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研究了9例长期使用地高辛患者的血药浓度,结果发现,在加服地尔硫1wk后,地高辛的稳态血药浓度升高(P<0.05),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升高程度更大;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均下降(P<0.01);有二例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卡托普利对兔体内地高辛药动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几年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Captopril简CPT),常与地高辛合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获得了良好效果.有文献报道,CPT与地高辛合用后可显著提高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另有报道,加服CPT前后,地高辛血药浓度,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为了合理用药,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本实验在无其他药物干扰的情况下,就CPT对地高辛的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用家兔进行研究,为临床更合理地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曾有报道,当地高辛与白陶土果胶混悬液同服时,地高辛的生物利用度明显降低。然而,这些观察只是来自地高辛单剂量的研究,而并非对临床密切相关的长期地高辛疗法的研究。当投予长时期的地高辛后再加服白陶土果胶止泻合剂,对口服地高辛的稳态血药浓度的影响作了研究。采用两种实验操作是——一是将地高辛与白陶土果胶混悬液同时服用;二是在服用地高辛2小时前和2小时后分别服用白陶土果胶混悬液。  相似文献   

4.
刘俊 《中国药事》2013,27(2):235-237
目的 了解老年人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地高辛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对地高辛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并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老年人群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性181例次,女性162例次;男性、女性地高辛血药浓度无明显差异;80~94岁组地高辛血药浓度较高(P<0.05);位于地高辛治疗窗内的有147例次,占总数42.86%,有152例次(44.31%)和44例次(12.83%)分别低于治疗窗和高于治疗窗,与60~69岁组相比,70~94岁组地高辛血药浓度高于治疗窗的比例升高.结论 地高辛血药浓度影响因素复杂,应对老年人尤其是高龄人群进行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合临床疗效,进行个体化给药,降低老年人群的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5.
徐菊根  张斌  余永树 《北方药学》2017,(12):129-131
目的:探讨伊托必利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长期口服地高辛且血药浓度稳定在0.8~2.0ng/mL有效治疗范围内的心力衰竭患者85例,其中45例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纳入试验组(服用伊托必利),余下40例胃肠功能正常患者纳入对照组(未服用伊托必利);采用酶放大免疫法测定试验组使用伊托必利前后的地高辛血药浓度,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在服用伊托必利6d后地高辛血药浓度由(1.3±0.4ng/mL)降低至(0.9±0.5ng/mL);年龄较大患者(≥55岁)地高辛血药浓度降低不明显(P<0.05).试验组地高辛血药浓度为(0.9±0.5ng/mL)低于对照组的(1.2±0.4ng/mL)(P<0.05).结论:合用伊托必利可导致地高辛血药浓度降低,但对年龄较大人群影响不明显;应做好用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和用药教育,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本院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病人的结果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分析影响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RIA)监测地高辛的血药浓度,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229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病人的结果中,位于治疗血药浓度范围内的有152例(占66.38%),低于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的有53例(占23.14%),高于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的有24例(占10.48%).结论地高辛吸收个体差异大,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及时监测血药浓度,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6574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本院1988年至2003年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FPIA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对3 884例患者的6 574例次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6 574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测定值在治疗浓度0.5~2.0μg.L-1内的共4 676例次,占71.1%;低于治疗浓度范围下限(<0.5μg.L-1)的共1 106例次,占16.8%;高于治疗浓度上限(>2.0μg.L-1)的共792例次,占12.1%。性别对地高辛血药浓度无显著影响。随年龄增大,地高辛血药浓度呈增高的趋势。结论通过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说明本院应用地高辛基本合理。对高龄患者应适当减少地高辛剂量。  相似文献   

8.
汪琳  陶云松 《安徽医药》2011,15(7):909-910
目的 分析该院313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微粒酶免疫检验技术(MEIA)测定患者的地高辛血药浓度,并对所监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监测的313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病例中,血药浓度在0.5~2.0 μg·L-1的有222例(70.9%);<0.5 μg·L-1的有52例(1...  相似文献   

9.
应用地高辛治疗心力衰竭的血药浓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心衰患者地高辛常规给药的血药浓度分布。方法  对我院 98例次口服地高辛的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测定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地高辛常规给药方案 ,其血药浓度在治疗窗口 ( 0 .8~ 2 .0 ng·n L- 1 )的比例为 49%。结论  地高辛的给药方案应通过血药浓度测定进行个体化的给药  相似文献   

10.
引起地高辛中毒的几种情况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地高辛血药浓度 ,一般患者地高辛的治疗浓度为 0 .8~ 2 ︼g/L,毒性常发生于血药浓度 >2 ︼g/L[1] ,从 1 999年 2月至2 0 0 0年 9月我们共对 84例患者 (1 3 7份血样 )进行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 ,其中血药浓度 <0 .8︼g/L有3 3例患者 (47份血样 ) ,血药浓度 0 .8~ 2 .0 ︼g/L有49例患者 (6 7份血样 ) ,血药浓度 >2 .0 ︼g/L有 1 4例患者 (2 3份血样 )。 1 4位血药浓度 >2 .0 ︼g/L的患者中有 9例患者有地高辛中毒症状 ,5例患者无明显中毒症状。其中 5例患者主要由地高辛剂量不当引起 ,6例患者主要是因肾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1.
介绍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筛选药物稳定性影响因素的一般程序。该法得到的结果不仅能反映主要影响因素,而且还能定量描述其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大白鼠腹股沟植入棉球法产生与临床某些炎症后期病理变化相似的肉芽增生模型,证实抗癌素15mg/kg,30mg/kg具有抑制炎症作用,并具量效关系,与阴性对照组蒸馏水比较有显著差异,与阳性对照组吲哚美辛比较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3.
应用交叉积差的矩阵表示法同组中构成比的统计检验方法,对云南省个旧市50~80年代间志贺氏菌菌型分布差异情况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该市四个不同年代贺氏菌菌型分布的构成有显著差异。通过统计检验使菌型分布变化的比较更为客观、科学和清晰。  相似文献   

14.
在了解生产磺胺脒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许多问题可以作进一步的研究。这些问题的解决可能会对生产上有一定的帮助。其中问题之一就是"硫化"工段产品中杂质的分离。目前生产磺胺脒的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17.
麻黄碱对离体家兔主动脉条具兴奋作用,此种兴奋可被苯苄胺所阻断。高浓度的麻黄碱对苯苄胺的阻断具“自我保护”(self-protection)作用,对腎上腺素或去甲腎上腺素具“交叉保护”(cross-protection),而后二者对麻黄碱則无“交叉保护”作用。这些实驗指出,麻黄碱除作用于腎上腺素能受体外,对主动脉平滑肌尚可能有其它作用受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用高速液相色谱测定了川楝素含量的各地楝树样品水提物及几种川楝素产品对菜青虫的生物活性,讨论了川楝素含量与生物活性的关系。叶、果样品中虽不含或仅含少量川楝素,但对试虫仍表现出一定的活性。皮中含有较丰富的川楝素,其含量与拒食活性呈正相关,但与毒效作用不相关。四川样品川楝素含量及生物活性均很高而值得重视。川楝素粗产品相对于纯川楝素而言对试虫具更高的生物活性。这种川楝素含量与活性的非线性关系说明样品中其它成份也具活性或与川楝素有着协同作用。通过测定、分析和讨论,指出用川楝素粗产品防治菜青虫是一经济、有效,可行的措施。文中应用了评判援效型杀虫剂的新方法,供讨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1. The autoregulation theory of hypertension has been attractive because it postulates a mechanism whereby an early rise in cardiac output becomes ‘transformed’ through normal autoregulatory processes into an elevated total peripheral resistance. 2. ‘Normal’ autoregulation involved in control of blood flow of regional beds is a rapid process compared with the slow changes postulated by the autoregulation theory. 3. Evidence is presented that under appropriat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volume’ factors (cardiac output) and ‘constrictor’ factors exert independent long-term effects in developing and in established hypertension.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autoregulation theory of hypertension.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对离体培养的人体淋巴细胞的SCE频率影响的效应。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