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耳蜗骨迷路CT值测量(摘要)姜小兵,解毓章耳硬化症等疾病可有耳蜗骨质密度改变。了解正常耳蜗骨质密度将有利于这些疾病的诊断。我们测量了40名耳部正常者骨迷路的CT值,并对其临床应用做了初步讨论。一、材料和方法:40名耳部正常者(80耳),男性21名,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迷路炎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27例31耳临床提示为迷路炎同时存在异常影像学表现的病例的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 HRCT)及MRI图像,总结其内耳在HRCT及MRI图像上的不同改变.结果 进行了HRCT扫描的22耳中,内耳1个或多个结构表现为密度增高者6耳,密度增高且发生变形者8耳,单纯变形者1耳,内耳迷路内腔局部或完全硬化消失者7耳.在22耳中除上述改变外亦有内耳骨质缺损者4耳.进行了HRCT及MRI检查的9耳中,7耳在HRCT上可见内耳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2耳内耳未见异常改变.MRI图像上9耳均可见内耳迷路内腔1个或多个结构T2WI信号减低或消失.行增强扫描的6耳中,4耳可见明显强化,2耳未见强化.31耳中,耳蜗受累30耳,其中仅基底周受累5耳,中顶周受累2耳,耳蜗各周均受累23耳;半规管受累26耳;前庭受累20耳;前庭窗受累18耳;蜗窗受累19耳.结论 HRCT可以较好显示骨迷路迷路炎的异常改变,MRI对于显示迷路内腔有重要价值,二者在迷路炎的影像检查与诊断中的作用是互补的,对迷路炎的临床诊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3.
迷路骨化:附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手术中发现的迷路骨化病例2例.1例系由于颞骨骨折引起伤侧全聋和面瘫,术中见伤侧颞骨内迷路和面神经管等结构消失并由骨化组织所代替.另一例系由不明原因引起双侧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人工耳蜗植入术前CT扫描示双侧迷路骨质正常但术中发现仅一侧迷路正常而另一侧完全骨化.对迷路骨化的病因、病理特点、影像学诊断和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经岩骨入路手术中迷路保护的显微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经岩骨入路手术中保护迷路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 模拟幕上下联合经岩骨入路的手术操作,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0具(2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带颈头颅标本进行解剖,并观测骨迷路及其与重要结构间的解剖关系。结果 骨迷路为一块包绕膜迷路的质地致密、色泽亮丽的骨质,并构成乳突气房的内侧边界。磨削骨半规管透过菲薄的骨质显示暗蓝色的膜半规管即为“蓝线”。测量骨迷路与周围结构的距离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其中后半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对内耳缺血/再灌注后豚鼠耳蜗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随机将32只豚鼠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缺血用药组、缺血对照组、再灌注用药组、再灌注对照组。采用小脑前下动脉FeCl3诱导血栓形成制备耳蜗缺血豚鼠模型,缺血1小时后再经股静脉给予尿激酶溶解血栓制备再灌注模型,分别于缺血后早期及再灌注后静脉注射尼莫地平,各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尼莫地平注射。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仪监测耳蜗血流量(cochlear bloodflow,CoBF),测量实验前后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波Ⅲ反应阈值;分别在股静脉推注伊文思蓝2小时后采用荧光定量检测其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变化。结果豚鼠耳蜗发生缺血后早期应用尼莫地平组与缺血对照组伊文思蓝通过血迷路屏障的平均量分别为每只0.245±0.108和0.442±0.153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蜗发生缺血再灌注后应用尼莫地平组与再灌注对照组,伊文思蓝通过血迷路屏障的平均量分别为每只0.963±0.261和0.620±0.148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内耳缺血早期使用尼莫地平,能减轻血迷路屏障的损伤;但在缺血再灌注后使用尼莫地平,则加重血迷路屏障的损伤,使其通透性增加。  相似文献   

6.
迷路畸形通常分为二类五型。第一类,累及骨迷路和膜迷路:1型迷路不发育,2型耳蜗发育不全及内淋巴管和囊膨大,3型耳蜗和/或前庭部分发育不全;第二类,累及膜迷路而骨迷路正常:4型耳蜗球囊变性,5型累及前庭和/或部分耳蜗。报道三例有正常耳蜗功能的迷路畸形,均经X线体层摄片及CT扫描所证实,病变累及单侧2例,双侧1例。第1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迷路骨化与内耳畸形患者进行听力康复。方法:人工耳蜗植入术。结果:术中发现内耳迷路骨化与先天性内耳畸形各1例。其中,迷路骨化继发于分娩后未定病因,术中见单侧前庭和耳蜗广泛骨化,后将耳蜗电有植入对侧未骨化的耳蜗;先天天性内耳畸形呈鼓岬骨质增厚,圆窗和卵圆窗骨性封闭并增厚,基底转起始部鼓阶扩张,予成功植入耳蜗电极。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中迷路骨化耳畸形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保证手术取  相似文献   

8.
豚鼠内耳微循环障碍对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的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变化特点 ,了解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变化在内耳缺血性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采用光化学法建立豚鼠耳蜗微循障碍动物模型 ,改良伊文蓝荧光法定量检测其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变化特点。结果 豚鼠耳蜗发生微循环障碍后 2h和 4h ,伊文蓝通过血迷路屏障的量分别为每只 ( 1.70 9± 0 .76 9) μg( x±s,下同 )和 ( 2 .849±0 6 5 3) μg ,t检验P <0 .0 1。 结论 豚鼠耳蜗发生微循环障碍后其血迷路屏障通透性明显增高 ,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可能是微循环障碍致内耳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枕下经颈-颈静脉突入路达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一期切除颈静脉孔区复杂性肿瘤的微创手术人路。方法 选择经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颈标本10具,显微镜下模拟枕下经颈一颈静脉突人路的手术操作,逐层显露颈静脉孔区,研究该区显微解剖特征及显露范围。结果 该人路直接沿乙状窦、颈内静脉的移行方向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其中后颅窝可经枕下显露,颞下窝藉寰椎与下颌升支间的自然间隙显露。通过切除颈静脉突和迷路下骨质分别自后、外、下和上方显露颈静脉孔。头侧直肌是界定颞下窝结构和枕下三角内结构的确切标志。后组颅神经,交感千和颈内动、静脉行于其前方,椎动脉寰椎上段及其周围的静脉丛行于其后方。结论 枕下经颈一颈静脉突人路可自多个方向充分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且可保护面神经、迷路、耳蜗和椎动脉等结构免受不必要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内耳是听觉的末梢器,其结构十分复杂,外面为骨迷路,里面为膜迷路,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有很多腔隙,这些腔隙都充满了液体。前庭阶和鼓阶总称为外淋巴腔,其充满着外淋巴液,中阶为内淋巴腔,充满着内淋巴液,内、外淋巴液合称为迷路液。从此可看出,整个耳蜗螺旋器之听觉细胞都浸泡在这些液体之中,因而,耳蜗的听觉功能不可能与这些液体没有关系,实际上,迷路液不但是耳蜗极为重要的结构,而且也是耳蜗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迷路纤维化的诊断及人工耳蜗植入3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迷路纤维化的影像学诊断及对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效果。方法:结合文献复习,报告3例迷路纤维化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CT扫描3例均未发现异常。1例术前MRI提示耳蜗基底间纤维状,1例术后提示对侧耳蜗纤维化。2例病变较轻者成功地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后恢复良好;1例因病变严重电极未能植入。结论:MRI在迷路纤维化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为迷路纤维化的病因之一。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一期手术清理中耳病变后,具有进行人工耳蜗植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外淋巴瘘常合并不同程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眩晕和平衡失调。动物试验证明外淋巴瘘主要是膜迷路和感觉细胞的病理改变,膜迷路改变有膨隆、塌陷和破裂,前庭膜膨出并不少见。按外爆法注射人工淋巴液于蛛网膜下腔和经圆窗膜吸引外淋巴液造成耳蜗水肿,动物立即固定处死或1~3个月后活体固定处死,常规火棉胶包埋切片,56只豚鼠中13只动物有耳蜗积水,除1只顶转有中度水肿外,其他12只内  相似文献   

13.
耳硬化症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硬化症(otosclerosis)是骨迷路致密板层骨因局灶性吸收并被富含血管和细胞的海绵状新骨所替代,继而血管减少、骨质沉着,形成骨质硬化病灶而产生的疾病。耳硬化症是原发性骨迷路的病变,多发生在前庭窗前部。病变累及环韧带与镫骨时,可导致镫骨同定,听力下降,尤以语频区听力为甚。临床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双耳听力下降.可伴耳呜及眩晕。如病灶仅局限于骨迷路的骨壁内而未侵及传导和感音结构,可无任何症状,只是在尸检作颢骨组织切片时方被发现,这种不引起临床症状的骨迷路组织学的病变,称为“组织学耳硬化症”(histological otosclerosis):若病变向骨壁范围之外扩展,侵及环韧带,使镫骨活动受限或固定,出现进行性传音功能障碍者,称为“临床耳硬化症”(clinical otosclerosis),也称“镫骨性耳硬化症”(stapedial otosclerosis);若病变发生在耳蜗区或甚至侵袭内耳道,引起耳蜗损害或听神经变性,临床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聋,称“耳蜗性耳硬化症”(cochlear otosclerosis).  相似文献   

14.
内耳耳蜗的结构非常特殊,由两套管道套叠而成:外层骨蜗管(bony cochlear duct)和内层膜蜗管(membranous cochlear duct)[1-2]。特殊的结构导致了标本制作时膜蜗管内组织极易自溶、取材耗时久、不易及时固定等难题。许多研究者采用了各自不同方法制作内耳切片标本,比较经典的有耳蜗开窗固定法[3]、颈动脉灌注法[4]、石蜡包埋切片法[5-8]、OCT包埋冷冻/恒冷切片法[9-10]、非脱钙冷冻切片法[11-12]、石蜡火棉胶双重包埋切片法[3,13]、火棉胶包埋切片法等[14],但这些方法不是未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就是制作过程复杂、周期长,难以批量制作切片标本。本研究采用心脏灌注在第一时间对豚鼠内耳组织进行初步迅速固定,再在耳蜗顶尖部及底部钻孔后二次充分固定,保留内耳膜蜗管的完整结构,以期找出一种理想的内耳切片标本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迷路内积血病变特征,为其导致感音神经性聋的病因学理论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豚鼠自体抗凝微量血液行鼓阶内注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测试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耳蜗微音电位、颞骨MRI扫描、耳蜗火棉胶切片光镜观察、内耳超薄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鼓阶内灌注不同量血液的2个实验组术后不同时间均出现感音神经性聋,以术后第7天较为严重;听力损失特点表现为低频(0.5kHz)最为显著,中频(2kHz)次之,高频(8kHz)较轻;术后1个月时听功能无明显好转。两实验组间听力损伤程度和类型于术后各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MRI T1加权可显示迷路内积血的高信号,且迷路内的积血在术后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形态学特征:由最初的积血(术后第1天)演变成积血与纤维网状样结构共存(术后第7天),到最后(术后30天)仅存纤维网状样结构。透射电镜显示部分动物的外毛细胞内线粒体呈水肿或空泡样变,胞浆稀疏,纤毛倒伏。结论迷路内积血可引起豚鼠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损失以低频区更为严重。不同积血量引起的听力损失程度和类型无显著差异。MRI可良好显示内耳积血不同病程阶段在迷路内的分布与变化。迷路内积血最终可被吸收。  相似文献   

16.
耳蜗为一高度分化的器官,结构复杂,每一组织结构又有多种细胞组成,所以在进行透射电镜标本制备时应尽可能地准确定位,才能更好地观察不同组织不同细胞阳性反应的超微结构。文献介绍定位包埋的方法较多,但归纳起来有二类即对扣法和玻片贴附法。由于耳蜗多空腔,结构精...  相似文献   

17.
<正>内耳又称为迷路,内部结构复杂,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内耳解剖结构的完整是听觉形成的物理基础。耳蜗是内耳的重要结构之一,耳蜗对声音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高度选择性,任何引起耳蜗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疾病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耳蜗中最重要的是柯蒂氏器(organ of Corti),Corti氏器由听毛细胞支持细胞和和盖膜所组成[1]。耳蜗内有听觉通路第一级神经元,一级神经元的树突始于Corti氏器听毛细胞的基底,轴突延伸成为耳蜗神经,  相似文献   

18.
听力学     
本文介绍耳蜗样品制作,是在原有包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将其包埋后的组织块切下,用502强力粘合剂,再次定向处理。优点:(1)用502粘合组织块,有利于标本定向,容易找到听毛细胞;(2)标本制备过程中,对耳蜗结构无人为的损伤;(3)在切厚片及超薄切片过程中,不易将所需组织切掉;(4)较二次包埋法节省包埋剂和时间;(5)实验可靠,操作简单。图1参3(王颖)  相似文献   

19.
迷路下进路行岩尖胆固醇肉芽肿引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左侧岩尖胆固醇肉芽肿 3例 ,均为女性 ,年龄30~ 34岁。主要症状分别为左耳突聋伴眩晕、耳鸣 ;左耳渐进性听力下降 5个月及短暂眩晕 ;持续性左侧颞区疼痛伴左面部感觉障碍 ,检查 2例听力有损失 ,3例面肌功能和神经反射正常。CT扫描 3例均显示左岩锥明显骨质破坏影像 ,耳蜗及中耳正常 ,2例有颈静脉球扩张。MRI显示左岩锥 T1和 T2 高信号囊性影像 ,圆形边界清楚。 3例经迷路下进路手术在面神经仪监护下 ,行耳后切口乳突切开术 ,显露标志 :迷路、面神经管垂直段、半规管 ,将颈静脉球下压 ,到达迷路下区 ,看到囊肿后壁 ,电凝后切开囊壁 ,…  相似文献   

20.
岩尖胆脂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讨论岩尖胆脂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了4例岩尖胆脂瘤的回顾性资料。结果:4例均有重度耳聋、眩晕、面瘫及慢性中耳炎病史,颞骨CT扫描作出诊断,并经迷路———耳蜗径路全部切除岩尖胆脂瘤。结论:认为颞骨CT扫描及MRI对临床诊断及手术径路的选择有重要作用。经迷路———耳蜗径路为彻底清除胆脂瘤,处理面神经及脑脊液漏提供了最直接的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