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痹是风邪侵袭人体,血液凝涩于肌表,以致肌体局部麻木不仁的一种疾病。其始见于《内经》。《素问·痹论》云:“皮肤不营,故为不仁”。《灵枢·九针论》云:“邪入于阴,则为血痹”,即病邪入于阴,阴盛则寒,寒使血液凝涩,而致血痹。《素问·五脏生成篇》“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更进一步阐明了血痹的成因是“卧出而风吹之”.而仲景所论血痹,亦宗《内经》之旨,并结合临床实践,将其作为具有特定涵义之病名,而专篇论述,为后世辨治血痹奠定了基础。但仲景叙证简略,治法尚未完备,故对血痹还有深入研究之必要。一、关于血痹之成因对于本病的产生,仲景指出:“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  相似文献   

2.
《内经选渎》中的各类虚词,虽用法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仍有规可循,如以下这些虚词: 【以】在《内经选读》诸篇中主要用作介词,其次也作连词用,如: 《素问·脉要精微论》:“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把这些情况互相参合,来判断死与生的分别。)其中介词“以”,表示所用的对象,译作“把”或“拿”。《素问·痹论》:“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比者为筋痹。”(在冬季得病的是骨痹,在春季得病的是筋痹。)其中介词“以”,  相似文献   

3.
对痿证的认识,早在《内经》一书中就比较具体,《素问·痿论篇》将痿证分为五类,即“痿(辟足)”“肉痿”、“脉痿”、“筋痿”、“骨痿”。其发病原因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辟足)。……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筋痿者,发于肝,使内也。……肉痿者,得之湿地。……  相似文献   

4.
甲诊临床浅识孙咸茂,黎涛,赵辉(青岛市401医院266071)关键词甲诊,望诊,临床应用甲诊属中医望诊范畴,源于《内经》,发扬于后世。《灵枢·本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灵枢·天年...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医集中有很多类似于现代类风湿关节炎的论述,如《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逆调论篇》中曰:“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素问·气穴论篇》中曰:“饥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6.
《内经》中有关心、血、脉方面的论述是颇多的,如《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五脏生成》篇中又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诸血者,皆属于心”等等。由上可知,两千年前的古代  相似文献   

7.
宣降调肺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肺者,气之本。”《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气者,皆属于肺。”而在病理变化中,《内经》注意到肺脏的功能异常对人体诸气的影响,从而概括出“诸气喷郁,皆属于肺”  相似文献   

8.
谈痹从虚治     
<正>痹者,闭而不通。痹证是由气血凝滞、壅塞经络所引起的一类病证。《内经·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所以医者治痹,多从风寒湿热之因,以祛邪为务。却不知痹证起于元精内虚,而成于风寒湿热外袭。1成因《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祖国医学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正气作用,重视其内因,同时也不忽视外因对机体的影响。《素问·痹论》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其病因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而人体经络内联脏腑,外络于肢节,肝肾虚损,筋骨筋脉失养,而受外邪侵袭,脾失健运,湿从内  相似文献   

9.
五味对脏腑的选择性及双重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五味理论作为中药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治疗。用药物之偏性以平脏腑阴阳气血之偏盛偏衰,这是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手段。 1、五味对脏腑的选择性《内经》论述颇多。《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五脏生成篇》:“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所合五脏之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灵枢·五味篇》:“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咸、先走肾。”《素问·阴  相似文献   

10.
肝气一词,含义多种,在使用中存在混乱现象。有的为生理性名词,指肝之脏气,即肝的机能活动。《内经》中所说的肝气,就是这种意义。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者木始治之,肝气始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灵枢·脉度》中“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和《灵枢·天年》中“五十岁,肝气始衰”之“肝气”,都是指肝之脏气。有的以“肝气”概括肝气之病的病理及多种肝气病证名称。如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说:“五脏之病,肝气居多, 而妇人尤甚。”“治病能治肝  相似文献   

11.
滑膜性病变与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性关节炎 (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进行性骨关节疾病 ,近几年来随着对OA的深入认识 ,开始注意到滑膜在OA中的重要地位 ,从滑膜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滑膜组织屏障这个新角度来探讨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本文对近几年的文献作一综述。1 中医对OA的认识中医学认为骨性关节炎属“骨痹” ,“痹证”等的范畴。OA的病因病机为本痿标痹。《内经》最早论述痹病的病因病机及其分类。《素问·脉要精微论》曰 :“膝者 ,筋之府 ,曲伸不能 ,行则偻附 ,筋将惫矣。”《素问·上古天真论》曰 :“七八肝气衰 ,筋不能动……肾脏衰…  相似文献   

12.
腹诊,最早散见于内经、难经,《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脉则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素问·调经论》云:“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难经·十六难》云:“假令得肝脉,其外证:  相似文献   

13.
现代生理学对脑的记载仅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迄今,由于解剖、生理学的发展,才开始认识了大脑的组织结构、功能定位等,并创立了分析器学说。然而,祖国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内经》中记载了脑的许多生理和病理。例如《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脑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祖国医学发展到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第一次提出脑与精神活动有关,谓“脑为元神之府”。清代医家汪昂的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骨”,“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含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也有“肾者主蜇,其实在骨……”。《素问·痿论篇》:“肾气热则腰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历代医家都同意“肾主骨”的理论,认为肾对骨确实起着主宰作用。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的生长发育以及修复均依赖肾脏精气的滋养和推动。《素问·宣明五气篇》也有:“五脏所主……肾  相似文献   

15.
膜原亦作募原,《内经》中即有多篇见及。如《索问·疟论》云:“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得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寒气客于小肠募原之间”;《灵枢·百病始生》篇云:“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  相似文献   

16.
眩晕病;内伤为主,多系本虚标实,其病变以肝、脾、肾为重点。三者中以肝为主。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见于多种疾病亦可单独出现。1历代沿革眩晕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如《灵枢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人于脑则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念则目眩以转矣”;吸枢》海论篇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口问篇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统上所述《内经)}认为其病在肝在脑,病机属民,属虚,外邪乘虚而入所致。历代医家在…  相似文献   

17.
<正> 太、少阴阳,即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它们是根据阴和阳各自在“量”的方面的多少不同而划分的。《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有太阴、少阴、太阳、少阳的区分。太、少阴阳这些名称在《内经》中的应用主要有:①用于说明四时五脏之气的,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②用于说明脏腑经脉  相似文献   

18.
痹证治验     
邵淑侠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4):1099-1099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由主要症状的病证,相当于西医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范畴。痹的病名首见于《内经》,从病因病机上,医家各有说法《,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张子和亦提出痹证以湿热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清·王清径在《医林改错》中还提出痹为瘀血致病说,书中之身痛逐瘀经等方,在治痹方面可谓独具一格。张景岳认为除了寒热的痹治有治凉之异外,血虚血燥…  相似文献   

19.
《素问·痹论》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帝曰 :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骨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肾……所谓痹者 ,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凡痹之客五脏者……肾痹者 ,善胀 ,尻以代踵 ,脊以代头”。“尻” ,指脊骨的尾端 ,即尾骶部。“踵” ,指脚后跟。“尻以代踵” ,当理解为脚无力而不能行走 ,用尾骶部来着地移行。“脊” ,指脊背部。“脊以代头” ,当理解为头部无力而下垂 ,脊背高耸来代替头的位置。从原文看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在冬季感受风寒湿邪而发病为骨痹。骨痹不已 ,又反复感受风寒…  相似文献   

20.
疒徵瘀血系指血液运行不畅,甚至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内经》中有关于“恶血”、“脉不通”、“血泣”等记载,也曾论及其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然首次提出“瘀血”之名者为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许多篇章中详细论述了瘀血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证特点,并用活血化瘀诸方治疗与瘀血有关的病证,为后世医家对瘀血理论和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1何为瘀血《内经》中虽有关于瘀血的论述,但很不明确,如《素问·调经论》云:“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脉络水溢,则经有留血。”《素问·缪刺论》云:“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