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42例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方法对我科2001年10月~2007年10月42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治疗13例,单纯钻孔排液10例,硬膜下-腹腔分流术3例,全部恢复良好。结论单纯钻孔外引流及硬膜下-腹腔分流术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指颅脑损伤时,脑组织在颅腔内强烈移动,致使蛛网膜被撕破,脑脊液经裂孔流至硬膜下与蛛网膜之间的硬脑膜下间隙聚集而成。发生率约为颅脑损伤的1.16%[1]。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自2001年10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外伤性硬膜下积液58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及硬膜下积液在基层医院较为常见,但合并出现时多表现为硬膜下积液演变合并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发展合并硬膜下积液者极为少见。我科于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7例相同部位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并发急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原因、治疗方法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10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分析患者由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原因,针对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变为血肿情况行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术中证实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留置硬膜下血肿腔引流管。结果:10例患者均经钻孔引流治疗后痊愈。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有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可能,钻孔引流治疗是比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正>创伤性硬膜下积液由Mayo于1894年首先报道[1]。近几年来,伴随CT普及,发现创伤性硬膜下积液有增多趋向,创伤性硬膜下积液向慢性硬膜下血肿演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自2008—2013年连续动态观测185例创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经CT及手术证实,有21例转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同期首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109例。本研究就其转变过程及其机制进行探讨,研究创伤性硬膜下积液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联系。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连续观测我院2008—2012年创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共185例,男性163例,女性22例,年龄2279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及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机制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08年3月—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84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及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 84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其中21例硬膜下积液和9例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经手术治疗均消失或明显减少.非手术治疗54例,其中硬膜下积液消失或明显减少者35例,不增加或少许增加者19例.结论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存在逐渐增多或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趋势,需动态复查头颅CT或MRI,一旦有手术指征,应积极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早期进行积极预防和干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择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0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608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术后是否继发硬膜下积液分为硬膜下积液组(120例)和无硬膜下积液组(488例),分析硬膜下积液...  相似文献   

8.
丁昊  邓琳  陈立珂  陈岷辉  游潮 《四川医学》2011,32(2):212-214
目的探讨硬膜下积液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关系以及影响硬膜下积液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2例硬膜下积液患者进行连续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组与未形成血肿组,回顾分析两组间在年龄、伤后GCS评分、硬膜下积液厚度、硬膜下积液CT值等因素间有无差异。结果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组患者与未形成血肿组患者的伤后硬膜下积液厚度与积液CT值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下积液存在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趋势,对于CT检查发现硬膜下积液相对较厚、CT值相对较高患者这一趋势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1994年10月-2000年10月,我们收治轻度头外伤患者208例,GCS评分13~15分.其中合并一过性硬膜下腔积液者3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合并对侧少量硬膜下积液患者,在血肿侧钻孔引流术后,对侧硬膜下积液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归的几率、机理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对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有关文献。结果7例一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合并对例少量硬膜下积液患者,在血肿侧钻孔引流术后,对侧硬膜下积液最终皆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积液演变为血肿的时间为90~270d。结论一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合并对侧少量硬膜下积液患者,在行血肿侧钻孔引流术后,其对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能性大。对此类患者出院应做好随访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几率、机理和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我院2002年-2007年间27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及有关文献。结果本组20.20%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积液演变为血肿的时间为伤后21—90d,经钻颅血肿引流均治愈。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来源之一。发病年龄两极化,常发生在保守治疗的慢性型病例中。致病方式常为减速性损伤合并颅脑轻微伤。  相似文献   

12.
裔德超  易泽洪  黄亮 《当代医学》2008,14(22):105-106
目的 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几率、机理和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我院2002年~2007年间27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及有关文献.结果 本组20.2%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积液演变为血肿的时间为伤后21~90d1经钻颅血肿引流均治愈.结论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来源之一.发病年龄两极化,常发生在保守治疗的慢性型病例中.致病方式常为减速性损伤合并颅脑轻微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经验。方法对200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1~10年,总有效率98.5%,3例死亡。结论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治疗中,应采取综合治疗方法。对于慢性、复发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开颅积液包膜剥脱、蛛网膜撕口、开窗,使积液腔与蛛网膜下腔充分相通,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两种方法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去骨瓣减压术后出现硬膜下积液的100例患者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患者实施硬膜下积液持续引流联合佩戴自制弹力帽治疗,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单纯硬膜下积液持续引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硬膜下积液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硬膜下积液复发率、手术并发症及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硬膜下积液基本消失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硬膜下积液复发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升高,且实验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持续引流联合佩戴自制弹力帽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复发率低,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SH)是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上以保守治疗为主。2005年10月至2008年5月,我院共收治外伤性硬膜下积液24例,采用高压氧配合药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15例,女9例,年龄5~78岁,平均38岁,全部病例均有脑外伤史,积液发生时间3~38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金华市中心医院就诊的99例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演变为CSDH将其分为血肿组和非血肿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硬膜下积液演变为CSDH的影响因素。结果 99例硬膜下积液患者23例演变为CSDH,发生率23.2%。血肿组患者伴脑损伤、积液厚度≥1cm、双侧积液占比均显著高于非血肿组(P<0.05),阿托伐他汀使用率显著低于非血肿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脑损伤、积液厚度≥1cm、双侧积液均是硬膜下积液演变为CSDH的独立危险因素,阿托伐他汀治疗是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硬膜下积液易演变为CSDH,临床工作中对伴脑损伤、积液厚度≥1cm、双侧积液的硬膜下积液患者应密切随访观察,建议口服阿托伐他汀以降低CSDH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慢性硬膜下血肿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增高.但国内对此病的报道很少,我院自1997年10月至1998年10月间共收治62例.现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对本病若干问题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60例.女2例.年51岁~88岁,平均年龄64岁,其中60岁以上52例占83.8%.有明确颅脑外伤史的58例占93.5%,其中50例仅有轻度颅脑外伤而无昏迷史占82.3%,58例确诊慢性硬膜下血肿前均在住院及门诊随访期行3~6次CT或MR检查均诊断为硬膜下积液。58例硬膜下积液病人分别在6周至3月.平均2个月时积液腔内密度渐增高,此时血肿体积增大加快.形成慢性…  相似文献   

18.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起源。方法 CT或MRI随访92例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例和207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病例。结果 没有发现急性硬膜下血肿直接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只有通过硬膜下积液间接转化成慢性硬膜下血肿;67例次经CT扫描或手术等证实从硬膜下积液转变成硬膜下血肿。结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起源是硬膜下积液。  相似文献   

19.
李义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8X):34-34,60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经验。方法对200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1~10年,总有效率98.5%,3例死亡。结论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治疗中,应采取综合治疗方法。对于慢性、复发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开颅积液包膜剥脱、蛛网膜撕口、开窗,使积液腔与蛛网膜下腔充分相通,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静脉留置针在婴儿前囟穿刺引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硬膜下积液是化脓性脑膜炎较常见的并发症。自2003年1月~2005年10月,我科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对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硬膜下积液行前囟穿刺引流术,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为患儿减轻了痛苦及家长的经济负担。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