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体免疫能预防每年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200万~300万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由于发展中国家新生儿和婴儿死亡大多发生在家中,因而很难探究其死因.然而,很可能至少一半以上的死因要归于感染,而其中部分感染可以通过母体免疫加以预防.即使是在卫生资源较为贫乏的贫穷国家中,也有较高比例的孕妇在整个妊娠期间接受至少一次的产前检查.由于母传破伤风抗体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成功,这种预防幼婴严重疾病和死亡的方法已深入人心.然而,部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撒哈拉沙漠周边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疟疾在孕妇中的流行,会对母体免疫的效力产生影响,因为这些感染均对胎盘功能有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全面地探讨母体免疫对预防幼婴死亡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细菌感染仍是全球幼婴患病和死亡的重要病因,通过提高母亲免疫力水平来增强婴儿抵卸细菌感染的能力是母体免疫策略的基础。本文讨论了母体免疫防常见的幼婴疾病的重要性及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细菌感染仍是全球幼婴患病和死亡的重要病因,通过提高母亲免疫力水平来增强婴儿抵御细菌感染的能力是母体免疫接种策略的基础.本文讨论了母体免疫预防常见的幼婴疾病(如破伤风、肺炎、百日咳、B族链球菌及b型流感杆菌感染等)的重要性及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在发展中国家,每年因新生儿破伤风而造成的新生儿死亡数超过40万(其中约20%发生在印度),占新生儿死亡总数的23%~73%,占1岁儿童死亡数的25%~30%.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到1995年消灭新生儿破伤风的目标.给孕妇接种2剂破伤风类毒素(TT)及推广对脐带的无菌  相似文献   

5.
目前,消除麻疹的最佳方法是普种疫苗.新生儿免疫系统不成熟,并且体内存在的母体抗体会中和疫苗病毒,从而导致免疫失败,所以,麻疹疫苗接种的最佳年龄是基于最大百分率婴儿对疫苗产生应答的年龄.然而,这一策略不能预防在母体抗体消失与疫苗提供保护之间易感窗口期的早期感染病例.此文就婴儿体内母体麻疹抗体的持续时间及其对初免年龄的影响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背景:早产可引起60%~80%的新生儿死亡。存活的婴儿可发生终身的并发症。在存在母体感染的情况下,早产的风险为30%~50%。益生菌为活微生物,给予足量益生菌,有益于宿主健康。业已证明,益生菌可取代和杀死病原体,并通过干扰导致早产的炎性级联反应,调节免疫应答。妊娠期间,用局部治疗恢复正常阴道菌丛和酸度而无全身作用,可能优于其他预防早产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尚含有足够母体抗体的幼婴中接种麻疹疫苗,由于残存母体抗体阻碍了免疫应答,可使部分儿童对麻疹的免疫力不足。作者于1979年对5~12月龄接种麻疹疫苗的79名巴西儿童用血凝抑制(HI)试验和中和试验  相似文献   

8.
兹对我院儿科5年来收治的53例围产期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989~1992年我院儿科共收治围产期新生儿386例,患婴大多来自农村,占新生儿住院总数的75.42%。死亡53例,病死率为13.73%。53例死亡新生儿中,早期(0~7天)40例,占死亡总数的75.47%。死因:早产15例(28.3%)、窒息10例(18.9%)、颅内出血8例(15.1%)、肺炎与破伤风各6例(11.3%),其它8例(15.1%)。讨论从本文资料可见早产、窒息、颅内出血及肺炎等与产科因素关系密切的疾患死亡数约占2/3。早产居首位,窒息、颅内出血次之。由于孕妇围产期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新生儿破伤风的死亡因素,探讨其有效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新生儿破伤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低年龄、短潜伏期和严重痉挛的破伤风新生儿死亡的危险增加。另外,其它感染和不当治疗也是影响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的因素。结论 年龄小、短潜伏期和痉挛伴紫绀是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的3个主要因素。正确使用镇静解痉药物,可改善治疗效果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新生儿或幼婴使用结合菌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学特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新生儿和早产儿菌苗不良反应轻微,可自行消退.在幼婴接种首剂b型流感杆菌(Hib)结合菌苗后,抗荚膜抗体浓度一般较低,但有自动抗体产生.全程免疫后可达到或接近常规免疫规划所要求的抗体浓度.值得注意的是免疫记忆似在新生儿期可由首剂疫苗诱导.这些资料表明,幼婴可获得对侵袭性Hib感染的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11.
1998年1月26~27日,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总部召开一次专家会议,评价了幼婴肺炎球菌病的预防策略.会议指出,新生儿接种肺炎球菌结合菌苗和母体接种肺炎球菌多糖或结合菌苗是可能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2.
肺炎球菌是婴幼儿严重细菌性疾病的主要病因。对孕妇免疫接种可能是预防幼婴肺炎球菌性疾病的有效策略。作者测定了孕妇接种肺炎球菌菌苗后从血清和乳汁中传递给婴儿的肺炎球菌抗体量以及被动获得的抗体的半寿期。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母体抗体具有抗多种病毒性疾病的保护作用。因而,可以通过母体免疫接种来增强对幼婴的保护作用,但在具体实施时尚需权衡利弊。本文介绍了对孕妇进行脊髓灰质炎、流感、风疹和呼吸道台胞病毒疫苗接种,结果显示这些疫苗具有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对母亲和胎儿都很安全,可使新生儿获得抗上述病毒的被动免疫。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法接生的普及,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50多年来我院出生的新生儿无一例发生破伤风.但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落后地区,本病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其死亡率在活产儿中5‰~6‰.1988年约80万新生儿死于本病,1991年WHO修正估计为50万例.近年来大量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广州,居住卫生条件极差,生产时仅在家接受不消毒的旧法接生,致破伤风发病率突然剧增,是当前急需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破伤风的综合治疗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破伤风是一种主要发生在未免疫或免疫不当人群的严重感染性疾病。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脐部所引起。其病  相似文献   

16.
冯素芳 《河北医药》2011,33(20):3166-3167
新生儿溶血病(HDN)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和,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循环使母体产生了相应的Ig类抗体,该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发生同种免疫而引起溶血。ABO—HDN的婴儿黄疸较轻,且大多在出生后1~2d出现黄疸,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1991~1995年我市两个办事处(志城、民权)辖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结果。资料显示:我市5岁以下儿童平均死亡率、婴儿平均死亡率、新生儿平均死亡率分别为30.10‰,28.04‰,25.09‰,均高于1991年全国城市水平(20.86‰、17.31‰、12.52‰);年龄与死亡率的关系:婴儿死亡占93.44%,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89.48%,年龄越小儿童死亡所占比例就越高;死因顺位:婴儿组、新生儿组死因前3位均是窒息,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和早产低出生体重。提示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和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提高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水平,最大限度降低产前合并症和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减少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发生率是提高存活率关键  相似文献   

18.
肖琴  张国英  郑静 《成都医药》2008,(3):209-210
目的:了解5年中我院住院患儿死亡主要致死疾病,为儿童医疗保健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对我院2002-2006年74例住院死亡儿童的病历资料按ICD-9(国际疾病分类)的规定进行死因分类,统计不同年龄段死亡儿童的病因。结果:74例死亡病例中新生儿占33.78%,婴幼儿占47.30%,7-15岁儿童占18.92%;不同年龄段儿童死因有所不同,新生儿以重症感染、围生期因素为主要死亡原因(76.00%),婴儿组以重症感染(重症肺炎、败血症)为主,占52.63%。1-15岁组前三位死因分别是恶性肿瘤、颅内感染、重症肺炎。结论:积极控制感染性疾病、加强围生期孕妇保健管理等,是降低住院患儿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5年中我院住院患儿死亡主要致死疾病,为儿童医疗保健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对我院2002~2006年74例住院死亡儿童的病历资料按ICD-9(国际疾病分类)的规定进行死因分类,统计不同年龄段死亡儿童的病因。结果:74例死亡病例中新生儿占33.78%,婴幼儿占47.30%,7~15岁儿童占18.92%;不同年龄段儿童死因有所不同,新生儿以重症感染、围生期因素为主要死亡原因(76.00%),婴儿组以重症感染(重症肺炎、败血症)为主,占52.63%。1~15岁组前三位死因分别是恶性肿瘤、颅内感染、重症肺炎。结论:积极控制感染性疾病、加强围生期孕妇保健管理等,是降低住院患儿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阶段是小儿死亡率最高的时期,特别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医疗预防水平不断改善的今天,传染病、营养不良、婴儿腹泻等疾病发病率明显降低,婴儿死亡率也随之明显下降,因而新生儿死亡率在婴儿死亡中的比例遂相对地增加,因此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是降低小儿死亡率的关键。我院自1980年以来收治新生儿1190例,死亡179人,同期小儿死亡318例,故新生儿占儿科死亡病例的56.2%。本文就新生儿的临床死因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