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H反射的特征表现,及其与偏瘫肢体肌张力的关系,探讨H反射在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神经电生理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42例。分别对患者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所支配的拇短展肌、小指展肌、指总伸肌进行H反射检查,并对患侧上肢给予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定,确定上述神经中哪些更容易引出H反射,并对其所引出的H反射结果及其与MAS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患者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所支配的拇短展肌、小指展肌均较易引出H反射,引出率100%。桡神经所支配的指总伸肌不易(3例/42例,引出率7.14%)引出H反射。患侧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H反射潜伏期分别为(25.89±3.66)ms、(25.71±3.26)ms;健侧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H反射潜伏期分别为(26.60±3.11)ms、(26.44±2.87)ms。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Hmax/Mmax比值均数用中位数表示,患侧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Hmax/Mmax比值分别为0.185和0.217;健侧Hmax/Mmax比值分别为0.126和0.112,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患侧与健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用Kruskal-WallisH检验分析显示:患侧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H反射潜伏期在MAS不同级别中没有差异,而Hmax/Mmax比值在MAS不同级别中有差异。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显示:患侧上肢正中神经H反射潜伏期、Hmax/Mmax比值以及尺神经H反射潜伏期与MAS不相关;而患侧上肢尺神经Hmax/Mmax比值与MAS存在秩相关关系。结论:上肢H反射与MAS存在一定关系,其中Hmax/Mmax比值是评估下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较好指标,可以成为临床评价痉挛的客观神经电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2.
<正> 本文是探讨TENS(99 Hz,波宽250 ms)治疗对H反射及脊髓性痉挛的短期疗效。因为反射的兴奋性增高通常见于脊髓损伤的病人,所以可以假设反复低阈值传入刺激对小腿三头肌的H反射有抑制作用,也将降低跖屈肌痉挛。曾有报道,经皮重复低阈值刺激可调节健康人和慢性疼痛患者比目鱼肌H反射的幅度,也可抑制痉挛性截瘫患者的阵挛,减轻偏瘫和脊髓损伤病人的痉挛。Levin等报道,每天重复应用TENS刺激偏瘫患者的腓总神经,可加强对H反射的抑制。脊髓损伤的患者经过TENS治疗20 min后,其膝伸肌痉挛减轻50%;刺激胫前肌,踝强直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3.
<正> 利用H反射测量肌伸张反射通路的兴奋性已有多年,方法学上的问题之一是诱发H反射的有效刺激强度是否有变化,外来刺激强度的恒定并不一定能给靶神经以恒定的有效刺激,因为关节运动可能改变皮肤、皮下结缔组织、神经等的张力,而使刺激电极与神经产生相对运动。除刺激强度外,常用M波波幅作为有效刺激强度恒定的指标,即M波波幅变化时就拒斥该次扫描。Leanard等提出腓肠肌  相似文献   

4.
54名健康受试者接受H反射检查,胫前肌、腓骨长肌静息时刺激腓总神经,有12名可引出微弱的H反射.改良H反射是指测试肌收缩时所进行的测试,所有受试者都可记录到H反射波.足背屈时可增强庄前肌的H反射,跖屈时减弱;腓骨长肌H反射与之相反.H反射幅度在同一受试者双侧或不同受试者之间差异显著.改良H反射应用于16例L_5神经根受压患者,其中13例发现异常,表现为:双侧潜伏时差超过正常范围,单侧或双侧潜伏时延长,反射减弱或消失.实验表明改良H反射对脊神经根损伤的功能完整性评价是一项重要可靠的试验.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病患者H反射和F波随刺激增强的特征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H反射可由超强刺激所诱发。本实验对 31例患者在放松状态用增强刺激检测了患臂的H反射和F波 ,研究H反射和F波随刺激增强的特征表现与临床神经体征的关系 ,结果提示H反射和F波的表现特征受神经体征严重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H反射的特征表现及其与偏瘫下肢肢体功能评定的关系,探讨H反射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神经电生理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40例,分别对患者双侧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所支配的腓肠肌和胫骨前肌进行H反射检查,并对患侧下肢给予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计算胫神经和腓总神经H反射的引出率,并对其所引出的H反射结果以及与CSI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患者双侧胫神经所支配的腓肠肌H反射引出率100%,胫骨前肌H反射引出率为10%。患侧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平均为(30.09±1.87)ms;非患侧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平均为(31.99±2.31)ms。患侧胫神经Hmax/Mmax比值均数中位数平均为0.476;非患侧胫神经Hmax/Mmax比值平均为0.189。患侧与非患侧相比,患侧H反射潜伏期缩短,Hmax/Mmax比值增大,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将患侧下肢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分别与CSI进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显示患侧下肢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与CSI不相关,而患侧下肢胫神经Hmax/Mmax比值与CSI存在秩相关关系。结论:用H反射来评价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痉挛的存在和严重程度,比CSI量表更客观、量化。其中Hmax/Mmax比值是评估下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完全性脊髓损伤(SCI)后H反射的变化。方法:纳入本院健康医护人员30例为对照组,纳入完全性SCI患者30例为SCI组,其中急性期18例,慢性期12例。分别于入组时和入组后1个月进行比目鱼肌H反射测定,并对SCI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结果:SCI组H反射波幅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间H反射最大H/M波幅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波呈现明显的频率抑制。SCI组急性期及慢性期患者H波在刺激频率大(3 Hz)时频率抑制缺乏。而且急性期SCI患者刺激频率和最大H/M波幅比大小有quadric相关(P<0.01)。结论:SCI后远端肌肉H波减小、最大H/M波幅比无明显变化及频率抑制缺乏。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及H反射和F波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近端神经及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频度.方法:我院2005年8月~2007年8月对90例糖尿病(糖尿病组)肢体神经共635条及30例健康人(对照组)肢体神经180条,采用牛津Medeiec Synergy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内踝胫神经、腕正中神经,刺激足拇短屈肌、手拇短展肌记录M波,拇短展肌记录F波,比目鱼肌记录H反射的H波.用多元回归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糖尿病组往返脊髓传导速度异常率61.4%,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异常率50.1%,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异常率43.4%,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80.0%,F波出现异常率60.6%,F波潜伏期异常率76.0%,H波异常率78.9%,H反射潜伏期异常率54.3%,H波波幅降低63.0%,M/H比值异常54.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神经病变为广泛多发性周围神经远端病变,并常累及神经近端,特别是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及H波的异常,是神经病变早期最灵敏的信号.  相似文献   

9.
<正> 利用H反射评定运动神经元(MN)池的兴奋性通常用三个指标:H反射的最大波幅(H_(最大)/M反应的最大波幅(M_(最大));H反射的阈值(H_(阈))/M反应的阈值(M_(阈));H反射恢复曲线。 作者使受试者在固定坐姿下进行重复的H反射测定,刺激方波宽0.5ms,频率0.3Hz。自H反射阈下开始刺激,每次增加0.5mA,直至引起最大M波。同一强度给予7个脉冲,求取7个H波或M波  相似文献   

10.
<正> 作者在简要复习用电刺激神经肌肉以减轻痉挛,改善主动运动和功能的进展后指出,“改善肌肉营养的”(eutrophic)神经肌肉电刺激器是最近的发明,其目的在于再现自然引发的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KⅡSwitch 神经肌肉电刺激器就是应用“改善营养”这一原理。该机频率范围3~40Hz,脉冲宽度80~200μs,能交替输出以刺激原动肌和拮抗肌肌群。生产厂家声称该机器可用于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和神经损伤后肌肉发生的变化,增强肌力、耐力和抗疲劳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水肿,维持或增加运动范围,控制尿失禁,还能缓解痉挛,改善主动运动和功能性活动。本文对40例慢性痉挛患者(其中37例多  相似文献   

11.
<正> Hoffmann(H)反射临床和实验应用已有多年,然而,新的方法学增加了H反射的可靠性和实用范围。作者应用重复刺激方法引出H反射,测试正常人,并与单刺激法比较其可信性和有效性,然后应用重复刺激技术检查脑瘫患儿足背屈和跖屈的随意运动过程中腓肠肌(GS)H反射,主要目的是决定非残疾者与神经损害者运动中的神经过程是否相似,在各种运动疾患中受累的神经环路和神经元,增加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直肠电刺激(RPES)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的最佳参数组合。方法应用正交表获得不同的RPES 参数组合。10 例肌张力2 级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每例患者每次接受一种RPES 参数组合治疗,直至完成所有参数组合。每次治疗前后分别评价患者的肌张力、阵挛、反射。采用正交设计方差分析对患者治疗前后差值进行分析。结果刺激强度10 mA、刺激频率3 /min、刺激时间15 min 时对肌张力的缓解最为明显;刺激强度10 mA、刺激频率4 /min、刺激时间10 min 对反射的缓解最明显;刺激强度40 mA、刺激频率2 /min、刺激时间15 min 对阵挛的缓解最明显;刺激强度10 mA、刺激频率2 /min、刺激时间15 min 对综合痉挛指数的缓解最明显。结论刺激强度对肌张力、反射和痉挛指数的影响较大,刺激频率对阵挛的影响较大。缓解单项指标的最佳刺激参数不一定是综合缓解痉挛的最佳刺激参数,应针对患者的不同需要选择参数组合。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通过施加不同条件下的局部振动刺激,探讨局部振动刺激对于正常人体下肢主要肌肉群的影响。利用表面肌电(sEMG)分析的方法探寻局部振动刺激最佳的振动频率与位置。 方法:正常男大学生10名,年龄(23.0±1.7)岁,身高(173.5±4.5)cm,体重(70.4±8.2)kg。分别于屈膝30°半蹲位接受频率为10—50Hz的振动刺激,并采集振动前,振动中的表面肌电。选取左腿股直肌(REC)、半腱肌(SEM)、左腿胫骨前肌(TA)与腓肠肌内侧头(MG)作为试验检测肌肉,分别以左胫骨前肌远端和跟腱为振动刺激点。分析不同条件的振动刺激激活下肢肌群的表面肌电特征。 结果:各种振动条件刺激均引起小腿肌肉放电量增加(P<0.05)。胫骨前肌的肌电值在两种刺激位置下且在不同频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30Hz、40Hz、50Hz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腓肠肌的肌电值在胫前肌刺激位置下各频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跟腱刺激点下各种频率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30Hz、40Hz、50Hz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种振动条件刺激对大腿肌肉肌电值影响均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不同条件的小腿局部振动刺激均引起小腿肌肉放电量增加,未对大腿肌肉产生显著影响。频率30—50Hz为正常人体小腿肌肉最佳的振动刺激频率。振动刺激作用在肌腱位置能有效引起肌肉兴奋,跟腱较胫前肌肌腱位置更易激活小腿肌肉肌群。  相似文献   

14.
林菲  廖家华 《中国康复》1997,12(4):152-154
双重刺激中的第二刺激能消除阈上刺激所兴奋的F波。这样就可利用双重刺激来探讨在消除F波情况下的H反射成分。本试验研究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单个刺激时,观察F波出现率为9.84%,双重刺激时F波消失。利用平均叠加技术,在消除F波时,H反射在健康人均可清晰引出。用此方法对30例颈神经根损害患者测试,发现有不同程度H反射潜伏时延长、波幅降低或引不出来。用双重刺激消除F波,为在不严格控制刺激强度的条件下清晰地引出H反射提供了简单、快捷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施加不同条件下的振动刺激,探讨振动训练对于慢性下背痛患者腰腹部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利用表面肌电分析的方法,寻求最佳的振动频率和运动方式。方法:采用Myo Research XP Master Software Version 1.07.17表面分析系统测试21例慢性下背痛患者腰腹部肌肉的肌肉电信号。所有受试者分别在振动频率为0Hz、5Hz、10Hz、15Hz下完成平板支撑、侧撑、V字支撑三个动作。结果:(1)竖脊肌的表面肌电值:在不同动作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平板支撑和V字支撑的情况下,不同频率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腹外斜肌的表面肌电值:在四种频率的情况下,不同动作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板支撑和侧撑的情况下,不同频率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腹直肌的表面肌电值:在0Hz和5Hz的情况下,不同动作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三组动作的情况下,不同频率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振动条件的刺激,对慢性下背痛患者腰腹部肌群影响不同。竖脊肌最佳的振动频率为15Hz,最佳的振动动作为侧撑;腹外斜肌最佳的振动频率为15Hz,最佳的振动动作为V字支撑;腹直肌的振动动作为V字支撑,就不同频率而言,虽然腹直肌随着频率的增高,放电量逐渐增加,但是不会对肌肉产生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宫颈炎引起排尿异常的神经机制。方法电刺激大鼠子宫颈,记录膀胱的肌电活动及其在神经封闭、植物神经切除后的变化。结果电刺激大鼠子宫颈时在膀胱肌层可记录到较稳定的、波形呈慢波的肌电活动波。利多卡因阻滞子宫颈组织内的神经传导后,可使膀胱肌电活动波幅下降,潜伏期延长,与阻滞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改用生理盐水子宫颈注入前后各时段波幅和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髓横断后对膀胱肌电活动无显著影响。破坏同侧T13~L5交感神经干后对膀胱肌电活动有显著影响;而同侧L6~S3副交感神经切断后,膀胱肌电活动波基本消失。结论子宫颈与膀胱间存在神经反射,可能为脊髓固有的神经反射,通过此反射宫颈炎时可以引起膀胱过度活动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打破静息期(silentperiod,SP)的两个成分与手肌反射的关系,并研究SP的发生机制。方法10例健康志愿者通过刺激腕部正中神经依次进行手肌反射的测定,在不同易化状态下以不同刺激强度刺激同一神经而对其支配肌肉主动收缩的动作电位的SP测定,然后将打破SP的两个成分———与H反射(hoffmanreflex,HR)有关的成分(HR')和随意电位(voluntarypotential,VP)与手肌反射的主要成分———HR和长潜伏期反射(longlatencyreflex,LLR)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起始潜伏期HR'(25.1±2.2)ms与HR(25.1±2.2)ms,VPI(39.4±2.3)ms与LLRI(39.7±2.2)ms,VPII(490±1.1)ms与LLRII(49.2±1.2)m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VP(VPI+VPII)与LLR(LLRI+LLRII)的时限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打破SP的HR'主要由HR形成,VP则是一种经皮层的LLR;SP的产生与Renshaw回返抑制、腱器官的负反馈功能及网状结构介导的皮肤运动抑制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8G经皮肾穿刺针膀胱肿瘤基底部肌层或膀胱肌层外穿刺,1%利多卡因30 ml阻滞预防电切术中闭孔神经反射的效果。方法 2008年2月至2014年2月对收治的膀胱侧壁肿瘤患者,在电切术前用电极电灼刺激肿瘤基底部进行测试,证实存在66例。随机分为三组,用1%利多卡因行肿瘤基底部肌层或膀胱肌层外注射,其中A组22例行肿瘤基底部肌层注射,B组24例行膀胱肌层外注射,C组20例不做穿刺注射,为对照组。结果 A组有11例(50%)患者在电切时发生不同程度的闭孔神经反射,B组发生轻微反射6例(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仍出现闭孔神经反射的6例,用电切环完全可以切除瘤体和肿瘤基底部及其周围组织,未发生闭孔反射引起膀胱穿孔。C组有16例(80%)患者在电切时发生不同程度的闭孔神经反射。结论术前应用1%利多卡因浸润注射肿瘤基底部肌层或膀胱肌层外,能有效降低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率,膀胱肌层外注射效果明显优于肿瘤基底部肌层注射。  相似文献   

19.
<正>H反射是一种可以在人类记录到的非侵入性的简单反射,类似脊髓牵张反射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牵张反射~([1]),可以用于脊髓Ia反射弧通道、脊髓兴奋环路、定量运动神经元池兴奋性等方面的研究~([2—3])。H反射的产生是通过电流刺激混合神经的传入纤维,其产生的神经冲动主要通过脊髓的单突触反射到同侧运动神经元池,引起运动神经元募集产生复合肌肉动作电位~([4])。H反射的波幅可以反映给定刺激强度下反射所激活的运动单元数量,在一定条件下H反射波幅的改变还  相似文献   

20.
目的:H反射是脊髓学突触反射,为探讨其影响因素,在SD大鼠后肢H反射模型上观察中药强力生注射液对该反射各参数的影响。方法:用电刺激诱发大鼠后肢H反射,观察生理盐水组、实验组以及阳性对照组注射前后该反射各参数的变化。结果:生理盐水组注射前后无明显改变,实验组H/M降低(P<0.05),阳性对照组H波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结论:提示强力生可能通过调节α神经元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与士的宁的兴奋剂作用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