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胎胰岛组织临床移植治疗Ⅰ型糖尿病有效,本文报告培养方法及对胰岛β细胞和外分泌细胞活性和功能的检测,发现人胎胰岛组织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培养液内胰岛素量逐渐降低,每毫克湿重组织内胰岛素含量逐渐升高。随培养时间不同,茶碱增强葡萄糖诱导胰岛素的释放量不同。胎胰组织及培养液内未测到淀粉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Ricordi人胰岛分离技术分离和纯化人的胰岛,并进行功能和安全性的评价.方法 获得6例成人尸体胰腺组织供体,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及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和纯化胰岛,并分析胰岛的数量、纯度和活力.采用免疫荧光法分析胰岛内分泌细胞的组成和分布;检测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移植后的动物血糖水平.并对分离胰岛的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分离纯化后的胰岛数量为(22.9±3.1)万IEQ,纯度为(59.0 ±8.9)%,活力为(89.0±3.0)%.免疫荧光显示,胰岛由4种内分泌细胞组成并呈正常分布.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的刺激指数为8.1 ±4.0.胰岛移植于糖尿病裸鼠后,血糖在3 d后降至正常水平并维持超过30 d.分离胰岛样本的各项安全性指标在规定范围之内.结论 采用Ricordi人胰岛分离技术分离和纯化的胰岛在形态、结构、数量、纯度、活力、体内外功能以及安全性方面都达到临床胰岛移植的标准,为开展临床胰岛移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种分离纯化小鼠胰岛细胞的优良新型方法,经同种异体糖尿病小鼠肾被膜下胰岛移植建立动物模型.方法:(1)胰岛分离及检测:采用胆总管内胶原酶逆行灌注消化胰腺的方法分离胰岛,淋巴细胞分离液单一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胰岛.利用双硫腙对胰岛进行特异性染色来计算胰岛产量及纯度,台盼兰染色鉴定胰岛细胞的活性,以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来检测胰岛功能.(2)胰岛移植:空白对照组(n =12),糖尿病鼠组(n=12),对糖尿病鼠组行同种异体鼠肾被膜下胰岛移植,观测血糖及生命体征变化.结果:每只小鼠可获得150~200个高质量胰岛,纯度及活性均高于90 %,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释放量明显增加(SI=3).糖尿病小鼠经胰岛移植后,1~3 d内,血糖均降至11.1 mmol/L以下.结论:采用新改进的分离纯化胰岛方法,可获得高质量、高功能的胰岛细胞.经同种异体糖尿病小鼠肾被膜下胰岛移植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为进行人胰岛小鼠移植及人胰岛同种异体移植提供重要试验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胶原酶消化法制备新生猪胰岛细胞,用微囊包膜技术,将胰岛细胞包裹后体外培养。比较微囊化及本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能力和胰岛素刺激释放试验。果表明:微囊化胰岛与未微囊化胰岛一样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生物微胶囊及其制备技术对胰岛细胞活性和分泌功能无明显影响。微囊包膜新生猪胰岛可能将为临床异种移植提供良好的供体来源。  相似文献   

5.
半自动消化法分离纯化人胰岛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用半自动胰腺消化系统建立大规模人胰岛细胞纯化的可靠方法.方法 使用自制的半自动人胰腺消化分离装置及胶原酶P进行人胰腺的消化分离,用COBE2991细胞分离机及HCA-Ficoll纯化人胰岛细胞.通过DTZ染色,在倒置显微镜下计数胰岛细胞的数量和纯度,用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胰岛细胞的分泌功能.结果 消化后平均每条胰腺可平均获得(38 6201±78 219)个胰岛细胞当量(IEQ),纯化后平均每条胰腺可获得231 420±28 054IEQ,平均每克胰腺组织可获得(3148±317)IEQ,纯化后胰岛细胞平均纯度为(62.81±2.68)%.纯化后的胰岛细胞对胰岛素释放刺激反应良好,高糖(16.7 mmol/L)时胰岛素的释放量为低糖(3.3 mmol/L)时的3.53倍(P≤0.001).结论 成功建立了半自动人胰岛细胞分离、纯化的方法,纯化的人胰岛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6.
成年大鼠非胰岛内Nestin阳性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成年大鼠胰腺非胰岛内Nestin阳性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分化的方法。方法:采用胰管内注入胶原酶消化法分离3只成年大鼠胰腺组织,并经含10%胎牛血清RPMI 1640液(pH 7.6)体外培养,36 h后弃去悬浮细胞及胰岛,改用无10%胎牛血清RPMI 1640液(pH 7.4)加bFGF、EGF及N2添加剂培养,18~22 d后收集新生类胰岛样细胞团并传代培养。挑选新分离的胰岛和新生类胰岛样细胞团每次各40个,共3次,采用131Ⅰ放射免疫法测定分离的胰岛及新生类胰岛样细胞团的胰岛素分泌量,并计算葡萄糖刺激指数(SI);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查贴壁细胞及传代后的新生类胰岛样细胞团Nestin阳性细胞的表达。 结果:胰管内注入胶原酶消化法可获得功能、形态良好的胰岛;分离后胰腺组织在pH 7.6的10%胎牛血清RPMI 1640液培养条件下,36 h内胰岛细胞不贴壁,贴壁细胞中大多数表达Nestin阳性细胞,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表达,但Nestin表达不一,培养18~22 d可见新生类胰岛样细胞团出现,新生类胰岛样细胞团传代后仍可见Nestin阳性细胞。新分离的40个胰岛在含糖3.3、16.7 mmol•L-1培养液中胰岛素分泌量为(63.6±4.0)、(202.2±14.8)mIU•L-1;而新生的40个类胰岛样细胞团胰岛素分泌量为(3.5±0.2)、(3.3±0.2)mIU•L-1,差异有显著性(P<0.001)。 结论:胰管内注入胶原酶消化法可获得功能、形态良好的胰岛;在pH 7.6条件下可分离培养出成年大鼠胰腺非胰岛内Nestin阳性细胞,经无血清培养形成的类胰岛样细胞团,可传代培养,并表达胰岛素。胰腺非胰岛内Nestin阳性细胞具有胰腺干细胞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用壳聚糖代替聚赖氨酸,制备包埋大鼠胰岛的壳聚糖/海藻酸钠(ACA)微胶囊进行异种胰岛移植的可行性.方法 SD大鼠胰腺原位消化法分离纯化胰岛,气流吹喷制作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ACA)微囊化大鼠胰岛,比较微囊化与未微囊化胰岛的胰岛素释放情况、在异种受体腹腔内存活情况及糖尿病小鼠模型血糖逆转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胰岛素释放试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糖尿病小鼠模型血糖正常持续时间为23~65 d(平均48 d),对照组为3~6 d(平均5 d),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小鼠腹腔灌洗分离ACA微囊化大鼠胰岛,发现微囊膜完整,囊壁无纤维化,胰岛存活良好.结论 ACA微胶囊具有良好的免疫隔离作用,胰岛素释放正常并可使异种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对胰岛细胞活性与功能的支持作用。方法:内皮细胞和胰岛分别被分离纯化,在共
培养中评估胰岛细胞活性与功能;体内试验分为单纯胰岛移植组、胰岛-内皮共移植组、内皮细胞移植组和PBS对照
组,测定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电镜下观察组织细胞形态、结构及细胞标志物鉴定。结果:培养
7 d,超过90%的胰岛细胞显示正常形态。共培养组中的胰岛素释放水平显著高于胰岛培养组(P<0.05)。移植3 d后,各
移植组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明显不同(P<0.05)。胰岛-内皮共移植组和单纯移植组间比较,胰岛存活时间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01)。结论:与内皮细胞在体外共培养能改善分离的大鼠胰岛细胞活性与功能,同内皮细胞共移植能够
有效地延长糖尿病大鼠胰岛移植物存活期。  相似文献   

9.
新生大鼠胰岛细胞的体外单层培养及其胰岛素释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胶原酶反复消化法分离新生大鼠胰岛细胞,进行离体细胞培养。结果表明更换培养瓶及在瓶内涂以鼠尾胶原,可有效限制成纤维细胞的过度生长,使胰岛细胞内及释放到培养介质中的胰岛素含量增加,胰岛细胞对葡萄糖刺激反应良好,呈剂量效应关系,说明胰岛细胞经分离后可在体外较长时间培养,并保持其合成及释放胰岛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通过体外预处理降低胰岛移植物的免疫原性,仅需小剂量短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提高胰岛移植的临床应用范围和移植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分离并纯化成人胰岛细胞,用含20%胎牛血清的CMRL1066培养液37℃培养2d作为对照组;抗体组(培养1d后加MHC-Ⅱ单抗和补体培养1d)作为实验组。猪胰腺取自1~3d的新生猪,剪碎后加胶原酶P消化,Ficoll密度梯度分离纯化。洗涤后加RPMI 1640培养液37℃培养2d作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猫胰岛细胞分离纯化和体外培养的方法。方法在自制玻棒持续振荡下常规分离胰岛细胞,进行单层细胞培养和组织块培养。采用差速贴壁法。碘乙酸法、消化时间差法去除培养中的成纤维细胞。动态收集单层细胞培养液, 分别用放射免疫法和比色法检测胰岛素和淀粉酶含量。光镜下观察5~30d细胞生长情况。分别对培养第5、15、21天的 细胞进行葡萄糖负荷试验、组织块培养的细胞进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猫胰岛细胞在体外培养可保持良好的生物学活 性3周或3周以上(组织培养)。结论 在国内首次建立的猫体外胰岛细胞培养方法可行可靠,体外培养第7~25d的细 胞形态和功能良好,是进行实验研究的极好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鼠胰腺干细胞与胰岛细胞移植在大鼠糖尿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通过链脲菌 素复制1 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胰岛细胞组和胰腺干细胞组。用胶原酶V 分别消化新生和成年大鼠 胰腺,Percoll 梯度离心分离胰岛细胞和胰腺干细胞。采用Bonner-Weir 法诱导胰腺干细胞分化,DTZ 染色 检测移植物纯度,AO/PI 检测移植物活性。分别记录手术前后大鼠血糖水平、胰岛素水平及移植物存活时 间;高糖刺激实验和腹腔糖耐量评价移植物功能;取各组大鼠移植部位标本行HE 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 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胰岛细胞组和胰腺干细胞组血糖分别在术后3 和5 d 恢复正常(P <0.05), 两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有差异(P <0.05),胰腺干细胞组的降糖能力强于胰岛细胞组(P <0.05)。 两组大鼠移植后7 d 血清胰岛素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 <0.05)。高糖刺激实验表明,各组移植后15 和65 d 高糖刺激后的C 肽水平较刺激前升高(P <0.05),胰岛细胞组移植后65 d 高糖刺激后C 肽水平低于胰腺 干细胞组(P <0.05),胰岛素和C 肽水平监测结果表明胰腺干细胞组移植物胰岛素分泌维持时间长于胰岛 细胞组。移植后腹腔糖耐量实验结果表明移植物均功能良好。胰岛细胞组和胰腺干细胞组移植物的中位 存活时间分别为73 和88 d,Kaplan-Meier 曲线分析提示胰腺干细胞组移植物生存时间较胰岛细胞组延长 (P <0.05)。HE 染色提示肝脏门静脉移植区域可见新生血管包绕的胰岛细胞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细 胞团胰岛素阳性。结论 胰腺干细胞分化后经门静脉移植能安全有效地发挥降糖作用,疗效优于胰岛细胞 移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大鼠胚胎胰腺组织蛋白提取物诱导人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ASCs)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为临床胰岛移植寻找新的细胞来源。方法:将新生SD大鼠的胚胎胰腺匀浆后提取胎胰蛋白,重建胰腺微环境,诱导hASCs向胰腺方向分化。诱导组为胎胰蛋白培养组,对照组不添加胎胰蛋白,其余培养条件相同,诱导20 d后,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2组胰腺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悬液胰岛素水平,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C-肽蛋白表达。结果:在胎胰蛋白诱导过程中,hASCs重要标志基因Oct3/4及Nanog的表达持续降低,说明hASCs逐渐失去全能干细胞的特性;在诱导的第6天开始检测到PDX-1和CK-19的表达上调,诱导细胞出现了胰腺方向的分化,12 d开始检测到胰岛素的阳性表达。所获分化细胞基础相分泌胰岛素量为(287.17± 15.67) mIU•L-1,高糖刺激下为(401.09±28.94 )mIU•L-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5±1.04) mIU•L-1 (P<0.01);免疫荧光检测,诱导组可见C肽阳性细胞,对照组未见C-肽阳性细胞。结论:模拟的微环境可诱导hASCs分化为有功能的胰岛素产生细胞,具有替代胰岛细胞治疗糖尿病的潜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云南小耳猪胰岛细胞分离和纯化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胶原酶胰导管注射负荷技术,静止消化与物理消化相结合消化分离小耳猪胰腺;不连续密度梯度比重离心纯化,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胰岛细胞功能.结果胰岛收获量为(4580±257)IEQ/g胰腺,纯化后为(3660±449)IEQ/g胰腺,纯度为80%左右,胰岛素释放反应良好.结论采用本方法消化分离小耳猪胰岛,腱岛细胞产量、纯度较高,功能良好,为进一步成人胰岛细胞的分离纯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新工艺金芪降糖片对大鼠胰岛细胞细胞生长活性和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方法】提取大鼠胰岛细胞并建立稳定的原代细胞培养方法,将培养状态良好的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格列本脲组及新工艺金芪降糖片高、中、低剂量组,观察高、中、低剂量新工艺金芪降糖片(10、1.0、0.1μg生药/ml),对体外葡萄糖诱导大鼠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链脲佐菌素损伤胰岛细胞活性及高糖诱导胰岛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新工艺金芪降糖片可以改善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P〈0.05),减轻链脲佐菌素对胰岛细胞的损伤作用(P〈0.05),降低高糖诱导胰岛细胞的凋亡百分率(P〈0.05)。【结论】新工艺金芪降糖片可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且对胰岛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治疗成人Ⅰ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6年开始经不断探索和反复的动物实验,初步掌握了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技术,并应用于1例临床I型糖尿病伴严重肠系膜血管病变患者.结果利用胶原酶灌注消化以及Ficoll分离液分层纯化技术的方法能够成功获得纯化的成人胰岛细胞;经胰岛素释放实验表明,实验中收获的胰岛具有良好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经临床实践,该例糖尿病患者输注此胰岛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较移植前下降(P〈0.05),腹泻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体重增加了4.5kg,移植后无特殊并发症发生.结论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治疗I型糖尿病安全有效,此例为云南省成人胰岛细胞移植平台的建立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低糖状态对大鼠增食欲素及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急性葡萄糖水平的下降对大鼠下丘脑及培养胰岛细胞中增食欲素 (orexin)及其受体(OX1 R、OX2 R)的影响。方法 应用单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并伴 (或不伴 )禁食的方法 ,构建急性低血糖大鼠模型 ;体外原代培养胰岛细胞并调整培养液的葡萄糖浓度 (8 3mmol L及 2 8mmol L) ;应用反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下丘脑组织和胰岛细胞中orexin系统的变化。结果 在胰岛素 (伴禁食 )诱导的急性低血糖大鼠模型中 ,下丘脑orexin的mRNA表达较对照组增加约 1 5 0 % (P <0 0 1 ) ,OX1 R的mRNA表达减少 30 % (P <0 0 1 ) ,但是OX2 R的mRNA表达没有明显变化 (P >0 0 5 ) ;在培养胰岛细胞体外实验中 ,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由 8 3降至 2 8mmol L ,6h后胰岛细胞的orexinmRNA表达增加 1 0 0 % (P <0 0 1 ) ,而OX1 RmRNA表达对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的急性波动不敏感。结论 急性葡萄糖水平降低将刺激大鼠下丘脑中orexin的表达 ,其受体的变化相反 ;进食将会抑制orexin系统的这一反应。体外实验中发现培养胰岛细胞在葡萄糖浓度改变时发生类似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种获得足量、纯度高和功能良好的大鼠胰岛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方法采用胶原酶对胰腺组织进行分次短时间消化;细胞接种18 h时,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将细胞转入新的培养板培养,定期收集培养液上清。分别检测胰岛素、淀粉酶含量及葡萄糖刺激下的胰岛素分泌水平。结果SD大鼠乳鼠原代培养的胰岛细胞中成纤维细胞明显减少,双硫腙可染率85%~90%,锥虫兰染色细胞活力90%以上,培养7~11 d的细胞分泌功能正常。结论用胶原酶反复短时间消化胰腺组织,细胞接种后及时转板的方法可获得纯度较高、生长良好、适合实验研究的胰岛单层细胞。  相似文献   

19.
小鼠胰岛α细胞的缺失对移植胰岛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Li G  Ye L  Li J  Yang W  Lou J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0):1427-1431
目的 探讨胰岛α细胞的丢失对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人胰岛分离过程中 ,经胶原酶的过度消化造成胰岛周边α细胞缺失 ,用免疫组化及胰岛素 /胰高糖素含量分析予以证实。在体外 ,检测葡萄糖刺激引起的实验性糖尿病小鼠胰岛素的分泌 ;在体内 ,评价胰岛移植后对糖尿病小鼠血糖的调节 ,并研究胰高糖素对α细胞缺失胰岛功能的影响。结果 胶原酶的过度消化引起胰岛周边的α细胞丢失 ,使分离胰岛内胰岛素 /胰高糖素比值明显升高。与正常胰岛相比 ,α细胞缺失胰岛对葡萄糖刺激产生的胰岛素明显降低 ,胰岛素释放在正常胰岛和α细胞缺失胰岛分别为2 2 2 7uU/ml± 32 1uU/ml和 12 4 6uU/ml± 12 6uU/ml(P <0 0 1)。在体内 ,移植α细胞缺失的胰岛到糖尿病的C5 7/BL小鼠后不能有效地纠正动物的高血糖 ,胰岛移植后的平均血糖浓度在正常胰岛组和α细胞缺失胰岛组分别为 :8 9mmol/L± 1 98mmol/L和 2 1 3mmol/L± 2 2mmol/L(P <0 0 1) ,而给予外源性的胰高糖素可以在体外及体内明显改善α细胞缺失胰岛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结论 胰岛α细胞的缺失明显降低胰岛的胰岛素分泌功能 ,用外源性的胰高糖素可以改善α细胞缺失胰岛的胰岛素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20.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islet cell transplantation has been pursed both experimentally and clinically in an effort to ameliorate diabetes mellitus. At present, however, islet cell transplantation still remains at the experimental stages as far as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is concerned. Also, culture of islet cells has proved to be rather frustrating and difficult. No consistent technique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simplified methods for islet cell preparation and adequate sites for islet cell placement would allow for further progress in this area. Ultimately, rejection remains the greatest obstacle to success. We report a simplified technique for enriching dog pancreatic islet cells. This preparation was injected into the renal subcapsular space in both homograft (3 experiments) and heterograft (3 experiments) situations. After six weeks, nephrectomy was performed, and histochemical techniques demonstrated many groups of live islets in between the tubules in the renal cortex. No acinar cells were observed. Blood samples from the renal artery and renal vein at the time of nephrectomy revealed an average 36.9% increase in insulin concentration in the renal veins, supporting an active secretory role of these transplanted islet cells. This technique points to (i) the possible role of "renal factor" in promoting growth of islet cells and (ii) the feasibility of successful transplantation of enriched islet cells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the curative treat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