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临床带血管蒂修复巨大型腹股沟斜疝和幼儿巨大型脐疝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在 30侧经髂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解剖观察了臀上、下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的走行、分布及外径。结果 :阔筋膜张肌的血供主要由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供应 ,占 76 .75 % ,其次是升支和横支者占 81.6 5 %。结论 :阔筋膜张肌的血供丰富、来源广泛 ;旋股外侧动脉有四种不同类型的分支营养阔筋膜张肌。臀上、下动脉深支的终未分支也参与营养该肌  相似文献   

2.
3.
阔筋膜张肌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评价阔筋膜张肌的功能并为临床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研究人阔筋膜张肌的大体形态,肌纤维型分布、肌构筑学特征和肌梭分布密度。结果:Ⅰ型肌纤维占54.5%,肌重44.3g,生理横切面积3.7cm^2,羽 状角6为0度,平均肌梭密度6.48个/g。结论:阔筋膜张肌是一块力弱的带状肌,与臀大肌共同组成平行肌组,在髋、膝关节的角度变化时起到运动监测器的作用以唤起臀大肌的动作。作者假设它与缝芹肌、股薄 共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带血管蒂阔筋膜张肌及腱膜转位修补巨型腹股沟疝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阔筋膜张肌的动脉血管分布、神经支配、肌腹和肌腱的长度等。结果 阔筋膜张肌动脉来源有旋股外侧动脉和臀上动脉 ;该肌由臀上神经支配 ,肌腹长度为 (1 1 2 31± 3 1 3)mm ,髂胫束的长度为 (31 5± 6 8)mm ,髂前上棘水平至腹直肌外侧缘的距离 ,男性为 (1 68± 7 5)mm ,女性为 (1 76± 6 8)mm。结论 阔筋膜张肌血供丰富 ,肌腱膜长 ,位置邻近腹股沟区 ,可作为巨型腹股沟疝修补的供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阔筋膜张肌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解剖新鲜成人尸体5具,观察、测量阔筋膜张肌穿支皮瓣供血穿支的数目、类型、管径、蒂长、走行、出筋膜后轴向及源血管外径,并对其定位。结果阔筋膜张肌穿支血管41支,平均每侧(4.1±1.3)支。其中肌皮穿支35支,肌间隔支/直接皮穿支6支。蒂血管动静脉外径分别为(3.01±0.49)mm和(3.28±0.57)mm。平均蒂长(9.10±0.79)cm。以髂前上棘为坐标,其垂直线为纵轴,其水平线为横轴,穿支血管定位:髂前上棘垂直线外(4.22±1.37)cm,水平线下(8.73±2.72)cm范围内。结论阔筋膜张肌穿支皮瓣的穿支血管解剖位置较为恒定,管径粗,穿支皮瓣制作方便,在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中可作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备份皮瓣。蒂长常小于10 cm是其缺点。  相似文献   

6.
阔筋膜张肌位于大腿上部前上外侧,起自髂前上棘,肌腹包于两层阔筋膜内,至大腿上中1/3交界处移行于髂胫束,后者止于胫骨外侧髁。自Wangensteen(1934)最早用阔筋膜和髂胫束修补腹股沟疝及腹壁缺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阔筋膜张肌和髂胫束的形态与临床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就阔筋膜张肌与髂胫束的形态学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一、形态与功能研究阔筋膜张肌早在Vesaluis时(1552)就已被认识。十八、十九世纪有关阔筋膜张肌的功能吸引了许多解剖学家的兴趣。Winslow(173)认为该肌可使大腿旋内,并正确描述了该肌以部分腱纤…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阔筋膜张肌构筑学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的研究,为阔筋膜张肌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大体解剖法、肌构筑法、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结果(1)阔筋膜张肌肌重(46.25±4.8)g,肌长(16.42±0.6)cm,肌纤维长(4.54±0.5)cm,羽状角0°,肌生理横切面积(9.65±0.74)cm2;(2)支配阔筋膜张肌的神经来自臀上神经下支,从肌的后上部入肌,入肌后向肌下部走行,分成前后两大支,前支主要支配肌前半部,后支主要支配肌后半部。结论 (1)阔筋膜张肌是扁肌,倾向于速度型构筑特征;(2)阔筋膜张肌肌内神经主要分布在肌中部。  相似文献   

8.
对 2 0个膝关节的髌韧带血供进行系统研究。在血管内灌注有色天然乳胶后 ,对膝关节伸肌装置的血供进行解剖和组织透明技术的研究。在髌韧带两侧各有上、中、下 3条动脉。中间支起自膝降动脉或膝下内侧动脉。外侧支起自膝外侧动脉或胫动脉返支。 2个主要血管弓通髌后弓和结节上动脉弓与之吻合。吻合弓和动脉蒂均发支形成韧带周围动脉网 ,尤其在髌韧带两极血管密度高。仅吻合弓发出贯穿韧带的侧副动脉 ,构成髌韧带的两极血供模式。髌韧带上部分的血供由髌后弓的深支营养 ,下部分由结节上弓侧副支的浅支营养。这些腱内血管在髌韧带的中 1 / 3相…  相似文献   

9.
阔筋膜张肌筋膜瓣修复老年巨型疝8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老年人由于生理及病理上的原因,当疝发生时常较易形成巨型疝,对于这些巨型疝若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整复修补较为困难,且易于复发。作者自1992~1997年与普外科协作采用带蒂的阔筋膜张肌筋膜瓣修复老年巨型疝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应用解剖阔筋膜张肌是起...  相似文献   

10.
11.
腓骨短肌肌瓣的血供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腓骨短肌血供的解剖学特征,探讨临床应用腓骨短肌肌瓣和以腓骨短肌为蒂的组织瓣内移修复踝周软组织缺损或治疗胫骨骨不连的可行性。 方法 30例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腓骨短肌的血管来源、走行及分布情况;临床上设计切口取腓动脉的弓形动脉分支为蒂,修复踝周软组织缺损和胫骨骨不连患者10例。 结果 腓骨短肌血管呈节段性分布,主要来自腓动脉的弓形动脉,最远侧的分支平均位于外踝上(50.81±5.45) mm;根据腓骨短肌及血供特点,临床设计的腓骨短肌肌瓣应用于10例患者,均获成功。 结论 腓骨短肌血供丰富,逆行腓骨短肌肌瓣血供可靠,是修复踝周软组织缺损和胫骨骨不连的一种理想肌瓣。  相似文献   

12.
外鼻的血供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外鼻的血液供应,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①38例成人头颅标本,常规解剖并观察外鼻的动脉来源、分支及分布和静脉回流;②10例成人头部铸型标本,观察外鼻的动脉血供和静脉回流;③1例新鲜成人头颅标本,颈外动脉灌注明胶墨汁,切取鼻部皮肤,制成透明标本,观察其皮肤血供的分布和吻合。结果:外鼻的动脉营养主要来源于面动脉及眼动脉分支,包括鼻背动脉、鼻外侧动脉、鼻翼动脉、鼻翼下缘动脉、鼻中隔动脉等。动脉在鼻孔周围呈环形分布。外鼻皮肤的营养由吻合丰富的真皮下动脉网提供,并具一定的方向性。结论:基于鼻背轴型动脉网的存在,可设计以鼻背皮肤(皮下组织)为蒂的鼻中隔软骨粘膜瓣以修复上下睑缺损。井且可以设计以鼻外侧动脉为血管蒂的鼻唇沟岛状皮瓣逆行修复面部缺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解剖观察副神经血供来源及血供形式,为临床带血管蒂副神经移植及带血管的肌肉神经复合皮瓣的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15例(30侧)新鲜尸体动脉灌注乳胶和聚乙烯醇-氧化铋造影显微解剖与X线摄影,观测副神经滋养血管来源、分支及起始外径、血管起始处到副神经的垂直距离、动脉伴副神经走行的最远距离及副神经血供特点。 结果 副神经的血供呈节段性分布,有枕动脉、颈浅动脉、颈横动脉和肩胛背动脉,营养副神经的主干支血管起始处外径依次为(1.5±0.5)、(2.3±0.2)、(2.1±0.3)、(1.8±0.5)mm,各血管起始处至副神经的垂直距离依次为(1.6±0.6)、(4.6±0.4)、(4.8±0.7)、(1.0±0.3)cm,发出数支分支血管进入副神经主干及分支, 伴行副神经走行的距离依次为(4.1±0.7)、(7.3±0.6)、(8.6±0.6)、(8.5±0.5)cm。 结论 副神经血供为枕动脉、颈浅动脉、颈横动脉、肩胛背动脉以及各自的分支节段血管,为副神经神经移术时应重点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髂骨瓣的解剖及应用要点。方法 :在 2 5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重点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的走行、分支、发出点和外径等。结果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阔筋膜张肌支上行支发出点距髂前上棘平面 7.1± 2 .3cm ,外径 1.2± 0 .8mm ,该支又分出 2~ 3支外径在 0 .3mm~ 0 .5mm的小分支从阔筋膜张肌后份进入肌质 ,上行至肌起始处达髂骨 ;其下行支发出点距髂前上棘平面 7.9± 1.8cm ,外径 1.3± 0 .8mm。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髂骨瓣具有手术可行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50全外肢标本,观察了正中神经掌皮支的血供,结果下下中神经掌皮支的营养动脉是来自在尺动脉干,桡动脉干,掌浅弓及桡掌浅支的分歧,共135支,每条掌皮支为2.70支营养动脉,其营养动脉进入神经方式有伴入型,直入型及肌支型三种,营养动脉进入神经的方位有4种方向,即由外侧,内侧,前方和后主进入神经。  相似文献   

16.
在5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上,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后,解剖观测了背阔肌上缘、内侧缘、前缘的长度及面积和厚度,并对背阔肌的主要营养动脉-胸背动脉走行、分布做了观测。  相似文献   

17.
正中神经的血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25具(男14女11)专供科研用的成人尸体上,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解剖和测量了50侧正中神经的来源动脉、营养动脉的长度和外径等。共解剖出营养动脉365条。来源动脉和营养动脉的长度、口径分别为25.44±3.30mm,9.81±0.71mm,0.40±0.02mm,1.61±0.06mm。营养动脉主要发自肱动脉(82侧22.46±5.90%);正中动脉(80侧21.92±5.85%);桡动脉(37侧10.13±4.26%)。  相似文献   

18.
咽鼓管和腭帆提肌,腭帆张肌的解剖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姜平 《解剖学杂志》1991,14(3):199-202
解剖了60侧婴幼儿、14侧成人的标本,观察测量了咽鼓管及其周围的腭帆提肌、腭帆张肌的位置、形态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对不同年龄的腭帆提肌与咽鼓管重叠的比例作了报道,提出了咽鼓管下壁和腭帆提肌随年龄增长而渐离管腔纵轴的观点;分析了对咽鼓管开放起主要作用肌肉的功能和中耳炎发病率因年龄而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正中神经掌皮支血供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0例上肢标本,观察了正中神经掌皮支的血供,结果是正中神经掌皮支的营养动脉是来自民动脉干、桡动脉干,掌浅弓及桡动脉掌浅支的分皮,共135支,平均每条掌皮支为2.70支营养动脉,其营养动脉进入神经方式有伴入型、直入型及肌支型三种,营养动脉进入神经的方位有4种方向,即由外侧、内侧、前方和后方进入神经。  相似文献   

20.
带血供第2跖骨瓣重建外踝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带血供第2跖骨瓣修复外踝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乳胶成尸下肢标本,对足背动脉外侧的分支、走行、吻合及其与第2跖骨的血供关系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第2跖骨有明显的多源性供血特点,其背侧血供源于不同出现率的以下动脉:足背动脉1~4支,跗外侧动脉1~2支,第1跖背动脉1~3支,第2跖背动脉1—2支,弓状动脉2~4支。上述动脉的骨膜支分布于第2跖骨的内、外侧骨面与邻近皮肤,外径0.3~1.0mm。在足背的外侧区,诸动脉的分支问有恒定的直接吻合。结论:依据足背动脉外侧分支的解剖学规律,可以酌情选用血管蒂,设计4种有血供的第2跖骨瓣,用于移植或移位重建外踝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