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膝关节疾患引起的膝部疼痛原因很多。常见的原因有髌股关节炎、剥脱性骨软骨炎、骨内压增高等。但在病变初期X线表现无明显骨与软骨损害的患者,髌股关节解剖关系相对异常是其疼痛原因之一。由于髌股轨迹的紊乱,引起膝关节内应力的改变,造成慢性膝前痛。作者通过对11例髌股关节轨迹异常膝痛的患者,行恢复其正常的髌股关节适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在髌股关节病变早期恢复其正常的解剖关系,不仅可以消除目前膝部症状,还可以避免关节间软骨进一步破坏,从而可延缓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半月板不同部位,不同程度切除后对膝关节髌股关节的影响,为半月板不同切除术的比较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6具人膝关节新鲜标本,保留内、外侧副韧带、关节囊及膝关市伸膝装置,Staubli机器人模拟生理状态下膝关节站立至下蹲屈膝过程,采用超低压型压敏片测量完整膝关节和半月板不同部化及程度切除术后不同屈膝角度下髌股关节接触面积、接触压,并用SPSS 12.0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无论何种状念的半月板切除,其髌股关节接触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即膝火节心曲0°~90°髌股关节的接触面积会逐渐增加;2.半月板部分切除与正常膝关节在髌股接触面积、髌股平均接触从压力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外侧半月板全切除与正常膝关节在髌股接触面积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骸股接触面积在各个屈曲角度均小于正常膝关节,其髌股接触平均压力存各个屈曲角度均大于正常膝关节的髌股接触平均压力;4.内侧十月板全切除与正常膝关节在髌股接触面积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侧半月板全切其在膝关节屈曲0°~30°之间其髌股关节平均压力均大于正常膝关节髌股关节间平均压力;60°~90°之间与正常膝关节髌股关节间平均压力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侧半月板全切除术后髌股关节高接触压力、内侧半月板全切除术后髌股关节低接触压力及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后髌股关节压力分布小均是术后髌股关节炎发生不可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对20例膝关节伸直位僵硬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经术后1~2年以上随诊,疗效满意。手术中应彻底松解关节内和关节外的粘连,重点是游离股直肌,切除瘢痕化之股中间肌。术前应仔细地评价股四头肌的肌力。膝关节伸直位僵硬的病理改变是股中间肌、股直肌粘连与挛缩,髌两侧支持带的挛缩,髌股关节粘连,髌上囊的粘连,股胫关节粘连、强调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恢复关节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张中兴  许峰  杨小龙 《中国骨伤》2018,31(7):684-688
髌股关节炎是最常见的膝关节疾病之一,目前髌股关节炎的诊治尚无明确的临床共识,保守治疗仅对于早期、单一的疾病阶段有一定的价值,随着对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进步和手术技术的改进,微创和关节置换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可选择的治疗方案越来越多,早期曾采用的胫骨结节截骨、髌骨切除等技术目前已少见临床应用。根据疾病的发展阶段,并结合患者的年龄、经济能力、术后膝关节功能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关节镜下的软组织平衡和去神经化对于软骨损伤Ⅰ-Ⅲ级的老年患者是较为合适的术式,而软骨损伤Ⅳ级的老年患者,关节置换的效果更理想,早期争论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是否存在过度医疗,随着假体设计的改进,髌股关节置换术满足了单一髌股关节退变的置换需求。由于软骨移植技术的手术难度大,加之髌股关节的解剖特性,目前髌股关节炎的软骨移植应用报道较少,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软骨移植技术将会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医疗费用、推迟关节置换时间的一种很好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单纯髌股关节炎的临床意义及中远期疗效.方法 1991年1月至1999年7月,应用自行研制的人工髌股关节假体(Y-L-Q型)行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的单纯髌股关节炎并获得随访患者39例48膝,男6例6膝,女33例42膝;年龄38~68岁,平均54.4岁.常规于术后3个月、半年、1年及之后每年门诊随访,摄膝关节正侧位、负重位及髌骨轴位X线片,检查关节活动度,询问患者症状,根据自行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时间8~16年,平均12.7年.末次随访时髌股关节置换的疗效为优29膝、良12膝、可2膝、差5膝,优良率为85.4%.随访期间无假体松动或断裂,无髌骨骨折.3例5膝(10.4%)因病情持续进展而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两次手术的间隔时间为7~12年,平均9.3年.结论 应用自行设计的人工髌股关节假体(Y-L-Q型)行髌股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单纯髌股关节炎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能改善髌前痛症状,推迟全膝关节置换术时间.提高假体生存率的关键是适应证的准确选择和熟练的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关节外全膝关节切除术中伸膝装置保留与重建的手术方法。方法 新鲜全膝关节标本(6个)关节囊和髌下深囊内注入不同浓度泛影葡胺后行CT检查。关节囊内注入美兰后按关节外切除术要求处理伸膝装置,观察关节囊、髌下脂肪垫、髌下深囊的关系及关节外切除的可行性。累及关节内的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4例,2例术前髌下深囊造影证实髌下脂肪垫未受累者保留完整髌韧带、2例未行髌下深囊造影者行髌韧带冠状面剖开,髌骨冠状面截骨,关节外分离完整切除。观察近期局部控制效果及肢体功能。结果 标本观察见髌上囊,腓肠肌内、外侧头腱下囊,腘肌囊,股二头肌腱下滑囊可与关节囊相通,而髌下脂肪垫位于髌韧带和关节腔之间,且髌下深囊未发现与关节腔相通,对脂肪垫未受累者可保留完整髌韧带。4例患者随访10~28个月,平均19个月,均未发现局部肿瘤复发及转移,膝关节屈曲度平均为105°(95°~118°),伸膝延迟平均22°(10°~40°),MSTS评分平均为72.5%。结论 累及关节内的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术前应常规行髌下深囊造影,髌下深囊与关节腔不相通及髌下脂肪垫的存在者关节外全膝关节切除术中可完整保留髌韧带,少数情况下仅保留髌韧带的浅层1/2也可满足伸膝装置重建的要求,初步临床应用获得了良好的肿瘤局部控制和功能学结果。  相似文献   

7.
髌股关节置换术(PFA)早期随访失败率高,临床应用一直存在争议。髌股关节解剖形态、生物力学机制研究及人工膝关节置换临床实践,促进了现代PFA假体设计和技术发展。将髌股关节视为膝关节整体一部分的Onlay假体设计理念,取代了单纯置换病变区域的第一代Inlay假体;病例选择严格限定为单纯髌股关节疾患,进展性胫股关节炎成为术前甄别重点;手术更注重原发疾患对PFA术后髌股关节功能的影响;手术技术进步保障了假体正确安放。现代PFA呈现高疗效、低并发症趋势,已被认定为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的推荐治疗方案。该文就上述几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膝关节髌下皱襞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磊  刘劲松  孙晋 《中国骨伤》2006,19(8):487-488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下髌下皱襞结构的变化,探讨膝关节髌下皱襞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膝关节镜手术病例400例,男177例,女223例;年龄9~79岁,平均42岁。术前均有膝关节疼痛、肿胀和交锁等现象,保守治疗无效,行膝关节镜检查及镜下手术。术中证实单纯的髌下皱襞病变11例,术前有膝前区疼痛症状者8例,疼痛区域模糊不定者3例,膝关节反复肿胀、积液者2例;术前诊断为半月板损伤4例,关节软骨损伤2例,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1例,髌下脂肪垫损伤4例。11例均行膝关节镜下髌下皱襞切除术。结果:400例膝关节镜手术中发现有髌下皱襞结构的284例(71%);有髌下皱襞病变的52例(13%),其中单纯的髌下皱襞病变11例(2.75%)。髌下皱襞病变镜下表现为髌下皱襞肿胀、增厚、纤维化、丧失弹性,与髁间凹产生撞击。11例单纯髌下皱襞病变均行关节镜下髌下皱襞切除术,术后随访9例,2例失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4个月。疗效评定优7例,良1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88.89%。结论:髌下皱襞具有明确的临床意义,其病变可以引起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因探讨及关节镜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原因及关节镜诊治效果。方法:回顾总结1998年以来本院行关节镜诊治的:19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资料,分析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及关节镜诊治效果。结果:192例212膝中,有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者177例189膝,占89.15%,发生原因包括髌股关节生物力学关系紊乱、滑膜皱襞挤夹磨损、髌髁骨赘阻挡干扰及细胞因子等生化原因,关节镜治疗优良率为86.77%。结论:髌股关节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最好发部位,其病因是多方面的,关节镜诊治由于能直观准确地反映病变的部位和程度,有助于病因的判定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故比传统的诊治方法效果好,值得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10.
髌股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疾病,是膝关节疼痛的常见原因,以女性多见[1,2]。一项针对100具年龄≥65岁尸体的研究发现,髌股关节炎的发病率高达79%[3]。由于髌股关节结构复杂、病因多样,以及对软骨再生和膝关节生物力学的认知不足,髌股关节炎一直被  相似文献   

11.
胫骨旋转影响髌股关节接触压和承压面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权  陈世益 《中华骨科杂志》1999,19(10):620-622
目的 探讨胫骨旋转状态对髌股关节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选取7 个新鲜离体膝关节,维持屈膝30°,在196 N 的股四头肌牵引力牵引下,用压敏片测量胫骨中立位、内旋10°、20°、30°和外旋10°、20°、30°时的内、外侧髌股关节面接触压均值、峰值与承压面积。结果 非旋转状态下髌股关节面承压面积外侧显著大于内侧,接触压均值与峰值内、外侧差异不显著;胫骨外旋时,外侧髌股关节面的接触压均值、峰值和承压面积呈非线性递增趋势,内侧呈非线性递减趋势;内旋时,外侧髌股关节面的接触压均值、峰值和承压面积均逐渐减小,内侧则明显增大。结论 胫骨旋转畸形使髌股关节应力分布严重失衡,可能是引起髌股关节退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髌股关节排列异常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髌股关节排列异常柴卫兵马忠泰高淑能前膝痛是膝关节疼痛中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其病因包括髌股关节排列异常,髌骨软骨软化症,骨关节病,滑膜病,髌周肌肉及肌腱劳损,脂肪垫肥大和损伤以及外伤后的骨软骨损伤等。其中髌股关节排列异常是在诊断上易于混淆和忽视、处理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髌股关节炎对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疗效影响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支持和反对将髌股关节炎作为UKA禁忌证的论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传统观点认为髌股关节炎为UKA的禁忌证,但目前多数研究显示髌股关节软骨损伤甚至全层缺损对UKA疗效无显著影响,术前存在膝前痛和髌股关节内侧退变与UKA预后无相关性。但髌骨外侧半脱位者UKA术后易出现髌前痛,髌股关节外侧退变可能是影响UKA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髌股关节炎不是UKA的绝对禁忌证,而髌股关节外侧退变对手术疗效影响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手法治疗髌股关节紊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国旭  魏敏民  徐超 《中国骨伤》2008,21(9):710-711
髌股关节紊乱(髌骨倾斜、髌骨半脱位)是髌骨不稳定的常见原因,而髌骨排列和运动轨迹异常及由此形成的应力分布异常所造成的关节软骨损伤,是髌股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是髌股关节常见病。表现为膝前疼痛、髌骨轨迹异常和髌股关节软骨损伤。随着人们对以软骨退变为主要特征的膝关节骨关节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髌股关节紊乱在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占有很高比例,其治疗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膝关节骨关节病的疗效:2005年12月至2007年4月完成病例治疗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分型和关节镜视下治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46例51个膝关节的骨性关节炎进行了分型和关节镜视下治疗。为了治疗针对性强,将本病分为5型,髌股关节型,胫股内侧间隔型,胫股外侧间隔型,胫股全关节型和全膝关节型,主要治疗包括冲洗,增生滑膜刨除,关节面修整,软骨缺损处钻孔,平均随访4.1年优良率86.6%,滑膜挤夹,嵌顿为本病疼痛的主要原因。骨赘在影响关节活动或有脱落危险时才切除。  相似文献   

16.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病,是引起膝关节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髌下脂肪垫劳损的研究甚少,我们从1995—2003年对10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了髌下脂肪垫B超检查,同时与150例正常膝关节进行了对比。并对确诊为膝关节髌下脂肪垫劳损患者采用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效果优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JESSH.  LONNER  JEFF  G.  JASKO  ROBERT  E.  BOOTH  JR.  关振鹏 《骨科动态》2007,3(2):78-83
背景:髌股关节置换术对于仅侵犯膝关节前间室的单发性关节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当其需要行翻修手术时,是否会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回顾先期行髌股关节置换术后再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结果。 方法:我们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10例患者共12膝失败的髌股关节置换进行了翻修,翻修原因,包括单发的进行性胫股关节炎(6膝)、单发的髌股关节轧住和轨迹不良(3膝)以及两者同时存在(3膝)。这些患者在髌股关节置换术后进行翻修术的平均时间为4年,每个膝关节均使用了后稳定型假体,未使用加长柄、填充垫或结构性骨移植物。术后对这些患者进行了临床及影像学随访,其中包括美国膝关节学会临床及功能评分(KSS)。术前我们就对这些失败的髌股关节置换术进行了评估,并获得了术前KSS评分。 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1年,平均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从术前的57分和51分分别增加至术后的96分和91分。在最近的随访中,没有临床和影像学证据表明这些患者存在髌股关节轨迹不良、松动和磨损。 结论:基于我们对本组患者的小样本短期随访经验,髌股关节置换失败后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不会影响其结果。 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18.
髌股关节炎是常见病。目前治疗方法很多 ,效果却不尽人意。自 1998年 8月~ 2 0 0 2年 9月应用髌骨钻孔与带蒂髌下脂肪垫覆盖髌骨关节面治疗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 2 6例 30膝 ,获得满意疗效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观察 2 6例 30膝 ,所有病例均为髌股关节炎 ,并有不同程度的胫股骨关节炎 ,但不影响疗效评定。年龄 4 8~ 70岁 ,平均 5 6 6岁 ,男性 8例 11膝 ,女性 18例 19膝 ,病程最长 2 3年 ,最短 3年。 5例膝关节有明显外伤史 ,16例有明显关节积液史 ,5例有轻度肿胀史。髌骨研磨试验阳性 30膝。髌骨阻抗试验阳性 12膝 ,可疑…  相似文献   

19.
自1991年3月以来,我们采用Y—L—Q型人工髌股关节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例(8个关节),平均随访42个月,优良率达87.4%。髌股关节表面置换术,手术范围小,损伤少,有利患者术后恢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只要胫股关节软骨面无明显破坏,可首先做此种手术。  相似文献   

20.
正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目前治疗膝关节重度骨性关节炎的常用手术方法之一,但有随访发现,接受TKA的患者髌骨不稳发生率为55%~72%。TKA术后髌骨不稳多由术中胫股关节力线恢复欠佳引起的,包括股骨旋转、股骨髁前后径、胫骨旋转、胫骨后倾角、胫股角等因素,髌股关节异常可能会引起髌骨滑迹异常、假体磨损、膝前痛及膝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笔者就胫股关节对线不良可能导致的髌股关节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