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轻点刺络法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入院后给予调整血糖、血压、血脂及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基础内科治疗,对照组给予早期康复训练,试验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轻点刺络法,4周为1个疗程,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应用改良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定量表评价感觉功能,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肢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感觉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4、8周后浅感觉、本体觉、皮质觉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均P 0.05);试验组浅感觉、本体觉、皮质觉评分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高(均P 0.05)。两组治疗前FM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治疗4、8周后FMA、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均P 0.05);且试验组FMA、MBI评分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高(均P 0.05)。治疗8周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85.00%高于对照组的68.75%(P 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肝肾功能、造血系统等亦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轻点刺络法联合早期康复是治疗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患者在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而对照组仅加用康复治疗。治疗2个月后,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量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运动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BI)指数评定量表(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功能Fugl-Meyer(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均0.05),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传统针灸与现代康复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疗效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巨刺阳明经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方法将76例脑卒中肢体痉挛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巨刺阳明经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生活自理能力(MBI评分)、血流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6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BI评分、FMA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MBI评分、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舒张末期流速(enddiastolic velocity,EDV)、收缩期最高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PSV、EDV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阳明经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的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采用相同的基础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1次/天,5次/周,1周1个疗程,共治疗6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用Fugl-Meyer(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Brunnstrom偏瘫手功能分级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Brunnstrom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 0. 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和对照组FMA评分、MBI评分、Brunnstrom分级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0. 05);治疗后试验组FMA评分和MBI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 0. 05),试验组ADL临床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间Brunnstrom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电针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其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采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血栓通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6周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 治疗后2组FMA、M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MBI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训练联合血栓通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肢体康复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强化步行训练对于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同时开展进行强化步行训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MBL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53.13±10.73)、MBL评分(55.72±13.3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步行训练可显著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臭氧穴位注射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方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位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臭氧穴位(肩髃、肩髎、阿是穴)注射疗法,均治疗4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简化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量表)中的上肢运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BI,改良Barthel指数)作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分、FMA量表、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FMA量表、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量表、MBI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加,VA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穴位注射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疼痛,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上肢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量表(MBI)评定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及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功能综合评估与训练系统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7例和试验组17例,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使用手功能综合评估与训练系统进行训练,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ug l-Meyer Assessment,FMA)腕和手部分对手功能进行评估,对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评估。结果:两组FMA、MBI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对比,试验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功能综合评估与训练系统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益气活血汤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与运动的影响。方法 72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基础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及针灸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益气活血汤,日1剂水煎服,2组均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肢体和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NIHSS评分降低,FMA、MBI以及SSQ O L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N IHSS评分较低,FMA、MBI以及SS-Q O L评分较高(P0.05)。结论益气活血汤能够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与运动功能,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陈琳  徐守宇 《新中医》2018,50(7):68-71
目的:观察大秦艽汤联合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大秦艽汤。治疗4周后,比较2组上肢痉挛改善率、治疗前后Fugl-Meyer评估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醇化酶(NSE)、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后,上肢痉挛总改善率观察组为70.59%,对照组为51.4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与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NHI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FMA评分、MBI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观察组NHI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血清Hcy与NSE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Hcy与NSE含量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大秦艽汤联合早期综合康复可以改善患者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和上肢功能,缓解神经受损,降低卒中相关蛋白表达,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对卒中后肢体重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9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均按常规处理及抗抑郁药物治疗。对照组予假针刺+氟西汀片口服+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予针刺+氟西汀片口服+综合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8星期后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Fugl-Meyer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MBI)指数对患者的抑郁程度、运动功能及ADL能力进行评定,随访3个月,对其各项指标及生存质量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FMA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星期后,两组患者HAMD、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1,P0.05)。观察组治疗后HAMD评分、FMA评分及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时,观察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有助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的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脑中风患者的影响。方法:61例脑中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中医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FMA评分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均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脑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中,针灸结合镜像疗法对下肢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因脑卒中来我科室住院治疗的患者120例,根据excel表格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术后采用针灸联合镜像疗法护理组(治疗组,60例)和针灸联合常规康复护理组(对照组,60人)共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FMA评分、MBI评分、Brunnstrom分级优良率以及FAC分级优良率。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都有所降低,但是治疗组下降的幅度更大(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MBI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组FMA评分、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下肢Brunnstrom分级和FAC分级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下肢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予以传统针灸疗法和镜像疗法康复护理干预,可以促进下肢肢体功能康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及早期康复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7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8例。所有患者接受西医治疗基础上,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口服,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4周后比较脑卒中(CSS)量表、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30)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QLQ-30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早期康复护理有效改善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辨证施护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辨证施护。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出院时以及出院6月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BI)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情况。结果:FMA、BI评分组间比较显示:试验组出院时、出院6月末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MA、BI评分组内比较显示:两组出院时、出院6月末的评分均高于入院时,出院6月末的评分均高于出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施护能促进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其ADL,且效果随时间延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感觉刺激对脑卒中软瘫期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我院康复中心收治的脑卒中软瘫期上肢运动功能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被动活动和主动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利用经络刷加强患者上肢的感觉刺激。两组治疗周期均为3周,观察上肢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的改善情况。结果 (1)FMA:两组治疗后FMA评分、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差值的比较,经检验差异均显著(P0.01),提示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上,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MBI:两组治疗后MBI评分的比较,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MBI评分差值的比较,经检验差异均显著(P0.01),提示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适当的感觉刺激可以加速软瘫期病人尽快进入痉挛期,感觉刺激对脑卒中软瘫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5月期间在该院就诊的69例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实验组(36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康复治疗,通过Bar-thel(BI)指数评定量表(MBI)、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功能评分分别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下肢肢体功能,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能Fugl-Meyer评分、B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I评分、Fugl-Meyer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患者治疗后BI评分、Fugl-Meyer评分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的效果良好,有利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342-1344
目的:探讨系统中医康复护理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4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中风患者65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中医康复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FMA及MBI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痊愈率(25.71%)和总有效率(91.43%)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69,P=0.041;χ2=4.928,P=0.026)。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A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FMA及MBI评分均显著升高,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中医康复护理可促进早期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头针久留针对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头针久留组)和对照组(普通头针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头针选取病灶同侧(偏瘫肢体对侧)顶颞前斜线上1/5、中2/5、顶颞后斜线上1/5、中2/5,治疗组头针留针7~10h,对照组留针30min,于治疗前,治疗1周、2周、3周、4周后记录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FMA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和MBI评分情况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FMA评分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在治疗后1周、2周后FM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周、4周后FMA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1周、2周、3周、4周后MBI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留针7~10h在改善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疗效显著优于头针留针30min,为头针适宜留针时间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