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索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发病机制,并对再障以活血化瘀药治疗观察其疗效。方法:97例住院治疗的再障患者,其中重型再障44例;再障阴虚型41例,阳虚型25例,阴阳两虚型22例,气血两虚型9例。均用活血化瘀基本方治疗,96例配合丙酸睾丸素治疗,治疗时间平均为213天。结果:总有效率为80.41%,重型再障的总有效率为81.82%。阴虚型的总有效率为73.17%,阳虚型总有效率为84.0%。阴虚型与阳虚型再障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1.488,P>0.05)。39例治疗前查甲皱微循环均明显异常,治疗有效的19例中甲皱微循环明显改善或正常,其总积和分值与血红蛋白、血小板数呈负相关(r=0.611,P<0.01;r=0.481,P<0.01)。结论:血瘀在再障患者中是一个普遍规律,再障的病机是因“瘀”致“虚”。活血化瘀法是治疗各型再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4.
现代血液流变学检测,业已成为中医学瘀证实质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我们通过对血瘀组、对照组及血瘀组各型的血液流变指标现察,发现血瘀组的全血比粘度及血沉均高于对照组,血瘀组各型之间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也有明显差异.观察结果说明,血瘀组患者的血液具有浓粘聚性,其中热瘀、寒瘀、痰瘀型的血液粘稠性更加明显,气滞、气虚血瘀型的血液浓粘聚性较轻.结合中医血瘀证理论,气滞、气虚血瘀证为脏腑气分功能失调所致,尚无与病理产物结合,血瘀所造成的病理反应较轻,血液流变轻度异常;痰瘀、热瘀、寒瘀证为痰、热、寒等病理产物与瘀血相结,不仅使血液运行受阻,且气血津精被耗损,机体病理反应较重,血液流变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5.
6.
气虚血瘀证的血液流变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气虚血瘀证的实质,选用FASCD-94全制动快测仪毛细玻管法,对46例气虚血瘀证进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标,血沉,血程方程K值,纤维蛋白原与正常值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为中医大气虚血瘀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医学检验的角度,提供血瘀证(BSS)诊断的实验依据。以及进一步分析中医血瘀证辨证分型中的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与相关临床检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中医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和健康人(健康组)各50例,采集血液样本按规定进行血流变学指标、凝血指标、血脂指标以及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心钠素(ANP)、血清游离钙(F-Ca2+)、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三型血瘀证与健康组相比,血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以及ET、NO、ANP、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血瘀证与气虚血瘀证患者比较,血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除外)、血脂指标以及ET、NO、ANP、CR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凝血瘀证与气虚血瘀证患者比较,血流变学指标、凝血指标、血脂指标以及ET、NO、ANP、F-Ca2+、CR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凝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患者比较,血流变学指标、凝血指标、血脂指标以及ET、NO、ANP、F-Ca2+、CR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显示临床检验指标对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诊断分型提供实验依据,提高血瘀证诊断分型的客观性。为现代科学促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脾切除后患者血瘀证变化规律及中医药对脾切除后血瘀证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6月行脾切除术的45例HL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后常规补液、护肝、抗感染和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案外,还给予健脾活血中药治疗,治疗6~8周.术后常规监测PLT、D-二聚体、血流变和门静脉系统彩超,观察脾切除术后血瘀证治疗情况.结果:HLD脾切除术后PLT、D-二聚体和血流变各项指标自术后第1天起逐渐升高,2组PLT、D-D二聚体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第5天、第7天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脾切除后PLT、D-二聚体和血流变的升高会对血瘀证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影响作用,术后服用补中益气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的中药能有效减少血瘀证发生的危害,降低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定量血瘀证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年1月~2004年1月我们通过对20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nent respiration infection,RRI)甲皱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检测,进行其血瘀证的定量诊断,探讨采用中医活血化瘀疗法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正>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确切发病机制不明。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炎、血管翳形成,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1]。本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古籍中还称之为"历节病"、"顽痹"。本文将从历代医家对痹证与血瘀的认识出发,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对类风湿关节炎与血瘀证及凝血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1.
12.
13.
血液高粘滞综合征(BHVS)是一个病理、生理的综合概念,是由一个或数个血液粘滞因素升高所致的综合征[1].它与中医学的血瘀证有着渊源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老年血瘀证患者甲襞微循环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甲襞微循环角度,对老年血瘀证与中青年血瘀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老年血瘀证组与中青年血瘀证组在红细胞聚集,微血流流态、综合判断方面异常发生率及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血瘀证不论年龄大小,有基供性,从中透视出医“辩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肺癌脑转移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2年6月我院中医辨证分型为血瘀型的肺癌脑转移病例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14例,治疗组16例。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予放疗、最佳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放疗、最佳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盐酸川芎嗪注射液80 mg加入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一天一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复查血常规、凝血全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在PLT、APTT、TT、PT、D-dimer等指标变化以及中医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P0.05)。结论:川芎嗪能改善肺癌脑转移血瘀证的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验证复方独一味滴丸治疗血瘀证的疗效.方法:随机将30例血瘀证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复方独一味滴丸治疗4周;对照组予复方独一味胶囊治疗4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症状与体征(如舌象、脉象、疼痛、皮下瘀斑)的变化.结果:复方独一味滴丸具有显著改善血瘀证症状及体征的作用,两组刺痛及痛有定处、脉络瘀血、皮下瘀斑、出血、痛经、肌肤甲错等症状积分治疗后均有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有效率(86.67%)略高于对照组(80.00%).结论:复方独一味滴丸具有明显的活血化瘀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中风源自《内经》,其病名有大厥、薄厥、仆击、偏枯、痱风等几种。中风为中医风、痨、臌、膈四大难病之首,以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四高致病特点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也是历来研究中医的重点病种之一。中风尤以缺血性中风最为多见,究其原因,通过对中风古今中外文献的整理,我们发现从《内经》时代内虚邪中的外风论,发展为金元时代的内风论,金元四大家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依据各自的诊病思想,提出心火暴甚正气自 相似文献
18.
当归注射液对血瘀证大鼠肠系膜淋巴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当归对淋巴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16只血瘀症大鼠被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8只。实验组给予当归注射液 (2 0 m g/ kg)进行第 1次治疗 ,2 0 min后给予输血 +当归 (2 0 mg/ kg)进行第 2次治疗 ;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代替当归注射液治疗。通过微循环显微电视录像技术连续观察记录肠系膜淋巴微循环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大鼠经当归注射液第 1次治疗后 ,微淋巴管收缩幅度明显增加 ,自主收缩频率增强 ,收缩分数 (Index )、总收缩活性指数 (Index )及淋巴管动力学指数 (L.D Index)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0 .0 5 )。第 2次治疗后 ,可见微淋巴管口径扩张 ,自主收缩频率、Index 、L .D Index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0 .0 1) ,而 Index 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 .0 5 )。结论 :当归注射液能明显增强血瘀证大鼠肠系膜淋巴管自主收缩频率及收缩性 ,补充血容量后微淋巴管口径明显扩张 ,淋巴液回流增加。 相似文献
19.
对血瘀证动物模型造模药物Adr最适浓度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用肾上腺素法进行血瘀证动物模型造模时的最适浓度。方法 将实验动物大鼠随机分为 5个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实验组动物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盐酸肾上腺素 (Adr)进行皮下注射 ,2 4小时后 ,检测各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Adr原药组 (1mg ml)、稀释 10倍组 (10 0 μg ml)和稀释 5 0倍组 (2 0 μg ml)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原两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0 .0 0 1) ,而全血高、低切粘度和血细胞压积在原药组和稀释 10倍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线 (P <0 .0 5~ 0 .0 0 1)。结论 血瘀证动物模型成功与否与适当的造模药物浓度密切相关 ,所用造模药物Adr的最适浓度应为原药 (1mg ml)和稀释 10倍 (10 0 μg ml)药液 ,在此浓度下建立起来的动物模型才能为进一步研究活血化瘀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