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梁文慧 《新中医》2012,(6):208-210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茎乳突孔内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其表现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同侧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面部被牵向健侧为主要特征。本病属中医学面瘫、口僻、吊线风、口眼斜等范畴。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部肌肉或左或右一侧瘫痪,以突发面部麻木,病面部肌肉松弛,纵缓不收,口眼歪向健侧为主症,属于痿病类疾病。现将其近年诊疗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刘培俊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1994-1995
<正>面瘫[1]是以一侧口眼斜为主症的病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周围性神经麻痹。本病常急性发作,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  相似文献   

4.
面瘫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中医称之为“口僻”、“吊线风”。相当于西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表现以口眼歪斜,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病程迁延日久可致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  相似文献   

5.
伍丽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5):686-686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故又称“口眼歪斜”。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病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发生口眼歪斜,也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笔者采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侧,疗效较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针刺治疗面瘫38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瘫是指面部或左右一侧瘫痪,以病侧面部肌肉松驰,纵缓不收,口眼歪向健侧为主症被称为“口眼喎斜”。也有因瘫侧口角恢复缓慢而称为“口喎”;又有因中风病出现中枢性面瘫者,面上部表情肌群并不瘫,皱额、蹙眉、闭眼动作均无障碍,仅以人中沟平坦变浅连同口角下垂,歪向健侧为主症,亦称为“口喎”。两者在治疗时宜加鉴别。笔者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原则,和针灸理论及经络学说为指导,应用针刺疗法治疗面瘫385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385例中,男171例,约占总数44.41%,女214例,约占总数55.…  相似文献   

7.
<正>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病症的疾病,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晴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甚至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病程迁延日久,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  相似文献   

8.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症,又称“口眼歪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无明显季节性,多发病迅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  相似文献   

9.
正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的病症,又称为口眼斜,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则是指自患者发病起的1~7d[1]。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夏秋季节常见,多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手、足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目前治疗面瘫主要是服用营养神经、抗病毒  相似文献   

10.
<正>口僻即面神经炎,俗称面神经麻痹,也有人将其叫作"歪嘴巴""吊线风",在中医学里被称为口眼■斜,也称面瘫。本病是指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变,多由风邪入侵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以突发性的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特点。手太阳小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均上行于头面,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小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经脉功能失调时,可导致口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胡娟  曹波涛 《河北中医》2014,(2):260-26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Bell麻痹,为突发性的单侧面颊筋肉迟缓性疾病。中医学称之为“口眼?斜”、“口僻”等,表现为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或瘫痪,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漏气,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留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好发于春秋两季,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趁虚而入,致使面部一侧气血痹阻,引起肌肉迟缓无力,受对侧牵拉形成歪斜。2010-2012年,我们应用针刺为主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5例,并与醋酸泼尼松片治疗65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向诗余主任医师系武汉市中医医院针灸部主任、湖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从医40 a来,治病无数,经验丰富,医术精湛,其中药的辨证运用及针灸穴位技巧见地独特,笔者有幸跟从向师临床学习多年,受良师指点,亦是我辈荣幸,现于其诸多病种案例中择其面瘫为重点记录之。面瘫属于中医学中的"口僻"、"歪嘴风"、"口眼(?)斜"等范畴。临床上以口角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病初以一侧面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或者消失,口角下垂,露齿时歪向健侧,鼓气或吹口哨时漏气,当病程迁延日久,口角反牵向患侧,甚至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相似文献   

13.
面神经麻痹 (炎 )是指茎乳孔内 (面神经管 )组织急性水肿 ,面神经管受压或面神经本身的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损害 ,亦称 Bell麻痹。其临床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动作消失 ,前额无皱纹 ,眼裂扩大 ,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 ,笑时尤为明显 ;患例不能皱额、挤眼、鼓腮 ,此病相当常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以 2 0~ 4 0岁为多 ,男性较多见。常只发生于一侧。任何季节均可发病。本病属祖国医学“口眼斜”、“面瘫”等范畴 ,其发病主要由于风寒外袭 ,风热侵络面部致病。1 辨证分型1.1 风寒外袭 :证见突然口眼斜、面部拘紧 ,恶风畏寒 ,无汗 ,舌…  相似文献   

14.
<正>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症,又称口眼?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采用如下方治疗口眼?斜,疗效显著。方法:取去皮巴豆仁6g捣碎,晚睡前敷于患者手心处,以塑料膜覆盖,外用纱布固定,12h后洗去,连用3d,要避风避寒。巴豆性热,有大毒,含有脂肪油及毒  相似文献   

15.
1概述 面瘫是指面部肌肉或左或右一侧瘫痪,以突发面部麻木,病侧面部肌肉松驰,纵缓不收,口眼歪向健侧为主症.是中医疾病中"口僻"的习称,属于痿病类疾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壮年居多,无明显季节性,如治疗不当可留下后遗症,并影响容貌.另外,面瘫又可能是一些危急生命的神经科疾病的早期症状,如脊髓灰白质炎或Cuiilian-barre综合症,如能早期诊断,可以挽救生命[1].针灸治疗面瘫历史悠久,效果肯定,从笔者收集的近十年来几十篇文献来看,疗效多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正>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属于中医学"口僻"、"口眼斜"范畴。本病以突发面部麻木、病侧面部肌肉松驰、口眼歪向健侧为主症。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诸邪侵袭面部经络,致使气血痹阻,面部筋脉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确切病因尚未明了。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将近5年来针灸治疗该病的部分文献综述如下。1单纯针刺  相似文献   

17.
面瘫,也称为面神经麻痹,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者在病因和症状表现上有一定区别,本文所述面瘫为周围性面瘫,其表现多以一侧面部肌肉松弛,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也就是中医所称的"口眼歪斜"。本证多由风邪入侵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为中风的主要症状之一,可按中风辨证治疗,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入面部经络,导致气  相似文献   

18.
面瘫的中医辨证施治应注意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瘫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症状、脑电图、脑CT可资鉴别.这里所说面瘫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同侧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面部被牵向健侧为主要特征,即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现代医学认为大多数是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引起,故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学"口(口呙)斜"、"吊线风"、"卒口僻"范畴.  相似文献   

19.
面瘫是目前临床常见的多发病,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者居多,男性略多于女性,绝大多数为一则面部,极少数为双侧。本病相当于西医面神经炎,西医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认为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症。  相似文献   

20.
<正>面瘫西医临床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学称"口僻"、"歪嘴风"等范畴。通过临床观察及相关数据文献的查阅可知周围性面瘫发病率越来越高,给患者造成精神和生活上的痛苦。周围性面瘫为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临床上以口角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病初以一侧面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或者消失,口角下垂,露齿时歪向健侧,鼓气或吹哨时漏气,口内存饭等症状,或伴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部分可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