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7例临床诊断肝血色素沉着症的CT表现,探讨CT诊断肝血色素沉着症的价值。方法 7例分别用TOSHIBA螺旋CT和GE128层螺旋CT扫描,测量肝CT值。1例增强扫描。结果 7例肝脏均显示平扫弥漫性密度增高,测量肝脏实质CT值为85~120Hu。1例增强扫描肝脏均匀强化,门脉期肝脏、血管强化密度一致,血管被"淹没";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肝内铁质异常蓄积。脾脏增大3例。1例胆囊内高密度影。结论 CT扫描对于肝血色素沉着症诊断有重要意义,可以提示临床,提高本病的正确诊断,还可以对疗效进行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7):130-132+136
目的评价定量CT技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定量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3月~2018年6月于本院接受腹部CT检查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组织活检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脂肪改变组(11例)、中度脂肪改变组(11例)和重度脂肪改变组(10例),另纳入20例无肝脂肪变性或脂肪变性相关临床表现者作为对照组,均于肝穿刺活检前1 d行肝脏CT平扫,测量肝脏、脾脏CT值,经测量及数据处理后,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用CT阈值和肝内血管相对密度及肝/脾CT值比值对CT对肝细胞脂肪变性的诊断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52例患者CT平扫诊断,不同程度脂肪肝组CT值和肝/脾CT值比值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CT值阈值、血管相对密度值分级及肝/脾CT值比值标准,定量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6.9%、94.2%和98.1%。结论定量CT技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定量诊断中呈现出良好的准确性和优势,可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和治疗评估,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CT表现,对肿瘤的密度、囊变、钙化、界限和强化特征与病理类型和组织成分对照研究.结果 肿瘤位于肠系膜根部9例,腹主动脉旁8例(其中左旁7例,右旁1例),肾上腺上方3例(其中右侧2例,左侧1例),肾门外方3例(其中右侧1例,左侧2例),下腔静脉后3例,肝门区3例,十二指肠壶腹部2例.肿瘤平均6.8 cm×5.6cm(2.7 cm×2.5 cm-18.0cm×11.0cm).CT平扫:实质部分CT值平均45(32 -58) Hu,坏死囊变部分CT值平均21.5(18-25)Hu;肿块边界清楚28例,不清楚3例;肿块实质部分呈等密度24例,呈高密度7例;肿块中心有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21例;肿块内见斑片状、点状及线状散在分布钙化灶8例.CT增强:动脉期实质部分CT值平均76(47-105) Hu,其中肿块内见纡曲扩张的增强血管影8例;静脉期实质部分CT值平均65(45-90)Hu,其中实质增强部分密度明显下降7例,轻度下降19例,持续强化5例;延迟期实质部分CT值平均56 (42 - 70) Hu,其中实质部分与动脉期及静脉期相比强化程度有不同程度下降26例,持续强化5例.结论 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征象与病理类型和组织成分相关,CT表现结合临床可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平扫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中的应用价值,以帮助基层医院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经临床证实为HIE的30例患儿的CT平扫资料及30例CT检查为正常的新生儿资料,每例分别测量左右额叶、左右半卵园中心及左右侧脑室后脚旁的CT值,取其平均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CT分度,轻度8例,占27%,CT值为25~27Hu;中度18例,占60%,CT值为22Hu~25Hu;重度2例,占13%,CT值为20Hu~22Hu.结论 CT平扫能够准确诊断HIE的病变范围及其并发症,而CT值的测量有助于CT医生对HIE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描述急性胰腺炎暂时性肝脏密度减低的CT表现,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4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肝脏CT表现.结果 48例患者中,40例CT显示肝脏密度普遍减低(脂肪肝);40例脂肪肝中,30例在20d~2个月复查CT,所有脂肪肝都有所减轻,其中25例完全恢复正常肝实质密度.30例患者增强扫描显示典型急性胰腺炎增强表现,其中25例肝脏强化较均匀,5例肝脏出现一过性灌注异常,其中4例肝实质呈散在、斑片状明显强化区,左叶楔形强化1例.结论 CT可以很好地显示急性胰腺炎对肝脏造成的损害,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代谢器官,对脂类的消化、吸收、氧化、分解、合成、转化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使其保持动态平衡。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肝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1/3以上肝细胞脂变时称为脂肪肝。近年来报道脂肪肝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和B超技术的提高,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脂肪肝检出率有明显提高。我院对68例弥慢性脂肪肝患者进行了B超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68例患者,男38例,女30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3±3.1岁;合并慢性胆囊炎11例,胆囊结石8例,高血压病26例,糖尿病7例,血脂增高33例(其中胆固醇增高25例,甘油三酯高47例)。68例患者中饮酒32例,体型肥胖者22例。68例患者中32例经CT检查、21例患者行肝穿刺活检证实为脂肪肝。2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的GOGIQ5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嘱患者空腹,常规检查和观察肝脏大小、回声及肝内胆管系统,肝肾回声等。3结果本组68例均提示弥慢性脂肪肝。其中轻度脂肪肝31例:肝脏形态大小正常,前场肝实质光点细密,回声轻度增强;远场肝实质回声轻度衰减,后方轮廓结构及肝内管道显示尚清晰。中度脂肪肝...  相似文献   

7.
急性胰腺炎肝脏损害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描述急性胰腺炎暂时性肝脏密度减低的CT表现,探讨其发生机理.方法 回顾12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肝脏CT表现,25例胰腺炎治疗后复查CT,29例进行上腹部三期增强扫描,采用16层螺旋CT机,重建层厚为5mm.结果 123例患者中,53例CT显示肝脏密度普遍减低(脂肪肝)占43%(53/123);53例脂肪肝中,25例在15天-4个月复查CT,所有脂肪肝都有所减轻,其中5例完全恢复正常肝实质密度.29例患者增强扫描显示典型急性胰腺炎增强表现,其中23例肝脏强化较均匀,6例肝脏出现一过性灌注异常,其中4例肝实质呈散在、斑片状明显强化区,左叶楔形强化1例,胆囊窝周围肝实质强化1例.结论 CT可以很好地显示急性胰腺炎对肝脏造成的损害,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DCT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直接和间接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平扫及增强资料,分析病变分型,病灶部位、大小、增强强化时间-密度曲线、局部胆管扩张、肝包膜局限性凹陷以及是否伴有胆道结石,结合病理进行对照分析和统计.结果 9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位于肝左叶57例,肝右叶35例.病灶大小为2.5~ 12cm,平均为6.5cm.CT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CT值平均为41 Hu.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门脉期呈不规则轻度晕圈状强化,境界不清,延迟期内部可见线样及条网状强化,平均CT值分别为63 Hu、74Hu和79Hu.延迟5分钟扫描病灶均呈进一步强化,平均CT值为82 Hu,时间-密度曲线呈"缓慢上升-平台"型.89例为单发病灶,3例为多发病灶融合,肝内胆管扩张35例,肝内胆管结石31例,肝叶变形萎缩33例,局部肝包膜凹陷29例.结论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直接CT征象是延迟强化的肝内肿块,缓慢上升-平台型时间-曲线是其特征强化规律,病灶周围胆管扩张和包膜凹陷是其重要的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构建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验证CT在脂肪肝定量诊断中的作用,从而发现其特点,明确优、劣势,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组(模型组),每组30只.对照组一般饲料饲养,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每组分别在第8、12、16周随机取10只大鼠,以1.0%戊巴比妥钠(3.0 ml/100 g体重,ip)麻醉大鼠,称取体重,肝脏行CT检查后,在无菌条件下手术开腹,取肝右叶中部一块5mg组织用10%甲醛固定,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病理表现:对照组切片示肝细胞无脂肪变性.模型组8周为单纯性脂肪肝,12周模型组为中~重度脂肪肝,16周始从脂肪性肝炎进展到脂肪性肝纤维化;16周肝组织有炎性坏死.CT示:对照组图像为肝实质密度均匀.模型组8周有明显的脂肪变,图像可见肝脏轻度增大,肝实质密度减低;12周后表现更为明显,肝脏进一步增大且出现肝缘圆钝,肝实质密度比血液还低;16周后肝实质密度继续降低.体重、脂变评分和CT评分:对照组8周分别为(515.13±40.12)、(1.00±0.00)、(62.3±7.4);模型组为(578.78±42.25)、(2.40±0.55)、(46.8±5.3).对照组12周分别为(592.45±49.23)、(1.00±0.00)、(61.5±6.8);模型组分别为(643.78±53.89)、(2.65±0.43)、(33.4±3.7).对照组16周分别为(683.34±35.69)、(1.00±0.00)、(60.9±7.5);模型组分别为(659.51±54.87)、(2.84±0.41)、(16.2±3.9).对照组与模型组间在不同时期体重、脂变评分和CT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HE染色确诊,轻度脂肪肝12例,中度10例,重度脂肪肝8例.按CT阈值标准的诊断符合率为53.3%;按血管相对密度值分级标准的诊断符合率为73.3%;按肝/脾CT值比值的诊断诊断符合率为90%.结论 CT值的高低与肝脂肪沉积量呈明显负相关,可用于脂肪肝的早期诊断;肝内血管相对密度法和肝脾CT值比值法两者的结合在脂肪肝的定量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RI对肝脾挫裂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或手术证实的60例肝脾挫裂伤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 MRI检查显示:肝脏包膜下血肿31例,肝脏实质挫伤19例,肝脏挫裂伤并肝脏内血肿3例,脾脏挫裂伤7例(均为脾脏实质内挫伤),诊断符合率为100.00%;超声检查:共32例,均为肝挫裂伤,其中经MRI检查和临床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肝活检与B超在脂肪肝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比分析62例B超检查未诊断为脂肪肝但经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诊断为肝细胞脂肪变性患者的结果, 并结合肝功能、血脂、血糖、体重指数进行分析.结果62例B超检查未诊断脂肪肝的患者, 经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提示肝细胞脂肪变性5%33%.其中B超检查提示肝实质回声未见异常23例, 肝实质回声稍增粗欠均18例, 肝实质回声稍细密增强17例, 肝脏弥漫性损伤4例, 分别占37.01%、29.03%、27.42%、6.45%;病理提示5%≤肝脂肪变性≤19%有45例, B超检查提示肝实质回声未见异常18例, 肝实质回声稍增粗欠均8例, 肝实质回声稍细密增强17例, 肝脏弥漫性损伤2例, B超改变以肝实质回声未见异常和肝实质回声稍细密增强为主;病理提示20%≤肝脂肪变性≤33%有17例, B超检查提示肝实质回声未见异常6例, 肝实质回声稍增粗欠均5例, 肝实质回声稍细密增强5例, 肝脏弥漫性损伤1例, B超改变主要表现为肝实质回声未见异常、肝实质回声稍细密增强和肝实质回声稍增粗欠均.分析患者的肝功能、体重指数、血脂和血糖对B超改变的影响, 通过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体重指数、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值越大, 越容易导致肝脏弥漫性损伤;脂肪变性程度越大越容易导致肝脏弥漫性损伤.结论 对脂肪肝的诊断, 当肝细胞脂肪变性低于1/3时, B超检查不能表现出脂肪肝的特征性改变, 应密切观察B超或行肝穿刺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脂肪肝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轻度脂肪肝的CT特征,总结诊断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4月某院收治确诊为脂肪肝患者共142例作为研究对象,行CT扫描,获得肝、脾CT值,并取比值,对比弥漫性脂肪肝与局灶性脂肪肝的CT特征,就轻度脂肪肝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诊断出轻度脂肪肝74例占52.11%,其中弥漫性脂肪肝63例,无占位效应,病灶分布均匀,局灶性脂肪肝11例,病灶分布特异,有占位效应;轻度脂肪肝患者人均肝脏CT值(47.29±8.21)HU,肝、脾CT比值(0.75±0.11)。结论轻度脂肪肝患者其肝脏密度较中度、重度患者更高,弥漫性脂肪肝诊断较易,局灶性脂肪肝诊断,部分患者需进行增强扫描、增添对比剂或延时扫描,以排除肝癌、肝血管瘤等占位性病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乏脂肪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hepatic angiomyolipoma with minimal fat,mHAML)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以提高对不典型肝脏占位病变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mHAML的CT表现,6例均行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 结果 6例均为肝内单发病灶,形态规则,边界清晰,4例CT平扫呈欠均匀稍低密度,1例合并脂肪肝者与1例合并出血者表现为欠均匀稍高密度,6例均未测得脂肪密度. 5例CT增强动脉期呈欠均匀中等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增加,其中4例平衡期持续强化高于周围肝实质,1例合并出血者内部可见片状无强化区. 另外1例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强化程度有减低. 3例增强图像显示病灶中央可见点条状血管影,门脉期显示更明显. 6例平衡期病变边界更清楚,其中1例可见假包膜形成. 病理组织学示6例病灶内主要含血管和平滑肌成分,脂肪含量极少.结论 mHAML易误诊为其他富血供肝占位. 对于无肝炎、肝硬化病史,AFP正常,肝内病灶形态规则,门脉期强化程度增加且平衡期持续强化,尤其是门脉期中央出现点条状血管影者,应考虑到mHAML可能.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106-108
目的探寻CT与核磁共振检查在诊断脂肪肝方面的准确性,分析CT检查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脂肪肝患者220例,所有患者经部分肝切除或肝脏穿刺活检确诊,均行CT和核磁共振检查,比较CT检查和MRI检查在诊断脂肪肝方面的准确性,同时分析脂肪肝五种辨证分型与CT检查结果的关系。结果 CT检查结果的准确率为93.18%(205/220),MRI检查结果的准确率为67.73%(149/220)。CT检查结果的准确率明显高于MRI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的肝/脾CT值比值最高,肝肾不足证最低,各辨证分型间的肝/脾CT值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多为轻度脂肪肝,湿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和痰湿内阻证多为中度脂肪肝,肝肾不足证则多为重度脂肪肝,病变程度最重。结论 CT检查在脂肪肝诊断方面准确率好于MRI检查,肝/脾CT值比值与脂肪肝的中医辨证分型相关。  相似文献   

15.
腺性膀胱炎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CG)的CT表现,提高其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G患者的CT检查资料,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其中9例同时行增强扫描。结果10例CG中CT表现为膀胱颈部和三角区7例,右前壁1例,累及整个膀胱壁2例。8例CT平扫表现为膀胱壁局限性增厚或呈结节状、扁丘状突向膀胱腔内的软组织密度影,大小1.0cm×0.8cm~4.3cm×5.9cm,2例膀胱壁弥漫性增厚,边缘光整。2例病灶内可见囊性低密度区。9例膀胱外壁光滑。平扫CT值17~49Hu,平均35Hu,增强扫描病变无明显强化或呈轻度不规则强化或环形强化,CT值30~80Hu,平均62Hu。结论CG多发生在膀胱颈部和三角区,螺旋CT能清楚的显示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特点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在CG诊断和鉴别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加深对周围型小肺癌CT征象的认识,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搜集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直径≤3cm的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进行分析.全部病例术前均行螺旋CT扫描,其中行HRCT扫描14例,增强扫描26例.结果:30例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为:分叶征26例,毛刺征23例,胸膜凹陷征20例,血管纠集征16例,空泡征10例,空气支气管征6例,病灶内小结节征5例系在HRCT上所显示.在26例增强扫描病例中.24例CT值增幅平均>35Hu.结论:螺旋CT扫描及与HRCT的结合或加做增强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脏局部脂肪缺失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在我院进行进行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的肝脏局部脂肪缺失的患者16例,1例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结果 16例肝脏局部脂肪缺失,二维超声均显示为在脂肪肝基础上的低回声病灶,形态呈不规则形或类圆形,边界尚清晰。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显示病灶内可有血流信号,但血流信号不丰富,周围血管无明显移位现象。部分病例可见血管穿行现象,有时可见门静脉穿行,有时可见肝静脉穿行,1例病灶内见明显肝动脉血流信号。增强CT及增强MRI常提示正常肝脏或脂肪肝,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脏局部脂肪缺失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但不具备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脂肪肝的超声诊断提供一个量化标准.方法 用直方图分析了61例正常肝脏和56例脂肪肝的肝实质平均灰度值(LPCS)和肝静平均灰度值(HVGS),并用下面公式计算肝脏相对回声强度(REI),REI=(HVGS/LPGS)·100.结果 脂肪肝和正常肝脏的REl分别为61.26±6.44和35.72±5.31,脂肪肝的REI明显高于正常肝脏组(P<0.001).结论 REI是鉴别脂肪肝和正常肝脏的可靠量化指标,REI>46.13可作为诊断脂肪肝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19.
CT图象的面罩式覆盖法定量诊断脂肪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脂肪肝的脂肪浸润程度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 GE 30 0 0 I CT机扫描 36例脂肪肝患者肝脏、脾脏 ,用 CT机配备软件处理数据 ,面罩式覆盖法计算肝脏各个层面的脂肪面积与对应层面肝脏面积 ,并得出比值 (脂肪浸润指数 )。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指标。肝穿刺病理检测肝组织内脂肪浸润程度。结果 平均脂肪浸润指数与肝功能状态呈显著正相关 ,亦与肝穿刺的病理结果呈正相关 (r=0 .86 5 ,P<0 .0 1)。结论  CT图象面罩式覆盖法对脂肪浸润的定量分析是诊断脂肪肝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对非均匀性脂肪肝该方法优于肝穿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肝脓肿的CT征象,以提高临床上CT对肝脓肿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10年4月收治的经手术证实的46例肝脓肿患者的术前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分析其CT征象。结果本组肝脓肿单发32例,多发14例;脓肿位于肝右叶29例,肝左叶13例,同时累积两叶4例;CT平扫显示,46例均呈圆形或卵圆形低于邻近正常肝实质组织的低密度影,CT值为7~30Hu;42例边缘模糊,4例边缘较为清楚;6例病灶内可见气一液平面。CT增强扫描显示,26例表现为细菌性肝脓肿典型的“环靶征”,其中“单环征”5例,“双环征”17例,“三环征”4例;病灶呈“簇状征”或“花瓣征”15例;5例示腔内无强化。结论双排螺旋CT辅助诊断肝脓肿具有典型的CT征象,其诊断准确率高,可为临床诊断肝脓肿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