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东垣《脾胃论》问世以来,历代医家对脾胃学说更为重视,调理脾胃已成为临床治疗内伤杂病的一个重要法则。现试就脾胃与外感病的一些问题浅述如下。一、脾胃不足是导致外感病的基本原因中医认为,外感疾病的发生,感受外邪固  相似文献   

2.
<正>吾师储浩然教授系安徽省名中医,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师从马骏主任医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30年,擅治脾胃病、单纯型肥胖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其他内分泌代谢疾病。现将储师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如下。治脾胃以健脾运胃为基储老师认为,全身精、气、血、津液的化生,都依赖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消化食物,转输精微。若脾失健运,导致胃纳不振,而胃气失和,也会导致脾运失常,可出现纳少脘痞、腹胀泄泻等  相似文献   

3.
人至老年 ,各个脏器的功能逐渐趋于衰退 ,脾胃功能亦然。脾胃功能失常 ,则纳运不健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湿蕴液燥 ,导致诸多脾胃疾病的发生。老年人脾胃病基本在于脾胃功能低下 ,一般虚多实少 ,以虚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调治脾胃疾病 ,使其纳运正常 ,对于老年人则有益寿延年之效。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借鉴前人经验 ,结合个人临证体会 ,对老年人脾胃病的调治作一归纳 ,临证时根据病情需要 ,可一法独行 ,亦可数法并用。1 健脾益气法人至老年 ,脏腑功能低下 ,或多劳或多思 ,而致脾气虚弱 ,运化失职 ,症见 :面黄肌瘦、困…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为明清医学大家,其对脾胃病证见解尤深。叶氏认为,脾阴是诸脏灌溉的源泉,脾阴虚是脏腑失于濡养、功能受损的疾病。其诊治脾胃疾病时进行脾胃分治、阴阳分型,将脾阴虚与其他脾胃疾病进行区别治疗。作者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及叶天士其他学术著作的研读,探求叶天士临证治疗脾阴虚证的特色。其诊治脾阴虚之类疾病时,重视营血、滋阴以养脾阴来复;剂型灵活多变以调缓急之势;配伍妥当,药用滋阴又不生痰湿之品。  相似文献   

5.
脾胃病的治疗是中医临床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凡罹病。无论外感内伤。或多或少会累及脾胃。而脾病变往往会影响其它脏腑。甚至会外起其它疾病。故调脾胃。不仅能治疗脾胃本身的疾病。治疗其它疾病也往往从调治脾胃入手而获良效。故历代医学均重视调治脾胃,如先贤李东垣说:“善治病者,惟在调治脾胃。”脾胃病的治疗内容丰富,治疗与治法多种多样,现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首届全国名中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马骏主任,擅长中医内科疑难杂病的诊治,尤擅辨治脾胃相关疾病,提出治疗疾病当以"和"为度.脾胃居于中焦,为后天之本,水谷运化之源,马骏强调辨治脾胃疾病更应采用"和法",以"调其不和使之和"为辨治纲领,以达脾胃升降有序,肝胆疏泄有度,机体阴平阳秘之和.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继承了《内经》中"人以胃气为本","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总结和丰富了外感病及内伤杂病的治则和方药,同时将调治顾护脾胃的思想贯穿其始终,且对于非脾胃疾病的调治亦从脾胃入手,时时不忘顾护脾胃。论文以非脾胃疾病为主,从选方用药及药后调护等方面浅析仲景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8.
“调理脾胃”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方法,儿科临床应用很广泛,可用以预防或治疗呼吸、消化、血液、泌尿、神经等系统的某些疾病,并对儿童保健有一定作用。一、“培土生金”,预防呼吸道疾病按中医“五行”学说的理论,脾属土,肺属金。所谓“培土生金”就是采用补养脾胃的方法使肺脏强壮,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呼吸道疾病的目的。有人应用现代医学的方法研究脾胃发现:补脾的方法可以调  相似文献   

9.
<正>唐容川乃一代治血大家,其论著《血证论》更是把治血之病因病机、禁忌、预后贯穿于五脏六腑疾病之中,尤其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对后世医家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对脾胃系疾病如吐血、呕血、便血、便秘、泄泻、痞满、腹痛均有较为详述的记载。现笔者就以《血证论》思想在脾胃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在此简要概述呕血、便血、便秘的治疗。1吐血吐血皆因胃火炽盛,灼伤胃络,导致胃失和降,血逆妄行,气血冲逆,从口中不循常道而出[1]。唐氏认为,吐血之病家,其证属实证,"血入胃中则胃家  相似文献   

10.
吴光炯教授为全国第四、第五批名老中医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是贵州省著名脾胃病专家。吴老不但擅长治疗脾胃病,还擅长通过调理脾胃治疗内、外、妇、儿等其他疾病。由于贵阳地处云贵高原,气候湿冷又喜食辛辣的缘故,吴老很早就发现在内科门诊患者中,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和消化道疾病居多,在他个人门诊患者中约占80%以上,而且许多慢性非感染性疾病也每因外感而发作或加重。人体呼吸道和胃肠道都与外界相通,这两个系统的疾病由于生理及病理原因每多相互影响[1],因此吴老非常重视肺与脾胃同治,并在肺与脾胃同治方面有独特的见解。笔者总结了吴老肺脾同治的理论依据及实践,以期能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1.
中医养生是指运用中医学思维理论方法对人体进行调摄,达到保养身体,增强体质,调摄精神,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旺盛是机体获得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前提。新安医家徐春甫尤为重视养生,顺应自然、形神俱养、慎医慎食和情志养生为其养生理论核心,而保养脾胃是其养生观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2.
黄平平  王书桂  李尚殊 《临床荟萃》1999,14(11):524-525
风湿类疾病的范围相当广泛,是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当今医学界对本类疾病治疗的报道较多,但有关其合并症脾胃病证的报道却少见。近5年,我们观察了204例风湿类疾病患者,现将脾胃病证的防治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4例患者均按中国中西医结合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统一的诊断标准确诊。其中女158例,男46例。未合并脾胃病证者72例,设为预防组,年龄9~73岁,平均(40.59±12.92)岁,病程3月至4年,平均(1.59±0.95)年,包  相似文献   

13.
脾胃病常见症状的证治口味反常的症状“脾开窍于口”,因此口味反常是脾胃病辨证关键之一。在许多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口味正常,食欲佳良者,预后良好,反之则预后欠佳,即所谓“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在外感病过程中,一般纳差,乃外邪影响脾胃,不是脾胃本脏病,  相似文献   

14.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抗御外邪的重要屏障,在治疗学和预防学上都有重要意义,对临床各科均有一定作用,笔者仅就脾胃学说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运用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何镔,主任中医师,师从于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孟河医学传人单兆伟教授。先后获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安徽省学术与学科带头人称号,从事脾胃病专业30余年,运用脾胃学术理论指导临床,诊治各科疾病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吾从师学艺多年,有幸聆听教诲,老师探索痹证辨治思路与策略多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情胜情法健康教育对慢性脾胃疾病患者抑郁心理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脾胃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以情胜情法健康教育,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情胜情法健康教育可改善慢性脾胃疾病患者的抑郁心理,促进其情志康复。  相似文献   

17.
脾胃位于中焦,气机以此为升降之枢纽。气机随脾升而胃降,升降相协调,各脏腑生理功能才能正常发挥。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运行也有赖于气机的升降,气机的升降失调影响脾胃升降运行,是脾胃系疾病的基本病机,故论治脾胃病常常以恢复气机正常升降为立足点,以升降相因作为脾胃病的治法大要。反流性食管炎作为脾胃病的常见病,其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胃气上逆,现大多以降逆和胃为主要治法。但责之根本,其病机仍是以脾胃升降失调为本,故治疗不应只局限与降逆治法,因以升降相因为治法,以恢复脾胃升降之职,使脾健胃顺,气机调达,诸症自除。  相似文献   

18.
<正>李遇春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第三及第四批继承工作带徒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近五十年,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诊治独具匠心,处方用药独具特色,擅长临床各种疑难杂证尤其对脾胃疾病的治疗。脾胃疾病是临床常见病,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饮食结构越来越多样化;且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9.
<正>感染性腹泻是临床婴幼儿较为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其多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以及患儿脏腑娇弱、消化系统与成人不同,脾胃运化功能差等因素导致,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部分伴有发热、食欲下降、呕吐等症状。由于腹泻会造成患儿体液、电解质丢失,进而会造成患儿营养不良、脱水,影响其生活质量、生长发  相似文献   

20.
小儿腹泻是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认为腹泻的原因主要是脾胃功能失常。胃主受纳饮食水谷,脾主运化输布精微;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若脾胃升降失职,则受纳运化水谷的功能减退而成腹泻。小儿脾胃娇嫩,功能更易受损,若喂养不当损伤脾胃,或感受外邪,热寒与湿相结合损伤脾胃,均可导致清浊停留于肠胃,升降功能失常而成为腹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