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盛丽娜 《眼科新进展》2008,28(9):697-697
目的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angle-closureglaucoma,PACG)视盘出血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有视盘出血病史的PACG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Goldmann眼压计检查、前房角镜检查、眼底检查、自动视野检查。随访观察视盘出血的位置、次数、持续时间;与另一未发生视盘出血眼行眼压及杯盘比的比较;并记录患者杯盘比及视野的变化。随访时间为7~261个月,平均(109.2±63.0)个月。结果PACG患者共770例,其中44例(5.7%)有视盘出血史,包括单侧眼视盘出血30例(68%)和双侧先后或同时出血14例(32%)。44例58眼中共出血111次,23眼(40%)有重复出血。111次出血中,85次(77%)发生于视盘颞下区,19次(17%)发生于颞上区。在23眼视盘重复出血中,11眼(48%)发生于视盘同一区域。出血平均持续时间为(12.8±8.1)周。同时,出血眼与未出血的对侧眼相比,眼压及杯盘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单侧视盘出血的患者,杯盘比在出血眼及未出血的对侧眼均有显著变化,但视野缺损仅在出血眼更为严重。结论在至少9a的随访中,我们发现PACG患者发生视盘出血的几率为5.7%.尽管其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它的发生常与青光眼视神经病变及视野缺损的恶化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正常眼压性青光眼视盘出血与局限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缺损(RNFL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视盘 出血的累计发生频度及其在视盘上的分布,观察彩色立体眼底像中同一象限内的视盘出血和 视盘旁局限性RNFLD的毗邻关系及视盘出血发生之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变化。结果(1)视盘出血在视盘上分布:83人中29人(34.94%),33只眼有出血的记录, 累计58眼次,其中颞下方39眼次、颞上方14眼次、其他象限5眼次。(2)立体眼底像中同一 象限内视盘出血与视盘旁RNFLD的毗邻关系:在可获得的立体眼底像中有23眼次(15人16只 眼)视盘出血在同一象限内存在楔形RNFLD,其中22眼次出血位于视盘旁楔形RNFLD的边界附近。(3)视盘出血发生后相对应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变化:24眼次出血(20人21只眼) 出血当时及出血2年以后的眼底像保存完整。随访像中原19眼次视盘出血(均位于颞下或颞上)相对应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发生变化,其中由无缺损到出现宽窄不一的楔形缺损者7眼次,原视盘出血毗邻的局限性RNFLD扩展者12眼次。其它5眼次视盘出血(颞上、颞下各1眼次,其他象限3眼次)随访中相对应处无明显局限性RNFLD出现。结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的视盘出血多分布于颞下,其次为颞上,视盘出血的出现常预示着其邻近部位局限性RNFLD的发生或进展。(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39-342)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眼压症中容易进展为青光眼的临床特点,为早期确诊这类青光眼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1月至2007年3月门诊随访的有完整资料的312例高眼压症病人中,发生视盘出血和未发生视盘出血两组病例中进展为青光眼的情况.结果 312例病人中,42例(13.46%)发生视盘出血,其中12例(28.57%)确诊为青光服,无视盘出血的270例(86.54%)病人中33例(12.22%)确诊为青光眼,两组之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 chi2=7.8711,Pr=0.005).对各组间眼压进行比较,确诊为青光眼的视盘出血组和视盘未出血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11,P=0.0269),而视盘出血两组间、视盘未出血两组间和未确诊为青光眼的视盘出血组和视盘未出血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93,P=0.0718;t=0.5915,P=0.5547;t=0.7039,P=0.4821).结论 视盘出血是高眼压症进展为青光眼的一个危险因素,视盘出血且眼压偏高者更容易进展为青光眼.  相似文献   

4.
视盘出血在正常眼压青光眼中的形态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患者,前瞻性评估视盘出血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及盘周萎缩弧之间的形态学关系。 方法 患者行每月1次眼底照相,眼底立体照相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性及定量评估视盘出血与神经纤维层缺损及萎缩弧的关系。 结果 NTG出血组37位患者42只眼有50处眼底视盘出血,出血眼中有35只有神经纤维层缺损,发生率83.3%(35/42)。非出血组35位患者40只眼中神经纤维层局限缺损为21个,发生率52.5%(21/40),两组间神经纤维缺损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χ2=1.403, P=0.236,P>0.05)。出血组和非出血组两组间β区萎缩弧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8, P=0.008,P<0.01),出血组β区萎缩弧面积(2.05±0.88) mm2,非出血组β区面积(1.42±0.53) mm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785, P=0.008)。β区萎缩弧范围在出血组:(164.00±49.87)°,非出血组(128.42±40.04)°,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618, P=0.012,P<0.05)。随诊中出血组和非出血组盘沿丢失发生率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802, P=0.016,P<0.01),但组间比较随诊视野损害的发生率则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NTG中视盘出血和神经纤维层缺损及萎缩弧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随诊中发现出血组较非出血组有更多的盘沿丢失和萎缩弧面积改变,提示NTG视盘出血是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232-235)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盘损害的进展和进展频率。方法:33例(66眼)POAG患者,男14例,女19例,年龄14 ~79岁,在随访的6a间(2000/2006),3次或更多次进行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Ⅱ(HRT Ⅱ)检查。对整体和节段的视盘参数进行回归分析判断视盘损害的进展。患者每年进行Octopus G1计算机视野分析检查一次。激光扫描视盘图像参数包括:盘沿面积(ra),杯盘比(C/D),盘沿体积(rv),平均视神经纤维层厚度(mRNFL)。扫描视神经的节段包括总体(G),颞侧(T),颞上(TS),颞下(TI),鼻侧(N),鼻上方(NS)和鼻下(NI)。结果:根据杯盘比C/D,总体上有34眼(51%)视盘损害进展,32眼(48%)没有进展。12眼(18%)颞侧(T),7眼(10.6%)颞上,14眼(21%)颞下,8眼(12%)鼻侧,7眼(10,6%)鼻上,13眼(20%)鼻下,视盘损害进展。5眼(8%)没有进展。结论:在鼻侧(N)及颞下方(TI)视盘损害进展最多,进展频率最高在颞下方(TI)和鼻下方(NI),频率最低在鼻上方(NI)。杯盘比C/D最敏感。节段扫描对POAG进展分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于力  高利霞  戴超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1):2121-2123
目的:分析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 iridocorneal endothelial syndrome,ICE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探讨其治疗及预后。
  方法:选择2007-06/2015-02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住院治疗的12例12眼ICE综合征患者,其中原发性进行性虹膜萎缩7眼,Chandler综合征3眼,Congan-Reese综合征2眼。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
  结果:所有患者中,8眼行一次或多次滤过手术,4眼仅行青光眼阀门植入术。术后随访时间为15mo ~5a,平均30mo。12眼患者中,4眼抗青光眼术后眼压升高的时间为3~16(平均10)mo,远期观察眼压控制不佳。
  结论:ICE综合征是一组临床上比较少见的严重眼病,其基本病变为角膜内皮层存在的ICE细胞过度增生导致房角粘连、虹膜萎缩及继发性青光眼等,目前青光眼滤过手术及青光眼阀门植入术只能在术后早期控制眼压,但远期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描述视盘及盘周视网膜出血(intrapapilary and peripapillary hemorrhage)的临床特点和分析出血的可能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视盘及盘周视网膜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症状、视力、屈光及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视野检查、B超。结果18例患者中女性15例,男性3例,年龄14至85岁(平均44±21.45岁)。有屈光不正(近视)14例,视盘直径小13例。出血部位在视盘鼻侧9眼,上方5眼,颞侧4眼,视盘出血形态多为裂隙样、扇样,盘周视网膜出血多为新月形。矫正视力无变化13眼,轻度下降5眼,视野检查8眼,正常5眼,局部I级暗点3眼。18例均行FFA检查,晚期视盘荧光轻度增强4眼,B超检查4眼,未见玻璃体牵引和视盘隆起。患者随访2-25月,出血吸收时间3周-8月,未见再出血。结论视盘及盘周视网膜出血多于女性、近视患者,出血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与视盘水肿、Valsalva动作、玻璃体牵引有关,无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刘是  邢淑惠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256-225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原发性青光眼患者57例95眼随机分为两组,为小梁切除术联合MMC(T+MMC)组(31例54眼)和小梁切除术(T)组(26例41眼),术后随访4~6mo,观察其前房、滤过泡、眼压及并发症。结果:T+MMC组术后1d平均眼压为11.24±3.73mmH g,较术前眼压明显降低(P<0.01),与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平均眼压为16.15±3.62mmH g,与T组(18.79±5.27mmH g)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MMC组和T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分别为94.44%和80.48%,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偶发前房出血、角膜水肿,均治愈。结论: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MMC治疗青光眼,术后眼压控制及滤过泡形态维持均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青光眼视盘损伤可能性估测法(DiskDamageLikelihoodScale,DDLS),应用于同一检查者及不同检查者间,评估其对青光眼视盘损伤估测值的变异度及一致性。方法同一检查者及不同检查者分别对10例(20眼)原发性开角青光眼(primaryopen-angleglaucoma,POAG)进行3次视盘大小测量值(垂直径)及DDLS分期。结果在10例(20眼)POAG中,2位检查者的视盘垂直径测量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30%和4.41%。2位检查者3次估测DDLS视盘损伤分期的一致性为75%;检查者1自身3次DDLS分期的一致性为90%;检查者2自身3次分期的一致性为85%。结论DDLS对于分析青光眼性视盘损害具有变异度低及不同检查者间一致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乙胺丁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EON)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视力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队列研究。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眼科病房诊治的EON患者24例4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26只眼,女性10例20只眼;男女性别比为1.4∶1。平均年龄(42.79±15.13)岁,平均体重(62.46±12.31)kg。自开始用药至发病的平均时间(9.94±16.49)个月。乙胺丁醇平均使用时间(7.06±11.68)个月,平均累计剂量(156.70±1779.00)g,日均剂量(15.07±8.95)mg/(kg·d)。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底、色觉、OCT、视野、VEP及眼眶增强MRI等眼部检查;同时行OPA1和mtDNA基因检测。所有患者明确诊断后立即停药,并给予全身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2周。随访时间均大于12个月。根据末次随访时较好眼视力是否>0.1将患者分为视力较好组和视力较差组。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与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Wlincox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视力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结果:46只眼中,初次发病视力≤0.1者30只眼(65.2%),>0.1但<0.5者11只眼(23.9%),≥0.5者5只眼(10.9%);末次随访视力≤0.1者20只眼(43.5%),>0.1但<0.5者17只眼(36.9%),≥0.5者9只眼(19.6%)。眼底检查发现,伴视盘水肿7只眼(15.3%)。OCT检查发现,患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明显丢失,主要以视盘颞侧RNFL丢失为主。所有患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色觉损害,以红绿为主。视野损害类型主要表现为中心暗点(52.2%),其他依次为弥漫性视敏度下降(30.4%)、颞侧偏盲(17.4%)。眼眶MRI检查结果显示,24例患者中,视神经长T2信号12例(50.0%),其中视神经同时伴有T1强化6例(25.0%)。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4例患者中,基因异常4例(16.7%)。其中,检测出OPA1基因突变2例,mtDNA14340、11778位点突变各1例。24例患者中,视力较好组13例,视力较差组11例。两组患者伴有基因突变例数及乙胺丁醇日均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23)。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乙胺丁醇日均剂量与EON视力预后相关,乙胺丁醇日均剂量>18mg/(kg·d)时患者视力预后较差(95%CI 0.007~0.736,OR=0.069,P=0.027)。结论:EON多累及双眼,视盘水肿少见,43.5%的患眼视力呈不可逆性损伤。EON可伴有OPA1或mtDNA异常。乙胺丁醇日均剂量与EON的视力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1.
颜榕  侯艳丽  王艳玲  张晓君 《眼科》2016,(4):265-269
目的探讨感染相关性视神经周围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1年4月至2014年1月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和北京友谊医院眼科诊治的视神经周围炎病例10例。方法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影像及实验室资料,并进行随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主要指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及预后。结果 10例患者中女性7例。平均发病年龄(33.8±12.7)岁(14~51岁)。10例患者16眼受累,视力在0.1以下10眼(62.5%);至少1眼视力低于0.1者8例(80%)。16只受累眼中有轻到中度视盘水肿者13眼(81.3%),其中2眼伴视盘周围火焰状出血。全部患者完成至少1次头颅MRI检查,其中7例进行了增强扫描并均发现有视神经鞘强化。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2例同时接受了抗病毒药物治疗。平均随访(854.1±198.1)天(400~1035天)。除4眼最终随访视力0.5以下,其余均恢复至1.0或以上。结论感染相关性视神经周围炎与原发脱髓鞘性视神经炎临床表现类似,但双眼受累更多见,视盘水肿及盘周出血更明显,可能与前驱感染相关。影像学表现为视神经信号增高及增粗,增强后可见视神经鞘强化,需与视神经鞘膜瘤鉴别。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视功能大多数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连续4次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与阿柏西普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RM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1-01于我院确诊为wARMD并行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的患者108例108眼的临床资料,依据注射药物不同分为康柏西普组(54例54眼)与阿柏西普组(54例54眼),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每月注射1次,连续注射4次。随访12mo,观察注药前后BCVA、CMT及注药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注药后1、2、5、8mo两组患者BCVA和CMT均无组间差异(P>0.05),但均较注药前显著改善(P<0.05)。至随访结束,康柏西普组早期发生结膜出血2眼,阿柏西普组则出现眼压增高和结膜出血各1眼,两组患者均未见视网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眼内炎及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等与注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且两组间复发率比较无差异(7%vs 6%,P=1.000)。结论:连续4次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与阿柏西普均可安全有效地治疗wARMD,疗效均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术(endoscopic cyclophotocoagulation,ECP)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山西省眼科医院玻璃体切除术后难治性青光眼进行ECP的30例(31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光凝范围分为3组,<180°组12只眼,180°~270°组5只眼,>270°组14只眼。观察术后1周~24个月的眼压、视力及光凝范围与术后眼压降幅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均低于术前(F=26.82,P<0.05)。光凝范围越大,降眼压效果越显著,二者呈正相关。末次随访无需任何降眼压药物治疗而眼压正常者22例(70.97%);应用降眼压药物而眼压仍高于21 mmHg者7例(22.58%)。末次随访视力(logMAR)2.40±1.60与术前2.19±1.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P>0.05),随访时间87.10%(27/31)的患眼视力稳定。未出现术后低眼压、视网膜脱离、脉络膜上腔爆发性出血或眼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ECP能有效降低玻璃体切除术后青光眼的眼压,维持视功能,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再出血病因,观察再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302例PDR患者315只患眼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后32只眼再出血并再次治疗后随访3~4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的临床资料。 结果 PDR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10%,再出血发生时间为手术后1~210 d,平均时间为51 d。再出血的主要原因中,28%为巩膜切口纤维血管向内生长,19%为视盘表面残存新生血管膜或血管残端处理不当,22%为视网膜激光光凝不足,9%为视网膜表面新生血管膜剥除不彻底,6%为视网膜静脉阻塞,16%为外力作用。通过冷凝巩膜切口处纤维血管、剥离视盘和视网膜表面残存新生血管膜并电凝视盘表面血管残端、补充视网膜激光光凝、 包扎双眼等治疗,再出血眼视力提高者占91%,视力下降者占9%。再次手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再次出血、虹膜后粘连、晶状体混浊加重、角膜上皮愈合延迟等。 结论 PDR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后再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巩膜切口纤维血管向内生长、视盘表面和(或)视网膜表面新生血管膜剥除不彻底、血管残端处理不当、视网膜激光光凝不足和外力作用。处理好巩膜切口、彻底剥离视盘和视网膜表面新生血管膜、电凝血管残端以及足够的视网膜激光光凝是预防和治疗PDR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再出血的有效方法。(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238-240)   相似文献   

15.
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peripapillay subretinal hemorrhage,PPSRH)的临床特征和发病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3例(23只眼)PPSRH患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等临床资料。 结果 23例(23只眼)均为中、轻度近视眼患者,矫正远视力大于或等于1.0;单纯PPSRH9例(9只眼),PPSRH伴视盘表面出血13例(13只眼),PPSRH伴视盘表面出血和玻璃体积血1例(1只眼),PPSRH均位于视盘鼻侧;FFA显示PPSRH为遮蔽荧光,晚期视盘呈结节状强荧光,对侧眼各期未见异常荧光。 结论 推测PPSRH的发病与埋藏性视盘玻璃疣有关。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96-97)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ECP)治疗儿童青光眼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8月至2020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接受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的儿童青光眼患者。观察指标包括第一次ECP手术时的年龄、青光眼类型、术前与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的视力及眼压等。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眼压和视力。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成功组及失败组的各项临床特征。结果 22例(27眼)儿童青光眼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先天性白内障术后12眼,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联合硅油填充术后10眼,外伤性白内障术后2眼,先天性青光眼3眼。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6年(中位数:5年)。术前眼压为37.8±8.1 mmHg,ECP平均次数为1.2±0.6次,术后末次随访眼压为22.6±9.8 mmHg,术后眼压下降幅度约40%。末次随访时,19眼眼压控制,7眼眼压失控,1眼眼球萎缩。行1次及以上ECP手术的1年,3年,5年及6年的累积成功率分别为84.4%,71.7%,71.7%,53.8%。手术成功组首次ECP范围(均值:287O)比失败组大(均值:223O)。结论 ECP对治疗儿童青光眼,尤其是难治性继发性青光眼是有效的。术后眼压在药物辅助下可以长期稳定。对儿童青光眼长期乃至终身眼压随访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合并玻璃体积血患者的玻璃体切除手术时机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02/2014-05收治的PDR合并玻璃体积血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患者.依据玻璃体积血病程分为三组,病程<1mo为A组(22眼),病程1~3mo为B组(23眼),病程>3mo为C组(25眼).所有患者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1~2wk行23G玻璃体切除手术,术中或术后补充或完成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术前存在晶状体混浊的患者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如术中填充硅油者待Ⅱ期硅油取出术中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时间24~42(平均28.7)mo,观察术中并发症(术中出血、医源性裂孔),术后并发症(玻璃体再次出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黄斑水肿情况以及最佳矫正视力.结果:术前患者的基线资料组间比较,DR分期在三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3),其余各项基线资料三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三组间视力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A组分别与B组及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01);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视力达到0.5及以上者在A、B、C组中分别为41%、23%、0;视力<0.1的患者A、B、C组分别为5%、26%、40%.硅油填充率A、B、C组分别为9%、26%、40%,三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再次玻璃体积血、再次手术、黄斑水肿、视神经萎缩,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率三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R合并玻璃体积血早期行玻璃体切除术视力预后优于延迟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围手术时期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25G微创玻璃体手术(PPV)及小梁切除术治疗继发于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伴玻璃体积血(VH)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2016-11/2019-04在我院确诊的PDR伴VH的Ⅲ期NVG患者28例30眼。所有患者均接受25G PPV联合小梁切除术。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12例14眼患者于术前3d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第2组16例16眼于25G玻璃体手术及小梁切除术毕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IVC)0.5mg/0.05mL。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术后疼痛缓解、虹膜新生血管(INV)消退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眼压(IOP)控制率情况。

结果:第1、2组均完成手术并分别随访12.40±2.21mo和12.23±2.11mo(P>0.05)。第1组术中出血和术后早期前房出血发生率(29%、14%)低于第2组(75%、56%,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玻璃体再出血的发生率无差异(P>0.05)。术后3d所有患者疼痛缓解。第1组IVC后3d(即手术日)93%的INV完全消退,第2组PPV术后7d 94% INV完全消退。末次随访两组患者各有1眼残余少许萎缩的INV。术后1wk,1、3、6mo IOP控制率,第1组依次为93%、79%、64%、57%,第2组依次为94%、75%、50%、44%,两组患者各时间段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IOP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第1、2组IOP分别为20.45±10.55和22.63±7.24mmHg,与术前42.21±9.11和44.88±11.83mmHg相比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BCVA与术前相比无差异(P>0.05)。

结论:术前IVC预处理与术毕IVC联合25G PPV及小梁切除术治疗继发于PDR伴VH的NVG相比,术中出血和术后早期前房出血的发生率较低。两种方法IOP控制率相当,虽然随着时间逐渐减低,但是经过及时处理最终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视盘荧光血管造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荧光血管造影表现和视盘血供状态。方法 用海德堡视网膜造影仪 (HRA)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chronicangleclosureglaucoma ,CACG ) 1 7例 2 5只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 primaryopenangleglaucoma ,POAG) 1 8例 32只眼和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nor maltensionglaucoma ,NTG) 1 4例 2 7只眼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分析了视盘影像特点 ,并对视盘荧光充盈缺损和渗漏以及相关因素进行了统计比较。结果 CACG视盘荧光充盈缺损发生率为 50 %( 1 1 / 2 2 ) ,POAG为 56 7% ( 1 7/ 30 ) ,NTG为 6 0 % ( 1 5/ 2 5)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χ2 =0 4 88,P =0 783)。CACG视盘渗漏发生率为 2 0 8% ( 5/ 2 3) ,POAG和NTG为 1 5 4 % ( 8/ 52 )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χ~2 =0 . 344,P =0 . 558)。视盘荧光充盈缺损 ( + )组的MD为 ( 1 1. 52± 7 .35)dB ,( - )组为( 8 .2 7± 7 .0 3)dB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Z =- 2 0 .0 7,P =0 . 0 4 5)。视盘荧光充盈缺损 ( + )组以及视盘渗漏 ( + )组的年龄均大于 ( - )组 (t =2 . 379和 2 .1 0 3,P =0 . 0 2和 0 . 0 4 )。视盘荧光充盈缺损和视盘渗漏均以男性多见 ( χ2 =4 1 1 ,P =0 . 0 4 2 ,P =0 . 0 0 0 8)。结论 CACG与POAG、NTG一样 ,视盘FFA有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periapillary subretinal hemrrhage,PPSRH)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对25例(27眼)PPSRH患者的眼部表现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中,平均年龄为30.32岁。2例为双眼。中度以下近视25只眼,远视2只眼。眼底检查仅PPSRH改变的3只眼,PPSRH伴视盘火焰状出血18只眼,除PPSRH和视盘表面出血外,伴少量玻璃体出血6只眼。FFA显示PPSRH为边界清晰的深层遮蔽荧光,其表面的视网膜血管走行及充盈未见异常。17只眼在FFA的后期视盘呈不规则的荧光着色。结论根据眼部表现和FFA改变,推测PPSRH与埋藏型视盘玻璃疣和近视眼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