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1960年至1983年收治的SACC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选择未经治疗、就诊时无转移的原发SACC病例72例,用Cox回归分析对与血行转移可能相关的临床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72例中26例出现血行转移,转移率为36%。与血行转 相关的因素有:部位--颌丰腺、TNM分期、治疗方式、肿瘤切缘1、术后复发。发生于颌下腺ACC易发生血行转移,腮腺ACC的血行转移率(50%)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酪氨酸激酶B(TrkB)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的表达情况,探讨TrkB和VEGF在SACC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两者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7例SACC患者组织病理切片中TrkB和VEGF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评价TrkB,VEGF在SACC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TrkB,VEGF在SAC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是89.36%(42/47例)和85.1%(40/47例),在有神经侵袭、转移及实性型SACC患者组织切片中TrkB和VEGF的表达率均高于无神经侵袭、转移及腺样管状型者,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TrkB和VEGF的表达率成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TrkB,VEGF的表达强弱与SACC的嗜神经侵袭,血行转移能力成正相关关系,表明两者在SACC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且TrkB和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并由此推测TrkB可以作为抗血管治疗SACC的潜在的靶向目标。  相似文献   

3.
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3%~5%,最常发生于腭部小唾液腺及腮腺。该肿瘤浸润性强,呈现嗜神经侵袭、高血行性转移、低淋巴结转移等生物学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其临床治疗的特殊性。SACC伴肺转移的系统性研究报道较为罕见,远期疗效不佳,治疗方案尚未达成共识。本综述的目的是回顾并总结SACC伴肺转移的治疗方案及预后,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姗  赵尔杨  方明  施磊  徐欣 《口腔医学研究》2011,27(12):1098-1100,1104
目的:探讨Paxillin与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分析47例SACC的Paxillin表达,并统计学分析Paxillin与SACC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Paxillin表达与SACC病理学分型、局部复发和患者生存率无明显相关,而与临床分期和远处转移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结果提示Paxillin的过度表达在SACC中常见,其过度表达与信号传导通路的改变可能与SACC的细胞增殖及癌转移相关,从而促进SACC的远处转移;Paxillin可作为预后指标来预测SACC的远处转移,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薛桂平  刘艺敏 《口腔医学》1999,19(3):136-137
目的 :探讨 ACC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特点 ,分析其可能的相关因素 .方法 :对 61例腺样囊性癌作临床病例分析 .结果 :死亡的主要因素是局部复发 .结论 :复发率与发病部位、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法等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VEGF-C和CD34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探讨ACC转移机理。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ACC中VEGF-C和CD34表达情况,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采用SPSS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EGF-C的表达和MVD与ACC组织类型有关(P=0.000;P=0.001);MVD和VEGF-C表达间无相关性(P=0.165)。结论VEGF-C和MVD可作为ACC分化的指标之一;VEGF-C可能与ACC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7.
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adenoidcysticcarcinoma,SACC)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局部侵袭性强,易侵入血管,血行性转移率高。SACC的侵袭转移和复发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在涎腺腺样囊性癌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与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亲和素法分析52例SACC的nm23表达,并分析nm23与SACC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nm23表达与SACC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局部复发和患者生存率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远处转移呈高度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nm23能抑制SACC远处转移的发生,并可作为预后指标来预测SACC的远处转移,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和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ILK和E-cadherin在SACC及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ILK在SACC中表达,ILK的表达与SACC临床病理分型不相关(P>0.05),与TNM分期有关,在发生神经侵犯及远处转移的病例中,ILK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正常涎腺组织相比,E-cadherin在SACC中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表达与不同组织病理学类型有关,且在实体型、发生神经侵犯及远处转移的病例中,E-cadherin表达下降更明显(P<0.05);ILK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768,P<0.001)。结论:SACC组织中ILK表达上调而E-cadherin表达降低,有望成为临床判断涎腺腺样囊性癌恶性程度、评估预后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金属硫因蛋白(metallothionein,MT)、增殖细胞核 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antigen,PCNA)和肿瘤抑制基因p53与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对50例SACC的MT、PCNA与p53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及临床资料分析,结果表明:MT的表达与SACC患者生存率明显相关(P<0.05),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断SACC患者的预后情况;PCNA是评价细胞增殖状态的指标,PCNA的表达与SACC远处转移存在明显相关(P<0.05),肿瘤细胞增殖能促进SACC的远处转移;p53基因在SA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明显,可能存在其它某种或多种基因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期因子(MK)、微血管密度(MV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以及两者之间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60例SACC组织及26例正常涎腺组织中MK、MVD的表达状况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MK在SACC组织中高表达,阳性表达率为70.0%(42/60),正常组织中未见MK表达,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CC中MVD计数为38.73±8.96,正常涎腺组织中MVD计数为11.15±3.33,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K、MVD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分型无关(P>0.05);与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MK和MVD在SACC中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560,P<0.05)。结论MK蛋白的表达、MVD计数的增加与SACC的发生有关,可能是SACC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HOX反义基因间RNA(HOTAIR)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CC)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07年3月至2014年3月行手术切除治疗的SACC患者86例,同期留取45例正常唾液腺组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HOTAIR水平,术后随访至2019年3月31日,记录患者死亡情况及生存时间,以SACC患者组织中HOTAIR相对表达量的四分位数为标准,将患者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对两组生存时间进行比较;以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病理学类型、肿瘤直径、TNM分期、神经侵犯和淋巴结转移为自变量,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生存时间的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SACC组织中HOTAIR相对表达量为2.48±0.22,高于正常唾液腺组织的1.03±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12,P<0.001);与TNM分期Ⅰ~Ⅱ期、未发生神经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患者相比,TNM分期Ⅲ~Ⅳ期、发生神经侵犯及淋巴结转移SACC患者组织中HOTAIR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低表达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和累积生存率[(113.32±10.77)个月、72.73%]均高于高表达组[(59.75±6.50)个月、39.06%](P=0.004);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和HOTAIR高表达是影响SACC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HR=3.274、2.971、2.911,P<0.05)。结论 HOTAIR在SACC患者组织中呈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有关,是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有望成为SACC患者预后评估的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组织蛋白酶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Cath-D)与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亲和素法分析52例SACC的Cath-D表达,并统计学分析Cath-D与SACC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Cath-D表达与SACC病理学分型、局部复发和患者生存率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和远处转移呈正相关关系(P〈0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酪氨酸激酶A(TrkA)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的表达情况,探讨TrkA与VEGFR2在SACC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7例SACC患者组织病理切片中TrkA与VEGFR2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评价TrkA、VEGFR2与SACC侵袭转移特性的相关性。结果TrkA、VEGFR2在SAC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是87.23%(41/47例)和85.11%(40/47例),在有神经侵袭、有复发/转移的SACC患者组织切片中TrkA和VEGFR2的表达率均高于无神经侵袭、未复发/转移者,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D)计数与VEGFR2的表达率成正相关关系;MVD在神经侵袭组为25.14±2.83,在无神经侵袭组为18.81±1.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在复发/转移组为26.58±2.38,未复发/转移组为19.06±1.39(P<0.05)。结论TrkA、VEGFR2的表达强弱与SACC的嗜神经侵袭,复发转移成正相关关系,提示该2种受体在SACC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据此推测TrkA、VEGFR2可以作为评价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e present work was to study the potential effect of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VCAM-1) and 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NCAM) of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on th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SACC). METHOD: The expressions of ICAM-1, VCAM-1 and NCAM of forty cases with SACC were examin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s using respective kits. RESULTS: A significant relation showed between the expression level and hist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expression of ICAM-1 and VCAM-1 in solid SACC was grea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NCAM; SACC with metastatic lymph node or local recurrence displayed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to the up-regulation of ICAM-1 and VCAM-1, and to the down-regulation of NCAM. CONCLUSIONS: It is proposed that ICAM-1 and VCAM-1 may play a role in th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SACC. NCAM may be an invasion-resistant adhesion molecu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