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环指和色氨酸-天冬氨酸重复序列结构域2(RFWD2)差异表达对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发育及树突棘形成的功能效应。方法 利用免疫荧光鉴定RFWD2在小鼠全脑的定位及表达谱,通过RFWD2与神经元突触蛋白的共定位,明确其在神经元的细胞定位。通过电转染RFWD2-Myc过表达与shRNA载体,分析其对体外培养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发育、树突棘形成与突触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 RFWD2在小鼠大脑皮层与海马区均高表达,与突触形成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FWD2在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及后膜均有表达,与神经元树突的长度、分支数量与复杂性呈正相关。与对照组相比,RFWD2 过表达显著降低了神经元突触蛋白数量[突触小泡蛋白(SYN)4.5±1.2 vs 17.2±2.4/10 μm,P<0.01;突触后致密蛋白(PSD95):2.1±0.3 vs 8.5±1.3/10 μm,P<0.01];而RFWD2抑制表达显著增加了突触蛋白数量(SYN:19.6±2.6/10 μm,P<0.05;PSD95:11.5±1.1/10 μm,P<0.05)。与对照组和RFWD2过表达相比,RFWD2抑制表达降低了树突棘的数量(4.3±0.2 vs 6.2±0.5/10 μm,P< 0.05;4.3±0.2 vs 6.9±1.1/10 μm,P<0.01)。结论 RFWD2可通过Pea3家族成员与c-Jun的泛素化影响突触蛋白的表达,调控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发育、树突棘形成与突触功能效应,为后期作为靶点开展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μ阿片受体(MOR)和δ阿片受体(DOR)在海马神经元树突棘可塑性调节中的功能角色.方法 用磷酸钙共沉淀法将编码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质粒转染到5-9DIV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EGFP标记的神经元发育到2周时,随机挑选形态健康的神经元作为观察目标,使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对同一视野活细胞定时定位观察MOR受体促进剂吗啡和DOR受体促进剂DPDPE给药前及给药后3 h、24 h、72 h树突棘形态大小及密度变化.结果 1.吗啡组和吗啡+DPDPE组,从形态学观察,部分树突棘在给药后24~72h内逐渐变小,甚至消失;2.吗啡组加药后3h树突棘的密度无明显变化(P>0.05),24h后降低了28%,72h后降低了37%(P<0.01);吗啡+DPDPE组加药后3 h树突棘的密度无明显变化(P>0.05),24h后降低了27%(P<0.05),72h后降低了38%(P<0.01);DPDPE组和对照组在给药后3~72h树突棘的密度无明显变化(P>0.05);而DPDPE单独给药组和对照组神经元树突棘形态大小、密度在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本实验表明阿片MOR受体参与了神经元树突棘可塑性的调节,动摇了树突棘的稳定性,而DOR受体无显著作用,同时MOR和DOR受体在对神经元可塑性调节方面也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μ-和δ-阿片受体对神经元树突棘可塑性调节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μ阿片(MOR)和δ阿片受体(DOR)在海马神经元树突棘可塑性调节中的功能角色。方法用磷酸钙共沉淀法将编码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质粒转染到5-9D IV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EGFP标记的神经元发育到2周时,随机挑选形态健康的神经元作为观察目标,使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对同一视野活细胞定时定位观察MOR受体促进剂吗啡和DOR受体促进剂DPDPE给药前及给药后3 h、24 h、72h树突棘形态大小及密度变化。结果1.吗啡组和吗啡+DPDPE组,从形态学观察,部分树突棘在给药后24-72h内逐渐变小,甚至消失;2.吗啡组加药后3 h树突棘的密度无明显变化(P〉0.05),24 h后降低了28%,72 h后降低了37%(P〈0.01);吗啡+DPDPE组加药后3 h树突棘的密度无明显变化(P〉0.05),24h后降低了27%(P〈0.05),72 h后降低了38%(P〈0.01);DPDPE组和对照组在给药后3-72 h树突棘的密度无明显变化(P〉0.05);而DPDPE单独给药组和对照组神经元树突棘形态大小、密度在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本实验表明阿片MOR受体参与了神经元树突棘可塑性的调节,动摇了树突棘的稳定性,而DOR受体无显著作用,同时MOR和DOR受体在对神经元可塑性调节方面也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逆行刺激颈背侧索和背外侧索鉴定猫腰骶膨大部双投射神经元并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进行细胞内染色。胞体、树突及其侧棘和该细胞的局部轴突侧支得到充分显示。胞体位于Ⅲ—Ⅴ板层内,所有树突几乎也都位于Ⅲ—Ⅴ板层。树突在吻尾、内外、背腹方向长度比为4.5:1:2.8。轴突在Ⅲ—Ⅴ板层内广泛分支并发出曲张样的终末支,轴突侧支分布在树突树所在范围内和它们的附近以及胞体的腹侧。应用2001型数字图象处理仪分析测量胞体和树突棘,胞体长径和宽径分别为58.52μm 和51.04μm;树突侧棘的长、宽径分别为1.15~4.97μm(平均2.62μm)和0.78~3.27μm(平均1.93μm);长宽径比为1.51±0.26。树突棘茎长度为0.49~10.87μm(平均2.56μm)。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NMDAR or NR)亚基NR2A在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海马CA1区神经元树突棘丢失和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 制作三动脉阻断(3-VO)GFP转基因小鼠全脑缺血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I/R)组和NVP-AAM077(NVP)干预组;应用跳台试验测试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激光共聚焦和Neurolucida软件分析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及树突棘的变化.结果 学习记忆能力测试发现,I/R组明显差于sham组(P<0.05),NVP干预组差于sham组和I/R组(P<0.05);I/R组CA1区神经元树突棘的数量明显少于假手术组(P<0.01),NVP干预能进一步增加缺血/再灌注所致的CA1区神经元树突棘的丢失(P<0.05).结论 NMDA受体亚基NR2A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所致树突棘丢失和脑认知功能损害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知母皂苷B(Saponins from 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SAaB)对体外培养大鼠乳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发育的促进作用。方法选用出生0~24 h的Sprague-Dawley(SD)大鼠乳鼠,取皮层神经元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培养4 d的神经元用于实验。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测量培养神经元树突分支总长度(TD-BL)、一级树突数目(PDN)、最大分支级数(MBO)和神经元胞体面积。Western印迹法观察神经元突触素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SAaB(10、30、100μmol/L)可明显促进树突发育,表现为树突分支总长度增加、一级树突数目增多、最大分支级数增大及胞体面积增大,并呈明显浓度依赖。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SAaB(10、30、100μmol/L)也可明显增加突触素蛋白表达水平,并呈明显浓度依赖。结论 SAaB对体外培养皮层神经元树突的发育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erythropoietin( EPO)对Aβ1-42所致AD样大鼠记忆能力和皮层神经元树突棘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组、EPO治疗组和脑复康阳性对照组,每组12只。其中生理盐水组双侧海马注射生理盐水各5μL,其余3组大鼠双侧海马注射凝聚态β-淀粉样蛋白( Aβ)各5μL造模。 EPO治疗组和脑复康阳性对照组从造模手术当天开始腹腔注射EPO(5000 IU/kg,隔日一次)和脑复康(40 mg/kg,每日一次)。术后第10天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各组大鼠空间定向学习和记忆能力;利用高尔基染色、连续震荡切片和人工计数的方法,分析各组大鼠皮质神经元树突棘量的改变情况。结果与生理盐水组、EPO治疗组及脑复康组相比,模型组水迷宫测试潜伏期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模型组皮质神经元树突棘数目数目减少,EPO治疗组及脑复康对照组数目明显多于模型组(P<0.05);而EPO治疗组及脑复康对照组相比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EPO可以减轻Aβ1-42对大鼠皮质神经元树突棘的破坏,提高大鼠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小鼠大脑皮质发育阶段神经元成熟和树突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用同窝的发育期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1%脂肪乳剂注射对照组,30 mg异丙酚注射组,60 mg异丙酚注射组.于出生后第7天(P7)经腹腔注射.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异丙酚注射注射对P7小鼠大脑皮质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反应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及NeuN免疫反应阳性的成熟神经元的变化,MAP2B免疫组化检测锥体细胞形态与数量的变化.运用高尔基染色观察异丙酚对P14小鼠大脑皮质内锥体细胞树突棘总数及亚型数量的变化.结果 不同剂量异丙酚对P7小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和成熟神经元细胞数量均无显著影响,MAP2B免疫组化显示60 mg异丙酚注射显著减低P7小鼠大脑皮质内锥体细胞的数量与树突总数,而30 mg异丙酚注射则无显著改变.高尔基染色结果进一步证实:与对照组比较,60 mg异丙酚注射显著减少P14小鼠大脑皮质锥体细胞树突棘总数(P<0.05)及蘑菇样树突棘数量(P <0.05);30 mg异丙酚注射亦显著减少蘑菇样树突棘数量(P<0.05),而对树突棘总数的影响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结论 异丙酚单次注射对发育期小鼠大脑皮质成熟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影响不明显,但高剂量注射对皮质锥体细胞树突的发育与树突棘的成熟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人体海马CA3区神经元锥体细胞发育的过程.方法 取26周、35周、38周引产胎儿和8岁死亡儿童各1例,采用Golgi染色及微镜技术,进行神经元锥体细胞胞体形态学观察,并计算胞体的长度和面积.结果 26周、35周、38周、8岁海马CA3区神经元锥体细胞胞体长度分别为(76.4±3.1)μm、(90.9±13.8)μm、(96.0±16.9)μm、(107.0±9.9)μm;胞体面积分别为(363.8±15.8)μm2、(474.3±115.5)μm2、(449.5±116.8)μm2、(656.8±125.7)μm2.26周胞体长度和面积与35周、38周、8岁相比差异明显(P〈0.05);35周胞体长度和面积与38周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与8岁相比差异明显(P〈0.05);38周胞体长度和面积与8岁相比差异明显(P〈0.05).26W、35W、38W锥体细胞呈锥体形,细胞长度逐渐增长,面积逐渐增大,顶树突从无到有,基树突逐渐增粗增长,树突分支表面的小棘从无到有;8Y锥体细胞呈锥体形,细胞长度趋于稳定,面积稍微增大,顶树突增长增粗,基树突增粗增长,小棘增多.结论 人体在发育过程中,锥体细胞长度呈逐渐增长趋势,增长逐渐变慢并趋于稳定,面积呈逐渐增大趋势,增大逐渐变慢并趋于稳定,锥体细胞形态学上呈生长性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 pannexin 1通道在缺血缺氧损伤中对神经元树突棘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 SD 大鼠海马神经元,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缺血缺氧组和 pannexin 1阻断剂 CBX 预处理组。在干预24 h 后对培养神经元进行 DiI 染色,图像分析树突棘长度和密度。结果:对照组:树突棘以蘑菇状或纤足形态出现;缺血缺氧组:树突棘主要类型是纤足,而缺少蘑菇状;CBX 预处理组树突棘以蘑菇状为主。与对照组相比,缺血缺氧组的树突棘密度与树突棘长度均有所降低(P〈0.001);与缺血缺氧组相比,CBX 预处理组的树突棘密度有所增加(P〈0.001),但树突棘长度更短(P〈0.001)。结论:pannexin 1通道增加树突棘缺血缺氧损伤,应用 pannexin 1通道阻断剂对树突棘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促进树突棘的再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含 NR2 B亚单位的 NMDA受体 (以下简称 NR2 B- NMDAR)与含 Glu R2亚单位的 AMPA受体 (以下简称 Glu R2 - AMPAR)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培养海马神经元树突上的表面表达及共定位。方法 :以 FL AG- NR2 B、GFP- Glu R2及 CFP- Actin的表达载体共转染原代培养 5 d的大鼠海马神经元 ,分别用抗 FL AG单克隆抗体和山羊抗鼠二抗 - Cy3(红色荧光 )、抗 GFP多克隆抗体和山羊抗兔二抗 - Alex4 88(绿色荧光 )作活细胞双重染色 ,显示并计数表面表达的 NR2 B- NMDAR受体簇、Glu R2 - AMPAR受体簇以及两者共定位的受体簇。结果 :培养 7d和 19d时 NR2 B- NMDAR受体簇密度分别为 39.7± 5 .0和 6 4.7± 6 .1(P<0 .0 1;n=6 ) ;Glu R2 - AMPAR受体簇密度分别为 5 9.1± 3.3和 99.7± 6 .4 (P<0 .0 1;n=6 ) ;两者共定位的受体簇密度分别为 2 9.9± 4 .5和 37.5± 2 .5 (P<0 .0 5 ;n=6 )。培养 7d和 19d时 ,与 Glu R2 - AMPAR共定位的 NR2 B- NMDAR受体簇占总 NR2 B- NMDAR受体簇的比例分别 75 .4 %和 5 7.9% ,而与 NR2 B- NMDAR共定位的 Glu R2 - AMPAR受体簇占总 Glu R2 - AMPAR受体簇的比例分别为 5 0 .6 %和 37.6 %。结论 :随着海马神经元的发育 ,成熟神经元比未成熟神经元树突表面 NR2 B- NMDAR受体簇、Glu R2 - A  相似文献   

12.
Yan T  Wang HF  Ji W  Zhang AM  Zhang Z  Zhang H  Wang FS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7):1177-1181
目的观察α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亚群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例,应用α干扰素治疗24周,随访24周。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患者外周血mDC和pDC的百分比和绝对数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治疗有效组13例,无效组12例。IFNα治疗CHB患者24周时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抗HBe阳转率分别为35%、40%、10%;48周时分别为40%、33.3%、20%。外周血mDC和pDC的百分比和绝对数在IFNα治疗后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治疗有效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2周、24周、48周时mDC和pDC绝对数分别为(16.5±5.51)×106/L、(9.86±5.2)×106/L、(9.20±3.19)×106/L、(10.0±3.64)×106/L和(5.91±2.35)×106/L、(4.25±2.00)×106/L、(3.30±1.55)×106/L、(4.32±1.59)×106/L,分别进行多组间方差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无效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2周、24周、48周时mDC和pDC绝对数分别为(14.4±6.62)×106/L、(14.0±5.27)×106/L、(10.40±4.6)×106/L、(12.3±5.23)×106/L和(5.10±1.72)×106/L、(4.06±1.67)×106/L、(3.89±1.25)×106/L、(4.06±8.12)×106/L,经统计学处理,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Nα治疗可以获得持续性病毒学及生化学应答。IFNα治疗可导致体内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过程中,神经元的形态学。方法用扫描电镜观察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在体外发育过程中,神经突起的形态学。结果培养海马神经元呈现梭形、三角形、锥体形等多种形态;神经突起随着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出现长度增加,突起分支增多;扫描电镜下,突起上显示串珠样膨大的膨体样结构,垂直分出呈鼓槌状的树突棘,突起来梢有矛头样和泪滴状生长锥,并见突起之间有连接存在。结论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在形态学上经历了与在体相似的变化,并且具有执行神经元功能的基本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Chen L  Li T  Li R  Wei B  Duan HF  Wang H  Wang LS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5):1061-1064
目的探讨人纤维蛋白原α链末端的24个氨基酸片断alphastatin对人脐静脉来源内皮细胞(ECV304)血管生成抑制作用及机理。方法体外培养ECV304细胞,分别测定alphastatin对其迁移、增殖和体外管状结构形成的作用。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定性检测ECV304细胞中鞘氨醇激酶(SPK)mRNA的表达。分别以10、100、1000nmol/Lalphastatin处理ECV304细胞,提取细胞蛋白质,通过三磷酸腺苷(ATP)检测细胞SPK酶活性。结果不同浓度alphastatin处理组中ECV304细胞迁移的数目,分别为(103±4)个、(75±3)个、(13±1)个,低于对照组的(131±4)个,均P<0·05。alphastatin浓度为100nmol/L、1000nmol/L时,形成管状结构的面积分别为(1509±30)μm2/视野和(1301±20)μm2/视野,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96±31)μm2/视野,均P<0·05。alphastatin对ECV304细胞增殖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PCR证实ECV304细胞SPK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alphastatin降低ECV304细胞内1-磷酸鞘氨醇(S1P)生成量,当其浓度为100nmol/L,作用时间为12h时,效应最明显。结论体外实验证实alphastatin具有明显抑制ECV304细胞血管生成的作用,这种效应与降低细胞SPK活性、减少S1P的生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Guo HB  Zou F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5):1071-1075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al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delayed rectifier outward K+ currents (IDR) in undifferentiated NSC and NSC-derived neurons at various time points of adult SD rat hippocampus in vitro. METHODS: Neural stem cell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hippocampus of adult SD rats with serum-free incubation and single-cell cloning technique. Electrophysiological recordings of IDR were performed using whole-cell patch clamp. RESULTS: The current density of IDR increased in NSC-derived neurons DIV 0-6 d whereas remained constant in DIV > 6 d. The current density of IDR at +50 mV was 45 pA/pF +/- 4 pA/pF and 56 pA/pF +/- 10 pA/pF in undifferentiated NSCs and NSC-derived neurons DIV 0-6 d respectively (n = 9). The activation process of IDR was also altered in DIV 0-6 d whereas remained constant in DIV > 6 d. The positive shift in steady-state activation curve of IDR revealed an increase of V1/2, however the slope factors K remained unchanged. V1/2 was 9 mV +/- 3 mV and 12 mV +/- 3 mV in undifferentiated NSCs and NSC-derived neurons DIV 0-6 d respectively (n = 9, P < 0.05). The inactivation properties of IDR were not altered before and after differentiation. CONCLUSION: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DR were all altered in DIV 0-6 d, suggesting the essential role of IDR in neurogenesis and early stage of differentiation/development process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functional mature of neuron.  相似文献   

16.
Mei YW  Liu CY  Zhang XQ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7):2639-2642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TMS)对大鼠局灶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和健侧皮质树突、突触结构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24只雄性 SD 大鼠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 TMS 组和自然恢复组,前者给予 TMS 治疗28 d,后者常规饲养,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健侧大脑感觉运动皮质锥体细胞树突和突触结构参数的变化。结果 TMS 组大鼠 Bederson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0.58±0.49)明显低于自然恢复组(0.92±0.28)(P<0.05);TMS 组运动皮质锥体细胞树突总长度(898±127)μm、一级树突分支数(6.6±1.5)个和单位长度树突棘密度(0.75±0.19)个/μm均明显高于自然恢复组(788±112)μm、(5.8±1.5)个、(0.60±0.16)个/μm(P<0.05或0.01);突触界面曲度(1.06±0.08)明显大于自然恢复组(1.02±0.06)(P<0.05),突触后致密物质(PSD)厚度(64±13)nm 较自然恢复组(54±12)nm 明显增厚(P<0.01),突触间隙(19.5±2.1)nm明显窄于自然恢复组(23.3±2.3)nm(P<0.0I)。结论 TMS 可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其机制可能与健侧感觉运动皮质锥体细胞树突和突触结构参数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癫痫形成过程中棘突形态、功能变化以及棘突重塑在癫痫形成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①20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癫痫组及对照组,建立锂-匹罗卡品慢性癫痫模型,高尔基染色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棘突形态变化,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海马PSD95及SYP表达变化.②选择SD胎鼠海马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建立无镁癫痫模型.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及神经元棘突数量变化情况统计两者相关性.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癫痫模型组大鼠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棘突平均密度增加,但正常功能棘突数量减少,PSD95及SYP表达增加(P<0.01)②癫痫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P<0.01),且与神经元棘突密度变化呈正相关(r=0.613,P<0.05).结论 癫痫形成过程中突触重塑活跃.但形态及功能异常,为癫痫形成提供基础,可作为棘突重塑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处于乙肝病毒临床清除状态的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提呈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18例术后肝移植受体为病例组,6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以细胞因子诱导法从外周血获得树突状细胞,经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处理后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并比较两组树突状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弱于健康对照组(cpm值4310.8±1820.3 vs 19002.5±3357.8,P<0.001),提呈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能力弱于健康对照组(cpm值4974.9±2414.7 vs 39258.4±5554.9,P<0.001).结论 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提呈乙肝表面抗原的能力低下,此种功能缺陷可能是导致受体针对乙肝病毒的主动免疫反应性低的重要原因,并且其提呈作用受术前乙肝病毒复制状态、术后时间、术后预防方案及术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乙肝病毒含量影响.  相似文献   

19.
Duan SR  Wang XR  Wang CY  Wang DS  Qi JP  Wang HT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7):1904-1907
目的观察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皮质内神经元血红素氧合酶-1(HO-1)与凋亡调节蛋白Bcl-2的表达规律。方法剖解39例脑出血后不同时间死亡患者的脑组织,自出血灶边缘向外1~3cm及出血灶对侧相应部位的脑皮质组织进行取材,出血灶对侧设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不同时间点出血灶周围HO-1与Bcl-2的表达和变化规律,实验结果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人脑出血2h后就有HO-1的表达,2~10h血肿周围神经元HO-1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加[(5.1±2.0)个/高倍视野],17~30h达到高峰[(11.3±0.9)个/高倍视野],120~216h后逐渐减弱[(8.6±0.8)个/高倍视野],240~408h时仍有HO-1阳性神经元[(6.4±0.6)个/高倍视野](F=42.80,P〈0.001)。对照组没有HO-1表达。(2)Bcl-2阳性神经元在脑出血2~10h后就有表达[(4.2±1.7)个/高倍视野],17~30h血肿周围神经元Bcl-2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加[(6.6±0.5)个/高倍视野],36~96h达到高峰[(8.9±1.1)个/高倍视野],240~408h后逐渐减弱[(4.7±0.6)个/高倍视野](F=29.59,P〈0.001)。对照组没有Bcl-2阳性神经元的表达。(3)HO-1和Bcl-2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相关性(r=0.66,P〈0.001)。结论人脑出血后出血灶周围皮质神经元内HO-1与Bcl-2的表达增加,参与了脑出血后脑保护与脑损伤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Ⅱ型树突状细胞 (typeII dendriticcells,DC2 )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乙型肝炎 (乙肝 )患者病程、淋巴细胞亚群和HBVDNA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 10 3例乙肝患者 (包括HBV携带者 11例 ,慢性乙肝轻度 35例 ,中度 33例 ,重度 13例 ,急性乙肝11例 )和 2 5例健康人 (对照组 )的外周血DC2进行检测 ,同时检测患者血常规 ,计算出DC2绝对数 ;用体外灭活的 1型单纯疱疹病毒 (HSV 1)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并与PBMC进行 2 4h共培养 ,检测上清中DC2的α干扰素产生能力 ;统计分析DC2数量、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对照组外周血DC2占PBMC比例为 0 32 %± 0 13% ,绝对数为 (7 2± 2 4 ) 10 6个 /L。与对照组比较 ,HBV携带者DC2的比例 (0 32 %± 0 12 % )和绝对数 (6 9± 3 4 ) 10 6个 /L无明显下降 ;急性乙肝患者的DC2比例和绝对数下降 ,但无统计学意义 ;而慢性肝炎患者DC2的比例和绝对数随病程加重而降低 ,中、重度肝炎的DC2下降较轻度更为显著。DC2产生α干扰素的功能在急、慢性乙肝患者及HBV携带者均降低 ,各组患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DC2的数量与HBVDNA病毒载量未发现相关性 ,但与自然杀伤 (NK)细胞及CD8+ T数量高低存在正相关。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DC2数量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