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瑶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8,(3)
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表面蛋白酶(PSP,又称GP 63)与其他原虫的表面蛋白不同,PSP在活细胞上具有酶活性。PSP的一个特性是能被放射性碘化作用表面标记。在一株大型利什曼原虫中,掺入大分子的放射性碘,约70%以上与PSP结合。PSP占整个细胞蛋白的0.5~1%,在细胞表面密度很高 相似文献
2.
鲍勇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5,(3)
利什曼原虫生活史中有两种形态: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前者见于雌蛉的消化道,后者在哺乳类的巨噬细胞吞噬溶酶体系统。前鞭毛体可分有后肠发育和无后肠发育两类,前者已列为独立的Viannia亚属,如巴西利什曼原虫;而绝大多数均无后肠发育,均归于利什曼亚属。该亚属公认的发育过程至少有早期前鞭毛体(Procyclic promastigotes)、游滴 型 前 鞭 毛 体(Nectomonad 相似文献
3.
鲍勇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5,(5)
枯氏锥虫、刚果锥虫以及伯氏疟原虫等血内原虫均有溶血作用。本文报告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溶血活性的观察结果。所用杜氏利什曼原虫MHOM/IN/90/RMRI 188株系分离自一印度的黑热病病人,在Tobie氏双相培养基25℃加以培养,于生长对数期(3—4天)或生长稳定期(8—10天)收集前鞭毛体进行试验。实验前,原虫用pH5.8含1%葡萄糖的PBS(PBG)洗3次,使其浓度为6×10~6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长增殖情况,确定其最适体外培养条件。方法分别使用RPMI1640和M199复合培养液,观察温度、pH及新生小牛血清对硕大利什曼原虫、热带利什曼原虫、婴儿利什曼原虫、墨西哥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体外增殖速度与增殖周期的影响。结果当培养温度为26℃时,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含和不含新生小牛血清、pH中性、偏碱和偏酸的PMI1640或M199复合培养基中,早期均能生长,且生长周期相对较长,其他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无血清或偏碱培养基中生长缓慢,增殖周期缩短;培养温度为37℃时,各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均发生沉积,增殖停滞,不同程度地向无鞭毛体转化并发生死亡。结论使用复合培养液培养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温度、pH和新生小牛血清均可显著影响增殖速度和生长周期。各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增殖速度和生长周期存在差异,可能与其遗传背景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蛋白质表达状况。 方法 分别提取和纯化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SC6株前鞭毛体与纯培养无鞭毛体的总蛋白,分别经pH3~10的预制胶条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凝胶用考马斯亮蓝染色,凝胶图像以PDQuest 1.0软件分析,并对主要差异表达蛋白点用电喷雾质谱法进行鉴定。 结果 等量的前鞭毛体与纯培养的无鞭毛体总蛋白经双向电泳分离后均可获近700个蛋白点,其中超过90%的蛋白点的分布和相对强度基本一致。与前鞭毛体比较,6个蛋白点在无鞭毛体蛋白中明显高表达,3个蛋白点低表达。6个明显高表达的蛋白点中有5个为已知功能蛋白,分别为Reiske铁硫蛋白前体、α微管蛋白、过氧化物酶1、二氢硫辛酰胺乙酰转移酶前体和甘露糖-1-磷酸瓜氨酸转移酶;3个低表达的蛋白点中有2个为已知功能蛋白,分别为热休克蛋白70和β微管蛋白。这些差异调节表达蛋白与碳水化合物/能量代谢,应激反应,细胞膜和细胞骨架形成相关。 结论 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蛋白质的表达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6种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作者等对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内的化学物质及酶类的定位等曾作过一些观察,这对其在动物宿主体内寄生时生理功能的了解有一定意义。本文系在前文基础上,对6种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内的生化物质,作了组织化学定位及含量或活力的观察,希冀作为了解其在昆虫宿主体内寄生时生理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比较我国利什曼原虫伽师株有毒力和无毒力前鞭毛体蛋白表达的差异。方法 将分离于我国新疆伽师县黑热病患者婴儿利什曼原虫JS5有毒力株前鞭毛体和无毒力株前鞭毛体经酶解后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的非标记(Label-free)定量分析,利用MaxQuant软件查库,进行Label-free非标定量(LFQ)分析;每个样品重复3次质谱分析,只有1次有LFQ值的蛋白舍弃。结果 本研究共鉴定蛋白3 994个,有毒力和无毒力株间差异蛋白为298个(差异倍数>1.2或差异倍数<0.83,P<0.05),其中利什曼原虫有毒力株前鞭毛体特有表达蛋白15个,无毒力株前鞭毛体特有表达蛋白23个,二者间表达丰度有显著差异蛋白260个,其中有毒力前鞭毛体表达上调蛋白(高表达)78个,表达下调蛋白(低表达)182个。这些差异表达蛋白中已鉴定功能的蛋白分别涉及糖与脂质代谢、核酸代谢、压力反应、细胞骨架形成、细胞周期与增殖等生物功能。结论 利什曼原虫伽师株有毒力株和无毒力株前鞭毛体蛋白质组的表达存在差异,为筛选和鉴定与利什曼原虫感染相关关键分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浒永湘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5,(4)
作者从感染的小鼠分离出的大型利什曼,分别以血琼脂培养基和施氏(Schneider's)基添加30%的胎牛血清用以培养前鞭毛体,连续培养至一年以上,以观察其对远交系CDI株和近交系的BALB/c株小鼠的感染性。血琼脂基的制备,是将10%V/V脱纤维兔血加入融化的无菌琼脂内,并分装于平皿制成斜面,另加5ml葡萄糖盐溶液,置于4℃备用。施氏培养基加以30%的胎牛血清,按5‰量分装于25cm~2的玻璃瓶内,备用。刮取大型利什曼阳性鼠的3mm直径的组织, 相似文献
9.
10.
11.
哈密沙虎体内蜥蜴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内蒙古额济纳旗从哈密沙虎肝组织内培养分离的蜥蜴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前鞭毛体多为柳叶状,其膜下微管数平均为57±8,微管直径为24nm,微管间距为18-22nm,质膜厚度为7-8nm。该原虫的膜下微管数和微管间距均较Leishmania agamae主L.adleri两种蜥蜴利什曼原虫为少和窄。 相似文献
12.
13.
观察双氢青蒿素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杜氏利什曼原虫(L.d)汶川株及L.d山东株前鞭毛体的体外作用。采用镜下观察及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试验。结果:(1)镜下观察:实验组3个不同浓度(14.1×10-4mol/L、7.1×10-4mol/L、3.53×10-4mol/L)的药物作用48h后,培养基颜色未变(红),虫体活动变慢以至几乎不动,虫数减少,抑制率升高(L.d汶川株的抑制率由73%升至86%,L.d山东株由69.4%升至97.5%),染色后见虫体变形,核、动基体不完整,胞质内出现多个空泡,鞭毛脱落。对照组的培养基颜色变黄,虫体活跃,大部分呈长梭形,并排成菊花状。染色后虫体呈长梭形,核、动基体、鞭毛、胞膜完整、清晰。(2)3H-TdR掺入试验:双氢青蒿素在3.53×10-4mol/L24h即对两株有抑制作用(L.d汶川株抑制率65.8%,山东株为93.4%)。但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没有明显变化(P>0.05)。对L.d山东株的抑制作用较L.d汶川株为强。本文为首次报道双氢青蒿素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具有较强的体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言慧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2,29(4)
通常,利什曼原虫属表面都表达一种分子量为63 kDa的糖蛋白。该蛋白与原虫毒力及前鞭毛体感染宿主的起始阶段有关。恰氏利什曼原虫(L.chagasi,L.c.)至少有18种编码GP63的基因,称为主要蛋白酶(msp)基因。根据基因3′端非翻译序列及表达水平的差异性可将之分为 3类:mspL、mspS、mspC。作者研究了msp mRNA稳定性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5.
16.
17.
砂鼠利什曼原虫Leishania gerbilli是一种亲皮肤性的原虫,它寄生在大砂鼠的耳组织内,并分布于我国西北的甘肃、新疆和内蒙古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与我国接壤处的荒漠地区内。本文报告对砂鼠利什曼原虫前鞭毛期超微结构观察的结果。这种原虫具有利什曼原虫的一般形态特点,其膜下微管并不稳定,在79~138间,平均为113.1,其多少似与切取的虫体部位有关。在利什曼原虫只有一个线粒体,在砂鼠利什曼原虫的个体比较显著,其形态变化很大,并常有几个分枝。动基体就包含在线粒体内的前部,成为线粒体的一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把它们称为线粒体-动基体复合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两株来自我国内脏利什曼病不同流行区的婴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蛋白表达差异,为筛选和鉴定我国不同流行区利什曼原虫致病差异相关分子奠定基础。方法 分别培养两株分离于我国四川九寨沟县(SC6株)和新疆伽师县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JIASHI?5株)的婴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经酶解后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非标记(Label?free)定量分析,利用MaxQuant软件(版本号1.3.0.5)查库,进行非标定量(Label?free quantitation,LFQ)分析。结果 成功鉴定蛋白4 274个,筛选出差异蛋白1 219个(差异倍数>2.0 或 <0.5,P < 0.05),其中JIASHI?5株前鞭毛体特有蛋白550个,SC6 株前鞭毛体特有蛋白174个。SC6 株和 JIASHI?5 株间差异表达蛋白495个,其中SC6株上调蛋白(高表达)167个,JIASHI?5株上调蛋白328个。这些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涉及能量代谢、应激反应、延长感染宿主细胞的寿命以及利什曼原虫存活与增殖。结论 来自我国内脏利什曼病不同流行区的婴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蛋白质表达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刘永超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2,(4)
作者报道了淋巴因子、短小棒状杆菌(Corynebactrium parvum)以及结核杆菌H_(87)Ra激活的C57BL/6鼠腹腔巨噬细胞,在体外对EMT6肿瘤细胞都有细胞毒作用,但不能杀死杜氏利什曼原虫苏丹株IS无鞭毛体(Leishmania donovani Sudan Strain IS),只有在感染无鞭毛体后每天向巨噬细胞加淋巴因子,使持续地维持在激活状态,才能清除无鞭毛体。实验用无鞭毛体,是在叙利亚金黄色田鼠腹腔注射受染脾脏匀浆,两个月后, 相似文献
20.
在新疆克拉玛依小拐农场,从大沙鼠耳组织内查见的利什曼原虫,经NNN基培养11天,对原虫的前鞭毛体作超微结构观察。前鞭毛体多为柳叶状。其膜下微管数平均为80±9(68~111)个,微管直径为24nm,间距为15~28nm,质膜厚度为8nm,与吴传芬等和王捷等报道的甘肃沙鼠利什曼原虫的前鞭毛体有明显差别;在胞质内广泛分布着内质网,线粒体发达,高尔基体常见于线粒体一动基体复合体附近。在鞭毛基体上部有基板1和基板2。在胞质内还可看到脂滴和空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