-851
痰既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之因。临床上,化痰法用者多矣。张景岳认为“痰无处不到”,并且认为“无处不到而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提出五脏所伤皆能致痰的论点。丹溪曾强调“百病中皆有兼痰”。可见痰证的广泛性,临证时要重视化痰之法。但在某些情况下,必须重用化痰之法才能取效。笔者学习天津中医学院王士福教授的经验,重用半夏、胆南星治疗骨关节疼痛,后又用于肿瘤的治疗,取效颇佳。今撷取四则案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金元诸家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各持一见:河间认为乃“心火暴甚”、“阳热怫郁”,主火为训;东垣持“本气自病”,主气为先;丹溪则提出“湿热生痰”,痰化热生风,主痰为因。个人认为“虚”、“痰”、“火”皆能导致中风,但三者常互为因果。究其病变,则以肝为核心。清代叶天士把中风主因列入“阴虚阳亢风动”范畴。强调“阴亏”是致病的关键所在。在治疗上提出:治风首宜柔剂,清肝须选清凉,平肝贵在滋潜,镇肝宜用金石,乃叶氏治风起手四法。个人认为,在辨证上应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决不可执一家之说。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一书中对中风的半身不遂证认为其本源是元气亏损,半身无气  相似文献   

7.
<正> “见痰休治痰”见于《景岳全书·卷一·论治篇》。所谓“见痰休治痰”,并非痰病不治痰,而是治疗生痰之源,以“使之不生”(《景岳全书·卷三十一》)。生痰之因颇多,然总不离五脏六腑功能失常、气血津液运行输布的变异。因而必须对痰这一病理产物探本求源,不治痰而痰除,以达事半功倍之效。此就常用治痰十法略述于次,以期共讨。益气以治痰痰乃水液凝聚所化生,有“痰即人之津液”之说,水液的正常代谢输布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如三脏气虚多产生虚痰、湿痰。常以气短懒言,周身乏力,大便稀薄,吐痰量多色白,舌淡苔白腻,脉虚缓为症状特点。以肺气虚为主者,兼见咳嗽,  相似文献   

8.
<正> 傅氏认为:“古人所立治痰之法,皆是治痰之标,而不能治其本也。如二陈汤,上、中、下、久、暂之痰皆治之,而其实无实效也”。傅氏按发病的规律,将痰疾分为初病之痰,已病之痰,久病之痰。其一,初病之痰:即“伤风咳嗽、吐痰是也”。方用陈皮、半夏、花粉、茯苓、苏子、  相似文献   

9.
骨痨又称“流痰”。即骨与关节结核。是外科中较顽固的疾病,病程极为缓慢,治疗颇为棘手。清·余听鸿·《外证医案汇编》中曰:“流痰顽证”,“不可使溃,溃之难痊”,“一经破溃非计月可愈也”。足见此病之顽固。发病原因及好发部位:青少年患者皆由先天不足,筋骨未健,气血失调,痰浊凝滞经络所致;成年人多因房劳过度,肾气亏耗,外邪乘虚而入。大多由外伤诱因而起。发病部位以脊椎、髋关节为多见,四肢次之。从85例病例的统计分析来看,腰椎30  相似文献   

10.
<正>骨病筋伤日久,瘀证和痰证无论先后,致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血凝痰黏滞,痰阻血艰涩,每见痰瘀相互胶着、顽固不化。叶海老师认为,痰和瘀,皆属于人体的病理产物,起于阴阳气血失其常度,津凝为痰,血滞为瘀。虽各有所源,痰来自津,瘀本乎血,津血既为同源,皆出于营分,则痰瘀亦为同源,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密不可分。治疗尤当强调痰瘀同治,痰瘀交结证一旦形成,必须化痰活血,双管齐下,方是正治。  相似文献   

11.
<正> 治疗高血压病一般多从平肝潜阳、滋肾着手,似成定论。本文欲就痰脂与高血压的关系及从痰脂治疗略陈管见,以冀引起注意。古人云:“百病皆由痰作祟”,“凡百药无效,痰也。”引起高血压原因固多,但因过食肥甘、嗜酒或五志化火,肝火过旺,或素体痰湿内盛则是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有学者宗中西医之理,创痰脂之说,认为血脂亦是痰的表现形式之一,血脂增高亦系痰盛。痰脂过盛,混于血中,血液粘稠度增高,筋脉失柔,乃是动脉硬化之因。因此,治疗高血压切勿忽视化痰降浊(脂),逐瘀通络。常用治法如下:1.化痰降浊:痰浊内盛,上蒙清窍,则见头目沉重,胸闷不饥,泛呕痰涎,舌苔厚腻诸症,治当化痰降浊,兼以平肝降逆。药如天麻、钩藤、半夏、陈  相似文献   

12.
试论痰瘀同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津血同源”是中医学对津与血在生理功能方面的概括。痰饮瘀血是津血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从“津血同源”引发探讨“痰瘀同源”意义深远,痰瘀既是疾病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瘀在疾病形成过程中,不仅有共同来源,而且互为因果,在致病上相互为用,故在临床治疗中应见痰勿忘瘀,见瘀勿忘痰。  相似文献   

13.
丹溪认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近人朱曾柏氏指出,“五脏皆能生痰”,对指导重危急症的治疗别开蹊径。笔者在临床上凡遇到重危急症、疑难病,且不管病情如何错综复杂,只要有痰浊壅阻的临床表现及兼见舌苔滑腻垢浊或黄腻,舌体胖大或有齿痕等见证,就抓住这个“痰”的病机,从痰论治,往往可收到“绝处逢生”的奇效。兹举五例抢救案分述如下。蝮蛇咬伤中毒性呼吸麻痹赵××,男,20岁,农民,于82年8月25日初诊。患者于8月22日夜间走路,不慎被蝮蛇咬伤左小脚趾背部。立即请当地蛇医用  相似文献   

14.
许良 《陕西中医》1998,19(12):550-551
<正> 眩晕,自古皆从风、痰、气、血、瘀、虚论治。而丹溪立“无痰不作眩”之说,并提出“治痰为主”的治疗原则,后代众崇之。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疾病谱发生了变化。吾师王翘楚教授,从医50年,学验俱丰,对眩晕不寐等内科杂病,颇有见解。王师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论点,结合临诊实践,提出了从肝论治,平肝活血辨证观点,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举案三则,以阐述之。  相似文献   

15.
刘志明从肝肾论治眩晕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眩晕乃临床常见的内科疑难病证。古今医者论述颇多。《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及“上气不足”、“髓海不足”等记载;河间崇风火,丹溪力倡痰,景岳独主虚;近代医家皆归因于风、火、痰、虚、瘀五端。笔者拜师于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刘志明门下,侍诊数十年.深谙刘老治疗眩晕之独具匠心。现将刘老从肝肾论治眩晕之八法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6.
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可表现为诸多症候,故《类证治裁》指出:“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变幻百端。”因有“百病皆生于痰”之谓。仲景本“见痰休洽痰”之义,对痰证审因论治,阐述颇多。  相似文献   

17.
<正> 咳、痰、喘病在《内经》中已有记载。《咳论篇》中对咳嗽的病因病机以及五脏咳六腑咳的证状作了详细的论述。明确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皆聚于胃关于肺”。但在治疗上“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比较原则且又限于针灸治疗而未有具体方药。张仲景继承发展《内经》治疗咳、痰、喘的理论,根据伤寒、六经各个阶段的不同机转,分别辨证施治,使理法方药贯通一体。他在《金匮要略·肺痿肺  相似文献   

18.
<正> 眩晕证在临床多见,其病因较多。古人有“风眩”、“火眩”、“痰眩”、“虚眩”等等之说。风眩始见于《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孙思邈、沈芊绿也都认为肝风能引起眩晕;痰眩始见于《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济生方》曰:“胖人停饮而眩”;火眩刘河间认为由风火引起,王肯堂认为火致目眩,张三锡主张痰火成眩;虚眩《灵枢》谓:“上虚则眩“,张仲景、徐春甫同意此说。张景岳认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见痰火者,不过一二,但卢搏导主张下虚上实而眩。《临证指南》曰:“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气,风阳上冒,中虚下虚”。我认为眩晕证,病况繁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风、痰所致。故痰聚中焦而上泛,火借风力而飞扬,直达清空之窍而引起眩晕证。善治上者,必求其下。滋其苗者,必灌其根。治病必求于本。因而风、火、痰,则为产生“眩晕”之根本。脾居中洲,为机体气化升降的枢纽。在里属阴,藏而不泻,故脾为阴脏,其性主升,升  相似文献   

19.
奇异怪证多由痰浊所致。《银海指南·痰病论》云:“怪病多痰”。故运用导痰汤、温胆汤及滌痰汤化栽治疗“奇异怪证”易获良效。现将治疗该证之病例和体会述之如下: 妄见:石××、女、38岁,会计。1977年11月10日初诊:幻视3年,3~5日一发,伴胆怯心悸,经中西医调治,疗效不显。脉细弦滑,舌质红,舌苔白。乃肝胆血虚,痰扰心  相似文献   

20.
<正> 痰之为病,在五官科颇为常见.干老肆力于中医耳鼻喉科数十年,对痰证治疗尤有心得.制订常用治痰九法,用于临床,愈病颇多.干老认为,痰的涵义并不限于咽喉、气管分泌物.广而言之,体内一切败津腐液皆属于痰.还有一部分有形的结块,无形的经络阻滞亦可责之于痰.一、清热痰《医学入门》谓:"热痰,因厚味积热或外感误温所致".此证在耳鼻喉科疾病中殊为多见,尤其是咽喉疾病,如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等.症见:咽喉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