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针对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3年7月~2013年12月的16例急性重症冠心病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ECABG)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16例急性重症冠心病患者中16例患者均在术前常规放置IABP,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结果急性心梗10例,其中伴心源性休克5例,PCI失败5例;顽固性心绞痛3例;陈旧性心梗合并室壁瘤2例;陈旧性心梗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16例患者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早期死亡2例,术后低心排4例,肺部感染3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14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在对急性重症冠心病患者采取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时,要提高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成功率,应充分重视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前患者合并症处理、术中要强化患者心肌保护,并选择适合患者的血管移植材料及术后心功能维护,这样才能提高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81例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特点与技术方法.方法选择2000年3月至2002年4月行急诊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81例,其中有介入治疗史者19例,不稳定心绞痛68例,左主干病变48例.左心室射血分数(53.2±15.8)%,合并心源性休克9例.所有病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和非急性心肌梗死组(non-AMI组).AMI组有介入治疗史者的比例和NYHA分级达到Ⅲ级以上者的比例明显高于non-AMI组,而射血分数平均值低于non-AMI组(P<0.05).结果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9例,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手术8例,体外循环低温室颤下手术4例.AMI组使用体外循环的比例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比例明显多于non-AMI组(P<0.05),而使用动脉桥的比例少于non-AMI组(P<0.05).AMI组住院死亡率达19.2%,明显高于non-AMI组的3.6%(P<0.05).结论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风险较大,技术水平要求高,死亡率与是否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4年8月-2010年6月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5例(AMI组)的临床资料,另选择同期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非急性心肌梗死(non-AMI组)7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比例明显高于非急性心梗组(P〈0.05),AMI组中应用体外循环的比例高于non-AMI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MI组较non-AMI组死亡率较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ECABG)在急性冠状动脉缺血和损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21例急性冠脉梗塞患者,采用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ECABG治疗,观察循环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血管移植数、并发症和死亡率,随访3个月评价心功能.结果:体外循环平均时间(90±20) min,循环阻断.平均时间(65±19) min两种术式,平均手术时间(180±25) min,平均移植血管数(3±1.1)支;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主要是低心排综合征、室颤、脑梗及肺部感染,18例患者恢复,3例死亡;随访3月心功能Ⅱ级16例,Ⅲ级2例.结论:ECABG是挽救不能控制的急性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部实施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并与14例同期择期手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与择期组相比,急诊组体外循环时间明显延长,ICU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明显增多,两组都没有出现死亡病例,术后心功能两组相当,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后监护情况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6~12 h,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7.
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实施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理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对我院2001年3月~2008年4月完成急诊冠状动脉旁路术8例合理使用体外循环管理.结果:体外循环平均时间为(105±25)min,5例患者自动复跳,3例患者经10 WS除颤后复跳.结论:正确合理的抢救措施是提高急诊CABG成功的关键.术前应充分镇痛,并充分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及扩血管药物调整心脏前后负荷,急性心肌梗死者放置IABP.急诊CABG患者的麻醉应强调麻醉期间减少心肌氧耗与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控制血压和心率,并避免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分析 8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 30d内进行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方法 :88例中包括PTCA史18例 ,溶栓治疗后 12例 ,梗死后心绞痛 2 6例 ,心源性休克 9例 ,左主干病变 2 5例。其中急诊手术 2 6例。结果 :采用非体外循环法 75例 ,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 13例 ,平均旁路移植血管数 (3.4± 0 .9)支 ,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14例。住院死亡 5例 ,均为心源性休克下进行的急诊手术。术后早期急性左心衰 4例 ,室上性心动过速 6例 ,频发室性早搏 6例 ,缓慢性心律失常起搏治疗 2例 ,药物治疗好转。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 30d内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必要而可行的 ,选用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的手术方法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管理。方法18例患者在ECC下行急诊CABG。其中急症手术14例,紧急手术4例。全组均在全麻ECC下行急诊CABG。用膜式氧合器,非搏动灌注,流量2.2~2.6L/(min.m2)。灌注压力维持在60~80mmHg。根据急诊病例特点及术前检验结果预充白蛋白、5%碳酸氢钠等。采用浅低温ECC技术,6例应用超滤或改良超滤。结果ECC时间(116.5±28.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8.2±19.6)min。辅助时间(43.6±17.2)min。平均搭桥3.5支。1例主动脉插管处出血死亡。其余病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其他重要器官并发症,康复出院。结论正确合理的抢救措施是提高急诊CABG成功的关键之一;温血心肌保护液加温血桥灌注有利于术中心肌保护;应用浅低温和改良超滤技术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桡动脉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材料的可行性及其采取方法。方法:以桡动脉为主要材料行冠状动脉帝路移植术12例,术前以Allen试验评判桡,尺动脉通畅性。用“免触”技术将桡动脉连同伴行静脉和脂肪组织一并游离,离断后用罂粟碱液低压扩张,并置于异搏定盐水中备用。远端多吻合至右冠状动脉及左旋支,近端均吻合至主动脉。术后常规应用钙阻滞剂6个月。结果:12例患者全部存活,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4-43个月,平均22.9个月,患者心绞痛缓解,生活质量改善,结论:桡动脉具有动脉移植材料的多种优点,通畅率仅次于乳内动脉而高于大隐静脉桥,是较有前途的血管移植材料,术前评价尺动脉的供血情况及术中防止桡动脉痉挛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手术特点。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7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实验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0P—CABG)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冠心病患者病情的改变情况以及两种手术方法的特点。结果两组患者的病情同治疗前相比均有一定改善,但实验组病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手术的并发症非常少,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的手术治疗方法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所取得的效果较好,临床价值非常高。 相似文献
12.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应用体会。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6年11月,OPCAB 266例,年龄39—88岁,单支血管病变2例、两支血管病变20例,三支血管病变244例,LVEF26—67%。结果术后呼吸机辅助8.2±3.3小时,138例(51%)不需输血,一过性心房纤颤15例,伤口感染4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3例,二次开胸止血2例,肺部感染1例,住院死亡4例(1.5%)。生存262例,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OPCAB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脉综合征行急诊冠状动脉搭桥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急诊冠状动脉搭桥(CABG)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2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急诊CABG,观察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体外循环时间为(89±2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47±19)min。每例患者搭桥支数为(3.1±1.2)支,总搭桥支数为74支。共9例患者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其中5例于术后24 h内拨除,4例于术后48 h内拨除。本组无手术死亡,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及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亦无脑出血或栓塞并发症。术后出现胸腔积液3例、肺部感染2例,经相应治疗后均治愈。术后平均纵隔心包引流量为(548±339)mL,仅3例引流量较大,达1 100~1 400 mL,其中2例应用止血药等治疗后出血逐渐减少至停止,1例行再次开胸止血。患者出院前行运动试验,均为阴性。出院后所有患者经12~34个月的随访,平均为(18±2)个月,均无心绞痛发作,运动耐量接近正常,恢复正常生活。结论在心肌梗死尚未发生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时行急诊CABG,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fi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和手术结果。方法:2001年~2002年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23例,手术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游离左侧乳内动脉均与前降支吻合,取大隐静脉及烧动脉与回旋支、后降支等其他部位血管吻合。冠状动脉吻合口和近端吻合口分别用7.0Prolene及6-0Prolene缝线连续法缝合。结果:全组手术无死亡,术后随访2个月~14个月,心绞痛症状均明显缓解,心功能Ⅰ级~Ⅱ级,术后心绞痛复发2例,给子扩冠、抗凝治疗后好转。术后并发右侧脑梗死1例,融栓、抗凝等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中是一种理想、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双侧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搭桥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自1998年1月到2001年3月,运用双侧乳内动脉连续为51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6-65岁(平均49.9岁),48例患者为3支病变,3例为左主干病变,37例术前有心梗,4例合并室壁瘤。47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4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39例行左侧乳内动脉(LIMA)到钝缘支、右侧乳内动脉(RIMA)到前降支;9例行LIMA到前降支、RIMA到右冠状动脉手术;LIMA到前降支、RIMA到钝缘3例。运用胃网膜右动脉或桡动脉行其他病变血管搭桥手术。4例同时行室壁瘤切除。1例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人均搭桥3支。结果:手术早期死亡3例(手术早期死亡率5.9%)。死亡原因:1例术后围术期心梗导致低心排,1例顽固性心律失常,1例因脑栓塞在术后40d死亡。4例需主动脉球囊反搏支持。2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再次清创处理。随访2-39月(平均15.5个月),患者均无心绞痛再次发作。B超检查显示双侧乳内动脉均通畅。结论:双侧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搭桥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近期效果比较满意,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重症冠心病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重症冠心病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男性95例,女性51例;搭桥数3~6(4.21±0.89)支/人。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术后处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次开胸2例(1.4%),低心排综合征6例(4.1%),应用IABP 6例(4.1%),反复发作房颤12例(8.2%),肺功能不全8例(5.5%),死亡1例(0.7%),其余患者康复出院。结论:合理地选择患者,成熟的手术技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尽早应用及术后处理的加强是提高重症冠心病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4例冠心病患者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11例患者使用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中用CTS或Guidant组织固定器进行冠状动脉搭桥。选用的血管材料有左乳内动脉53根、右乳内动脉3根、桡动脉18根、大隐静脉152根、头静脉1根。结果72例治愈;共搭桥227根,平均3.07根,病人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术后住院8~45d,平均(18.03±5.24)d。死亡2例,1例为使用IABP后肾功能衰竭;1例为术后呼吸衰竭。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有效,不仅适用于多支病变患者,而且也适用于危重病例。 相似文献
19.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体外循环准备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46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OPCAB)手术的体外循环准备情况.方法术前计划施行OPCAB手术460例.体外循环准备分3种情况:①"干备":灌注师入手术室,体外循环机到位,不装机,不预充;②"湿备":常规进行体外循环机准备,完成预充,动静脉插管上台;③"急备":在"干备"情况下出现病情变化紧急改为"湿备".结果全部460例体外循环准备中,"干备"325例,"湿备"127例,"急备"8例,临时转机5例.共完成OPCAB手术455例.术中改行体外循环的5例中,由"干备"改为体外循环1例,由"湿备"改为体外循环4例,均在并行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结论体外循环准备是OPCAB手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选择体外循环准备方式时应保证"干备"及时"湿备",快速"急备".外科医生与灌注师的密切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完成OPCAB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效果。方法 :对 1999年 1月到 2 0 0 1年 6月 ,在我院接受微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本组男性 16例 ,女性 8例 ,年龄 4 9~ 73岁 (平均 6 2岁 ) ,单支血管病变 2例 ,双支血管病变 7例 ,三支血管病变 15例 ,其中左主干病变 4例。术前 13例患者心电图有ST段下移、心肌供血不足表现。采用前胸正中切口 ,应用CTS血管固定器 ,搭桥 1~ 4 (平均 2 6 )根 ,应用左胸廓内动脉 11例 ,桡动脉 6例。结果 :除 1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心梗外 ,无一例死亡。平均辅助呼吸时间 (5 6± 3 9)小时 ,平均ICU时间 (4 3± 1 6 )天 ,12例 (5 0 % )未输血 ,平均输血量为330ml,术后平均住院 (2 1 7± 7 3)天。随访平均 16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 ,心肌供血明显改善 ,心功能恢复满意 ,活动量增加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 ,经济、安全可行 ,值得推广应用 ,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更易被患者接受 ,但必须有选择地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