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镇痛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 atoidarthritis,RA)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表现为主的全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慢性痛是其主要临床表现之一.针灸治疗RA独具优势并在临床取得了肯定的疗效.近5年来,针灸治疗RA镇痛作用机制的研究又有了深入发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cl arthritis,RA)是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针对RA不局限传统的药物治疗,常配合外科手术、中医汤剂、针灸、传统藏药等综合治疗.其中,针灸治疗属于传统中医疗法,临床结合患者的中医体质,选择合适针灸方式和配穴,可缓解RA患者的临床症状.本文就目前研究...  相似文献   

3.
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针刺可通过阻断信号传导通路的活化,抑制促炎因子的增加,促进抑炎因子分泌,从而发挥抗炎、镇痛的作用。然而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相关细胞通路间的系统联系不够;研究水平不高;研究缺乏中医整体观等。因此,通过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从针灸与细胞传导通路的关系探讨针灸治疗RA的镇痛、抗炎机制,有望在针灸治疗RA机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发现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温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疗效。方法将5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温针灸能明显改善RA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温针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5.86%、56.47%(P<0.01)。疗效与病程、病情相关。结论温针灸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毫针刺组,有较好的抗炎镇痛及免疫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针灸加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61例RA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进行针灸加中药熏蒸治疗,对照组给予除心理护理外的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疼痛情况和心理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心理评分、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对RA患者的治疗能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方法:采用加减桂枝芍药知母汤合针灸治疗组治疗RA59例,并与芬必得对照组的60例作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63.2%,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减桂枝芍药知母汤合针灸治疗RA具有减轻炎症刺激、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发展之功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对RA相关指标及炎性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RA患者78例,根据盲抽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体征变化情况、RA相关指标及炎性指标水平。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晨僵时间较治疗前缩短,握力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肿胀关节数目及压痛关节数目较治疗前减少,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RF、CCP抗体、TNF-α均低于对照组,TGF-β1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运用针灸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体征,降低RA相关指标水平,调节炎性指标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4例采用针灸结合西药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西药治疗,4周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并随访1年,评估治疗后其总体功能状况变化,并对2组的功能状态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中生活完全或基本自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基本或完全残疾者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总体功能评估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灸结合西药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RA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最常见的炎性关节病和致残因素之一[1].迄今,RA病因未明、尚无特效治疗手段.近年来,对RA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药物治疗的时间生物学研究表明,昼夜节律在RA的疾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将导致RA传统治疗方法的转变,临床护理策略也面临重要挑战.本文试就RA昼夜节律特征对临床护理决策的影响进行讨论,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传统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药物是以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药和激素三大类药物为主,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难于临床长期用药。而选用免疫调整作用为机制的药物治疗RA成为一个新的治疗途径^[1-2]。本研究应用低毒核素制剂锝亚甲基二磷酸盐(Tc-MDP)治疗RA患者,观察疗效,探讨其药物作用的机制,旨在为临床治疗RA的选择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Tripterygium Glycosides,TG)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患者滑膜细胞凋亡的影响,以揭示TG治疗RA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RA患者滑膜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TG,24h光镜观察其凋亡的形态学特征,并用流式细胞仪及TUNEL法检测滑膜细胞的凋亡。结果TG组凋亡细胞百分率(55±11.2)%,显著高于骨折(NC)组(P〈0.01)。结论TG可诱导滑膜细胞凋亡,这可能是其治疗RA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为规范RA中医康复操作标准并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专家组基于循证医学理念与方法并结合专家共识与论证及临床评价等证据,按照临床诊疗指南报告规则撰写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类风湿关节炎。本指南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术语和定义、诊断标准、评定标准及治疗等方面,对RA的诊治流程进行了系统化的规范,旨在为中医风湿科、中西医结合风湿科、中医科、康复科、风湿科等相关临床医师提供更为专业化的诊疗指导及参考。该指南涉及治疗方案有康复治疗、中医治疗、心理康复、饮食及手术治疗等,其中康复治疗环节有物理因子治疗、运动疗法、作业治疗、矫形器及关节内注射等;中医治疗有针灸、推拿、中医传统功法及中医辨证论治。本指南具有较好的实用性、科学性及有效性,将为RA的中医康复治疗提供规范化的诊治流程,更好地为RA临床决策的实践提供可靠的证据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活动期类风温关节炎(RA)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探讨MMP-3在RA中的作用,为RA的疗效判断寻找新的指标。方法:分别检测45例RA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MMP-3水平。MMP-3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结果:治疗前活动期RA患者血清MMP-3水平为(372.34±198.24)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7.46±16.83)ng/mL(P<0.001)。治疗前活动期RA患者血清MMP-3水平与DA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526,P<0.05)。治疗后MMP-3水平下降,其中病情缓解者下降差异有显著性[(361.27±193.83)ng/mLvs(192.52±107.33)ng/mL,P<0.05];进一步的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后MMP-3的降低水平与DAS评分下降值亦呈正相关关系(r=0.493,P<0.05)。结论:RA患者血清MMP-3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疾病活动性指标之一,并可作为了解RA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肾性贫血(RA)作为慢性肾脏病(CKD)重要并发症之一,目前整体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不佳,且长期治疗费用较高,中医药在CKD治疗方面有丰富临床经验,针对RA治疗效果较好,该文就中医药在RA相关研究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柳氮磺胺吡啶( Sulfasalazine ,SSZ)作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慢作用药物,其治疗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 SSZ在治疗关节炎中的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1 SSZ的作用机制及药物动学特点 SSZ是一种 5-氨基水杨酸和磺胺吡啶通过偶氮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1]。 20世纪 40年代由人工合成成功。本药早期被用来治疗炎症性肠病,直到 20世纪 70年代末期,被用来治疗 RA,认为对 RA有一定疗效。随后许多研究证实了这一推断,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被认为是具有改变病情作用的药物之一。 SSZ口服后约 1/4~ …  相似文献   

16.
陈海英  顾光  魏平  李薇  王俊祥 《临床荟萃》2007,22(2):130-13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慢性、致残性自身免疫病。确诊后越早应用慢作用药物患者的病情越易得到控制,骨质的侵蚀破坏越不易发生。然而不少RA患者确诊后未能及时应用慢作用药物,贻误了治疗时机。我们就RA患者确诊后未能应用慢作用药物治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期能为临床更有效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关节炎的生物制剂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 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致残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RA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以及慢作用药物,然而这些药物常常不能满意控制那些难治性RA患者的病情,最终导致关节进行性破坏。近年,由于多种生物制剂的出现,为治疗难治性RA带来了希望,这些生物制剂在控制风湿病情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rheumatoidarthritis)有多种药物和方法,而它们的作用,毒性及代谢差异很大,所以在此讨论其作用机制、治疗RA的药物选择和用法以及某些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 一、治疗RA的药物作用机制因为药物繁多,在此将它们分为四组来叙述在RA治疗中对免疫学和炎症反应的影响,以便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BM)作为重要的辅助诊断指标,被广泛用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诊断、分型、炎症活动度、治疗反应性及预后的判断。目前,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和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anti-citrullinated protein antibodies,ACPA)已经成为RA的诊断指标之一。随着蛋白质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的发展,以蛋白质和非编码RNA为指标的检测技术日益完善,更多的蛋白质、微小RNA(microRNAs)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被发现和确认,有些已成为RA潜在的BM。虽然这些BM的临床意义尚有待更多临床大数据的验证,但是这些新型BM的发现仍然为RA的早期诊断和精确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文对RA相关的BM及其作用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20.
<正>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仍然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异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RA病程漫长以及检测手段不同,T细胞在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一直颇有争议。19世纪80年代,由于抗淋巴细胞单抗的发展,对T细胞在生物学方面的作用有了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推测T细胞在各种免疫介导疾病如RA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1]。因而正确理解T细胞在RA中的作用,对探索治疗RA的新方法、研制新药物及指导临床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