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究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应用核酸检测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肇庆市中心血站73991例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研究,所选标本均经过血清学筛查结果为合格,对所选血液标本通过核酸检测技术检测。结果:73991例血液标本中,73914例血液标本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RNA)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核糖核酸(HIV–RN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77例HBV–DNA阳性,无HIV–RNA阳性,无HCV–RNA阳性,阳性率为0.10%。结论: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应用核酸检测技术可以使病毒检出窗口期缩短,使临床输血安全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核酸检测(NAT)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期间惠州市中心血站采集到的65806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作为主要观察对象。开展NAT与ELISA检测,比较分析检测数据。结果:ELISA检测阳性513份,阳性率0.78 %;ELISA检测结果阴性标本,核酸检测阳性59例,阳性率0.09 %。ELISA双试剂阳性标本与核酸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66.10 %,单试剂阳性标本与核酸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2.28 %,灰区阳性标本与NAT检测结果符合率为0。ELISA检测阴性标本NAT检测阳性数为59例,全为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经电化学发光检测乙肝两对半结果为52例是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7例检测结果为阴性。结论:NAT检测同ELISA检测相比,假阳性率略低,ELISA检测漏检多为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NAT检测优于ELISA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技术(NAT)在血液筛查中应用情况。方法:从维普、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检索2008年至2016年文献收集我国地区采供血机构近年开展NAT进行血液筛查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国内15个地区采供血机构对无偿献血者血液NAT筛查技术主要有聚合链式反应(PCR)及转录介导的扩增反应(TMA)两种,其中5家采用单人份联检、检测模式,其余采用多人份联检模式,两种模式中组内各个血站的鉴别阳性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517193人份EIA阴性检测标本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以HBV-DNA为主,占鉴别阳性标本的98.8%(853/863);单人份联检模式与多人份检测模式的阳性检测率无差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内采供血机构NAT技术血液筛查已逐渐成熟并普及,核酸检测对于HBs Ag(-)的HBV感染献血者的检出效果明显,合理选择适合本单位的核酸检测模式能进一步提高血液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献血者血液筛查检测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并进行分析。方法:在本单位检验科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6年6月送检的100000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对其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病毒性肝炎相关指标的检测,进行其相关性分析。结果:100000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中,共筛选出280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超出正常值的不合格血液样品,占总样本数的0.28%,HBs Ag阳性样本数为550例,占总样本数的0.55%,抗-HCV阳性样本数为330例,占总样本数的0.33%,抗-HIV阳性样本数20例,占总样品数的0.02%。经检验,ALT不合格率与HBs Ag/抗-HCV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x2=8.563,P=0.003。结论:献血者血液筛查检测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较低,是否继续采用ALT指标来筛选血液样本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近7年来阳江市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状况,为献血者招募及检测提供依据,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阳江市2011-2017年所有无偿献血者149899例进行抗–HIV筛查,筛查阳性标本送阳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确证实验室确认。结果:149899份无偿献血者标本,抗–HIV确证阳性48例,总阳性率为3.202,且近年以来的抗–HIV阳性率总体平稳;男女献血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年龄组之间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5~44岁年龄组为感染高发年龄阶段,显著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结论:本市7年来志愿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状况较为严峻,必须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加强献血人群的甄别,采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检测试剂及检测技术,降低HIV经血液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分析福建宁德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血液的核酸检测情况。方法:应用上海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自 动核酸检测分析系统,对 2016 年 4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期间福建省宁德市 2 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艾滋病及梅毒阴性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合格的 47863 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结果: 47863 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混检有反应性样本例数为 772 例,混检阳性率 1.6 %;混检阳性标本拆分单项检测有反应性样 本例数为 120 例,拆分阳性率 15.54 %;检测出有 120 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 呈反应性,标本阳性率为 0.3 %,丙 型肝炎病毒(HCV)–RNA 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RNA 的结果均呈非反应性;120 例核酸检测呈反应性样本中, 46 ~ 60 岁、首次献血及外地的样本阳性例数显著高于 18 ~ 45 岁、多次献血和本地样本阳性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男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2016 年 4 月至 2019 年 12 月宁德市 HBV 感染为常见的输 血传播疾病的主要风险,通过核酸检测可掌握HBV在本区域献血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增加血液筛查的检出率,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HBsAg/TP)联合检测试剂(胶体金法)用于献血者血液初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在东莞市中心血站献血的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共146953人次,其中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献血的为对照组(72164人次),初筛血液使用乙型肝炎试纸条,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献血的为观察组(74789人次),初筛血液使用HBsAg/TP联合检测试剂,比较两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梅毒螺旋体抗体的复检阳性率。结果:使用HBsAg/TP联合检测试剂初筛血液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复检阳性率从0.67%下降至0.53%;血液因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而报废的从0.66%下降至0.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HBsAg/TP进行血液初筛,操作简单、可靠,能大大降低血液的报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宝鸡地区单试剂有反应性的无偿献血者24周后检测结果分析及再次献血的可行性,最大限度减少献血者流失。方法: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免疫球蛋白G抗体(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HIV)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24周后留取2份标本分别进行酶免、核酸检测。结果:232份单试剂阳性献血者标本复检后ELISA检结构显示阳性74例(31.9%),阴性158例(68.1%);复检后NAT检测结果显示阳性2例(0.9%),阴性230例(99.1%);2份HBV核酸阳性标本复检前后病毒载量和乙肝两对半结果显示1例出现HBV窗口期,1例出现HBV感染感染;74份复检ELISA阳性NAT阴性样本ELISA测定值(S/OD)统计初检结果显示0.8≤S/OD≤1.5(%)者56例(75.7%),S/OD1.5(%)者18例(24.3%);复检结果显示0.8≤S/OD≤1.5(%)63例(85.1%),S/OD1.5(%)者11例(14.9%)。结论:单试剂有反应性献血者24周后再次检测后合格率为68.1%,能最大限度减少献血者流失。  相似文献   

9.
摘 要目的:调查顺德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特征及趋势变化,为献血者招募策略的调整、 制定提供数据基础,提高血液安全水平。 方法:选取 2014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顺德地区 235416 例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标 本进行 HIV 筛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核酸检测技术进行检测,两种检测方法存在任何一项有反应性的血 液样本,均需送顺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使用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证实验。 结果:在 235416 例血液标本中,检出 HIV 确证 阳性标本 28 例,确证阳性率为 11.89/10 万。男性和女性分别有 27 例和 1 例,男性感染率(17.14/10 万)高于女性感染率 (1.28/10 万);首次献血者感染率(17.99/10 万)高于多次献血者感染率(8.19/10 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014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期间,同性(男男)传播途径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总体比例为 46.43 %(13/28)。 结论:顺 德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 HIV 感染者,男性献血者、首次献血人群确证阳性率较高,为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提倡血站在制定献血招募策略、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时应结合当地情况,从低危人群中招募无偿献血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统计分析不同季节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影响,探讨ALT阳性导致血液报废的应对策略,以利于对献血者的征募、初筛和固定献血队伍的建设。方法:采用速率法检测ALT值,对广州市2009年-2013年街头参加无偿献血的献血者的ALT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用卡方检验分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ALT不合格率有无差异。结果:不合格率存在季节性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不合格率呈现1~2月升高,3~5月回落,及9~12月明显增高的特点。结论:秋冬季要加强献血前征询,认真做好献血前对献血者的ALT筛查工作,从而减少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血液报废。方法:统计2008年至2011年本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结果:不合格血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阳性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梅毒螺旋抗体(抗-TP)、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结论:加强无偿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加强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以提高人群的自我防范意识,降低人群的感染率,招募固定无偿献血队伍,提高检测水平,对献血者献血前进行ALT、HBsAg、TP快速筛查,合格后再献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HIV-1/2抗体口腔快速检测仪检测艾滋病病毒Ⅰ/Ⅱ型(HIV-1/2)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其与血液HIV-1/2抗体检测试剂的一致性。方法:使用HIV-1/2抗体口腔快速检测仪采集并检测已知HIV感染者37例及我院性病门诊就诊患者391例口腔外牙龈黏膜渗出液(OMT)标本,同时使用ELISA检测上述人群的血清标本HIV-1/2抗体。结果:37例已知感染者口腔外牙龈黏膜渗出液及血液标本检测均为阳性;391例就诊患者中血液样本呈阳性2例,口腔外牙龈黏膜渗出液呈阳性1例。结果不同的病例1例,后经WesternBlot试验确认为阴性。该HIV-1/2抗体口腔快速检测仪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与ELISA检测的一致性为99.77%。结论:HIV-1/2抗体口腔快速检测仪检测HIV-1/2抗体结果与现行的血液ELISA检测相近。其特有的无创安全、简捷易用的特点适用于不愿或不宜采血人群、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和自行检测等,也适用于医疗机构,可有效降低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硫酸铜比重法对无偿献血者血红蛋白浓度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茂名市中心血站自愿无偿献血的90000份血液样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硫酸铜比重法对无偿献血者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采用硫酸铜比重法对无偿献血者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检测,女性献血者的不合格率显著高于男性,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献血量200 mL的献血者血红蛋白检测不合格率与献血量400 mL的献血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第1次献血者与第2次献血者的血红蛋白检测不合格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硫酸铜比重法对无偿献血者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检测临床价值显著,可以为献血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县区设立献血屋或献血房车对无偿献血者招募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漯河市2016年6个县、区无偿献血招募情况进行统计,于2017年1月起陆续设立献血屋或献血房车,观察2017年以后无偿献血者招募情况,并分析献血屋或献血房车对无偿献血者招募的作用。结果:2016年县区无偿献血人数为25036人,初次无偿献血者9244人,2017年县区无偿献血人数为28158人,初次无偿献血者13888人,2017年初次无偿献血人数明显高于2016年;2017年各县区献血人次均多于2016年。结论:在县、区设立献血屋或献血房车有利于健全无偿献血机制,保障血液供应,引导人们积极加入到无偿献血者的行列,作为一项伟大的公益事业,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街头无偿献血男性进行选择性献血前ALT快速检测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选择性地对体检合格的街头无偿献血男性用Reflotron plus快速全血生化分析仪做ALT初筛后再献血,女性则献血后直接终查ALT,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1—5月街头无偿献血者因ALT异常导致血液报废率为0.87%,与2005年血液报废率为3.61%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初筛ALT异常的假阴性率为0.83%,与女性终查ALT异常率0.62%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女性无偿献血者不做献血前ALT筛查,仅对男性做快速ALT筛查可以较好地达到献血前ALT筛查的目的,有效地节约成本,方便献血者。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探讨窗口期献血者的血清学特征,为早期识别高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献血者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 2017 年 12 月至 2019 年 12 月于河南省漯河市采集的无偿献血志愿者血清样本共 24000 份,经 HIV 感染筛查, 最终筛检出阳性标本 120 份;其中 72 份经多次检测最终确诊为阳性作为窗口期标本,另 48 份经初次筛查即诊断阳性作为 初检阳性标本。比较 HIV 阳性与阴性标本、窗口期标本与初检阳性标本献血者的人口学和血清学特征。对检出的 HIV 病毒 进行基因片段扩增和测序、基因亚型、HIV Lag 感染测试和耐药性分析。结果:HIV 阳性标本献血者中,性工作者比例明 显高于阴性献血者,且离异率高,学历程度较低,务工率较高;HIV 抗原和抗体阳性率高,病毒载量高,与 HIV 阴性标本 献血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窗口期标本献血者 POL 基因扩增率、HIV–1 亚型 CRF01–AE 和 CRF07–BC 百分率、Lag 感染率较初检阳性献血者降低,但耐药性突变率增加,与初检阳性标本献血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HIV 阳性标本献血者中性工作者比例较高,对 HIV 窗口期与初检阳性标本进行 POL 基因分型、Lag 感染和耐药性分析,对降低输血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两种检测模式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检测的效果。方法:对广州血液中心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数、血液采集量和报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测模式1和检测模式2阳性报废率分别是2.12%和1.0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模式2能有效降低机采血小板的血液标本检测阳性率,提高血液合格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从中医角度观察献血对健康的影响.方法 筛查血液流变学异常但无临床症状.并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的无偿献血者80名,进行献血前、献血后7 d和1个月的舌象、脉象、血液流变学观察.结果 献血后7 d、1个月的舌象、脉象、血液流变学正常例数均明显高于献血前,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适量献血明显改善了献血者舌象、脉象、血液流变学,证实适量献血有益于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大连市无偿献血人群中HIv的感染情况及流行趋势,为安全输血和招募无偿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法国伯乐,厦门新创的两种试剂进行ELISA方法的检测,对1种或1种以上试剂呈阳性反应的标本做双孔复试,1孔及1孔以上呈阳性反应者送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HIV中心实验室采用蛋白印迹方法进行确认。结果2005—2010年共筛查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471999)份,初筛(548)例呈阳性,经确认阳性有(14)例。自2008年大连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呈上升趋势,并且主要集中在21-40岁的青壮年。结论通过无偿献血的宣传和固定无偿献血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建立固定的献血者队伍,实现临床用血主要来自固定无偿献血者的目标。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血液检测水平,保证血液质量,减少HIV经血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无偿献血人群的血液检验结果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探索加强血液检测质量的方法,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有效。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站参加无偿献血的48094名献血者的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五项传染病筛查指标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在48094名献血者检验结果中,不合格标本3649例,不合格率约为7.6%。其中AI.T升高2314例,不合格率约为4.81%;HBsAg项目报废365例,不合格率约为O.76%;抗-HCV项目报废348例,不合格率约为O.72%;抗-HIV项目报废163例,不合格率约为O.34%;抗-TP项目报废459例,不合格率约为O.95%。男女多项检验指标的报废率比较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本地区献血者血液检验结果报废率以ALT为主,抗-TP、HBsAg、抗-HCV次之,同时存在一定的HIV阳性献血者。建议加强献血者采血前AI.T筛查和问诊,排除高危人群参加献血,以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