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咪唑斯汀、氯雷他定、西替利嗪3种抗组胺药的抗组胺及抗花生四烯酸的作用。方法:给大鼠左、右爪分别皮下注射花生四烯酸(1.0g/L,0.1mL)和组胺(10g/L,0.1mL)构建鼠爪水肿炎性模型。在注射花生四烯酸和组胺2h前分别给予咪唑斯汀、氯雷他定、西替利嗪(0.6mg/kg)灌胃,注射后应用体积测量仪分别测定给药后鼠爪体积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结果:咪唑斯汀可抑制花生四烯酸所致的鼠爪水肿(P<0.05),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对其无明显抑制作用;咪唑斯汀对组胺所致的鼠爪水肿有抑制作用(P<0.05),抑制作用强于氯雷他定组,但与西替利嗪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咪唑斯汀具有抗组胺和抗花生四烯酸的作用,且其抗组胺作用强于氯雷他定;与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相比,咪唑斯汀表现出其独特的抗花生四烯酸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咪唑斯汀(皿治林)与依巴斯汀(开思亭)、地氯雷他定(芙必叮)的抗组胺强度与时效之间的关系。方法:36名志愿者分为3组,皿治林组12例、开思亭组12例和芙必叮组12例。在服药前和服药后的12d中,以及停药1周后皮内注射组胺100μg,诱导观察局部风团、红晕的反应强度。结果:皿治林组服药后12d内组胺诱导局部风团和红晕面积的反应强度在各时间点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1或0.05)。结论:皿治林的起效速度、抗组胺作用强度均优于和芙必叮。  相似文献   

3.
3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评价第2代抗组胺药咪唑斯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方法,对96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予以咪唑斯汀10mg、西替利嗪10mg、氯雷他定10mg,均每日1次口服,观察治疗第14天、第28天的临床疗效及停药1周后的复发率。结果:三者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第14天和第28天的有效率分别为:咪唑斯汀组90.0%和96.7%,西替利嗪组85.3%和94.2%,氯雷他定组90.6%和93.8%,三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停药1周后的复发率,咪唑斯汀组为40.0%,西替利嗪组为35.3%,氯雷他定组为28.1%。整个试验过程中均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咪唑斯汀、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在改善临床症状及控制复发方面各有所长。  相似文献   

4.
咪唑斯汀和氯雷他定抗炎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咪唑斯汀的抗炎活性,探讨咪唑斯汀抗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花生四烯酸诱导小鼠耳部肿胀的模型,了解咪唑斯汀和氯雷他定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耳部肿胀的抑制作用;同时用酶免疫法检测小鼠血液中的白三烯浓度。建立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鼠爪肿胀模型,了解咪唑斯汀和氯雷他定对角叉菜胶诱导的炎症的抑制作用。结果:咪唑斯汀可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耳部水肿,对角叉菜胶诱导的鼠爪水肿无抑制作用;但氯雷他定对两种致炎剂诱导的水肿均无抑制作用。结论:咪唑斯汀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其机制是抑制5-脂氧合酶的活性,阻止白三烯的产生而发挥其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5.
应用新一代抗组胺药物的体会和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组胺药物是皮肤科和耳鼻喉科常用的主要药物之一。目前临床医生公认的新一代抗组胺药物有:息斯敏、氯雷他定、仙特敏、皿治林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对H1受体的选择性强,亲和力高,药物的分子较大,有一个长的侧链,脂溶性差或呈水溶性,故对血脑屏障穿透性低,所以镇静作用极小,与H1受体的结合作用时间长,有些药物的活性代谢产物可继续发挥作用,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contactdermatitis,ACD)小鼠产生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及白介素(IL)-4的影响,探讨抗组胺药治疗ACD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ACD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ACD小鼠产生IFN-γ、TNF-α和IL-4的水平及3种药物分别对它们的作用。结果:ACD小鼠血清及脾淋巴细胞IFN-γ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α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血清及脾淋巴细胞产生IL-4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咪唑斯汀对血清及细胞培养液中3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均有显著或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仅对部分细胞因子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咪唑斯汀对ACD小鼠产生的3种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强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它们对ACD小鼠3种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一种新的抗组胺药--地氯雷他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氯雷他定是新一代抗组胺类药 ,该药起效快 ,作用持续时间长 ,不仅具有抗组胺作用 ,同时具有抗炎活性 ,对消除充血、解除风团效果明显 ,无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 ,亦无心脏毒性 ,无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小鼠ACD模型,采用致敏前及诱发后两种给药方法,口服不同剂量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观察抑制作用。结果:致敏前开始给药,3种药物均能明显抑制ACD小鼠耳肿胀(P<0.05),但咪唑斯汀的抑制作用强于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P<0.05);诱发后开始给药,咪唑斯汀组小鼠耳肿胀消退快于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P<0.05)。结论:咪唑斯汀对小鼠ACD抑制作用强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  相似文献   

9.
咪唑斯汀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鼠爪水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咪唑斯汀抗炎活性的产生机制。方法 大鼠鼠爪皮下注射0.1 mL的花生四烯酸(体积分数为0.003)诱导鼠爪水肿炎性动物模型。注射前灌胃分别给予咪唑斯汀、氯雷他定、西替利嗪(0.3 mg/kg),用千分尺测量肿胀足爪厚度,比较不同抗组胺药对鼠爪肿胀抑制程度的高低。分别给予大鼠5-脂氧合酶的直接抑制剂齐留通(3 mg/kg)和咪唑斯汀(0.3 mg/kg),比较2种药物对鼠爪肿胀抑制程度的高低。结果 咪唑斯汀显著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鼠爪水肿,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对鼠爪水肿无抑制作用(P<0.01);齐留通显著抑制鼠爪水肿(P<0.01),对鼠爪水肿的抑制率与咪唑斯汀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咪唑斯汀可能通过抑制5-脂氧合酶活性的途径发挥其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的抗组胺药——地氯雷他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氯雷他定是新一代抗组胺类药,该药起效快,作用持续时间长,不仅具有抗组胺作用,同时具有抗炎活性,对消除充血、解除风团效果明显,无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亦无心脏毒性,无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咪唑斯汀抗炎活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13  
目的:评价抗组胺剂量下咪唑斯汀的抗炎强度,探讨咪唑斯汀抗炎活性的产生机制。方法:给大鼠鼠爪皮下注射花四烯酸0.1mL(1.0g/L)或1%角叉菜胶0.15mL致炎剂,分别构建鼠爪水肿炎性模型,并在注射致炎剂2h前分别给予咪唑斯汀(0.3mg/kg)和西替利嗪(0.3mg/kg)灌胃,注射致炎剂后1、2、3、4h,应用体积测量仪测定给药后鼠爪体积的改变。结果:咪唑汀显著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鼠爪水肿(P<0.05),对角叉菜胶诱导的鼠爪水肿无抑制作用(P>0.05);西替利嗪(0.3mg/kg)对种致炎剂诱导的鼠爪水肿均无抑制作用(P>0.05)。结论:抗组胺剂量的咪唑斯汀在动物体内具有较高的抗炎活性,咪唑斯汀能通过抑制5-脂氧合酶活性的途径发挥其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依匹斯汀等几种临床常用抗组胺药物对卵蛋白致敏小鼠脾淋巴细胞表达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小鼠腹腔注射卵蛋白构建致敏动物模型,分离小鼠脾淋巴细胞,以依匹斯汀等几种抗组胺药物进行阻断处理。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液中白三烯B4(LTB4)、白介素4(IL-4)、白介素5(IL-5)的水平。结果 依匹斯汀具有明显的抑制致敏淋巴细胞释放LTB4、IL-4、IL-5的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在相同作用浓度下,依匹斯汀组致敏淋巴细胞释放的LTB4浓度显著低于依巴斯汀组和西替利嗪组;IL-4浓度显著低于西替利嗪组,与依巴斯汀组相当;IL-5的浓度显著低于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组。结论 依匹斯汀具有较强的抗炎症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 研究塞来昔布和咪唑斯汀的抗炎活性 ,探讨塞来昔布和咪唑斯汀抗炎活性的产生机制。方法 : 给大鼠鼠爪皮下注射花生四烯酸或角叉菜胶构建鼠爪水肿炎症模型 ,并在注射致炎剂 2h前分别给予塞来昔布、咪唑斯汀、地塞米松和Tween 80灌胃 ,注射致炎剂后 1h、2h、3h、4h,应用体积测量仪测定给药后鼠爪体积的改变。结果 : 花生四烯酸和角叉菜胶均可诱导强烈、持续的鼠爪水肿 ,塞来昔布显著抑制角叉菜胶诱导的鼠爪水肿 (P <0 .0 5 ) ,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鼠爪水肿无抑制作用 (P >0 .0 5 ) ;咪唑斯汀显著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鼠爪水肿 (P <0 .0 5 ) ,对角叉菜胶诱导的鼠爪水肿无抑制作用 (P >0 .0 5 )。结论 : 塞来昔布和咪唑斯汀可分别通过抑制 5 -脂氧合酶活性和花生四烯酸环氧化酶活性的途径发挥其抗炎活性 ,塞来昔布和咪唑斯汀联合应用对控制过敏性疾病的炎症反应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The effect of ultraviolet (UV) radiation on arachidonic acid (AA) cascade was examined using an in vivo model. Mouse ear lobes were painted with 1 mg AA, and the maximum response of ear swelling was measured 1 h after challenge. Arachidonic-acid-induced ear swelling was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by preexposure to topical psoralen plus noninflammatory doses of long-wave UV radiation (PUVA) or middle-wave UV (UVB) radiation. Ultraviolet radiation may interfere with AA pathways to suppress ear swelling since AA-induced ear swelling is considered to be mediated by metabolites derived from exogenous AA. The results may relate to the therapeutic mechanisms of UV radiation in psoriasis in which the eicosanoid cascade is involve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三种常见不同骨髓腔穿刺部位在成人急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急救成人组中无法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骨髓穿刺部位分为A组(肱骨近端部位穿刺)、B组(胫骨近端部位穿刺)、C组(胫骨远端部位穿刺),每组各30例。比较三组骨髓腔输液通路建立时间、穿刺后及冲洗时患者疼痛评分(NRS)、输液速率、血压回升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对总体操作的满意程度。结果输液速率A组高于B组,B组高于C组;血压回升时间A组低于B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骨髓腔输液通道建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S评分A组低于B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A组低于B组、C组,总体操作满意程度A组优于B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近端骨髓腔穿刺输液相较于胫骨近端、胫骨远端穿刺输液临床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是一种理想的骨髓腔穿刺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的CA到开始复苏的时间(也就是心脏停搏的时间)患者的SustainedROSC率和存活出院率的差异,分析心脏停搏时间对心肺复苏研究的影响.方法 对急诊科69例进行心肺复苏的非创伤患者分为A组(心脏停搏时间≤5min)和B组(5min<心脏停搏时间≤15min),并对它们的持续ROSC率和存活出院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组和B组患者的存活出院率存在明显差异,但持续ROSC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在对心肺复苏进行研究中,应该因不同的研究目的,根据患者心脏停搏时间有针对性的选择研究的对象,比如研究和存活出院率相关时病例的心脏停搏时间均应在5min内,而研究和持续ROSC率相关时病例的心脏停搏时间可以延长到15min内,如果忽略这种时间上的差别,将很可能在同一研究中产生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