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创面修复中C-myc原癌基因表达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测创面修复中C—myc原癌基因的表达变化,探讨C—myc原癌基因表达变化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方法对临床患者断层供皮区创面愈合中C-myc原癌基因表达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并进行了半定量分析。结果:临床创面愈合中C-myc原癌基因有明显的规律性的表达变化,伤后4d时,C-myc原癌基因在创面内有明显的表达,表达强度 - 。伤后10d时,C—myc原癌基因在创面内表达较伤后4d时增强,除分布在创面浅层的成纤维细胞胞浆和创缘上皮基底细胞胞浆以外,尚可见分布在血管内皮细胞和皮肤附属上皮细胞中,创面的中层和深层也可见有表达,多较密集分布,表达强度 ~ 。伤后16d时,C-myc原癌基因在创面内表达的强度较伤后10d时明显减弱,表达强度接近伤后4d时的水平,表达强度 。结论:C-myc原癌基因表达与临床创面修复的过程有明显相关,C-myc原癌基因表达变化参与了临床创面修复过程,合理调控其表达变化有助于临床创面修复。  相似文献   

2.
两种组织生长相关因子在临床创面愈合中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创面组织中生长相关因子c-sis和c-jun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临床16例烧伤病人创面愈合过程中c-sis和c-jun表达变化进行检测,计算阳性表达细胞数。结果临床创面愈合中c-sis和c-jun有明显的规律性的表达。但二者表达模式不尽相同。c-sis在伤后5天表达量增加,10天达峰值,其阳性颗粒主要分布于真皮层成纤维细胞的胞核中。c-jun的表达在伤后1天达最高值,其阳性颗粒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细胞胞浆及真皮成纤维细胞的胞核内。结论烧伤可以诱导皮肤创面组织原癌基因c-sis和c-jun的表达,其表达具有时相与部位分布特征。这表明c-sis和c-jun作为调控因子参与了临床创面修复过程,合理调控其表达变化有助于临床创面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探讨烧伤创面愈合机理,了解烧伤创面内表皮生长因子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和C-myc基因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我们对25例病人烧伤创面的不同部位应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和C-myc基因在烧伤创面肉芽中心部(肉芽中心部)、肉芽与愈合皮肤的交界部(创面交界部)、愈合皮肤部位(创面愈合部)和自身正常皮肤对照部位内表达强度和分布的特点。结果同一部位烧伤创面内,表皮生长因子基因和C-myc基因在交界部表达最强;烧伤创面中心部位表达次之,烧伤创面愈合部位表达较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表达在创面中心部位表达较强,在表达交界部次之;在创面愈合部表达较弱;正常皮肤对照部位三种基因表达不明显。结论烧伤创面内表皮生长因子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和C-myc基因在烧伤创面内有明显的规律性表达,表达与创面愈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大鼠创伤修复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创伤模型大鼠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伤后3,6,9,12dPDGF表达的变化。结果创伤愈合PDGF表达在伤后6d呈强阳性,图像象分析,伤后6d与3d比较PDGF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PDGF的表达变化和创面修复有密切关系,PDGF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有着规律性的变化并发挥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鼠创伤修复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周茂华  姚飞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2):3369-3369,3397
目的:探讨创伤模型大鼠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伤后3,6,9,12d PDGF表达的变化。结果:创伤愈合PDGF表达在伤后6d呈强阳性,图像象分析,伤后6d与3d比较PDGF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PDGF的表达变化和创面修复有密切关系,PDGF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有着规律性的变化并发挥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在组织创伤修复中发挥核心和关键作用.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大鼠皮肤瘢痕性创伤愈合过程中表达量及表达部位的变化.方法:制备大鼠皮肤全层切伤模型,长度1.5-2.0 cm,深及筋膜层.于伤后0 h,12 h,1 d,2 d,3 d,4 d,5 d,6 d,7 d处死大鼠,取损伤部位皮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时间点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的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创伤愈合的早期阶段(伤后1-5 d),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3免疫阳性颗粒主要出现在上皮细胞、上皮基底层细胞胞浆、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胞浆及肉芽组织中;随着创伤修复时间的持续,免疫阳性颗粒主要出现在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及细胞外基质中.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在创伤后1-5 d最强,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创伤后六七天时开始明显表达.可见在大鼠皮肤瘢痕性创伤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先于转化生长因子β3,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胶原形成及创伤修复关系密切,而转化生长因子β3在愈合后期表达量有升高趋势,其可能与创伤后期的组织改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为临床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加速创面愈合建立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05/06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①清洁级SD大鼠32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80~200g。随机分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重组人生长激素组、重组人生长激素组、生理盐水组,每组8只。②在大鼠背部脊柱切除直径1.6~1.8cm的圆形皮肤全层缺损,创面压迫止血后各组分别给药。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1m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重组人生长激素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1mg/L,重组人生长激素浓度0.2U/mL;重组人生长激素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重组人生长激素浓度0.2U/mL;生理盐水组:每次每个创面给生理盐水,给液量0.1mL。④分别于伤后1、4、7、11、14、17d创面取材,作组织切片观察。在取材同时剩余创面给药,药量同前,在伤后11~13d创面愈合后,14、17d取材为愈合部位组织。取材后即时以10%多聚甲醛固定10h,逐级脱水,作组织切片。⑤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研究局部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后,创伤模型大鼠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与创面愈合相关因素增殖细胞核抗原、Ⅰ型胶原之间的关系。结果:实验大鼠3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在局部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后,创面愈合过程中组织内Ⅰ型胶原的变化:伤后1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重组人生长激素组在胞浆里出现了Ⅰ型胶原表达,到伤后11d创面接近愈合及14d和17d创面愈合后在细胞间质中仍有增加的趋势。②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变化:在核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重组人生长激素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量于4d达到高峰值,重组人生长激素组和生理盐水组伤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量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在7d时达到最高后就开始降低,14、17d创面愈合后,其表达量也就下降到正常范围。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变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重组人生长激素组伤后在胞浆和细胞间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量就一直在高值,在重组人生长激素组和生理盐水组,伤后1d出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在7d时达到峰值,在伤后11d,表达量下降,14、17d创面愈合后,其表达量也就下降到正常范围。④组间采用t检验。结论:在创面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合成分泌增加,是成纤维细胞增生的直接促进因子,能促进创面的愈合。创面应用的重组人生长激素促增殖作用不强。  相似文献   

8.
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促创面愈合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为临床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加速创面愈合建立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05/06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①清洁级SD大鼠32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80~200g。随机分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组、重组人生长激素组、生理盐水组,每组8只。②在大鼠背部脊柱切除直径1.6~1.8em的圆形皮肤全层缺损,创面压迫止血后各组分别给药。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1m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胰岛索样生长因子Ⅰ浓度1mg/L,重组人生长激素浓度0.2U/mL:重组人生长激素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重组人生长激素浓度0.2U/mL;生理盐水组:每次每个创面给生理盐水,给液量0.1mL。④分别于伤后1、4、7、11、14、17d创面取材,作组织切片观察。在取材同时剩余创面给药,药量同前,在伤后11—13d创面愈合后,14、17d取材为愈合部位组织。取材后即时以10%多聚甲醛固定10h,逐级脱水,作组织切片。⑤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研究局部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后,创伤模型大鼠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与创面愈合相关因素增殖细胞核抗原、Ⅰ型胶原之间的关系。结果:实验大鼠3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在局部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后,创面愈合过程中组织内I型胶原的变化:伤后1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组在胞浆里出现了Ⅰ型胶原表达,到伤后11d创面接近愈合及14d和17d创面愈合后在细胞间质中仍有增加的趋势。②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变化:在核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量于4d达到高峰值,重组人生长激素组和生理盐水组伤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量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在7d时达到最高后就开始降低,14、17d创面愈合后,其表达量也就下降到正常范围。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变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组伤后在胞浆和细胞间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量就一直在高值,在重组人生长激素组和生理盐水组,伤后1d出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在7d时达到峰值,在伤后11d,表达量下降,14、17d创面愈合后,其表达量也就下降到正常范围。④组间采用t检验。结论:在创面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合成分泌增加,是成纤维细胞增生的直接促进因子,能促进创面的愈合。创面应用的重组人生长激素促增殖作用不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创基微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变化特征,探讨血管的形成与退缩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大鼠5%深Ⅱ度烫伤模型,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和单纯烫伤两组。于伤后0.5,1,3,7,14d和21d采集创面皮肤标本,行HE染色,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创面组织真皮中血管内皮细胞PCNA和TUNEL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深Ⅱ度烫伤的大鼠伤后3d,伤区出现少量的肉芽组织,7d时肉芽组织已充满伤区,再上皮化速率为30%,14d的再上皮化率达70%,至21d,伤口完全闭合,真皮内小血管的数量减少。大鼠烫伤后3d,伤区基底的真皮组织内出现PCNA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随后阳性表达逐渐增多,14d时达到高峰。至伤后21d,PCNA的阳性表达略有下降。而创伤愈合初期罕见TUNEL阳性的细胞,21d时,TUNEL标记阳性的细胞显著增多。结论烫伤大鼠创面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活动与创面的愈合进程有密切的关系。血管形成与退缩在时序上的协调变化是组织正常修复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0.
背景:既往研究表明神经因素在创面愈合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但有关神经调节与创面愈合后瘢痕形成之间的关系鲜有报道。目的:观察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神经支配与创面愈合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0只大鼠右侧T9~L1阶段脊神经根切断,制作失神经支配皮肤模型;然后在大鼠背部右侧失神经支配皮肤区域制作直径4cm的深II度烫伤创面,设为模型组,左侧对称正常皮肤制作同样的创面,设为对照组,伤后连续观察创面变化,于7,14,21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I和III胶原分泌情况,并计算I/III型胶原比例的变化,探讨创面愈合速度及愈合质量。结果与结论:模型组l,III型胶原分泌和I/HI型胶原比值于伤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O5)。模型组I型胶原分泌与伤后7,14,21d逐渐增3JH(P〈0.05),III型胶原于伤后21d时分泌明显增高(P〈O.05),I/III型胶原比值与伤后21d时明显降低(P〈0.05)。结果证实,创面早期神经支配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创面重塑期减轻神经支配可能会改善创面重塑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