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大鼠视网膜胚胎期及出生后早期发育过程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 -1α)的时空表达,探讨其表达变化与视网膜发育的关系。方法 实验大鼠分为孕12、16、20 d 组,出生后1、5、10 d组及成年组,每组各5只,共35只大鼠。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方法检测视网膜H IF-1α蛋白及HIF-1αmRNA的表达。结果 胚胎期大鼠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均有HIF 1α阳性表达,出生后发育早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也可见HIF-1α阳性表达,以神经节细胞、内网层更明显。随着发育进展,其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视网膜节细胞层。大鼠视网膜HIF-1α蛋白及mRNA的表达在胚胎期最高、出生后发育期逐渐下降、成年期最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鼠视网膜胚胎及出生后发育过程中HIF-1α的表达存在时空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大鼠视网膜胚胎期及出生后早期的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发现低氧诱导因子-1(HIF-1)与机体缺氧的生理反应有关,并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作用。此外人视网膜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呈高表达。但二者在胚胎期缺氧环境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仍有待研究。目的观察大鼠视网膜胚胎发育过程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变化,探讨HIF-1α和VEGF在视网膜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方法30只清洁级SD孕鼠剖腹取出胚胎10、12、14、16、20d鼠,每组取5只孕鼠,每只孕鼠随机选取2只胎鼠进行观察。摘除胎鼠一侧眼球,分离视网膜并制备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HIF-1α、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检测不同胎龄大鼠及成年大鼠视网膜组织中HIF-1α mRNA及VEGF mRNA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在大鼠视网膜胚胎早期(10~12d)即可检测到HIF-1α和VEGF蛋白均呈高表达,二者的表达强度均随胎龄的增加而减弱(F=56.70,P〈0.01;F=60.78,P〈0.01),各胎龄组视网膜中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成年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胎龄的增加HIF-1α蛋白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与VEGF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96,P=0.00)。RT—PCR检测结果表明,大鼠胚胎早期(10~12d)即可检测到HIF-1α mRNA和VEGF mRNA在视网膜中均呈高表达,二者的表达均随胎龄的增加而减弱(F:68.84,P〈0.01;F=96.49,P〈0.01),各胎龄组视网膜中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成年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鼠视网膜胚胎发育过程中HIF-1α及VEGF的表达随着胎龄的增加均呈先高后低的动态变化趋势,提示HIF-1α/VEGF通路参与大鼠视网膜的胚胎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胚胎发育不同时期晶状体的形态变化及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的表达,探讨HIF-1α在大鼠晶状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清洁级Wistar孕鼠30只,分为6组,分别为胚胎第10,12,14,16,18,20d,每只孕鼠剖腹随机取2只胚鼠,每只胚鼠的一只眼以平行于视神经矢状轴的方向连续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IF-1α的阳性表达;另一只眼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晶状体组织中HIF-1α mRNA的阳性表达。
  结果:大鼠胚胎10d(E10),晶状体泡形成;胚胎12d ( E12),前壁、后壁细胞分化,前壁细胞发育成上皮细胞;胚胎14d(E14),由后壁细胞发育来的原始纤维形成;胚胎16d(E16),上皮细胞增生活跃,次级纤维形成;胚胎20d ( E20),晶状体基本发育成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到HIF-1α在胚胎期晶状体中高表达,上皮细胞较纤维细胞表达强烈。 E10至E16表达量升高, E16达到峰值,生发区、过渡区染色最强。 E18之后表达量降低,E20最低。6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与组间两两比较,除E10与E12之间,E14与E16之间,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余各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时定量PCR显示,HIF-1α mRNA在胚胎期晶状体中持续表达,且随着胎龄不同变化, E10至 E16, HIF-1αmRNA表达量升高,E16达到峰值,E18、E20下降。6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与组间两两比较,除E10与E12之间比较, P>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余各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大鼠胚胎10 d时,晶状体泡形成,发育开始,至出生前基本成熟。 HIF-1α在晶状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阳性表达呈现时空变化。 HIF-1α参与了晶状体的胚胎发育,且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视网膜细胞缺血再灌注后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表达、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发生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前房灌注生理盐水升高大鼠眼压到110mmHg(1kPa=7.5mmHg)持续1 h的方法制作实验性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取材,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观察HIF-1α在视网膜细胞的阳性表达;采用DNA原位末端标记(terminal dUTP nick end labelling,TUNEL)法定位凋亡的视网膜细胞来检测视网膜凋亡细胞.结果:缺血再灌注2h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细胞出现HIF-1α弱阳性表达,12h组阳性表达至高峰,24h组HIF-1α表达渐减少.视网膜组织细胞凋亡见于缺血再灌注12,24及48h组,凋亡细胞主要位于内核层,且24h组凋亡阳性表达最强.结论: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视网膜HIF-1α的表达增加.参与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视网膜细胞的损伤部分以凋亡的形式发生,HIF-1α的表达可能与视网膜细胞凋亡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内质网应激相关BIP (蛋白重链结合蛋白)、HIF-1α(低氧诱导因子-1α)和VE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2月对照组(C2m),糖尿病2月组(D2m),正常4月对照组(C4m),糖尿病4月组(D4m),正常6月对照组(C6m),糖尿病6月组(D6m),每组各12只。实验组给予一次性腹腔注射65mg/kg STZ建立糖尿病模型。 ELISA法检测BIP、HIF-1α和VEGF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BIP、HIF-1α和VEGF视网膜内定位情况。
  结果:BIP表达随DM 病程的延长而增加( P<0.05),且DM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HIF-1α在DM组中表达较对照组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DM组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VEGF蛋白在D2 m组与对照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 D4 m、D6 m 与对照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D4 m和D6 m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BIP在对照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中少量表达,DM组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HIF-1α在对照组基本不表达, DM组各层均有表达;VEGF在对照组大鼠中视网膜各层中少量表达,而DM组大鼠的内核层、外核层及视网膜血管、神经节细胞层中 VEGF 阳性表达。
  结论: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的 BIP、HIF-1α、VEGF均较对照组增加且随糖尿病病程进展而增加,内质网应激和低氧诱导因子途径均可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试题与答案     
1.下列关于视网膜发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胚胎第6周末,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开始分化,形成外神经生发层及内神经生发层;B.外界膜和内界膜在胚胎第9周前形成;C.胚胎第2个月末,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发育到赤道部附近;D.黄斑中心凹在胎儿第3个月时出现。2.下列眼部组织发育来源不是神经外胚叶的  相似文献   

7.
大鼠视网膜细胞间隙连接蛋白Cx43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胞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43(Cx43)在BN大鼠视网膜中的分布特点.方法:以雄性挪威棕色大鼠(Brown Norway)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x43在BN大鼠视网膜中的分布特点.结果:正常视网膜内界膜,视神经纤维层以及神经节细胞层明显表达,神经节细胞表达的主要位置是细胞质和细胞膜,色素上皮细胞全层表达,内外颗粒层及内外层状层无表达.结论:正常视网膜的Cx43主要分布在内界膜,神经纤维层,视网膜节细胞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  相似文献   

8.
袁春燕  孟旭霞  牛膺筠 《眼科研究》2011,29(11):998-1001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表达于造血组织和神经组织,发挥促红细胞生成和神经保护的作用。研究证实,EPO在胚胎发育的脑组织中有表达,但其在神经组织来源的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研究较少。目的观察大鼠视网膜胚胎期发育过程中EPO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视网膜发育的关系。方法于Wistar母鼠孕12d(E12d)、孕16d(E16d)、孕20d(E20d)时氯胺酮麻醉后剖腹取胎,获得各阶段的胚胎鼠,每组孕鼠各5只,每只孕鼠任意选取1只胎鼠;成年组(12月龄)共选Wistar大鼠5只。成年鼠及胎鼠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后立即摘除眼球,分离视网膜并制作石蜡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EPO蛋白及EPOmRNA的表达。结果胚胎各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RPE层均有EPO阳性表达,免疫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成年鼠EPO阳性表达主要集中于RGCs层,E12d、E16d、E20d和成年组大鼠视网膜中EPO的表达量分别为105.55±10.35、99.35±8.71、83.27±7.84和30.30±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13,P〈0.01)。凝胶成像半定量分析显示,EPO基因扩增产物的表达在E16d最高,E20d次之,成年组最低。E16d、E20d和成年组大鼠视网膜中EPOmRNA表达的相对值分别为0.88±0.10、0.86±0.09和0.26±0.03,胚胎鼠明显高于成年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81,P=0.00)。结论Wistar大鼠视网膜胚胎发育过程中EPO的表达呈现由高到低的趋势,其表达规律与视网膜发育各期的组织学改变相吻合。这种变化可能与大鼠视网膜胚胎期的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曲虹  牛膺筠  王建波 《眼科研究》2007,25(11):827-830
目的 探讨低氧预适应对大鼠视网膜神经元谷氨酸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视网膜神经元低氧预适应模型和谷氨酸损伤模型.Westem blot、免疫荧光检测低氧预适应后不同时段HIF-1α、EPO蛋白表达情况;MTT比色法评价正常对照组、低氧预适应组、谷氨酸组、低氧谷氨酸组神经元活力改变.结果 低氧预适应后HIF-1α、EPO蛋白表达一过性增高.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低氧预适应后神经元呈现HIF-1α、EPO蛋白的阳性表达.MTT法测定细胞活力结果显示,视网膜神经元经谷氨酸损伤后细胞活性降低,而低氧谷氨酸组细胞活性显著高于谷氨酸组(P<0.01).结论 低氧预适应能够上调神经元HIF-1α、EPO蛋白的表达,从而增强神经元对谷氨酸损伤的耐受能力,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二肽基肽酶Ⅲ(dipeptidyl peptidase Ⅲ,DPP Ⅲ)在正常大鼠眼球各组织中的免疫表达.方法 选取正常的两性Wistar大鼠,应用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体法检测DPP Ⅲ在正常大鼠眼球各组织中的免疫表达.结果 DPP Ⅲ在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内皮细胞、睫状体无色素上皮细胞、虹膜色素上皮细胞、晶状体上皮细胞、晶状体纤维细胞、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视网膜外丛状层、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呈阳性.结论 DPP Ⅲ主要存在于Wistar大鼠眼球的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内皮细胞、睫状体无色素上皮细胞、虹膜色素上皮细胞、晶状体上皮细胞、晶状体纤维细胞、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视网膜外丛状层、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低氧预适应(hypoxic preconditioning,HPC)后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大鼠视网膜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动态变化。方法 取65只Wistar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RIRI组30只,HPC+RIRI组30只(HPC后采用高眼压法制成RIRI模型),后两组于RIRI后6 h、12 h、24 h、36 h、3 d、7 d各处死5只鼠。采用尼氏染色观察HPC对各组大鼠视网膜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法动态观察HPC对RIRI大鼠视网膜HIF-1α、HO-1表达的影响。结果 尼氏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结构清晰,各层细胞排列整齐紧密;RIRI组大鼠视网膜各层高度水肿,随着时间延长,神经节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分布较紊乱、稀疏;HPC+RIRI组与RIRI组比较,各层细胞水肿明显减轻,细胞排列比较规整,神经节细胞数量减少降低,分布较整齐。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HIF-1α、HO-1微量表达。RIRI组HIF-1α表达升高,峰值在RIRI后12 h,阳性细胞数为(120.64±5.67)个·mm-2;RIRI后6 h起HPC+RIRI组HIF-1α表达较RIRI组升高,RIRI后12 h达高峰且阳性细胞数为(158.54±4.77)个·mm-2,24 h起逐渐下降,RIRI后7 d时HPC+RIRI组HIF-1α表达仍高于RIRI组;RIRI后RIRI组HO-1表达升高,峰值在RIRI后24 h且阳性细胞数为(129.54±4.58)个·mm-2;RIRI后6 h起HPC+RIRI组HO-1表达较RIRI组升高,RIRI后12 h达高峰且阳性细胞数为(157.56±4.67)个·mm-2,RIRI后24 h仍高表达且阳性细胞数为(150.78±4.97)个·mm-2,此后逐渐下降,RIRI后7 d,HPC+RIRI组仍明显高于RIRI组。与RIRI组比较,HPC+RIRI组RIRI后各时间点HIF-1α、HO-1阳性细胞数均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HPC可促进RIRI大鼠视网膜HIF-1α、HO-1蛋白的表达,减轻视网膜损伤,具有视网膜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细胞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 43,Cx43)在(Brown Norway,BN)大鼠视网膜中的分布特点以及氪激光损伤视网膜后Cx43分布的变化。方法应用雄性BN为研究对象,氪红激光眼底光凝(波长647nm,能量360mw,光斑直径50μm,曝光0.05s)?右眼视盘周围10个激光点。光凝后1周开始取材,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x43在BN大鼠视网膜中的分布特点。结果正常视网膜内界膜、视神经纤维层以及神经节细胞层明显表达,神经节细胞表达的主要位置是细胞浆和细胞膜,色素上皮细胞全层表达,内外颗粒层及内外丛状层无表达。激光损伤后的内界膜,视神经纤维层以及神经节细胞层Cx43表达明显减少,瘢痕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接近消失,而激光斑周边色素上皮细胞表达不受影响,激光斑部位增殖的成纤维样细胞部分表达。结论正常视网膜的Cx43主要分布在内界膜、神经纤维层、视网膜节细胞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激光损伤后内界膜、视神经纤维层以及神经节细胞层表达减弱,激光斑周围色素上皮细胞中表达无明显变化,激光损伤瘢痕中的成纤维细胞有少量表达。  相似文献   

13.
韩静  王大博  冯振华  孙娟 《眼科新进展》2011,31(11):1021-1024
目的了解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alpha,HIF-1α)在急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急性青光眼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穿刺组、加压后2h、12h、1d、3d、7d、14d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穿刺组只进行前房穿刺不加压,加压各组前房灌注加压法制作急性高眼压模型。HE染色观察视网膜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RT-PCR方法观察HIF-1α蛋白和mRNA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急性高眼压损伤后1d,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视网膜高度水肿,7d时水肿基本消失,14d时视网膜各层结构紊乱,明显萎缩变薄。HIF-1α蛋白和mRNA在加压后2h时表达增多(HIF-1α蛋白IOD值0.54±0.06,mRNA相对表达量1.5162±0.1199),12h达到高峰(HIF-1α蛋白IOD值1.73±0.10,mRNA相对表达量2.9041±0.1690),随时间推移表达逐渐减少,14d时降至最低(HIF-1α蛋白IOD值0.52±0.03,mRNA相对表达量1.2847±0.0434),但仍高于对照组(HIF-1α蛋白IOD值0.25±0.04,mRNA相对表达量1.0009±0.04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大鼠视网膜的HIF-1α在急性高眼压后表达增加,该因子在急性青光眼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归东梅  杨飏  李迅  高殿文 《眼科研究》2010,28(9):805-809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与高眼压视网膜损伤的关系,为青光眼视网膜缺氧提供证据。方法用巩膜静脉烧烙法在50只SPF级Wistar大鼠的双眼制作慢性高眼压模型,眼压高于造模前40%以上者为造模成功。按照视网膜取材时间的不同将动物模型眼随机分为高眼压3、7、14、21、28 d组,每组10只大鼠20只眼。另选取10只匹配大鼠作为假手术对照组,仅作球结膜切开。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中HIF-1α、iNOS、COX-2 mRNA及其蛋白在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 HIF-1α、iNOS、COX-2 mRNA及蛋白在假手术组大鼠视网膜中呈微弱表达,造模眼HIF-1α、iNOS、COX-2 mRNA及其蛋白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于7 d时达到高峰,随后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组的表达水平。造模后3、7、14、21、28 d组大鼠视网膜中HIF-1α、iNOS、COX-2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1α、iNOS、COX-2的低氧信号途径是青光眼神经变性发生发展中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IF-1α和caspase-9表达与高眼压视网膜损伤的关系。方法: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20眼。分别为假手术对照组;高眼压3,7,14,21,28d组。巩膜静脉烧烙法制作高眼压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法,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中HIF-1α和caspase-9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HIF-1α和casepase-9阳性染色主要位于视网膜内层即视网膜节细胞层和内颗粒层。HIF-1α和caspase-9mRNA和蛋白在正常视网膜中有低浓度的表达,高眼压3d后,表达明显上升,HIF-1α到7d时达到高峰,caspase-9到14d达到高峰,随后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组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IF-1α和caspase-9是青光眼神经节细胞凋亡的发生和进展中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朱江  施叶雯  康前雁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2):2212-2217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延缓大鼠生理性视网膜衰老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3月龄健康无眼疾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在相同条件下饲养至9月龄后开始给予干预,辛伐他汀组大鼠用5mg/(kg·d)辛伐他汀灌胃,对照组大鼠用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均饲养至17月龄.采用HE染色检测两组大鼠视网膜厚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和色素上皮层氧化应激相关蛋白Cu-Zn-SOD、NOX2和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结果:视网膜HE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辛伐他汀组神经感觉层排列整齐,细胞形态差异不大,细胞未见明显丢失,色素上皮层结构紧密;神经感觉层及色素上皮层的厚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辛伐他汀组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的表达增强,过氧化物酶NOX2的表达减弱;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减弱,Bax的表达增强,Bcl-2/Bax的比值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增加细胞凋亡等机制延缓生理性大鼠视网膜的衰老.  相似文献   

17.
不同日龄新生小鼠视网膜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不同日龄新生小鼠视网膜组织学观察,了解小鼠出生后视网膜进一步发育的情况。 方法 对出生后1~20天小鼠的视网膜进行光镜检查,同时对出生后1~3天小鼠视网膜进行放射自显影检查。 结果 新生小鼠(小于3天)视网膜组织只有色素上皮细胞层、神经母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随着日龄的增加,视网膜逐渐发育分化,至20天时视网膜组织才发育完善。 结论 20天前新生小鼠的视网膜是一种发育不完善的组织,可考虑用作移植供体。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 174-176)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视网膜脱离后多焦视网膜电图和视网膜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对9只18眼健康有色素家兔,制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模型,造模前及造模后检测多焦视网膜电图,并于透射电镜下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视网膜脱离后10 d,与造模前比较有色素家兔多焦视网膜电图的P1波振幅密度降低(P=0.013),P1波振幅降低(P=0.01),N1波幅值降低(P=0.053)。光镜下神经上皮层的颗粒层变薄,神经纤维层和内颗粒层可见空泡。透射电镜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表面纤毛完全消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内颗粒减少,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嵴断裂,外颗粒层细胞排列紊乱,视细胞外段盘膜粗大,盘膜间隙增宽,内外丛状层空泡形成,神经节细胞、细胞器大部分消失,神经节细胞层可见细胞质有嵴性肿胀。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10 d,视网膜全层即发生病理改变,多焦视网膜电图的P1波振幅密度降低,P1波振幅和N1波振幅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及房水中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1α的表达情况,探讨角膜碱烧伤后早期HIF-1α在其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SD大鼠25只,右眼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为实验组,左眼不作处理为正常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碱烧伤后1d、4d、7d、10 d、14 d HIF-1α在角膜中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各时间点房水中HIF-1α的表达量.结果 正常对照组中,HIF-1α在角膜及房水中均无表达.实验组碱烧伤后,HIF-1 α在角膜上皮细胞层和基质层组织中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强,且随碱烧伤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至14 d时达到峰值.房水中HIF-1α在碱烧伤后1d的表达量为(0.056±0.013) μg·L-1,随后持续增高,至14 d时达(0.823±0.114) μg·L-1.房水中HIF-1α的表达量与其在角膜中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0.87,P<0.01).结论 HIF-1α参与了角膜损伤的病理机制,其表达变化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二肽基肽酶II(dipeptidyl peptidaseII,DPPII)在正常大鼠眼球各组织中的免疫表达。方法:应用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体法,检测DPPII在正常大鼠眼球各组织中的免疫表达。结果:发现DPPII在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基质层、角膜内皮细胞、睫状体无色素上皮细胞、虹膜色素上皮细胞、晶状体上皮细胞、晶状体纤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免疫染色均呈阳性。结论:DPPII存在于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基质层、角膜内皮细胞、睫状体无色素上皮细胞、虹膜色素上皮细胞、晶状体上皮细胞、晶状体纤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