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年人与老年人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可手术的85例青年人(≤40岁)直肠癌与155例老年人(≥65岁)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青年人直肠癌发生在腹膜返折下占69.41%,高于老年组的52.90%(P=0.013);低分化腺癌及黏液、印戒细胞癌比例分别为31.76%及22.35%,也分别高于老年组的18.71%及8.39%(P=0.023,P=0.007);青年组有淋巴结转移者为63.53%,高于老年组的47.10%(P=0.015);青年组与老年组的5生存率分别为48.2%、55.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性质、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是影响预后最重要的独立因素。结论与老年患者相比,青年患者直肠癌恶性度较高,发现较晚,但若能及早发现并通过根治手术为主联合放化疗,预后可与老年患者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韦达  许发培 《肿瘤防治杂志》2005,12(24):1878-1880
目的:探讨青年人和老年人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青年(≤30岁)大肠癌的临床、病理、预后情况并与同期126例老年(≥70岁)患者比较。结果:两组临床表现均以便血或黏液血便为主要表现,发病部位均以直肠癌为多。青年组的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的发生率为28.6%,显著高于老年组8.7%(P〈0.01)。青年组晚期病例(Duke’s C+D)比例为72.8%,显著高于老年组的36.5%(P〈0.01)。青年组5年生存率(41.4%)显著低于老年组(57.1%,P〈0.05),但病期相同的青年和老年患者,预后无明显差异。结论:青年和老年大肠癌有不同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青年和老年大肠癌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青年和高龄大肠癌的比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年人和老年人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青年(≤30岁)大肠癌的临床、病理、预后情况并与同期126例老年(≥70岁)患者比较。结果:两组临床表现均以便血或黏液血便为主要表现,发病部位均以直肠癌为多。青年组的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的发生率为28·6%,显著高于老年组8·7%(P<0·01)。青年组晚期病例(Duke’s C+D)比例为72·8%,显著高于老年组的36·5%(P<0·01)。青年组5年生存率(41·4%)显著低于老年组(57·1%,P<0·05),但病期相同的青年和老年患者,预后无明显差异。结论:青年和老年大肠癌有不同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青年和老年大肠癌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青年人和老年人大肠癌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青年人和老年人大肠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对147例青年人和老年人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者分析,测定患者血清CEA、CA242,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其p53、c-erbB2和CD44V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青年组和老年组大肠癌在性别分布上无差异,2组中直肠癌均多于结肠癌(P>0.05),而青年组肿瘤细胞多数分化程度差(低-末分),上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好(高-中分化);青年组病程较晚(Duke's C+D)病例的比较老年组高(P<0.05);青年组和老年组CEA、CA242、p53、c-erbB2、CD44V6的阳性率分别为34.1%、56.1%、53.7%、56.1%、36.6%和19.8%、23.6%、33.0%37.7%、17.9%,除CEA外,其余4项指标,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青年人和老年人大肠癌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及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散发性结直肠癌中微卫星不稳定性及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Xiao XY  Zhou XY  Sun MH  Yan G  Du X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4):289-293
目的通过微卫星位点BAT-25和BAT-26的分析,观察散发性结直肠癌原发和转移灶中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阳性率,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收集73例结直肠癌原发灶和53例转移灶石蜡标本,分离基因组DNA,通过荧光标记多重PCR法扩增微卫星位点BAT-25和BAT-26;应用全自动DNA测序仪和GeneScan 3.1软件进行片段分析,观察这2个位点重复序列长度的变化。以1例己知有MSI-H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病例为阳性对照。结果7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MSI的阳性率为15.1%,MSI与患者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分化程度和预后有关(P〈0.05);53例转移患者中,转移灶的MSI阳性率(17.0%)略高于原发灶(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2例原发灶MSI阴性,转移灶MSI阳性。结论散发性大肠癌中MSI是一个常见的分子事件;MSI可作为临床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预后等的重要参考指标,根据MSI对散发性结直肠癌进行分类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MSI在部分散发性大肠癌的转移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莹  陈洪生 《现代肿瘤医学》2011,19(7):1389-1391
目的:研究尿激酶纤维溶酶原激活剂(Urinary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对大肠癌原发灶、腺瘤、正常大肠黏膜、淋巴结转移灶、肝转移灶进行uPA的检测,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uPA在正常大肠黏膜、腺瘤、大肠癌原发灶中的表达依次上调;uPA随着肿瘤浸润深度、恶性程度、Dukes分期升高表达上调;uPA在伴有淋巴结转移和(或)伴有肝转移的大肠癌原发灶中的表达高于不伴有转移的大肠癌原发灶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uPA的过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uPA可以作为大肠癌伴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在大肠癌进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Yang J  Liu FX  Yan XC  He GY  Liu LM 《癌症》2003,22(5):533-536
背景与目的:对于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期的关系存有争议,关于它与肿瘤患者预后的报道仍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KAI1在大肠癌进展中的作用及其在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1例大肠癌原发灶及25例淋巴结转移灶中KAI1表达。结果:KAI1在大肠癌原发灶中阳性表达54例(59.3%),弱阳性22例(24.2%),阴性15例(16.5%)。KAI1在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肿瘤中表达显著降低(P<0.01);5年生存者的KAI1阳性表达率(67.14%)显著高于5年内死亡者(33.33%)(P<0.05);KAI1表达阳性、弱阳性以及阴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依次为87.04%、63.34%、60.00%,呈下降趋势(P<0.05),淋巴结转移灶的KAI1表达显著低于原发灶(P<0.05)。结论:KAI1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恶性进展。检测KAI1的表达对判断肿瘤的分化、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及大肠癌患者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分析Ⅳ期直肠癌患者盆腔放疗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 2000—2010年接受盆腔放疗和(或)直肠手术的Ⅳ期直肠腺癌患者6l例,包括转移灶及原发灶均切除19例,转移灶未切除但原发灶切除19例,转移及原发灶均未切除但盆腔放疗23例。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分类资料间比较Fisher’s 精确概率法。结果 5年OS、PFS率分别为26%、17%。预后分析显示T4期、N (+)、年龄>65岁、肝外转移、原发灶未切除与OS相关, T4期、N (+)和与原发灶未切除与PFS相关。转移灶切除患者中直肠根治性切除后是否盆腔放疗的5年OS率分别为67%和32%(P=0.119),转移灶未切除患者中直肠原发灶是否切除的2年OS率分别为52%和27%(P=0.057)。直肠原发灶单纯盆腔放疗者中仅4例需要手术造瘘。结论 转移灶可切除Ⅳ期直肠癌术后盆腔放疗的价值有待研究。转移和原发均不可切除Ⅳ期直肠癌原发部位行盆腔放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不同年龄组大肠癌预后多因素分析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青年、中年和老年组大肠癌预后的影响因素,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842例行根治术后的大肠癌患者,按发病年龄分为青年组(≤40岁)、中年组(41~64岁)和老年组(≥65岁)。用SPSS软件分别对3组患者的35个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结果842例大肠癌的5,10,15年生存率分别为66.3%、54、2%和48.5%,青年组大肠癌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53.13%和42.7%,低于其他年龄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Dukes分期和家族肿瘤史为青年和中年组大肠癌患者的共同影响因素;慢性便秘是中年组大肠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肠梗阻、手术时间、转移淋巴结数为老年组大肠癌的预后因素。病程(从出现症状到手术时间)不是影响青年组大肠癌的主要原因。青年组Dukes A期患者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2.6%和64.5%,B期分别为73.3%和67.4%,C期分别为37、3%和27.13%,D期分别为33.3%和22.2%。青年组A期和B期患者生存率与中老年组相近,但C期和D期的生存率低于中老年组。有家族肿瘤史的青年组患者预后好,其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3.1%和64.5%,显著高于无家族肿瘤史患者的48.1%和37、3%。结论不同年龄组大肠癌预后影响因素有差异,青年组大肠癌的生存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在青年组,大肠癌Dukes分期晚和无家族肿瘤史的患者预后差,病程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青年组大肠癌患者预后羞与就诊时间晚、延误诊断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乳腺癌的治疗已经进入分子分型时代,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的表达对指导制订乳腺癌治疗方案及评价患者预后等尤为重要.许多研究证实,部分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及转移灶激素受体与HER2表达存在差异,影响术后辅助及解救治疗方案的制订,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本研究探讨乳腺癌原发灶与腋窝及远处转移灶之间激素受体与HER2表达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同时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乳腺癌、激素受体(ER和PR)、HER2、原发灶和转移灶为关键词,检索PubMed、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1995-01-2016-10的相关文献.共505篇文章被检索到.纳入标准:原发灶与腋窝转移灶激素受体及HER2表达差异情况,原发灶与远处转移灶激素受体及HER2表达差异情况,原发灶与转移灶激素受体及HER2表达差异情况的临床意义.根据纳入标准最终纳入分析38篇文献.结果 在部分乳腺癌患者中,原发灶与腋窝转移灶及远处转移灶激素受体及HER2表达情况存在差异,多数文献报道,乳腺癌原发灶与转移灶ER表达状况变化(阳性转阴性或阴性转阳性)比例约为20%,PR约为20%,HER2约为15%.“肿瘤异质性、抗肿瘤治疗和检测方法”等是影响其表达差异的影响因素.结论 推荐对于存在局部及远处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同时检测并综合原发灶及转移灶的激素受体及HER2表达情况制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