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四君子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常乐康组和四君子汤组,分组给药7d,检测给药后大鼠肠道菌群的数量。结果:给药7d后,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减少,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上升,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四君子汤组及常乐康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量上升,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下降,但四君子汤组较常乐康组作用更明显,且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四君子汤能有效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3.
4.
5.
母乳中抗生素对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建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证实母乳中的抗生素影响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方法 采用K-B法对母乳标本中抗生素进行定性检测,同时对新生儿4-5天粪便标本进行涂片G染色及普通细菌培养。结果132例使用了头孢类及青霉素类母乳中,116例检出含抗生素。其喂养的新生儿中,68%粪便涂片G染色以9球菌为主,每个油镜视野50-100个菌。培养仅17%生长大肠埃希菌,其余的为葡萄球菌及其它G^-杆菌。单独或混合生长。母乳中无抗生素喂养的新生儿粪便涂片G染色,以9杆菌为主。少数为G+杆菌及G^-杆菌,每个油镜视野200-300个菌,培养全部生长大肠埃希菌或大肠埃希菌与粪肠球菌。结论 母乳中抗生素破坏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极为明显.可能是部分新生儿长期迁延性腹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大黄对脓毒症大鼠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方法将42只SD雄性大鼠随机抽出12只为正常对照组,余下按照15 mg/kg腹腔注射内毒素方式建立内毒素脓毒症模型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大黄组,大黄组于制模后每日用大黄汤剂灌胃3次,模型组每日用相同剂量生理盐水灌胃3次,10天后用强迫排便法取各组大鼠新鲜大便进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4种菌的培养与计数,菌落计数以LgCFU/g计算。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较存在明显菌群紊乱,厌氧菌减少(P<0.05),需氧菌增多(P<0.05),厌氧/需氧比值降低(P<0.05);大黄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着明显的纠正菌群紊乱的作用,表现在厌氧菌增多(P<0.05),厌氧/需氧比值升高(P<0.05)。结论①脓毒症大鼠存在肠道菌群紊乱;②中药大黄有明显的纠正菌群紊乱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电针心经、小肠经对心肌缺血损伤大鼠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心经、小肠经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影响,以验证心经与小肠经的表里经关系.方法:采用冠状动脉左降支结扎复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电针刺激心经"神门-通里"或小肠经"养老-支正"段,并电针刺激肺经"太渊-列缺"段作为对照,观察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电图和心肌酶学变化情况.结果:与伪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肺经组、心经组和小肠经组大鼠心电图异常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模型组、肺经组、心经组和小肠经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伪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率下降明显(P<0.05),心经组和小肠经组大鼠心率恢复也较明显(P<0.05).与伪手术组比较,模型组CK和LDH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模型组比较,心经组和小肠经组CK和LDH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与肺经组比较,心经组和小肠经组CK和LDH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结论:电针心经、小肠经可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ECG,降低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清CK和LDH活性水平,对急性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16SrDNA基因测序技术的广谱抗生素对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方法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一次应用抗生素组、多次应用抗生素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取用药前和用药结束后大鼠粪便做16SrDNA基因测序分析,比较各组大鼠用药前后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变化。结果一次及多次应用抗生素组大鼠的肠道菌群种类多样性指数Chao1、ACE、Shannon用药后较用药前降低,Simpson指数用药后较用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12.7,P〈0.05)。多次应用抗生素组大鼠肠道菌群用药前后的变化与一次应用抗生素组相比,多样性指数Chao1、ACE、Shannon降低幅度更明显,Simpson指数升高幅度也更明显(t=4.1~5.7,P〈0.05)。对照组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Chao1、ACE、Shannon及Simpson用药前后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谱抗生素可显著降低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且用药时间越长,其降低幅度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证实母乳中的抗生索影响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方法 采用K-B法对母乳标本中抗生素进行定性检测,同时对新生儿4~5天粪便标本进行涂片G染色及普通细菌培养.结果 132例使用了头孢类及青霉素类母乳中,116例检出含抗生素.其喂养的新生儿中,68%粪便涂片G染色以G+球菌为主,每个油镜视野50~100个菌.培养仅17%生长大肠埃希菌,其余的为葡萄球菌及其它G-杆菌,单独或混合生长.母乳中无抗生索喂养的新生儿粪便涂片G染色,以G+杆菌为主,少数为G+杆菌及G-杆菌,每个油镜视野200~300个菌,培养全部生长大肠埃希菌或大肠埃希菌与粪肠球菌.结论 母乳中抗生素破坏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极为明显,可能是部分新生儿长期迁延性腹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索健脾法联合肠内营养(EN)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用60只SD大鼠,使用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建立UC大鼠模型。UC模型建立之后,将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EN组、健脾组和EN+健脾组,每组12只,分组干预。记录大鼠体质量变化情况和疾病活动指数(DAI),观察结肠长度和组织学变化,最后用16S rDNA测序法测定大鼠粪便中肠道细菌的多样性和相对丰度。结果与模型组相比,EN组和EN+健脾组UC症状显著改善,UC大鼠体质量降低程度和DAI增加程度显著减小,结肠缩短程度和组织学损伤评分得到改善,菌群多样性升高,乳酸杆菌科和双歧杆菌科相对丰度提高,肠杆菌和拟杆菌科相对丰度下降(P均<0.05或0.05/10)。与单纯的EN组相比,EN和健脾方的联合干预可进一步改善UC症状,提高菌群多样性,增加乳酸杆菌科和双歧杆菌科的相对丰度,降低肠杆菌和拟杆菌科的相对丰度(P均<0.05/10)。结论健脾法联合EN能有效地改善UC大鼠的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12.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8)
肠道菌群在能量摄取和局部或系统性炎症中发挥了重要的生理作用。脂代谢异常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肠道内致病菌增多,益生菌减少,同时肠道致病菌可破坏肠道屏障,增加渗透性,导致内毒素入血。肠道菌群能调节脂类、脂多糖(LPS)含量和短链脂肪酸(SCFAs)的生成,并能影响食物摄入,炎症反应和胰岛素信号转导等。肠道菌群改变或许可作为脂代谢异常的早期诊断标志。在此基础上可改变肠道菌群,为治疗脂代谢异常提供新方法。目前有许多基于肠道菌群的治疗策略,包括益生元、益生菌、二甲双胍或肠道粪便移植(FMT),这些均对机体代谢和代谢性疾病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乳果糖对肠道菌群及SIgA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31名血液病患儿服用乳果糖前后肠道菌群及SIgA含量。方法 用培养方法检测肠道菌群,用单向琼脂免疫扩散法测定粪便中SIgA。结果 服用乳果糖后,血液病患儿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增加,分泌SIgA水平上升。结论 乳果糖刺激机体肠道内双杆菌生长以及免疫系统分泌SIgA,增加肠道局部免疫力。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功能失调症。肠道菌群改变可能会导致便秘等肠道功能性疾病,而且肠道菌群的调节用于便秘等相关肠道功能性疾病的治疗疗效已得到确认。随着分子技术的发展,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16S r RNA高通量焦磷酸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逐步取代传统的细菌培养法,被广泛用于肠道菌群分析。不同研究得出的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结果不尽一致,但大部分研究指出,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下降以及肠道菌群物种丰富度降低。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的调节对功能性便秘的治疗疗效也不尽相同。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和合生元(synbiotics)等微生态制剂以及粪便菌群移植可用于肠道微生态调节。大多数研究指出,益生菌等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排便次数,减轻患者其他的相关症状。该文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性改变以及微生态制剂对便秘的治疗疗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肠道正常菌群及菌群失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1 引 言人类与外界接触的体表或相通的管道均有微生物存在。在胃肠道存在着不同的细菌,这些细菌按一定的数量、比例分布在不同的节段,发挥对宿主的营养、免疫作用,并参与物质的代谢吸收等。如果这一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就可以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2 肠道正常菌群及其生理作用婴儿在出生后几小时内即有细菌进入体内,首先是口咽部,随后进入胃肠道。细菌在肠道定居繁殖,形成一个复杂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定殖后的细菌边繁殖边排出体外,终生维持,无致病性,称为肠道正常菌群。细菌经口腔进入胃后大部分被胃酸破坏,存有少量的革兰… 相似文献
17.
肠道正常菌群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结构的空间内,正常微生物群以其宿主的组织和细胞及其代谢产物为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及基因相互交换的统一生物系统(biosystem)。人体微生态系主要包括口腔、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和皮肤五大生态领域。亦即人类凡与外界相接触或相通的部位,皆有微生物的存在,这些微生物对人类已形成了共生关系,对人类的生理代谢、生长发育、免疫应答和对疾病的抵抗力、衰老等等,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反过来,人类的生命活动对微生物菌群也有一定的影响。人类和微生物菌群息息相关,互相依赖,又互相作用,如此共生、共存形成了一个个极其复杂的微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8.
王建阳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5,20(4):54-56
目的住院病人发生腹泻原因分析,给临床治疗正确的提示。方法通过病人大便培养,了解病人肠道菌群状况。结果部分住院病人由于用药过多,免疫力低下,正常肠道菌群失调所致腹泻。结论临床医生注意保护病人的肠道菌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20.
焦洁李晶王攀董莹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2,(11):1305-1308
目的 评价高脉压患者的肠道菌群物种组成情况。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4年中国北方某社区志愿者血压正常、高血压前期和新诊断的高血压患者的混合人群队列,其中高脉压患者32例(脉压≥60mmHg)为研究组,脉压正常人群157例(脉压<60mmHg)为对照组。基于队列人群粪便样本DNA进行的Illumina高通量测序数据,对研究组和对照组人群的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和潜在的代谢功能进行分析,以评估肠道菌群的组成在高脉患者中的变化。结果 脉压高组与对照组人群的肠道菌群在属genus层级主要由Bacteroide、Prevotella、Faecalibacterium和Sutterella构成。在种species层级,主要由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Sutterellawadsworthensis、Prevotellasp.组成。脉压高组人群的肠道菌群的物种相对丰度与对照组显著区别。其中Vibrio、Campylobacter、Rothia、Hallella等的含量水平显著升高,而Alistipe、Burkholderi、Akkermansia等显著减少。通过比对K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