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后侧支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围神经端侧缝合术式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1903年Ballance等~[1]第一次报告此术式,把面神经远端缝合到副神经侧方治疗面瘫。但直到1992年Viterbo等~[2,3]就端侧缝合发表一系列实验和临床研究文献后,它才因其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而被重视,并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周围神经端侧缝合术是将损伤神经远断端缝合到相邻神经侧方,或将一段神经用端侧缝合方式桥接于正常神经和失功能神经之间。术后正常的供体神经能够作为动力神经,以侧支发芽(collateralsprouting)的神经再生方式通过…  相似文献   

2.
经皮电刺激促进桡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皮电刺激对上臂桡神经完全损伤后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并对电刺激的参数、波形进行优化组合,以寻求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对28例上臂段桡神经完全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对照组,每组14例,在行桡神经缝合术后,各组同时服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电刺激组在术后4~6周石膏拆除后加用电刺激治疗.第1个月使用方波治疗,脉冲频率为2 Hz;第2个月使用变幅脉冲波治疗,脉冲频率为15 Hz;第3个月起继续使用变幅脉冲波治疗,脉冲频率为15Hz,同时每次附加肌肉训练波,脉冲频率为60 Hz;之后均使用变幅脉冲波+肌肉训练波,并适度增加肌肉训练波的治疗时间.术后随访内容:伸腕、伸指肌力,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 电刺激组的临床伸腕、伸指肌力与肌电图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刺激组的肌力恢复时间与肌电图恢复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电刺激治疗对促进上臂段桡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的效果明显,在对电刺激仪的工作参数、电流波形进行优化组合后,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及其趋化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进一步验证周围神经端侧缝合的有效性,初步探讨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的趋化性问题。方法雌性清洁级SD大鼠10只20侧,实验分3组,分别为神经端侧缝合组、正常对照组、切断对照组。神经缝合后5个月采用电生理、组织学、电镜等方法,观测再生神经纤维及其靶器官结构功能的改变;乙酰胆碱酯酶染色观测再生运动神经纤维及比例。结果端侧组肱二头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CMAP)潜伏期较正常组减慢64%,最大波幅为正常组的27%。肱二头肌肌湿重为正常组的72%,肌纤维横截面积与正常组元明显差异。端侧组肌皮神经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占正常组的44.5%,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厚度、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分别占正常组的85.9%、77.3%和65.5%。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示端侧组肌皮神经主干运动神经纤维比例为[(0.39±0.07)%,x±s,下同],与正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肱二头肌肌支运动神经纤维比例为(0.38±0.07)%,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后有相当数目的再生神经纤维,但以髓鞘薄,直径小的纤维为主,同时能有效防止肌肉萎缩。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侧方出芽对特定靶器官的趋化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证实经皮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本文选择腓总神经)完全损伤后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并探讨最佳的电刺激的参数、波形优化组合等治疗方案。方法对30例腓总神经完全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在行神经缝合术后,各组同时服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电刺激组在术后4周石膏拆除后加用电刺激治疗。经过方波和变频波的交替使用,之后均使用变幅脉冲波+肌肉训练波,并适度增加肌肉训练波的治疗时间。术后随访内容:术后6个月进行足趾伸屈力,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电刺激组的临床肌力与肌电图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刺激组的肌力恢复时间与肌电图恢复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治疗具有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和传导功能恢复的作用,并且能减少受损骨骼肌的萎缩,尤其对电刺激仪的工作参数、电流波形进行优化组合后,可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方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组织学与荧光逆行追踪法研究端侧缝合后的神经再生方式。方法 雌性SD大鼠,共24只,实验分3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端端缝合组和端侧缝合组。3个月后,每组取2只,切取缝合口上下0.5cm的神经采用HE染色法进行缝合口形态学检查。另外6只大鼠,作为供体神经的胫神经用0.2%Diamidino Yellow,用作受体神经的腓总神经用0.2%True Blue进行逆行追踪。7~10d后经灌注取出大鼠L4~L6的DRG与相应的脊髓腰膨大进行荧光显微镜检测。结果 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端侧缝合组缝合口近端有神经轴突经侧方长人缝合口远端。同时可以看到胫神经的束膜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神经逆行追踪法中双标细胞出现在端侧缝合组L4~L6DRG(L4,L5DRG为主)及相应的脊髓腰膨大的切片中;端端缝合组、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仅可见单标细胞。端侧缝合组DRG双标细胞以中、小细胞为主。脊髓内以大细胞为主。结论 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的再生方式是侧枝芽生。再生纤维中既有感觉成分又有运动成分。感觉再生以痛觉为主。  相似文献   

6.
电刺激与神经再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电刺激与神经再生杨群,于钟毓,张信英尽管目前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周围神经再生的难题,但研究者们仍在不断探索,从神经再生生理研究至外界影响。发现有些药物、激素、生长因子能促进周围神经再生,自发现电刺激有助于骨愈合并已成功地应用于临床后,人们开始研究电刺激对...  相似文献   

7.
大鼠神经端侧缝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神经端侧缝合后再生的可能性。方法:用大鼠进行研究,实验分五组:A组,将切断的腓神经远端与正常胫神经干行端侧缝合,保留缝合部胫神经外膜;B组,同A组,缝合部胫神经外膜予以去除(“开窗”);C组,将一神经移植段的两端分别与正常胫神经干和切断的腓神经远端神经干行“开窗”的端侧缝合;D组,将胫神经切断,近端与切断的腓神经远端神经干行“开窗”的端侧缝合。E组对照:仅切断腓神经。术后不同时期分别行电生理、组织学、神经纤维计数等检查。结果:鼠神经端侧缝合后腓神经远端有不同数量的有髓神经纤维再生。结论:动物鼠类神经端侧缝合能够再生  相似文献   

8.
通过端侧缝合克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 研究将一有缺损神经的近端和远端与同一正常神经干行端侧缝合后,近端神经纤维沿该神经干克服缺损进行再生的可能性。方法 A组,将兔的左侧尺神经切除3cm,远近端均与正中神经干行端侧缝合,右侧以正常尺神经作为对照,B组,左侧神经处理同A组,右侧尺神经行同样长切除后进行神经移植作为对照,术后6个月通过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了解神经再生的可能性及再生质量。结果 在两组左侧,电刺激尺神经近段以及近侧端侧缝  相似文献   

9.
周围神经端侧缝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神经损伤的修复通常采用两神经断端的端端缝合法 ,直至今日仍然如此。神经端侧缝合是将损伤神经的远断端缝合到相邻健康的神经干上 ,或者取一段神经段以端侧缝合的方式桥接于正常神经和损伤神经之间 ,使损伤的神经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神经端侧缝合术在 2 0世纪初就已开展。 190 3年Balance应用神经端侧缝合术治疗面瘫 ,与此同时 ,Ham和Low将臂丛神经上干植入颈7神经根治疗臂丛上干损伤。在此后的90年 ,再没有学者进行过神经端侧缝合术的研究。1992年巴西学者Viterbo进行了一系列神经端侧缝合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0.
11.
经皮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电刺激对臂丛神经、桡神经损伤是否具有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选择1993年1月~1996年12月收治的臂丛神经损伤76例、桡神经不完全损伤17例,随机分为电刺激治疗组和对照组。电刺激组进行经皮电刺激治疗6个月,对照组则不作经皮电刺激治疗。电刺激6个月后观察肌皮神经、肩胛上神经及桡神经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肘关节屈曲度数、伸腕肌力,电刺激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能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可应用于宜保守治疗的周围神经损伤及神经修复后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经皮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并探讨经皮电刺激对大鼠周围神经再生的组织学影响和促进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用组织学方法观察经皮电刺激对损伤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经皮电刺激组可见大量新生髓鞘,髓鞘数目为[(715.29±84.30)个,(?)±s,下同],较对照组(403.67±70.56)个明显增多,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皮电刺激可能具有通过促进Schwann细胞增殖和髓鞘形成,改善受损周围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受神经远端终末器官对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SD雌性大鼠 1 0只 ,动物随机分为A、B2组。A组 :在近端切断腓总神经 ,其远断端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进行端侧吻合 ;B组 :同A组两神经端侧吻合后 ,在距吻合口 1 .5cm处切断其与终末器官的联系 ,并将连接肌肉的腓总神经远端反折固定在邻近的肌肉组织。术后 1 2周取吻合口处的神经标本 ,甲苯胺蓝和抗神经微丝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光镜检查及图像分析。结果 甲苯胺蓝染色及神经微丝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说明A、B2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髓鞘厚度、纤维结缔组织含量及神经纤维丝排列 ,均有明显差异。结论 终末器官对促进端侧神经吻合后神经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神经端侧吻合术与侧侧吻合术再生能力比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与神经侧侧吻合术后神经再生的情况.方法Wistar大鼠22只,分成A、B两组,每组11只.A组左侧腓总神经切断并在胫神经干上外膜开窗后,与胫神经干作端侧吻合;B组左侧腓总神经切断后与胫神经作侧侧吻合.术后3月,行形态学、电生理检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法评价神经再生情况.结果两组间神经纤维的数目、面积、神经传导速度以及背根神经节阳性神经元数目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神经端侧吻合术与神经侧侧吻合术的再生能力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65,自引:7,他引:58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远端神经的再生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用37只Wistar大鼠,分成A、B两组。A组:切断腓神经,在邻近的胫神经干外膜上开一1mm小窗,将腓神经远端吻合到胫神经干侧方开窗处。B组:切断腓神经后,在胫神经干和远侧腓神经干外膜上各开一小窗,取对侧相应的腓神经以端侧吻合的方式桥接于胫、腓神经干两窗之间。两组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材,作神经组织学、电镜及图像分析仪检测:(1)神经再生的数量和质量;(2)定性定量观察神经再生情况;(3)再生神经的数目、密度及截面积。结果直接端侧吻合或神经桥接移植的端侧吻合,均可使神经再生,且再生纤维的质量与端端吻合组(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被吻合神经-胫神经的功能亦无影响。结论神经端侧吻合可作为神经损伤后一种新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6.
黄体酮促进端侧吻合外周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黄体酮对外周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侧芽生长及远段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选用雌性SD大鼠36只,周龄9~10周。随机分为2组,黄体酮(PROG)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两组均先切除双侧卵巢,2周后行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端侧吻合术。PROG组:切断左侧腓总神经,在同侧的胫神经干外膜上开一面积为1mm×1mm小窗,将腓总神经远端吻合到胫神经干侧方开窗处,近端反转包埋于附近肌肉内。经臀部肌内每日注射PROG注射液(10mg/ml)0·2ml;对照组:吻合方法同PROG组,术后注射等量的茶油0·2ml。各组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进行神经电生理、组织学和形态定量学检测。结果外周神经端侧吻合后,两组腓总神经均有一定程度再生。PROG组在各时间点,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远端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截面积、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PROG组较对照组髓鞘更为成熟,轴索再生明显。结论黄体酮可以促进外周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侧芽生长及远段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不同端侧缝合方法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目的比较各种不同的端侧缝合方法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的优劣。方法SD大鼠90只,随机分成5组。前4组右侧腓总神经作端侧缝合,左侧切除长1.5cm的腓总神经作为对照。A组:右侧远断端与近段行侧端吻合,外膜不开窗。B组:方法同A组,但束、外膜开窗。C组:右侧近断端与远段行端侧吻合,外膜不开窗。D组:方法同C组,但束、外膜开窗。E组:右侧以45度角、左侧以90度角作侧端缝合。各组分别于术后1、2、3个月取材,作肌电图、组织学及肌湿重检查。结果A与B,C与D组比较,运动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波幅及有髓纤维计数,后者优于前者(P<0.05)。肌湿重及肌纤维截面积,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45度与90度角比较,前者神经再生质量明显优于后者(P<0.05)。结论周围神经可通过端侧吻合而再生,以束、外膜开窗及45度角的缝合方法为佳  相似文献   

18.
不同端-侧缝合方式修复周围神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比较周围神经标准端-侧缝合方式与其他变体在修复效果上的差异.方法 SD大鼠126只,随机分为7组,将右侧肌皮神经切断,以同侧尺神经作为供体神经,按照端-端缝合组(end-to-end,E-E组)、端-侧缝合组(end-to-side,E-S组)、侧-侧缝合外膜开窗组(side-to-side,S-S组)、侧-侧缝合外膜不开窗组(side-to-side,S-S'组)、螺旋缠绕外膜去除组(spiral,Sp组)、螺旋缠绕外膜保留组(spiral,Sp'组)、阳性对照组(controlling group,CG组)制作模型,各组分别于术后1、2、3个月取材,进行神经电生理、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 术后3个月,各端-侧缝合组均有明显神经再生现象,但效果均不及端-端缝合组,各种端-侧缝合术式的变体与标准端-侧缝合方式相比差异不明显(P>O.05),保留神经外膜的两组为各组中效果最差.结论 神经外膜对端-侧缝合效果有影响,各种缝合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通过手术方式提高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能力的效果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