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素引起阴茎异常勃起的机制。方法:分析临床及文献报道的55例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后出现异常勃起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结合已知的肝素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总结出肝素引起阴茎异常勃起的原因。结果:55例患者中应用肝素53例、低分子肝素2例;临床表现均符合缺血性异常勃起;用药24h内发生异常勃起17例,均为长期血液透析病例,其他病例为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后3~15d,平均7.4d;患者血小板计数正常35例,低于正常8例。结论:应用肝素后可以出现抗血小板因子4与肝素复合物抗体。抗体促进血小板聚集而诱发静脉血栓形成是引起阴茎异常勃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张淑杰 《中国性科学》2012,(10):84-85,93
目的:探讨和分析阴茎异常勃起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护理干预,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能面对现实,坚定治愈疾病的信心,使治疗达到最佳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对阴茎异常勃起的18例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制定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干预,并进行健康教育。结果:18例患者精神面貌在心理护理前后有明显改变,患者对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能够很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结论:对阴茎异常勃起的特殊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和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使治疗达到最佳疗效,可提高阴茎异常勃起的治愈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性科学》2015,(12):30-31
目的:通过比较非缺血型异常勃起和阴茎海绵体注射血管活性药物引起异常勃起的临床表现及病因,探讨在勃起过程中阴茎海绵体平滑肌如何在调节静脉血流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方法:通过观察比较16例非缺血型异常勃起和8例阴茎海绵体注射前列地尔引起长时间勃起的临床表现及转归,探讨阴茎海绵体平滑肌在阴茎勃起时对白膜下静脉丛血流的影响。结果:非缺血型异常勃起均存在阴茎海绵体血流量增加,长时间维持勃起,但无一例转变为缺血性异常勃起。阴茎海绵体注射血管活性药物引起的异常勃起如无及时治疗将发生缺血性异常勃起。结论:非缺血型异常勃起与阴茎海绵体注射血管活性药物引起的异常勃起由于阴茎海绵体平滑肌功能状态的不同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转归。阴茎海绵体平滑肌功能在阴茎勃起过程中的静脉血流闭塞和恢复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翼鹏  张延 《中国性科学》2006,15(11):27-27
阴茎异常勃起是临床较少见的泌尿外科急症,为阴茎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处理相对困难。只有及时查明病因,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才能避免海绵体纤维化和勃起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5岁,入院6天前因四肢关节疼痛在县医院服中药治疗,次日出现阴茎持续勃起。后到省医院治疗,行间羟胺阴茎注射,阴茎穿刺冲洗未能好转。到我院就医时已持续勃起144小时。查体:阴茎勃起,明显增粗增大,包皮充血水肿,青紫,有触痛,阴茎左侧根部包皮有一处0.5×0.5cm大小皮肤溃烂,留置导尿管,尿道口有少量血性液体渗出,双侧睾丸正常。在腰麻下以12号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藻酸双酯钠导致的阴茎异常勃起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2例应用藻酸双酯钠后出现异常勃起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并检索文献,荟萃分析藻酸双酯钠导致的阴茎异常勃起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发病机制。结果: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年~2008年文献共报道12例静脉输注藻酸双酯钠后发生阴茎异常勃起,我院收治2例。14例均为缺血性阴茎异常勃起,我院的2例阴茎海绵体抽血检查DIC全项,D-Dimer分别为5320.73ng/mL、4752.45ng/mL。7例患者行海绵体抽血、灌洗并应用肾上腺素能药物有效,7例行阴茎头海绵体分流术。结论:静脉输注藻酸双酯钠可以导致缺血性阴茎异常勃起。输注藻酸双脂钠后患者阴茎海绵体局部血液高粘滞状态可能是其所致缺血性阴茎异常勃起的发生机制。保守治疗往往无效,应尽早行海绵体抽血、灌洗或阴茎头海绵体分流手术。  相似文献   

6.
《中国性科学》2022,(1):5-11
目的系统评价曲唑酮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CNKI、WanFang、VIP、CBM、ClinicalKey、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从建库之日至2021年6月1日。筛选应用曲唑酮治疗E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文献,参照Jadad评分系统进行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4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使用Stata 15.1软件对主要结局指标的发表偏倚进行Egger′s分析。结果纳入21篇RCT文献,共1 70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曲唑酮可显著提高ED患者的临床疗效(OR=3.86,95%CI:2.50~5.95,P<0.000 01)、明显降低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MD=-2.02,95%CI:-2.53~-1.52,P<0.000 01)、显著提升患者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评分(MD=4.54,95%CI:3.64~5.43,P<0.000 01),但同时也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OR=1.90,95%CI:1.15~3.13,P=0.01)。亚组分析表明:曲唑酮用量≥25mg/d、≤50mg/d时,治疗组疗效即高于对照组(OR=3.07,95%CI:1.79~5.28,P<0.000 1),继续增加曲唑酮使用剂量后,疗效不会显著提升;而当曲唑酮最大使用剂量>100mg/d、≤150mg/d时,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3.28,95%CI:1.41~7.59,P=0.005)。曲唑酮治疗ED见效较快,一般治疗4周即可明显提升患者IIEF-5(MD=2.44,95%CI:1.77~3.10,P<0.000 01)。Egger′s分析结果显示,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事件的各研究间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低(P=0.083,P=0.516)。结论曲唑酮治疗ED疗效确切且见效较快,当曲唑酮使用剂量≤100mg/d时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曲唑酮联合低剂量西地那非治疗合并勃起功能障碍(ED)的早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诊断为合并ED的早泄患者分为实验组(曲唑酮联合低剂量西地那非)和对照组(单用曲唑酮),每组40例.实验组每天睡前服用曲唑酮50 mg,西地那非25mg,疗程2个月.对照组每天睡前服用曲唑酮50 mg,疗程2个月.以治疗前后IIEF一5评分和阴道内射精潜伏期(IELT)的变化来评价治疗效果,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同时记录夫妻对性生活的满意情况.Tess副反应量表评定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勃起功能改善35例,有效率为87.5%;早泄改善33例,有效率为82.5%;性生活满意率50%;对照组勃起功能改善20例,有效率为50%;早泄改善18例.有效率为45%;性生活满意率60%.在勃起功能、早泄改善和性生活满意度方面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不良反应轻,无停药者.结论:对合并ED的早泄患者采取曲唑酮联合低剂量西地那非治疗安全、有效、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8.
性传播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广泛流行的传染病。近年来,我国发病者成猛增趋势,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为了解三种常见性病病原体在本地区的发病情况,对我院684例就诊患者进行了 PCR 检测,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临床病例:自1996年7月至1997年8月,来我院进行PCR 检测者684例,其中男性502例,女性182例。2.标本采集:男性急性期取尿道分泌物,慢性期均取自  相似文献   

9.
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药物引起性功能障碍以性欲减退为多见,但其引起的阴茎异常勃起却极为罕见。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就遇到氯丙嗪引起阴茎异常勃起1例,现报道如下:杨某某,男性,25岁,未婚,工人。1995年11月14日第二次入院。住院号:950967。患者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住院时躯体与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脑电图、脑血流图、心电图、肝功及血、尿均正常。住院后治疗与往常一样单以氯丙嗪200mg/日口服。住院第四天后即出现手抱阴部,痛苦不堪。经查发现阴茎异常勃起,并疼痛难忍。患者否认有手淫与性欲念。停药  相似文献   

10.
《中国性科学》2015,(3):6-9
目的:观察分析曲唑酮联合低剂量西地那非对PE合并E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早泄合并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共87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曲唑酮联合低剂量的西地那非;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曲唑酮。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IIEF-5的评分有明显上升,其中观察组为(19.5±2.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1±3.5)分;而观察组患者的LELT时间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分别是(5.2±0.4)min和(2.9±0.1)min。观察组患者的PE治疗有效率为95.5%,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的81.4%;而观察组的ED治疗有效率为93.2%,明显比对照组的79.1%要高。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7%,对照组为20.9%;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肌酐、血环孢素A等指标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曲唑酮联合低剂量西地那非对PE合并ED有显著的疗效和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12.
报告1 例斑块状毛母细胞瘤.患者女,70 岁.左腕部淡红色斑块近30 年.皮肤科检查:左腕部屈侧一3 cm × 2 cm 淡暗红色斑块,微高出皮面,覆少量鳞屑,质稍硬.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可见大量结节状、网状瘤细胞团块及囊状结构,由基底细胞样上皮细胞组成,周边多排列呈栅栏状,细胞无明显异形性.阿新蓝染色示肿瘤团块及囊腔中有较多黏蛋白沉积.  相似文献   

13.
烟酸缺乏症     
报告1例烟酸缺乏症。患者女,21岁。因全身褐色斑,脱屑5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体格检查:颈部四肢见棕褐色斑,粗糙伴脱屑。颈部皮损呈衣领状,上臂,腋窝,下肢皮损见片状脱屑,皮损边缘颜色较深,境界清楚。手,足,面部皮肤粗糙增厚,口角破溃结黄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明显角化过度,疣状增生,棘层萎缩变薄,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许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诊断:重度营养不良并发烟酸缺乏症。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30岁。因双手关节梭形肿胀、皮肤增厚7年,于2015年5月18日来我院就诊。7年前患者发现右手中指关节肿胀,呈梭形。伴局部皮肤增厚,皮色及皮温正常,无发热、关节痛、晨僵等症状,逐渐发展至其他手指,偶有麻木感,各关节无疼痛及晨僵,局部皮肤无瘙痒及疼痛等,双手活动未受明显影响。患者从事钢筋工作10余年,反复用手绕钢筋。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37岁。因左前臂皮下结节、溃疡伴痛痒6月余来诊。经抗生素系统及局部治疗效果不明显,皮损渐大,从未消退,近1个月溃疡范围明显增大。皮肤科检查:左前臂伸侧近肘关节处可见约5.5 cm × 4.0 cm大小浸润性斑块,表面溃疡形成,伴少许污秽分泌物;皮损境界尚清,质地较硬。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基底层色素增多,瘤组织紧贴表皮,真皮全层及皮下脂肪见多数大小不一的梭形细胞浸润,部分细胞明显异形,核分裂象易见,细胞之间有细小胶原纤维束。免疫组化:黑素瘤相关抗原、细胞角蛋白、HCK、Melan-a、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CD34、CD68均阴性,纤维连接蛋白(++)。组织病理诊断:纤维肉瘤,Ⅱ级。本病需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皮肤梭形鳞状细胞癌、非典型纤维黄瘤、恶性纤维组织肉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6.
血汗症一例     
患者男,15岁,颜面、双上肢、指趾、甲沟反复间断出现红色分泌物10月余就诊。就诊前患者因受精神刺激后,颜面部出现红色分泌物,以耳、眼、鼻周为甚,每次发作持续2 ~ 3 min自行停止,并形成凝血痂,间歇期无一定的规律,长则月余,短则10天左右。发作期间每日1 ~ 4次,持续1周左右。局部皮肤不伴有瘙痒、疼痛,擦拭血迹后皮肤无瘀点、瘀斑及创口。发作前患者伴有烦躁、易怒、易激惹等精神症状,偶有兴奋及入睡困难,夜间不发作。多次发作后双前臂、小腿伸侧、指趾、甲周也相继出现同样的红色分泌物,多为单一部位对称性发生,交替出现。汗血涂片与外周血成分一致。诊断为血汗症。实验室、病理组织、投射电镜及影像学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该患者以维生素C、复方芦丁片及谷维素治疗,效果均不满意。血汗症是一种少见的疾病,探讨其发病机制是治疗此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报告1例莱特勒-西韦病(非类脂组织细胞增多症)。患儿男,2个月。出生时颈部及下肢即有棕黄色丘疹、斑丘疹、鳞屑及痂皮,逐渐累及头面部、躯干部及四肢,皮损反复发作。皮损印片可见大量泡沫样组织细胞。  相似文献   

18.
Alkaptonuria is a rare, autosomally recessive, metabolic disorder caused by a deficiency in homogentisic acid oxidase. It results in accumulation and deposition of homogentisic acid in cartilage, eyelids, forehead, cheeks, axillae, genital regions, nail beds, buccal mucosa, larynx, tympanic eardrum, and the tendons. We report a 33-year-old woman who presented with alkaptonuria and ochronotic pigment deposited in articular cartilage and cartilage of the ear and sclera.  相似文献   

19.
报告1例皮肤根霉病。患者男,50岁。因丙型肝炎、肝硬化接受原位肝移植术。术后第12天,右上肢前臂出现红斑、肿胀并渐扩大,皮肤呈黑色坏疽样外观。右上肢、肩部、腋下、胸背疼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血管周围有粗大、无分隔直角菌丝,血管内真菌栓塞。真菌学检查证实为接合菌病根霉属。后经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为小孢根霉。对上肢感染组织行清创术、截肢,并予以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3周。经治疗肿胀减轻,疼痛消失,目前仍在治疗中。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49岁.大量进食"灰灰菜(藜叶)"及"曲菜(苣荬菜)"约4 h后,暴露于强烈日晒下约1 h,面颈部、双手背先后出现水肿性红斑伴瘙痒,皮损迅速发展,呼吸困难、意识恍惚.治疗:嘱其严格避光,给予泼尼松片、西替利嗪口服等,局部3%硼酸溶液湿敷,夫西地酸乳膏、曲咪新乳膏外用.1个月后随访,患者面颈部痂皮完全脱落,皮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