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1的组织病理特征为:表皮基本止常,真皮内部分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血管壁红染、碎裂,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红细胞外渗。血管周围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并有大量核尘。  相似文献   

2.
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Leukocytoclastic vasculitis)包括一大组疾病,自1866年Kussmaul等首先报告了结节性动脉周围炎以后,就有了各种血管炎的报道,而导致了分类上的混乱。作者复习了这一具有不同名称(过敏性血管炎、坏死性血管炎或皮肤—系统性血管炎疾病)的临床、病理及病原学的特点,并认为这是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不同的一组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的分类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炎意指血管壁被白细胞毁坏所致的炎症,即必须既有血管炎症,又有明确的血管性损伤,而皮肤血管炎则包括了一大组具有血管损害和异常、表现有各种皮肤损害的疾病。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LV)患者中系统受累和病期长的危险因素,作者描述了160例(男71例,女89例)LV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如下:20%病例有系统性血管炎,皮损呈多形性,最常见的皮损是可触及的紫癜,分布以下肢为最常见。自觉  相似文献   

5.
本文描写一例毛细胞性白血病(白血病性网状内皮增生症),有广泛的带有脓疱的丘疹和斑块。其组织病理改变为急性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患者、男、46岁,1978年取周围血涂片发现有抗酒石酸盐的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的毛细胞而诊断为毛细胞性白血病。同时作了治疗性脾切除术。其病理组织象具有白血病性网状内皮增生症特征的单核细胞浸润。1979年9月开始发生非瘙痒性皮疹。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52岁。因四肢反复出现痛性斑疹和丘疹9个月就诊。体检:四肢有多个触痛的红色斑疹和可触及的紫癜。双肘附近有多个皮下类风湿结节。双手部数个关节硬且温度增高。皮肤组织病理显示血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管壁内有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肿胀,红细胞外渗和核碎裂。类风湿因子1:1280阳性。根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和类风湿因子阳性诊断为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治疗:为了减少治疗本病时的泼尼松用量,开始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研究了100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患者,以测定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LV)的发生率和可表明其存在的临床和实验室证据.CIU的定义为不明原因的每天或几乎每天发疹,病程超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77岁。因用硫唑嘌呤9天后发热48小时伴全身不适而就诊。患者于9个月前发现皮肤易发生青肿且常规血小板计数为6×10~9/L,经骨髓检查符合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8年前曾因血尿经检查发现膀胱癌,但定期随访细胞学检查未见复发证据。血液学检查证实有IgG单克隆丙球蛋白病。尽管每日使用泼尼松龙10mg,血小板仍维持在60~80×10~9/L,于是在9天前加用硫唑嘌呤50mg,一日3次。 由于发热、白细胞增加,临床上曾怀疑脓毒血症,始用头孢噻肟钠并停用硫唑嘌呤。后因热退又重复应用硫唑嘌呤,次日出现广布的色泽较暗的斑疹、下背疼痛且重又发热。曾怀疑皮疹  相似文献   

9.
婴儿急性出血性水肿(IAHE)是一种仅限于皮肤而无内脏器官受累的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以高热、大片紫癜样皮损及水肿为特征。该病突然起病,病程短,呈良性经过,在几周之内可以自然缓解。在临床上与过敏性紫癜相似。有些人认为这两种病密切相关,但属于不同类型的疾病。  相似文献   

10.
冷球蛋白血症是一种表现为血管炎的系统性疾病,特征为典型的临床三联征(紫癜、虚弱、关节痛),有时伴有慢性肝炎、外周神经病和肾小球肾炎。血管内常能观察到类风湿因子(RF)和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曾提出多种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EB病毒常是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的致病因子。该文报告1例伴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双下肢可触及的紫癜的单克隆IgAκ-多克隆IgG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  相似文献   

11.
例1:女,79岁,因高热、咳嗽、气急、胸痛、全身情况差入院.检查时发现右侧胸膜有渗出,二肺底部浸润,血色素8克,Coombs试验阳性,伴抗补体特异性抗球蛋白,抗核抗体阴性.用类固醇激素有效,但停用后出现高热,多处淋巴结肿大,两小腿内侧瘙痒性红色硬性斑块,皮肤活检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免疫荧光阴性.腋下淋巴结活检显示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腺病.经类固醇治疗后症状  相似文献   

12.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 binuria,PNH)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血管内溶血性疾病,夜间加重,出现血红蛋白尿.PNH患者偶可出现一些皮损,如瘀斑、紫癜、出血性大疱、大片坏死和溃疡,而并发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者很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 1 病历摘要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1例儿童急性出血性水肿.患儿3岁,阴茎阴囊红肿疼痛一天.继以左耳、大腿和右踝有出血性损害,无发热、咽炎、腹痛、关节痛.一周前有咳嗽和鼻溢症状,曾服止咳糖浆,未服其它药物.体检:上鄂咽部左耳有瘀斑,右踝外侧有一较大水肿性损害.阴茎和阴囊显著水肿呈紫色,压痛.左大腿见环状紫癜.血尿常规及血沉均正常,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补体及免疫球蛋白和其它生化检查均阴性.病理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组织相,表皮正常,真皮乳头层和网状层血管周围  相似文献   

14.
<正>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leukocytoclastic vasculitis,LCV)是一组病理特征为真皮上部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的血管壁及血管周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核碎裂及红细胞外渗,部分还可见纤维蛋白样沉积的血管变应炎症性疾病,包括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结缔组织病、冷球蛋白血症、IgA血管炎(既往称为过敏性紫癜)及低补体血症的荨麻疹性血管炎,以及IgM/IgG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既往称为变应性血管炎)[1],目前认为,LCV的发病机制主要与Ⅲ型变态反应有关。本组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细胞粘附分子ICAM-1、VCAM-1和ELAM-1在皮肤白细胞碎裂性和淋巴细胞性血管炎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两型血管料的粘附分子表达情况。结果:角质形成细胞ICAM-1在淋巴细胞性血管炎(85.71%)表达明显高于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11.11%(P〈0.0001),ICAM-1、VCAM-1、ELAM-1在两型血管炎血管内皮中表达无区别(P值分别为1,0.068,0.46)。结论:无论在白细胞碎裂性还是淋巴细胞性血管炎、粘附分子表达均上调。两种血管炎粘附分子表达率的不同反应了局部细胞因子释放的不同,这对揭示血管炎发病机理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白细胞碎裂型血管炎(LV)的预后因素。方法用Logistic回归对58例LV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关节痛与体温正常是影响LV病程的最危险因素,而发热和缺乏皮损痛则是系统受累的最危险因素。结论提示纠正上述因素可改善LV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55岁,因右膝部破溃伴疼痛2个月,渐累及双上肢10 d,于2016年6月就诊。患者2个月前右膝部出现红斑、破溃,自行外用依沙吖啶未见明显疗效。10 d前累及右手背及左腕部,四肢皮肤肿胀。起病以来偶有咳嗽,无咳痰,无恶心、呕吐,有腹胀,无明显腹痛,大便正常……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24岁,既往身体健康,下肢出现大片可触及的紫癜性皮损伴有溃疡。数天后,肢体和臀部出现水疱脓疱。有高血糖伴酮尿症。皮肤活检显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伴有真皮层致密混合性细胞浸润,白细胞碎裂和嗜中性细胞微脓肿。免疫荧光检查发现血管壁有纤维素和IgM沉积。未发现任何引起血管炎的潜在原因及系统损害。  相似文献   

19.
高迁移率族蛋白B_1(HMGB_1)是非组蛋白的核蛋白质,在核内能够促进DNA转录、复制、重组,修复突变DNA,在核外能够参与多种疾病的炎症过程,文章就HMGB_1在皮肤相关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中的作用结合文献检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有多种临床表现,包括紫癜性丘疹、瘀斑、坏死性紫癜、水疱、大疱和结节,少数病例可呈多形红斑样损害。作者报告了3例临床表现为复发性环状红斑,组织病理学以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为特征的病例。例1女性,91岁,四肢复发性环状紫癜性皮损40余年。紫癜远心性发展呈多处靶样损害,1周后自行消退,留下褐色色素沉着。病理示真皮上部血管内皮细胞水肿,无管壁坏死,毛细血管周围有致密多形核白细胞浸润,患者全身情况一直良好。例2女性,64岁,病程30余年,通常于瘙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