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影像上额窦引流通道的解剖分型及额隐窝气房的分布特征,了解其与额窦炎症发生的关系。 方法 对1355例病人鼻窦CT薄层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图像进行解剖学观察及额窦炎诊断。对于气化额窦,按钩突附着部位分型:附着于眼眶侧壁、筛板及颅底分别为额窦引流通道I型、II型和III型;观察额隐窝气房的解剖特征及变异情况,并依据国际额窦解剖分型(IFAC)对其进行分类。 结果 本组1355例中,气化额窦2582侧,额窦炎456例,II型、III型额窦引流通道其额窦炎发生率较高,I型与II型、III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II型与III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鼻丘气房(ANC)、筛泡上气房(SBC)为“常驻气房”,炎症发生率与平均额窦炎症发生率相近,其余类型额隐窝气房炎症发生率相对于平均额窦炎症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额窦引流通道的变异及额窦周围各型气房气化情况对于额窦炎症发生都有重要影响,高分辨率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可清晰反映额窦的引流通道变异及额窦周围各型气房解剖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CT检查在鼻内镜下额隐窝周围气房开放术术式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4年4月铜陵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46例(67侧)额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21~65岁;鼻窦炎15例,上颌窦、筛窦炎伴额窦炎29例,筛窦炎、蝶窦炎伴额窦炎2例。术前鼻窦CT检查清晰显示额隐窝区气房结构及钩突附着部位,依据钩突附着部位,确定鼻内镜下额隐窝开放术式。结果46例(67侧)中,钩突头端附着于眶内侧壁37侧(55.2%)采用Draf Ⅰ型术式,钩突附着颅底19侧(28.4%)采用Draf ⅡA术式,钩突头端附着于中鼻甲根部11侧(16.4%)采用扩大鼻丘气房入路额窦术式。手术中均顺利开放额隐窝,显露额窦口,无眶内或脑内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个月~2年,35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10例术前症状明显改善,1例复发。结论钩突附着部位是寻找额窦口的重要解剖标志;术前CT检查可定位钩突附着部位,因而对额窦开放术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廖建春 《解剖与临床》2014,19(2):174-176
额窦为鼻旁窦中变异最常见者,从窦腔缺失至过度发育,各种变化甚多。对于窦内广泛病变及额窦内肿瘤等病变,靠单纯经鼻开放额窦口,是无法彻底清除窦内病灶的;而对于术后复发或外伤后的病人,可造成额隐窝解剖异常,瘢痕狭窄或闭锁,使经鼻开放或重建额窦引流通道非常困难。因此,掌握额隐窝及其毗邻结构与额窦引流通道的解剖关系,熟识内镜下额隐窝解剖形态和影像特征,是成功开展鼻内镜额窦手术的解剖学基础。本文就额窦手术相关的应用解剖与临床技巧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鼻内镜下额隐窝区域手术提供相应的解剖基础。方法:(1)成人干颅骨5例(10侧),从正中矢状位锯开,观察额窦、额隐窝及毗邻骨性解剖结构;(2)成人湿性尸头5例(10侧),从正中矢状位锯开,观察额窦引流部位,以量角器、直尺等测量工具测量相关解剖数据;(3)另选成人湿性尸头标本5例(10侧),模拟经鼻内镜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鼻内镜下观察额隐窝及毗邻结构解剖特征。结果:(1)额隐窝作为额窦引流通道,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结构;(2)鼻内镜下经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手术可充分暴露额隐窝范围,鼻丘、钩突和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决定了具体的手术方式;(3)筛前动脉距鼻小柱与鼻翼交点(58.0±2.9)mm,与鼻底夹角(51.0±3.9)°,是辨认额窦口及前颅底的重要标志。结论:鼻丘、钩突及筛前动脉为鼻内镜下额隐窝区域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准确辨认额隐窝及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彻底性及避免严重的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钩突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钩突的影像解剖及其与鼻窦炎的关系。方法 :对 6 7例头颅冠状CT薄层扫描片(其中鼻窦炎组 40例 80侧 ,非鼻窦炎组 2 7例 5 4侧 )上钩突的影像解剖形态进行了观测 ,内容包括 :钩突附着类型、高度、厚度和角度 ,并对测量结果与鼻窦炎积分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 :钩突头端的附着部位有3种类型 :筛顶型 ( 3 7.0 % )、纸样板型 ( 3 5 .2 % )和中鼻甲型 ( 2 7.8% ) ,这 3种类型的比例在鼻窦炎组与非鼻窦炎组有显著差异。鼻窦炎组钩突高度及钩突角度与鼻窦炎积分之间有显著相关性 (前者呈正相关 ,后者呈负相关 )。结论 :筛漏斗及钩突的发育等解剖因素与慢性鼻窦炎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并发椎管狭窄患者采用螺旋CT进行诊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并发椎管狭窄患者临床采用螺旋CT进行检查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45例患者经螺旋CT诊断,有19例患者在CT影像上可见增厚黄韧带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有3例患者CT影像显示腰椎间盘后缘呈弧形突出;有11例患者CT影像显示黄韧带肥厚;有6例患者CT影像显示黄韧带肥厚并伴有钙化;有9例患者CT影像显示侧隐窝狭窄;有3例患者CT影像显示椎间孔狭窄。结论螺旋CT能够较为准确地显示椎间盘突出患者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和腰椎关节突肥大等,对于提高腰椎间盘并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诊断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SCTM对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椎管造影(SCTM)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螺旋CT椎管造影检查,图像经计算机多平面重建软件处理,结果 在42例患者中,椎间盘病变27例,先天性骨性椎管狭窄2例,椎休后缘增生骨刺2例,椎体滑脱5例,黄韧带肥厚3例,椎间盘突出术后及疤痕增生3例,全部病例幸均行手术治疗并证实,后处理多平面重建图像能提供不同平面、多角度、多方位的任意轴面(直面=曲面)影像,突出显示椎管内蛛网膜下腔及脊神经根的形态、结构、位置及其连续性改变。结论 SCTM-MPR能全面地清晰显示受检段脊柱及椎管内各解剖层次及其病理改变,提高病变定位及定性的准确性。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具有较市制 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额窦及前中筛窦口l引流的临床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外科手术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2 0具 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筛泡气化发育的情况 ,观察额窦及前中筛气房窦口引流情况。结果 :额窦向中鼻道引流占 87.5 % (3 5侧 ) ;向筛漏斗引流占 10 .0 % (4侧 ) ;鼻丘向中鼻道引流占 90 .0 % (3 6侧 ) ;向筛漏斗引流占 10 .0 % (4侧 ) ;额隐窝向中鼻道引流占 15 .0 % (6侧 ) ;向筛漏斗引流占 10 .0 % (4侧 ) ;向侧窦引流占75 % (3 0侧 ) ;筛泡向筛漏斗引流占 2 5 .0 % (10侧 ) ;向侧窦引流占 75 .0 % (3 0侧 )。结论 :钩突和筛泡的解剖异常直接影响前组鼻窦的通气引流 ,从而导致前组鼻窦的炎症发生和加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直观立体地显示复杂胸椎骨折的图像,探讨螺旋CT医学图像三维重建在复杂胸椎骨折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对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对92例胸椎骨折患者采用螺旋CT进行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进行诊断。CT扫描全部采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16型多排高速螺旋CT机,1.0mm层厚。扫猫所得断层资料通过网络传送至计算机工作站进行处理,采用Window.NT3.51平台上Insisht三维重建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三维CT图像能够围绕X轴和Z轴任意旋转、切割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能够清晰显示复杂的胸椎骨折和狭窄椎管的解剖形态特点。结论三维CT重建在胸椎骨折方面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脊柱骨折手术的安全性和精确性并对患者预后的估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鼻内突镜手术的广泛开展为慢性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开创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促进了相关的解剖、病理和影像学的研究.基于对鼻腔、鼻窦生理及病理学的新的认识,Naumann等人提出了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 OMC)这一解剖概念,并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窦口鼻道复合体和显微解剖及影像学研究对于鼻窦炎的病因、病理及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术前的鼻窦CT扫描,已成为指导手术,预防并发症的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1 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 窦口鼻道复合体又称中鼻道-前筛复合体,是指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包括筛漏斗、钩突、筛泡、半月裂、额隐窝、中鼻甲及其基板、中鼻道、前组和中组筛窦、额窦开口、上额窦开口以及鼻囟门等一系列结构.窦口鼻道复合体是侧重于鼻窦功能而命名的一个解剖名称,并没有明确的解剖边界和形态-实质上它是介于中鼻甲与下鼻甲之间,包含了前组副鼻窦(上颌窦、额窦、前筛窦)开口及其向鼻腔  相似文献   

11.
背景:对肾移植后并发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及随访是否可采用一种无创伤、特异性高、安全的检查方法。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移植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11例临床怀疑为移植肾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移植肾动脉期的增强扫描,扫描后所得到的数据经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处理成像。 结果与结论:11例患者均诊断为移植肾动脉狭窄,10例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移植肾动脉狭窄程度54%~75%,1例移植肾动脉狭窄程度< 50%。吻合口狭窄10例,其中合并移植肾动脉主干狭窄2例;移植肾动脉分支狭窄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9例,狭窄程度75%~95%,8例置入支架,1例球囊扩张;1例给予药物治疗随访,于2年后出现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及难治性高血压,置入支架。1例无临床症状,经多层螺旋CT移植肾动脉狭窄程度< 50%,随访4年肾功能、血压正常。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中1例行球囊扩张者2年后彩色多普勒提示移植肾吻合口狭窄,行多层螺旋CT检查移植肾动脉狭窄程度< 50%,随访4年3个月,肾功能、血压正常。提示多层螺旋CT后成像技术可作为移植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依据,对区分临床疑似病例,制定支架置入治疗方案,以及术后随访观察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矢状位重建图像上测量与鼻内窥镜手术相关解剖结构对鼻内窥镜手术的参考价值。方法:对66例132侧健康志愿者鼻腔行CT轴位薄层扫描后矢状位重建,以鼻小柱下端外缘为参考点,鼻底为基线,测量与鼻内窥镜手术相关的重要结构与起点的距离及与基线的夹角。结果:所测鼻腔侧壁结构在矢状位重建图像上显示清晰,能准确区分额隐窝、钩突、蝶窦口、前筛顶及其相互关系。鼻小柱至额隐窝的角度和距离分别是(66.1±6.31)°和(52.2±4.55)mm;额隐窝前后径所测值为(5.1±2.72)mm;鼻小柱至前筛顶的角度和距离分别为(62.9±5.75)°和(60.3±5.48)mm;钩突长度为(12.7±3.92)mm;蝶窦口至鼻小柱的距离是(67.0±5.00)mm;准确获得了鼻小柱至鼻腔侧壁与鼻内窥镜手术相关各解剖结构的角度及长度数据。结论:CT鼻腔矢状位重建图像上能准确测量与鼻内窥镜手术相关解剖结构,对了解患者个体差异,减少术中并发症有较大帮助,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背景:虚拟内窥镜能够充分显示结肠的解剖形态以及病变部位,并从狭窄、梗阻处两端观察肠腔的解剖和病变。结合三维图像还可了解肠壁以及腔外的情况,更有利于肿瘤的定性以及分期诊断。 目的:探讨64层CT造影断层图像虚拟技术和64层螺旋CT三维成像与仿真内镜在结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Philips/Brilliance 64 CT对10例术后病理标本证实的结肠癌(8例)和结肠息肉(2例)进行容积扫描。Mimics软件用Marching Cubes算法对肠管进行面绘制及用虚拟内镜法重建三维图像及基于CT造影二维图像对大肠及周围结构等各种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并与Brilliance workspace工作站三维成像和仿真内镜结果相比较。 结果与结论:10例三维成像效果良好,虚拟内镜与CT仿真内镜显示基本一致。虚拟结肠镜结合多结构数字模型重建可以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病变的准确定位,能准确反映其复杂的解剖结构及空间毗邻关系。说明64层CT造影断层图像虚拟技术能达到与CT仿真内镜结合三维成像同样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加上各种组织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供较仿真内镜更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椎管造影(SCTM)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T椎管造影检查,图像经计算机多平面重建软件处理.结果在42例患者中,椎间盘病变27例,先天性骨性椎管狭窄2例,椎体后缘增生骨刺2例,椎体滑脱5例,黄韧带肥厚3例,椎间盘突出术后及疤痕增生3例.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并证实.后处理多平面重建图像能提供不同平面、多角度、多方位的任意轴面(直面、曲面)影像,突出显示椎管内蛛网膜下腔及脊神经根的形态、结构、位置及其连续性改变.结论 SCTM-MPR能全面地清晰显示受检段脊柱及椎管内各解剖层次及其病理改变,提高病变定位及定性的准确性,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能谱CT多平面重建对窦口鼻道复合体(OMC)区域解剖变异检查的优势,分析OMC解剖变异与副鼻窦炎的相关性及对临床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副鼻窦能谱CT检查的2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轴位容积扫描后,行薄层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图像重建,记录OMC发生变异的情况。结果 OMC解剖变异165例(鼻窦炎116例、非鼻窦炎49例),包括钩突偏移95例,钩突肥厚85例,钩突气化21例,中鼻甲气化28例,中鼻甲反向19例,鼻丘过度气化39例,筛泡过度气化45例,Haller气房12例。钩突变异,中鼻甲、鼻丘及筛泡过度气化与慢性副鼻窦炎关系密切。OMC单一变异和混合变异除中鼻甲反向、Haller气房外,均与慢性副鼻窦炎的发生有正相关性。结论能谱CT多平面重建能清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区解剖变异及变异引起慢性副鼻窦炎的程度、范围,在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治疗手术方案制订及术中风险防范具有明显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临床影像诊断胰腺钩突病变提供实用的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30例成人腹部连续横断层标本和30例健康成人腹部CT图像,观测胰腺钩突所在平面与脊柱的对应关系。选取钩突所在的4个连续横断面,观测各层面中钩突的断面形态、毗邻及有关径值。结果:在脊柱L2层面内胰腺钩突可100%显示;肠系膜上动、静脉和下腔静脉分别居胰腺钩突的左、前、后方,可作为各层面识别钩突的标志结构;钩突依据断面形态可分为钩形、角形、圆形3型,在断面标本及CT图像各层面中均以钩形多见(分别为61.67%;58.33%)。结论:通过对胰腺钩突横断面标本及其CT测值的对照研究,显示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在肾门下份及胰头下份层面,钩突前后径与同层面胰头前后径之间有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钩突与泪囊窝的影像解剖及其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开放术中的意义。  方法 分析80例鼻窦薄层CT扫描的影像资料,测量泪囊窝骨质厚度,观察钩突与泪囊窝、泪骨的解剖关系; 18例泪囊炎患者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开放术,通过钩突中、下部附着定位泪骨,行泪骨入路向上扩大开放泪囊,记录手术过程,观察其可行性。  结果 泪囊窝前上部及后下部骨质的厚度为(2.96±0.33)mm, (0.02±0.01)mm(P<0.05),泪囊窝前上部骨质厚度大于后下部,差异有统计意义;在泪囊窝下端,钩突往往附于泪囊窝后部,往上逐渐靠前,于中部连接于泪骨或上颌骨额突,上部连接于中鼻甲外侧或眶纸板上。16例慢性泪囊炎患者在钩突前方成功经泪骨切开向上扩大暴露泪囊,2例钩突上部附于上颌骨额突太靠前者予钩突上部切除后暴露泪囊。  结论 准确认识钩突与泪骨、泪囊窝的解剖关系,有助于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开放时定位、暴露泪囊,避免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鼻甲连续冠状位断面解剖特点,结合薄层CT扫描及3D数字重建,为自后向前的鼻窦手术提供结构解剖学基础。方法 4具(8侧)成人尸头标本,行鼻窦螺旋CT扫描获取图像后,行连续冠状位断面解剖,并对相应层面的CT图像进行结构标注,观察中鼻甲3部分的形态学特点及与CT影像的对应关系;通过薄层鼻窦CT进行3D立体数字重建中鼻甲。结果 连续冠状位断面解剖自后向前观察中鼻甲各部分形态特点为,中鼻甲水平部内侧游离端为球状并以板状结构附着于鼻腔外侧壁;板状结构向前分为前后骨板,前为筛泡基板,后为中鼻甲基板,斜行向前向上附着于脑板;在筛泡基板与中鼻甲基板之间为前组筛窦;中鼻甲垂直部自中鼻甲水平部以矢状位向上呈扇形附着于额鼻嵴及脑板;以冠状位断面解剖中鼻甲3部分典型形态标注鼻窦CT图像;完成了中鼻甲形态数字三维重建。结论 从冠状位断面形态观察,可以归纳出自后至前中鼻甲形态变化规律,为自后向前的手术径路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脊柱爆裂性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 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20例脊柱爆裂性骨折的16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资料.结果 16层螺旋CT横轴位、二维多平面重组(MPR)明确显示骨折线累及范围和椎管的关系,三维成像显示脊柱的空间结构及椎体间的旋转脱位及对椎管狭窄精确测量较佳.结论 16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脊柱爆裂性骨折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显示副肾动脉解剖结构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115例行腹部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患者资料,记录每侧副肾动脉的有无、支数及其直径、长度和入肾部位,比较副肾动脉解剖特点的差异。 结果 副肾动脉有Ⅰ支型、Ⅱ支型及Ⅳ支型。左侧副肾动脉发现率>右侧,有统计学差异。男性副肾动脉发现率>女性,有统计学差异。副肾动脉的直径在性别及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上下极不同部位入肾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极入肾者多见。 结论 256层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副肾动脉的解剖结构,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简便、准确的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