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心功能变化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心功能监测对复苏的指导意义。方法对入院后置人Swan-Ganz漂浮导管的15例大面积烧伤病人,采用血流动力学监测仪,于入院时及伤后8、16、24、36、48h连续监测患者的心排量(CO)、心排指数(CI)、每搏量(SV)、每搏指数(SI)、右房压(RAP)、肺动脉压(P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结果休克期实施有创心功能监测是安全的,无一例发生并发症,15例病人均平衡渡过休克期。结论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实施有创心功能监测对指导复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感染性休克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 了解感染性休克病人早期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特点及预后关系。方法 临床前瞻性研究,监测感染性休克早期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分析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共连续观察48例病人,其中25例(52%)死亡。一些指标的水平在死亡者与生存者间差别较大,其中包括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体/肺循环阻力指数(SVRI/PVRI)、左/右心做功(LCW/RCW)和左/右心每搏动(LCSW/RCSW)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氧合指数,动脉混合静脉血含氧量差(a-vDO2)、全身性为症反应综合征(SIRS)指标积分等。结论 感染性休克病情凶险,部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早期评估其预后有指标作用。  相似文献   

3.
胸外心脏按压机制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何忠杰  林洪远 《急诊医学》1998,7(6):371-375
目的:探讨临床心跳骤停病人行胸外按压时的血流动力学机制。方法:13例使用Swan-Ganz导管和有创血压监测的危重病人在的吸收心跳停止后给予高浓度吸氧,并持续胸外按压(频率80~170次/min),心肺复苏,分段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1.心排量(0.98~4.18L/min,平均2.34±1.19L/min)在按压的前1~3min内呈先升后降变化;2.所测各处右房压,肺动脉压,外周动脉压不等,心  相似文献   

4.
心输出量(CO)是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心输出量及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监测对于临床上危重病人的抢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肺动脉漂浮导管"热稀释法"是被公认检测 CO的"金标准".但由于是有创性检查,操作复杂并可引起一些严重并发症,护理要求高,费用大,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电阻抗无创心输出量(ICG)监测是一项无创、连续、简便、安全、可靠的新型监测技术.电阻抗无创心输出量(ICG)测量的基本原理是基于胸阻抗血流图(胸部生物电阻抗技术:TEB)的一种间接测量方法,利用心脏射血所引起的胸部血流阻抗的改变来计算每搏射血输出,进一步计算出心排血量和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一些研究表明,电阻抗测定心排血量与有创性方法有很好的相关性[1-4].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肺动脉飘浮导管(PAC)在外科危重病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重症监护病房(ICU)中26例外科危重病人,在收入ICU 6 h之内放置PAC,进行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动脉楔压(PAWP)、心排出量(CO)等有创血流动力学动态监测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结果 所有病例均置管成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通过对外科危重病人的有创血流动力学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张力性气胸1例、急性心包填塞1例、迟发性脾脏破裂2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重度肺动脉高压1例.及时给予相应处理.结论 PAC是经典的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使用安全,通过监测参数的动态观察,能及时发现外科危重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心功能监测对复苏的指导意义。方法对入院后置入Swan-Ganz漂浮导管的15例大面积烧伤病人,采用血流动力学监测仪,于入院时及伤后8、16、24、36、48 h连续监测患者的心排量(CO)、心排指数(CI)、每搏量(SV)、每搏指数(SI)、右房压(RAP)、肺动脉压(P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结果休克期实施有创心功能监测是安全的,无一例发生并发症,15例病人均平衡渡过休克期。结论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实施有创心功能监测对指导复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通过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Swan-Ganz肺动脉热稀释法、脉搏轮廓动脉压波形分析法(PiCCO)及部分CO2重复呼吸法(无创心排血量监测,NICO)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阐述3种监测技术的相关性。方法 13例各种原因导致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每例患者均同时行Swan-Ganz、PiCCO、NICO监测,在治疗手段及呼吸机设置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于同一时间点采集3种监测方法的血流动力学数据,比较3种监测技术的相关性。结果 相关分析显示。在各种方法所测心排血指数(CI)间PiCCO与Swan-Ganz相关系数为0.883。NICO与Swan-Ganz相关系数为0.853,PiCCO与NICO相关系数为0.857,PiCCO、NICO均与Swan-Ganz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PiCCO及NICO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作为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床旁监测的可靠手段,从而进一步指导制订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8.
重症监护病房工作2ICU的循环护理23血压的监测有创血压监测233SwanGanz漂浮导管血流动力学监测心脏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指利用SwanGanz气囊漂浮导管经外周深静脉插入右心和肺动脉进行床旁心脏及肺血管压力和心输出量等参数的测量,为IC...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心跳骤停病人行胸外按压时的血流动力学机制。方法:13例使用Swan-Ganz导管和有创血压监测的危重病人在呼吸心跳停止后给予高浓度吸氧,并持续胸外按压(频率80~170次/min)心肺复苏,分段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1.心排量(0.98~4.18L/min,平均2.34±1.19L/min)在按压的前1~3min内呈先升后降变化;2.所测各处右房压、肺动脉压、外周动脉压不等,心脏灌注压为5.60±6.80/0.80±1.87(平均压2.00±3.33)kPa。由于收缩压差大,舒张压差小,故按压期可能为心脏的灌注期;3.心排量在按压频率100~150次/min范围可获得较高心排量,高频率的作用在于使胸壁、胸腔、大血管(动脉、静脉)、心腔之间产生了最佳的频率共振,达到了较理想的心排量,可能最佳胸外按压频率在120~140次/min之间,能有2倍于常规频率(80~100次/min)的能量传递;4.肺循环阻力(PVR)大于外周循环阻力(SVR),右心室功(RVW)及右室每搏功(RVSW)下降幅度小于左心室功(LVW)、左室每搏功(LVSW),说明胸外按压更多影响在肺循环和右心腔部分。结论:胸外心脏按压在高频率时存在频率共振机制,最佳的共振频率可能在120~140次/min。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心排血量监测仪(Ultrasonic Cardiac Output Monitor,USCOM)在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2例重症病房机械通气患者同时进行USCOM及肺动脉漂浮导管(PAC)监测,比较两种方法测定的心排血量。结果22例患者获得40个测量结果,2例患者未得到满意的测量结果。两种方法测得CO比较平均差值为0.18 L/min(95% CI -0.09~0.44),一致性界限-1.43~1.78,心排血量越高两种方法差异越大。直线相关分析表明,COUSCO和COPAC呈明显直线正相关(COPAC=0.93×COUSCOM+0.35, r=0.96)。性别、年龄、BMI均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USCOM与PAC检测心排血量有良好的相关性,USCOM 具有使用方便、结果可靠、快速、无创的优点,为监测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提供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11.
杨丽华  高丽萍  韩喆 《护理研究》2006,20(4):350-351
在日常医疗、护理工作中,为准确掌握病人的状态,就必须准确了解病人的血压、心率、呼吸等各方面情况,其中动脉血压是临床上收集病人资料过程中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其测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对病人病情的判断及处理,特别是对危重病人尤其重要。鉴于有创动脉血压监测难以推广应用,目前常用的仍是间接测量法测量肱动脉血压,其准确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血压是循环血量、心排血量、周围血管阻力及动脉管壁弹性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反映。血压值与血容量、心功能及外周阻力有关,对于同一个体,上述因素相对恒定时其血压值受测压装置及测压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危重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胸腔生物阻抗技术进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首先由Wang等人于1989年提出[1],目前新型胸腔生物阻抗技术的发展使获得无创性心输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值已成为现实[2]。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由于其操作简便、无创安全,为早期发现循环血流不足和组织灌注不良,尽早指导复苏治疗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对策。[方法]对在呼吸科重症监护室(ICU)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76例机械通气病人采用桡动脉置管,接通测压装置,常规抗凝,定时冲管,做好置管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结果]76例病人均顺利完成连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无出血、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能持续地观察机械通气病人循环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及时准确地了解血压和组织灌注,提高机械通气病人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如何在呼吸衰竭的患者中,及时发现左心衰竭,对抢救呼吸衰竭的病人十分重要。目前多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测量肺动脉压力,肺毛细血管嵌顿压(pcwp),心排血量等,鉴别是否并有左心衰竭。血流动力学监测一般多应用SWan-ganz导管及漂浮导管,且在床旁操作,创伤性小(与静脉穿刺类似),危险性低,病人无痛苦,不受放射线照射,且操作简便,已被广大医院所采用.因此如何做好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护理工作,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将呼吸衰竭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护理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周明根  黄子通 《新医学》2008,39(4):266-268
1 引言 心血管系统监测是危重症患者监测中重要、常用的监测内容.常用的监测内容有心电图、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PAWP、心排血量、心排血指数、体循环及肺循环阻力、混合静脉SaO2、氧输送等,此外,还包括一些反映机体灌注的参数,如血乳酸、胃黏膜pH值等,本文就此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有创动脉测压对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病人监测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通过对133例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病人利用保留动脉鞘管期间,进行连续测量动脉血压,严密观察和护理。[结果]病人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下能维持循环稳定,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能及时、准确、可靠和连续地反映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并能指导治疗,且操作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7.
张军 《护理研究》2007,21(11):2943-2944
[目的]探讨经肺温度稀释法(PiCCO)与肺动脉热稀释法(Swart—Ganz)的相关性。[方法]对24例危重病人同时行Swart—Ganz、PiCCO连续监测,并记录心排血量(CO)、每搏量(SV)、心排血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PiCCO监护仪还可监测胸腔内血容量(ITBV)和血管外肺水(EVLW)。于同一时间点采集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两种监测技术的相关性。[结果]相关分析显示,心排血指数PiCCO与Swan—Ganz相关系数为0.885(P〈0.05)。应用PiCCO技术可准确测量心排出量,其所测量的全心舒张末期容积与胸腔内血容积较中心静脉压(CVP)更能反映心脏前负荷变化。[结论]PiCCO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作为危重病人可靠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8.
在接受心脏移植的病人中,肺动脉高压对移植心脏的损害已被逐渐认识,它会降低手术疗效。作者对心脏移植病人肺动脉高压的原因、处理方法以及围手术期护理进行了讨论。 为了降低心脏移植病人的病死率,对心脏移植接受者必须进行肺血流动力学监测,以了解是否有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阻力(PVR)升高,以及通过治疗肺动脉压是否已经降低。肺血流动力学的检查内容包括:收缩期、舒张期和平均肺动脉压,全肺压力梯度和PVR。如果肺动脉压高于6.67 kPa;PVR大于6 wood参数;全肺压力梯度大于2.00kPa,而且对血管扩张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对危重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危重病患者在应用咪达唑仑后,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分别于给药前、用药后20 min、用药后1 h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心排血量(CO)、胸液水平(TFC)、左心作功指数(LCWI)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例危重病患者中,用药及干预后MAP上升33.3%、HR下降9.4%、CO上升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FC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咪达唑仑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应引起临床重视,应用BioZ胸电生物阻抗法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可以起到很好地预防其不良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应用骨水泥充填前后心脏和外周血管功能的变化,并比较无创心功能监测仪与传统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的作用及差异.方法:选择2006-03/2007-07沈阳市骨科医院收治的心功能I-Ⅱ级,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60例患者,分为骨水泥组30例和非骨水泥组30例.全部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放置动脉漂浮导管,连接监测仪,监测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电图,动脉血压,脉搏氧饱和度.连接无刨血流动力学监测仪,测定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心脏加速度指数、胸腔液体总量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同时做血气分析,测定动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结果:[1]骨水泥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收缩压和舒张压在注入骨水泥后10,15 min时显著下降(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没有明显变化.[2]两种方法监测骨水泥组注入骨水泥后10,15 min 的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均低于注入骨水泥前(P<0.05).胸腔液体总量在注入骨水泥后10,15 min 高于注入骨水泥前(P<0.05).[3]在各时间点通过肺动脉漂浮导管和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系统测定心输出量值和外周血管阻力均有很好的偏性和相关性(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应用骨水泥充填对心脏收缩功能及外周血管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系统与肺动脉漂浮导管所测得血流动力学参数在每个时间点都具有很好的偏性和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