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目的 为探讨长期的体育锻炼是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成都市内中学的502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中学生每周锻炼1~2次的学习成就欲更高,每周锻炼4次以上的人际关系适应能力更强;坚持体育锻炼5~9年的更不容易产生孤独感;坚持体育锻炼9年以上的情绪自控能力更强,更不容易出现被压迫感和问题行为.结论 体育运动习惯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应开展健康教育,倡导中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建议每周进行体育锻炼:男生3~4次,女生1~2次,每次持续时间为30~60 min.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参加体育运动的重新认识,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积极进行身体锻炼不仅能增进机体的生理健康、增强体质和抵御疾病的能力,同时对心理健康也能起到良好的调节和促进作用。但是,在我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体育的功能和意义的认识仍停留在“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等旧的观念上,而对学校体育的“健心功效”方面却重视不够。因此,了解和认识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解市区及乡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1],艾森克个性问卷(EPQ),[2]对市区及乡镇各抽2所1998年中的中学生2510名的心理健康进行测试。结果:4.6%的高中生(乡镇学生为8.3%,市区学生为3.5%)及9.3%的初中生(乡镇学生为8.1%,市区学生为9.5%)有心理健康问题。高初中组的SCL-90总均分与EPQ中E量表分呈负相关,与N.P量表分呈正相关;高中乡镇学生SCL-90中9个因子及阳性项目数,EPQ中的N.P.L分均高于市区学生,差异显著(P<0.01)。结论:提示乡镇学生与市区学生中在个性特征上有不同之处,其心理健康与个性特征、文化因素、经济状况及环境因素有关,应重视和加强乡镇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雪萍  许滋宁  朱湘竹  章伟 《疾病监测》2006,21(10):555-559
据国外的一项权威调查表明,当前有56.2%的中学生存在着各种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而在这56.2%的学生中,学业优秀生占了近1/3。据22个城市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中学生中有各种心理问题者达10%-15%,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通过2000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了解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产生的原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父母离异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编的基本资料问卷,按随机分层整群抽取,对南宁市2700例中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做了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南宁市父母离异中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20.1%,无父母离异中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1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父母离异中学生SCL-90检测各项因子得分均高于无父母离异中学生SCL-90检测各项因子得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父母离异严重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应得到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郑州市某中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除躯体化一项因子外,其余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20.2%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2.4%的学生有明显心理障碍。其中主要问题为人际敏感、强迫、敌对、抑郁。女生的焦虑、恐怖、抑郁因子分高于男生,男生的敌对因子分高于女生。人际敏感为中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提示,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应加强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儿童期虐待经历及其心理健康状况,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进行儿童虐待的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太原市某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共301人进行整群抽样调查。 结果 301名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躯体虐待)调查中:在童年期曾经被人猛地摇晃身体占55.5%;曾经被人用手或其他硬物打过身体部位占62.1%;曾经被人用手掐或/和捏(如耳朵、胳膊等)占61.4%。在情感虐待调查中,曾经被人说过伤害、羞辱或谩骂的话占71.4%。调查对象心理健康状况,对人焦虑占23.9%;孤独倾向占9%;自责倾向占69.4%;过敏倾向占57.8%。对性别与躯体虐待、性虐待进行2检验,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性别与心理健康状况进行2检验,与在大家面前或被老师提问时会脸红、受到批评和心情不愉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儿童期虐待经历发生率较高,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影响。在我国应建立评价体系、方法和指标,并通过多部门、多学科的大力协同与合作,制订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中学生正值生理、心理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一特殊年龄阶段心理卫生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如何,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指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分析南平市建阳区不同心理健康中学生的睡眠质量状况。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平市建阳区9所学校内中学生300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结果分为正常组、轻度组、中重度组3组,观察不同组别学生睡眠质量,调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结果:300名中学生中,心理健康占比71.67%,轻度焦虑抑郁占比21.67%,中重度焦虑抑郁占比6.67%。正常组中学生睡眠质量总分小于轻度组与中重度组。且各项睡眠质量指标分值均以正常组较小,轻度组小于中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健康正常与轻度组和中重度组学生性别分布、独生子女无差异性,正常组初三毕业班、性格内向、家庭负担重、学习压力大构成比大于轻度组和中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初三毕业班、性格内向、家庭负担大、学习压力大为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者睡眠质量相对较差,受学习压力与性格内向等因素影响,可通过调节心理健康改善睡眠状态。  相似文献   

11.
中等卫校学生生活事件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等卫校学生生活事件及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生活事件凋查表、症状自评量表对420名中等卫校学生进行生活事件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学生生活事件男生在恋爱和家庭经济困难方面较女生突出,女生在学习考试失利和人际关系较男生突出。症状自评量表评定,中等卫校学生与全国常模比较,除躯体化、抑郁两个因子分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因子得分相对较高差异有显著或极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中等卫校学生生活事件较为突出,并存在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学校应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咨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方法 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量工具,同时用自编的学生情况调查表,对河南省新乡、南阳两市六校944名初中生进行调查,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心理问题发生率16.3%。一年级各因子均值低于二、三年级且差异显。学习负担、年级、考试排名、教师经常拖堂等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并进入SCL-90总分和多个因子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结论 河南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年级、学习负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需创造良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对780名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将人组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416名,对照组364名,干预组进行系统的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每月1次,共12次,对照组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评分析。结果中学生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分别为11.8%、36.9%,均高于正常范围(9.0%),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程度均显著高于常模组(P〈0.05);干预组心理干预后各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显著下降,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经1a的系统心理干预后,干预组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检出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结论中学生存在诸多的心理问题,系统的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中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为更好地预防高中生的行为和心理问题提供依据.方法 对880名高中生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评定自我概念状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心理健康状况,对上述测评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入组学生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评分,男生自我认同、道德自我因子分显著低于女生(P<0.01),生理自我因子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其他因子分男女生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来自城镇学生的自我批评因子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学生(P<0.01),其他因子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总分与症状自评量表评分除精神病性因子无显著相关外,与总分及其他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结论 高中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培养高中生积极的自我概念,正确引导学生积极评价自我,积极接纳自我,不断完善自我调节能力,是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学生的应付方式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方法对120名中学生采用应付方式问卷进行测评分析,并对其进行6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后再次测评。结果本组中学生采用的应付方式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回避、合理化及自责,不同性别、家庭完整性、是否独生子、是否留守学生部分应付方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或0.01);心理健康教育后中学生应付方式问卷的求助因子分显著升高(P<0.01),自责、幻想、回避、合理化因子分显著降低(P<0.01)。结论中学生应付方式整体状况较佳,但存在群体差异,对其予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进一步改善其应付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高中毕业班与非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22名高中毕业班学生和204名高中非毕业班学生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高中毕业班学生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情绪不稳定因子分显著高于非毕业班学生(P〈0.05或0.01)。结论高中毕业班学生学习压力大,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毕业班学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构建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模型提供依据。方法对示范性中学356名高一学生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评定其心理健康状况,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学生的测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评,各因子异常发生率依次为强迫症状66.3%、学习压力63.8%、情绪不稳定62.6%、适应不良60.4%、焦虑52.8%、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46.6%、抑郁46.1%、心理不平衡41.0%、偏执33.7%、敌对30.9%。男生偏执、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因子分显著高于女生(P均〈0.01);而不同年龄段各因子分及总均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高一学生存在诸多心理问题,其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广泛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