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新生儿复苏管理模式及其在落实新生儿复苏指南中的作用。方法:成立有医疗行政管理人员参加的医院新生儿复苏领导小组,规范新生儿复苏培训,制定复苏人员考核和上岗前资格认可制度。比较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所属3所镇级医院加强医院复苏管理前后新生儿复苏的规范操作、复苏用药、窒息发生率及转归情况。结果:加强医院复苏管理前新生儿窒息年发生率为3.48%,加强医院复苏管理后第1年和第2年新生儿窒息年发生率分别为2.34%和2.13%,组间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强医院复苏管理前后,规范复苏率分别为57.65%、71.25%和82.53%,逐年增加,组间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强医院复苏管理后复苏用药减少,不合理用药和滥用药物情况逐年减少,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行政干预下规范复苏培训和考核制度的医院复苏管理模式,是落实新生儿复苏指南的重要手段,是基层医院易于操作的提高新生儿复苏质量的有效方法,值得在镇级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
余小燕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2):5015-5016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产科相关因素,提出防治策略,进一步提高产科医疗质量和水平,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方法:运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将2008~2009年在该院产科分娩的81例新生儿窒息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新生儿窒息相关的产科因素,分娩方式的选择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结果:脐带因素、羊水及胎盘因素是引起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因素。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引起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统计分析无差异。阴道助产引起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较前两者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加强产前及产时胎儿监护,早期综合分析可能发生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把握分娩时机,正确的选择分娩方式,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抢救技术是降低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窒息产科相关因素1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产科相关因素及防治策略,提高产科医疗质量和水平。方法:运用临床科研资料收集的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1月~2008年4月间在产科分娩的179例新生儿窒息病案资料,分析归纳新生儿窒息相关的产科因素,分娩方式的选择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结果:脐带因素、胎位及产程异常是引起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因素。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引起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统计分析无差异。阴道助产引起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较前两者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加强产前及产时胎儿监护,早期发现与新生儿窒息相关的产科因素,把握分娩时机,恰当选择分娩方式,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抢救技术是降低因产妇因素引起的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兵团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的现状,为今后更好地在全兵团推广应用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新技巧、新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兵团14个师中抽取有师医院的11个师为调查单位,11个师中再随机抽取3~4所团场医院,共有49所医院。以调查表的形式收集、汇总资料。结果调查的49所医院中,Ⅰ甲医院22所,占44.90%,Ⅱ甲医院20所,占40.82%,Ⅲ甲医院仅有2所,占4.08%。产科、儿科、麻醉科共有复苏人员633人,接受过培训的有329人,占复苏人员的51.97%,能熟练复苏的人员共有422人,占66.67%。在49所医院中,有36个单位没有新生儿窒息复苏必备的胎粪吸引管,复苏气囊和辐射保温台也有近一半医院没有。产科急救药品中,49所医院没有一个单位符合国家“降消”项目县级急救中心必备急救药品的要求。结论应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培训复苏人员,提高复苏人员的复苏技能及理论水平。购置必备的复苏设备,改善各级医院现有的复苏条件。加强产科、儿科的相互合作。  相似文献   

5.
137例新生儿窒息相关产科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文英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2):4576-4577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相关产科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分析该院2003年1月~2006年10月分娩新生儿中发生窒息的新生儿情况及产科相关因素。结果:新生儿窒息137例,发生率5.52%。新生儿窒息与胎位及产程异常、过期妊娠、脐带因素等密切相关。结论:应做好围产期保健,做好高危妊娠的胎儿监护,及时正确处理产程,避免滞产,缩短第二产程及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同时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水平,以寻找出预防措施,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李杰  苗秀芳  张兆兰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5):5076-5077
目的:推广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方法,探讨复苏管理要点,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8年北京市朝阳区19家助产机构推广新法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建立高危儿转诊网络。结果:全区新生儿窒息率由3.40%降低到2.22%,围产儿死亡率由10.22‰降低到7.93‰;分析2008年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和民营医院3个级别助产机构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2.02%、1.87%、3.38%。结论:建立培训基地,定期复训,将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纳入产科质量管理,行政干预,注重基层医院培训与管理是降低全区新生儿窒息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不同孕周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产科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该院分娩的8793例新生儿中285例窒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探讨与不同孕周新生儿窒息相关的产科因素及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结果:胎儿宫内窘迫、脐带因素、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是引起新生儿窒息的主要产科因素;非足月妊娠则为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胎盘因素和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率高于阴道分娩,阴道分娩新生儿窒息率低与产前孕妇存在异常情况少有关。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加强产前及产时胎儿监护,早期发现与新生儿窒息有关的产科高危因素,并予以防治;把握分娩时机,恰当选择分娩方式,正确处理妊娠并发症与合并症;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可降低产科因素引起的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广州市产科资源对新生儿窒息及重度窒息发生率的影响 ,总结进一步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重度窒息发生率的行政干预措施。方法 :对全市各产科医院的分娩量、产、儿科床位、 MICU、 NICU、产床数、产、儿科技术人才及设备资源等变量进行分层聚类分析 ,将特征相似的产、儿科资源合并 ,最终选择代表产科资源特征的 5类变量 ,将所有产科医院进行样品聚类。结果 :将 14 4所产科医院分 6类 ,描述各类医院特征 ,其中新生儿窒息及重度窒息发生率均最高的一类共 6所产科医院 ,其医院规模最小、技术力量不足、助产技术服务需求低。而新生儿窒息及重度窒息发生率均最低的一类共 6 3所产科医院 ,其产科资源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的一组相似。结论 :要进一步降低广州市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可对重点医院进行技术指导 ,进行必要的医疗资源调整及投入。  相似文献   

9.
109例新生儿窒息产科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109例新生儿窒息病例,比较不同年份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差异及各种产科因素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结果:新生儿窒息为综合因素所致,胎儿因素中以胎儿窘迫、早产儿、脐带异常为主;母体因素中以重度子痫前期、产前出血、胎膜早破为主;分娩因素中以宫缩乏力、胎位异常、阴道助产为主。用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特别是早产儿窒息发生率逐年下降,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孕期保健,及早发现异常,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适时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终止妊娠;加强产儿科合作,提高助产和复苏技术,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广州市产科资源对新生儿窒息及重度窒息发生率的影响,总结进一步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重度窒息发生率的行政干预措施.方法对全市各产科医院的分娩量、产、儿科床位、MICU、NICU、产床数、产、儿科技术人才及设备资源等变量进行分层聚类分析,将特征相似的产、儿科资源合并,最终选择代表产科资源特征的5类变量,将所有产科医院进行样品聚类.结果将144所产科医院分6类,描述各类医院特征,其中新生儿窒息及重度窒息发生率均最高的一类共6所产科医院,其医院规模最小、技术力量不足、助产技术服务需求低.而新生儿窒息及重度窒息发生率均最低的一类共63所产科医院,其产科资源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的一组相似.结论要进一步降低广州市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可对重点医院进行技术指导,进行必要的医疗资源调整及投入.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Context: Neonatal resuscitation i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perinatal services in all settings. Purpose: To systematically describe preparedness of rural hospitals for neonatal resuscitation, and to determine whether delivery volume and level of perinatal care were associated with overall preparedness or its indicators. Methods: We developed the 15‐point Hospital Neonatal Resuscitation Survey to examine institutional preparedness for neonatal resuscitation in 4 areas: policy and procedure, resuscitation team membership,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connections with a wider system of perinatal care. All 58 rural hospitals with perinatal services in 2 upper Midwestern states (North Dakota and Minnesota) were aske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describing preparedness for neonatal resuscitation. Nursing administrators responded to the survey. Findings: A total of 26 hospitals took part. Annual delivery volume ranged from 4 to 958. Preparedness scores ranged from 4 to 12. Hospitals with more than 125 deliveries each year repor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preparedness than lower volume hospitals (9.50 vs 5.83, P < .001). Overall preparedness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level of perinatal care. Most rural hospitals did not identify a formal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with a regional level III perinatal center. Conclusions: Substantial variation in hospital preparedness for neonatal resuscitation was identified. Preparedness was associated with delivery volume. Lack of collaborative agreements between rural hospitals and level III perinatal centers was pervasive. Additional research into the measurement of hospital preparedness for neonatal resuscitation as a component of quality rural perinatal care is needed to optimize outcomes for rural‐born neonates.  相似文献   

12.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分娩时机及方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终止妊娠的时机与方式。方法:对28~41周的155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不同孕周孕妇以及新生儿的妊娠结局。结果:全部产妇均痊愈出院,101例以剖宫产终止妊娠(占65.16%),足月新生儿无1例死亡,早产儿死亡14例,其中孕龄<34周且新生儿体重<1500 g的早产儿死亡率明显增高。不同孕周的孕妇在年龄、血压、分娩方式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24 h尿蛋白定量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孕周的新生儿在体重、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分娩方式的新生儿在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孕龄达34周,估计胎儿体重>1500 g,可积极终止妊娠,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  相似文献   

13.
胡敏华  刘慧姝  刘磊  黄倩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1):3437-3439
目的:通过对比围产儿宫内转运与新生儿转运方式,分析围产儿的结局,探讨对围产儿安全最有利的转运方式。方法:回顾性收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1年1月~2012年1月间可获得完整数据资料的宫内转运孕妇所生新生儿中转入新生儿科的204例与同期由外院转入的出生时间在3日内的新生儿530例。比较两种方式新生儿的出生时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并发症、总住院天数、新生儿结局等,探讨对围产儿安全最有利的转运方式。结果:①宫内转运组平均胎龄和平均出生体重均小于新生儿转运组(P<0.05)。宫内转运组顺产率及足月产率低于新儿转运组,剖宫产率及早产率高于新生儿转运组(P<0.05)。②宫内转运组新生儿窒息(1.96%vs33.77%)、缺血缺氧性脑病(0.5%vs23.58%)、新生儿肺炎(23.53%vs34.33%)的患病率显著低于新生儿转运组(P<0.05)。③宫内转运组肺透明膜病及低血糖的发生率比新生儿转运组高(P<0.05)。④宫内转运组较新生儿转运组治愈率高、死亡率低、住院时间短(P<0.05)。结论:围产儿宫内转运结局优于新生儿出生后转运,应建立和完善围产儿转运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新法复苏不同时期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新生儿窒息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对2007年7月~2009年7月该院出生的新生儿,应用新复苏方法抢救,同时不断加强医务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操作熟练程度。根据新生儿出生先后分为前期组(2007年7月~2008年7月),后期组(2008年8月~2009年7月),观察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窒息死亡率,并对比其中的差异。结果:后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3.75%)、窒息死亡率(2.63%)均低于前期组(7.03%、1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应用新生儿新法复苏术并提高技术熟练程度对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喜梅  周秀敏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3):3233-3235
目的:了解窒息新生儿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率、程度及临床特点,探讨与之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将172例窒息新生儿按孕周、体重、窒息程度、宫内窘迫、体温多因素进行分组研究,并将各器官的功能损害分为轻度与重度加以分析。结果:窒息后器官损害发生率为85.5%,多器官损害发生率为58.7%。重度窒息组器官损害发生率及多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χ2=8.31,P<0.05)。窒息后器官损伤占首位的是大脑,其次为肾脏、心脏、电解质、胃肠、代谢、肺脏、肝脏。多器官损害随脏器损害个数的增加重度器官损害发生率逐渐升高,且死亡率亦升高。结论:器官损害发生率及程度与孕周、体重、窒息程度、低体温有相关性。提示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注意保暖,减少冷损伤,提高医护人员复苏水平,可降低新生儿窒息、器官损害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的阴离子间隙(AG)的临床意义以及和电解质的关系.方法 测定48例新生儿窒息患儿的阴离子间隙和电解质,分析阴离子间隙变化与电解质的关系.结果 48例患儿与24例正常对照组比较,高AG与窒息有关(P<0.05),即示窒息复苏后的酸碱紊乱以高AG状态为主,但高AG状态与窒息的程度无关(P﹥0.05).高AG组血Cl-比正常AG组、低AG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窒息缺氧乳酸堆积导致AG增高,故治疗时应保证通气、改善患儿微循环,不应盲目补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推广新生儿复苏技术,探讨复苏管理要点,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12年北京市朝阳区23家助产机构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建立高危儿转诊网络。 结果 全区新生儿窒息率由3.40%降低到1.01%,围产儿死亡率由10.22‰降低到5.76‰;分析三个级别助产机构新生儿窒息率,2012年与2008年比较,一级和民营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新生儿窒息率的降幅分别为69.53%、42.08%、51.48%。 结论 建立培训基地,政府主导,建立长效机制,注重基层医院培训与管理是降低全区新生儿窒息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常德市各级医疗机构卫生质量管理水平。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市直管19家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消毒质量和灭菌效果进行调查和检测。结果 2009年医院消毒样品总合格率高于2008年(χ2=16.16,P0.01),2009年高压灭菌锅和物体表面样品合格率较2008年高(P0.05);按照不同医院级别比较,三甲医院样品总合格率最高(P0.01),其他医疗机构(职防所、皮防所、血站、血防医院)样品总合格率最低(P0.01);按照院内不同区域比较,层流手术室、治疗室与病房总合格率高于普通手术室、产房(P0.01)。结论常德市2009年医疗机构卫生质量管理水平较2008年有所提高;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中,其他医疗机构卫生状况应加强管理;在医疗机构内,应加强普通手术室和产房的卫生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