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电针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尖足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痉挛型脑瘫尖足患儿按住院次序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尖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尖足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能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阳陵泉及胫前点电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疗效.方法将在我院脑瘫科住院但拒绝手术治疗(包括小针刀术及肉毒素注射术等)的痉挛型脑瘫伴尖足的244例患儿通过中央随机系统分为两组.治疗组122例.对照组122例.治疗组采用阳陵泉及胫前点电针和运动训练.对照组仅采用运动训练.每月采用尖足评分法结合足背屈角测量综合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6%.对照组总有效率75.4%。结论阳陵泉及胫前点电针治疗痉挛型脑瘫尖足疗效显著.可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尖足畸形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76例痉挛型脑瘫尖足畸形患儿,其于2017年6月—2019年3月入该院治疗,将其平均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踝足矫形器+肉毒毒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MAS评分与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APROM值。结果相对对照组,干预组的MAS评分较高,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APROM值均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踝足矫形器+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尖足畸形的效果十分显著,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下肢功能与痉挛程度,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尖足异常姿势的严重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用改良穴位埋线技术取足三针穴位对改善痉挛型脑瘫尖足步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广西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收治住院的63例1~6岁诊断痉挛型脑瘫患儿,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1例采用常规综合康复(包括运动疗法、生物肌电反馈治疗、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和蜡疗)进行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取足三针即脑清、阳陵泉和承山穴运用改良穴位埋线技术进行穴位埋线治疗。两组常规治疗均每天1次,治疗组穴位埋线每周1次,两组治疗均20天1个疗程,疗程间隔10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尖足评分法、足背屈角评定、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尖足评分、足背屈角角度、CSI评分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改良穴位埋线足三针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踝关节活动度及尖足程度,纠正异常步态,提高患儿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脑瘫患儿尖足是痉挛型脑瘫患儿中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到患儿的站立和行走.笔者对推拿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脑性瘫痪患儿尖足情况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脑瘫患儿尖足是痉挛型脑瘫患儿中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到患儿的站立和行走.笔者对推拿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脑性瘫痪患儿尖足情况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尖足是指脚触地(或行走)时,足尖着地。它是下肢痉挛型脑瘫的主要症状。尖足的病因是由于下肢肌张力增高,造成跟腱短缩而致。由于足尖着地,造成患儿不能行走,或走路不稳,极易摔跤,久而久之,还会导致踝关节变形,脚趾关节变粗、变形。由于足受力不均,常易合并足内翻或外翻,严重地影响了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过去一般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自1994年以来,我们采用针刺涌泉、解溪两穴,取得较满意疗效。1 一般资料 下肢痉挛型脑瘫103例,其中男性74例,女性29例,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掀针治疗对脑瘫儿童尖足步态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96例1~3岁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掀针,取穴解溪、昆仑、太溪穴,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两组在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足背屈角测量、综合痉挛量表进行康复评定。结果:3个疗程后观察组足背屈角测量及CSS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腕踝针可改善痉挛型CP患儿尖足步态,改善踝关节活动度及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9.
杨东梅 《中医杂志》2012,53(8):676-677,707
目的 观察针刺解溪穴配合Bobath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尖足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6例患儿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均采用Bobath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解溪穴.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关节角度测量仪测量两组患儿左右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左右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治疗后比较,左右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刺解溪穴配合Bobath法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尖足患儿的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  相似文献   

10.
小儿痉挛型脑瘫属于中医学"五迟"、"五硬"等范畴."五迟"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硬"指头项硬、手硬、足硬、口硬、肌肉硬.痉挛型脑瘫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脑瘫类型,占脑瘫患儿的60-70%,系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出现锥体束症状,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多表现为各大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的屈曲、内旋内收模式;关节活动范围变小,动作幅度小,方向固定;运动障碍,运动速率慢;姿势异常,上肢表现为腕关节掌屈,手握拳,拇指内收,前臂旋前;下肢表现为尖足,足内、外翻,剪刀步态(交叉步态).解决痉挛型脑瘫患儿肢体的痉挛问题是治疗的关键,也是将来该患儿是否独立活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尖足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所致尖足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91只尖足施予按摩、康复运动、经络导平、药物治疗、家庭训练等方法 ,和未经治疗的 4 2只尖足作临床对照研究。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治疗组中不同年龄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 <1岁组的总显效率明显高于 >1岁组 (P <0 .0 5 )。治疗组中家庭训练配合和不配合组的疗效比较 ,年龄 <1岁 2组显效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年龄 >1岁的 2组疗效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尖足疗效显著 ,治疗重点要放在 1岁前 ,配合家庭训练 ,易达到理想效果 ,简易立位促通板值得家庭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推拿疗法结合足踝矫形器对脑瘫患儿下肢痉挛模式的缓解所起的作用。方法:6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接受推拿治疗并佩戴踝足矫形器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评估。结果: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痉挛模式得到有效缓解。结论:推拿疗法结合足踝矫形器在缓解脑瘫患儿下肢痉挛模式和提高疗效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素(BTX-A)注射联合肌内效贴贴扎治疗痉挛型脑瘫尖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伴有尖足的患儿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肌内效贴组、传统康复组,每组40例,实验组在系统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低频电刺激引导下BTX-A注射,并于BTX-A注射24 h后贴扎肌内效贴进行康复训练;肌内效贴组在系统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贴扎;传统康复组给予系统康复治疗。3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3个月、6个月,采用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PROM)、综合痉挛量表(CSS)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E能区,对2组患儿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2周、3个月、6个月3组PROM、CSS评分及GMFM-88(D、E)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均<0. 05),且以实验组改善最明显(P均<0. 05)。结论低频电刺激引导下BTX-A注射联合肌内效贴贴扎,能够有效降低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改善尖足状态,提高大运动能力,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改善程度越明显,以6个月为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低频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畸形的影响。方法:选取以双下肢痉挛为主的脑瘫患儿60例,根据随机数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体疗训练和按摩、水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及低频电刺激治疗,针刺选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解溪、承山、脑清、跟平穴,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低频电刺激选择胫骨前肌,1星期6次,2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5-20 d,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对患儿下肢进行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及综合痉挛量表(composite spasticity scale,CSS)评分,并进行足背屈角测量。结果:治疗后足背屈角及CSS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以MAS评分方法评估有效率,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以足背屈角评估有效率,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针刺及低频电刺激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畸形,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5.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对痉挛性脑瘫肌张力的降低效果肯定 ,是治疗痉挛性脑瘫较好的方法〔1〕。 1999年 6月~ 2 0 0 2年 12月 ,我院采用腰段SPR手术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者 4 8例 ,疗效显著。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 8例 ,男 32例 ,女 16例。年龄最小 4岁 ,最大 2 7岁 ,中位年龄 7岁。采用Asthworth肌张力评定标准〔2〕,所有患者肌张力均在Ⅲ 级以上 ,均为以双下肢受累为主的痉挛性脑瘫患者。单纯小腿三头肌痉挛所致尖足步态者 2 4例 ,整个下肢痉挛所致同时具有剪刀及尖足步态者 2 4例。能独立行走者 35例 ,占 76 % ;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和整理近10年针灸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应用现状,为临床治疗方法和穴位选择,以及临床研究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生物医学等数据库中已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整理资料,评价文献质量,提取数据,分析整理。结果:根据检索策略,最终纳入文献65篇,针灸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方法以针灸疗法+康复疗法为主,结合或未结合其他疗法。头针使用率高,常头针、体针并用。头针使用中以焦氏头针、靳氏头针和标准头穴线多用。体针取穴以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的所属经穴使用最多,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依次为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曲池、阳陵泉、肩髃、百会等。观察疗程的设定各临床试验差异较大。疗效观察指标以粗大运动功能量表和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使用最多。结论:针灸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肯定,但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的诸多环节尚有欠缺,影响临床研究的可重复性和临床结论的准确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输合配穴法针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到本院康复门诊治疗的脑瘫患儿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30只足。观察组采用输合配穴法针刺,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两组均结合现代康复治疗,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足背屈角评估踝关节活动度。结果:观察组MAS改变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足背屈角度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大(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足背屈角度数、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输合配穴法针刺能显著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改善踝关节活动度,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8.
SPR手术治疗18例痉挛型脑瘫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以痉挛型脑瘫最为常见,主要累及下肢,引起行走功能障碍。目前的医疗技术尚不能完全治愈脑瘫,而只能通过各种治疗手段来改善其功能,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主要方法之一。研究表明,SPR手术能够解除肌肉痉挛,疗效确切且不影响肌力,术后痉挛不易复发,运动功能恢复好。我院2004年11月-2005年9月采用SPR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18例,在术前及术后实施了周密的护理计划,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痉挛型脑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也是小儿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中西医目前没有根治的方法,小儿脑瘫仍然是未攻克的世界性医学难题,目前现代医学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方法主要有抗痉挛药物、理疗、运动疗法、手术治疗等[1],但效果均不是很理想。近几年来,中国传统医学治疗小儿脑瘫已得到广泛的重视,针刺治疗脑瘫的临床疗效已经得广大学者的认可。其中督脉取穴治疗是其中的重要的方法之一;本文将收集近几年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总结督脉取穴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理论依据,希望提供一些可行的治疗方法,今后能更好地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治疗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动态踝足矫形器结合腕踝针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及平衡能力影响。方法:将9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单纯康复组(A组,n=30)、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康复组(B组,n=30)、动态式踝足矫形器结合腕踝针康复组(C组,n=30)。A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B组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C组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结合腕踝针治疗。运用GMFM量表(D区、E区)及Berg平衡量表观察治疗12周后患儿运动能力及平衡能力变化。结果:经康复治疗12周,后C组GMFM量表(D区、E区)分值及Berg平衡量表分值较A组、B组提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踝足矫形器结合腕踝针治疗能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