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经外科病人血清唾液酸测定:附11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5例神经外科病人血清唾液酸(SA)测定结果表明,脑转移癌和颅内炎症性疾病的阳性率高达100%;复发胶质瘤、颅内出血、原发恶性胶质瘤、星形细胞瘤和脑膜瘤的阳性率分别为89%、83%、52%、33%和31%:而经手术和放疗或化疗后处于缓解期的胶质瘤仅14%。此结果提示,脑瘤患者血清 SA 的含量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高,可作为脑瘤的诊断和随访的参考指标。但颅内出血和炎症患者处于应激状态下,血清 SA 的含量也可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肿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β-葡萄糖醛酸酶(β-G)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临床确诊的26例(脑膜瘤8例,胶质瘤18例)脑肿瘤患者行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方法测定脑肿瘤与正常对照组、脑挫裂伤组、头痛组血清及脑脊液中β-G活性,并以CT,MRI及病理结果为参照,进行确诊诊断试验研究.结果 ①脑胶质瘤患者血清β-G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脑外伤组及头痛组(P均《0.05);脑胶质瘤患者脑脊液β-G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外伤组及头痛组(P《0.01);脑胶质瘤患者脑脊液β-G活性高于脑膜瘤患者(P《0.05).②脑胶质瘤患者无论血清和脑脊液其β-G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良性脑病组患者(P均《0.05).结论 血清和脑脊液中β-G活性升高对恶性脑肿瘤有重要诊断价值,尤其脑胶质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胶质瘤及脑脊液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明确胶质瘤及患者脑脊液(CSF)中端粒酶的活性表面情况。方法 采用TRAP(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法检测50例胶质瘤、3例转移瘤及17例肿瘤端粒酶呈阳性患者CSF中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结果 (1)肿瘤端粒酶:胶质瘤(WHO分级)中阳性率为22/50(44.0%),其中I级为3/16(18.8%),Ⅱ级为3/12(25.0%)。Ⅲ级为9/14(64.3%),Ⅳ级为7/8(87.5%),3例转移性瘤端粒酶活性检测为3/3(100%)。胶质瘤分级越高,端粒酶活性检出率就越高(P<0.005),25例Ⅲ级以上恶性脑肿瘤中(包括转移性低分化癌)19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76.0%),明显高于Ⅱ级以下胶质瘤(6/28,21.4%)(P<0.005)。(2)CSF中端粒酶的活性:6例术前、17例术后采取脑脊液(包括5例术前曾采取CSF的患者;其切除的肿瘤中端粒酶检测均为阳性)端粒酶检出率分别为3/6(50.0%)和12/17(70.6%)。3例术前CSF呈阴性的患者,检测2例术后CSF呈阳性。结论 (1)端粒酶可能是新的恶性脑肿瘤的瘤标;(2)检测脑脊液中端粒酶的活性应作为脑胶质瘤诊断的辅助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恶性胶质瘤或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3)对首次基本全切、短期内复发的胶质瘤或怀疑为脑转移瘤的患者应行CSF端粒酶检测;(4)手术是促进恶性脑肿瘤扩散和转移的主要因素之一,提示恶性脑肿瘤患者术后有必要进行化疗和/或放疗甚至是包括脑和脊髓的全中枢系统的放疗;(5)脑脊液端粒酶的检查优于细胞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许多学者认为:脑肿瘤时,CSF中AST、LDH、CPK等酶活性增高,并可作为脑肿瘤的标志物。目前国内这方面的报告不多,我们对37例脑胶质瘤CSF及血清中的6种酶进行了测定,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YKL-40水平与胶质瘤病理分级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诊断为脑胶质细胞瘤并行手术治疗的成年病例68例为胶质瘤组,20例健康体检病人作为对照组,根据术后病理学分级,低度恶性Ⅰ级2例、Ⅱ级17例,高度恶性Ⅲ级15例、Ⅳ级34例。观察生存时间及复发时间,生存时间〈12个月15例,12~24个月15例,〉24个月38例。复发前死亡10例,复发时间〈12个月14例,12~24个月15例,〉24个月未复发29例。术前均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YKL-40水平。结果低级别(I级、Ⅱ级)胶质瘤病人血清YKL-40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Ⅳ级胶质瘤病人血清YKL-40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生存时间〈12个月和12~24个月的病人血清YKL-40水平显著高于生存时间〉24个月的病人(P〈0.05)。复发病人血清YKL-40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者(P〈0.05),12个月内复发的病人血清YKL-40水平显著高于12~24个月复发的病人(P〈0.05)。结论血清YKL-40水平与胶质瘤的病理学分级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正脑胶质瘤是一种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脑肿瘤的50%。据美国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登记组织统计,恶性胶质瘤约占原发性恶性脑肿瘤的70%,年发病率约为5/10万~([1,2]),恶性脑胶质瘤5年生存率不足10%。脑胶质瘤多呈浸润性生长,手术全切难度大,术后放、化疗效果差。因此寻找脑胶质瘤早期诊断、疗效评价及判断预后的指标至关重要~([3,4])。已有研究表明,早期发现与诊断脑胶质瘤是提高胶质瘤病人预后的核心环节~([5]);而且,脑胶质瘤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患者表皮生长因子(EGF)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3例脑胶质瘤及20名正常人尿中EGF的含量进行放免测定。结果恶性胶质瘤患者尿液EGF含量显著高于低恶度胶质瘤患者尿液EGF含量。肿瘤肉眼全切除术后胶质瘤患者尿EGF含量低于术前,近期疗效较好,手术活检或部分切除者术后尿EGF不降低或有所增高,近期疗效差。结论检测尿EGF有助于脑胶质瘤的临床诊断及恶性程度的评估,也可以作为胶质瘤的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脑胶质瘤组织中胸腺嘧啶核苷激酶1(TK1)的表达和意义,以及其与细胞增殖抗原Ki67表达的关系.方法 202例脑胶质瘤患者,经病理检查进行脑胶质瘤病理分级及组织类型分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脑胶质瘤组织中TK1和Ki67的表达.比较不同级别及类型患者脑胶质瘤组织中TK1表达的阳性率;分析TK1与Ki67表达的关系.结果 本组患者脑胶质瘤按WHO分级:Ⅰ级12例,Ⅱ级85例,Ⅲ级60例,Ⅳ级45例;组织类型分型:少突胶质细胞瘤28例,星形胶质细胞瘤174例.本组患者TK1阳性119例(58.9%);其中良性组(WHO Ⅰ级)患者无TK1阳性,低度恶性组(WHO Ⅱ级)阳性31例(36.5%),高度恶性组(WHO Ⅲ、Ⅳ级)阳性88例(83.8%);三组间TK1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0.001).星形胶质细胞瘤及复发患者的TK1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少突胶质细胞瘤和初发的患者(均P<0.05).TK1与Ki67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11,P<0.01).结论 恶性程度高、星形胶质细胞瘤及复发的脑胶质瘤患者瘤组织中TK1的表达增高;提示TK1表达可作为脑胶质瘤病理分级、分型及复发的重要参考指标.TK1与Ki67正相关,提示TK1亦可反映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脑囊虫患者是否存在血 -脑脊液屏障 ( BBB)功能障碍及其与细胞因子产生是否相关 ,以期对临床诊治有所帮助。方法 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 41例脑囊虫患者 BBB功能 ;用 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 ( CSF)中 γ-干扰素 ( 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 ( TNF-α)水平 ;观察 BBB功能与 IFN-γ、TNF-α产生的关系。结果  ( 1 )脑囊虫患者中有 82 .9%出现 BBB损害。 ( 2 )脑囊虫患者组血清和 CSF中 IFN-γ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 P <0 .0 1 ) ,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 P <0 .0 5 ,P <0 .0 1 )。 ( 3 ) BBB损害组 CSF中 IFN-γ水平较BBB正常组明显减低 ( P <0 .0 5 ) ,而血清中 IFN-γ无变化。 ( 4) BBB损害组 CSF中 TNF-α水平较 BBB正常组无明显增高 ( P >0 .0 5 ) ,而血清中 TNF-α水平较 BBB正常组明显增高 ( P <0 .0 5 )。结论 脑囊虫患者多出现BBB损害且与细胞因子水平有明显相关性 ,同时存在体液免疫增高和细胞免疫减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不同病理级别胶质瘤组织标本中分离、培养并鉴定胶质瘤干细胞.方法 取25例(23例原发胶质瘤,2例复发胶质瘤)新鲜人脑胶质细胞瘤标本,分离脑肿瘤细胞,接种于含生长因子的无血清达尔伯克(氏)必需基本培养基/F-12(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至细胞形成干细胞球,免疫荧光法检测脑肿瘤干细胞CD133、Nestin的表达情况,干细胞球诱导分化后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标记物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表达情况.结果 被检测的23例原发胶质瘤标本中,随着胶质瘤级别的增高,形成神经球的时间缩短,数量增多.2例复发胶质瘤组织分离得到的细胞形成的神经球较原发胶质瘤快而多.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神经球CD133、巢蛋白(Nestin)表达阳性.神经球细胞经诱导分化后β-TubulinⅢ、GFAP表达阳性.结论 胶质瘤组织中存在肿瘤干细胞,不同级别胶质瘤中BTSC数量及增殖能力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天冬酰胺内肽酶水平检测对于脑胶质瘤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初次诊断的脑胶质瘤患者74例及正常对照患者30例,于治疗前提取血清,用ELISA法测定血清AEP浓度。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来推测血清天冬酰胺内肽酶水平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作用。结果对照组与胶质瘤组、低级别与高级别胶质瘤组、对照组与低级别胶质瘤组、对照组与高级别胶质瘤组血清AEP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AEP诊断脑胶质瘤组和正常对照组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46,临界值161.08ng/ml,敏感度85.1%,特异度93.3%。血清AEP水平的高低是脑胶质瘤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为80.18(95%可信区间为16.66~385.80)。结论血清AEP水平可作为诊断脑胶质瘤的肿瘤标志物,对于胶质瘤的诊断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胶质瘤临床诊断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端粒结合蛋白-1(TRF-1)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及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8例脑胶质瘤和10例脑外伤内减压脑组织石蜡切片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TRF1的表达水平,应用半定量法计算不同标本肿瘤细胞免疫标记的频率和强度积分。结果共58例不同级别胶质细胞瘤,其中低度恶性组(WHOⅠ、Ⅱ级)27例,高度恶性组(WHOⅢ、Ⅳ级)31例,10例脑外伤病人内减压脑组织作为正常对照。在所有胶质瘤组织及正常脑组织中均检测到TRF1表达,其中正常脑组织中TRF1表达高积分构成比90.00%,低度恶性胶质瘤组(WHOⅠ、Ⅱ级)的TRF1表达高积分构成比62.96%,高度恶性胶质瘤组(WHOⅢ、Ⅳ级)29.03%。统计分析发现,TRF1在不同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与其恶性程度成负相关。结论在人脑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均有TRF1的广泛表达,其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与其恶性程度负相关,即随肿瘤的恶性程度的增高出现表达下调,TRF1可作为脑胶质瘤临床病理分级和恶性程度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测定10例良性胶质瘤、18例恶性胶质瘤、12例良性脑膜瘤和1例恶性脑膜瘤的溶解性和总体己糖激酶活性,以18例正常及组织作对照。结果表明,良性与恶性脑瘤的HK活性明显低于正常脑组织,良性脑瘤的总体HK活性明显低于恶性脑瘤,脑膜瘤的HK活性明显低于良性及恶性胶质瘤;还发现溶解性HK活性的比例依正常脑,恶性胶质瘤,良性胶质瘤和脑膜瘤顺次升高。说明脑瘤组织HK活性的变化与脑瘤的病理性质和恶性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病人血清和脑脊液(CSF)壳三糖苷酶(CTTS)活性以及CSF免疫活化和炎症标志物。方法选择三所医院178例MS病人,其中复发缓解型MS(RRMS)120例,继发进展型MS(SPMS)32例,原发进展型MS(PPMS)26例,并选取40例其他神经疾患(OND)和30非神经疾患病人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和CSF中CTTS活性及CSF单核细胞数(MNC)和鞘内IgG产物。结果 MS病人与OND组和对照组比较,CSF中CTTS活性明显升高,但血清不升高。RRMS和SPMS组CTTS指数高于对照组,但PPMS组正常。在伴有MNC升高或CSF寡克隆IgG区带的MS病人,CTTS指数高于无此表现者。结论 RRMS和SPMS病人CCTS指数升高,CCTS指数与CSF炎症或免疫活化标志物有关。  相似文献   

15.
脑血肿和脑梗塞患者脑脊液中细胞学及细胞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CT证实的37例脑血肿、36例脑梗塞及17例正常对照者CSF细胞学及单核吞噬细胞内非特异性酯酶(ANAE)活性进行观察。发现含红细胞及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HPh)的出现、中性粒细胞(PNL)异常增高(比例≥10%)及高ANAE活性(阳性率≥80%)均有助于脑血肿与脑梗塞的鉴别。三项指标结合分析,诊断脑血肿正确率达92%。认为这些检查对无色清亮CSF的急性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脑胶质瘤中的联合检测与该肿瘤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联合检测63例脑胶质瘤组织中CyclinD1和PCNA表达水平,并行临床随访,对比分析脑胶质瘤不同病理分级和不同生存期组间CyclinD1和PCNA单独检测标记指数(LI)及联合检测LI的差异.结果 PCNA和CyclinD1联合检测LI随着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大,各级别间联合检测LI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同时该联合检测LI随着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期限的延长而减少,不同生存期组问的联合检测LI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yclinD1和PCNA联合检测LI较PCNA或CyclinD1单独检测LI能更为准确地反映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可作为评估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复发脑胶质瘤患者再次手术治疗,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手术治疗的复发脑胶质瘤82例,探讨术后颅内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收集同期行手术治疗的原发脑胶质瘤病例200例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比较分析,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探讨复发性胶质瘤再次手术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复发脑胶质瘤组和原发脑胶质瘤组患者中分别有36例(43.90%)和12例(6.00%)发生颅内感染,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胶质瘤患者中年龄≥55岁、合并糖尿病、其他恶性肿瘤史、III-IV级病理分级、术前合并放化疗、术中脑室系统打开患者所占的比例显著低于复发胶质瘤患者(P0.05)。年龄、术前合并糖尿病、术中打开脑室系统、手术时间≥4小时与复发性胶质瘤患者术后发生较高的颅内感染率有关(P0.05)。36例复发胶质瘤颅内感染患者的脑脊液标本中共分离出2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居多,占56.0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年龄55岁者,年龄≥55岁的复发胶质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风险的OR值为14.783(95%CI=1.011~216.058)。结论复发胶质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概率远大于原发胶质瘤患者。年龄、术前合并糖尿病、术中打开脑室系统、手术时间4小时与复发性胶质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率较高有关。年龄是复发胶质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侵袭相关基因EMP3和PCDH-γ-A11的mRNA在原发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变化与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传统的RT-PCR和SYBR Green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检测EMP3和PCDH-γ-A11基因mRNA在30例原发胶质瘤(WHO分级:Ⅱ级10例,Ⅲ级10例,Ⅳ级10例)和10例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两个基因在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间的表达差异,并进一步结合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分级、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间的表达差异。结果在各级别胶质瘤中EMP3和PCDH-γ—A11的mRNA与正常脑组织相比均表达下调,并具有显著意义(P〈0.01);EMP3在Ⅱ级和Ⅳ级及Ⅲ级和Ⅳ级胶质瘤间的表达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CDH-γ—A11在Ⅱ、Ⅲ和Ⅳ级胶质瘤相互之间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各级别胶质瘤中EMP3和PCDH-γ—A11的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脑组织,并随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表达量逐渐降低。EMP3基因的表达下调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脑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易复发、预后差,一旦确诊,中位生存期很短。虽然目前在手术、化疗、放疗、免疫疗法及中医药等治疗上取得长足进步,但其大体预后仍未改善。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一类长18~24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即microRNA(miRNA)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miRNA可以通过调控靶基因从而改变靶蛋白的表达,其在脑胶质瘤的诊断、化疗药物疗效的评估、抗血管生成、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miRNA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能作为今后脑胶质瘤临床诊断、预后评估的新指标及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将对miRNA在脑胶质瘤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脑胶质瘤是临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约占颅内肿瘤发病率的40%~50%,由于胶质瘤呈恶性浸润性生长,且多生长在脑重要结构,如基底节、中央沟区、丘脑、脑干等部位,不仅手术难以全切,而且术后易复发。长期以来,单纯手术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5年存活率〈25%。但术后合理的放疗、化疗和其他综合治疗可以控制肿瘤生长和延缓复发,使一些病人病情得到较好的改善。化疗作为颅内恶性胶质瘤综合治疗手段之一,已为广大临床医生所接受。替莫唑胺作为一种新型的烷化剂,对恶性脑胶质瘤辅助治疗效果良好。本文就替莫唑胺应用于恶性脑胶质瘤的发展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