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患者足底动态压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头针和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对照组头针与下肢机器人步行训练分开进行,治疗组将头针与下肢机器人步行训练同时进行。康复治疗前及康复治疗12周结束后,以步态分析系统分别测定患者步行过程中支撑相中期双侧足底不同区域的压力分布比。结果:健侧足底治疗前及治疗后各区域压力比无明显变化。患侧足底组内比较,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第1趾、跖骨头2~3负重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跖骨头4-5、外侧足弓、内侧足跟、外侧足跟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组间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第1趾、跖骨头2-3负重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外侧足弓、内侧足跟、外侧足跟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结论:互动式头针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过程中患侧足底压力分布,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上海针灸杂志》2015,(5)
目的通过对电针治疗前后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疗效评分和经颅多普勒(TCD)的检测,观察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电针治疗。治疗4星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SSS)及临床疗效,并通过TCD检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MCA)的脉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和收缩期及舒张末期血流速比(S/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为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MES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MES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患侧TCD各项指标(PI、RI及S/D)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侧TCD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能促进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康复体位护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2)
目的:分析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实施康复体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脑卒中治疗的65例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病情给予患者不同的康复体位护理,并针对性地配合针灸、按摩治疗,对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65例患者中,经过康复体位护理后无患者出现压疮,只有2例患者出现坠积性肺炎,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率为86.2%。结论:在对康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优质和全面的康复体位护理配合针对性的针灸和按摩治疗可以促进患者更好地康复,减少压疮等并发症的出现,是一种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的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平衡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两组患者均予以内科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予以PNF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进行互动式头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评估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的Berg评分、FMA评分及BI评分,统计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的73.17%(P<0.05); 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两组Berg评分、FMA评分、BI评分均依次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对照组为14.6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能提高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体内神经因子水平,促进神经修复,缓解痉挛状态,改善平衡能力及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社区康复指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静雅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33):5246-5247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脑卒中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其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中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经过住院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大多选择回到家中继续接受治疗和康复训练.家庭支持对患者的病情稳定和功能恢复将产生良好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社区康复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的影响,并探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社区康复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Fugl—Meyer、Barthel,MMSE、IADL初评后进行康复训练,6个月后作功能末评。对照组患者作上述功能初评,6个月后作上述功能末评。结果:干预组经康复治疗后Fugl—Meyer、Barthel,MMSE、IADL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相关性检验显示:干预组IADL末评与Barthel指数、MMSE初、末评相关;与IADL初评相关。对照组IADL末评与Barthel指数初、末评相关;IADL初评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干预组引起脑卒中患者IADL功能最终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为Barthel指数初、末评,IADL初评。对照组引起脑卒中患者IADL功能最终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为IADL初评。结论:社区康复治疗能提高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在社区康复中,如能注重患者的认知康复训练,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在社区康复中,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对患者功能独立性的提高起很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头针联合体针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脑卒中后遗症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体针治疗,观察组采用头针联合体针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的血流情况。同时对2组患者进行Fugl-Meyer评分,评价2组患者治疗后的上下肢功能。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较好,基本治愈患者高达43.9%,有效率高达90.3%高于对照组7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Fual-Meyer评分基本一致,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提高到(19.7±10.6)分,高于对照组(13.3±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MCA、ACA、PCA基本一致,治疗后,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供血情况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MaCO评分基本一致,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提高到(19.8±5.3)分,高于对照组(15.2±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体针的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帮助增加患者的中、后动脉血流供血,有助于患者的脑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8.
《针灸临床杂志》2015,(3)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对脑梗塞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梗塞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头针组(B组)、运动治疗组(C组)和互动式头针组(D组),每组30例。观察治疗前、治疗3周后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的变化。结果:D组NIHSS评分降低程度较其他3组改善最明显(P0.05),C组较A组及B组显著(P0.05),A组及B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D组FMA评分高于A、B组,C组高于A、B组,B组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D组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D组MBI评分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5),B组与C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组能显著改善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焦氏头针辅助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我院收治的10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乱数表法将全部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接受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焦氏头针联合康复治疗。随访12个月,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FMA评分、RMS值。结果观察组治疗4周、12周后的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4周、12周后的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肢胫前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RMS值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焦氏头针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与单纯康复训练比较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后2 a以上的恢复期患者进行系统康复训练的影响。方法选取本中心2005—2006年脑卒中后2 a以上的患者29例,采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等系统康复治疗手段,治疗前后采用Carr-Shepherd平衡评定、Berg平衡量表、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ADL评分等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Carr-shepherd坐→站平衡、Berg站立位平衡、ADL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2 a以上的患者也应该进行积极的系统康复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恢复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患者给予电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内科常规治疗。结果:实验组的患者经接受电针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有较大改善,较之对照组患者效果更加显著。结论:电针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的治疗效果十分明显,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较大改善,值得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后2a以上的恢复期患者进行系统康复训练的影响。方法选取本中心2005—2006年脑卒中后2a以上的患者29例,采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等系统康复治疗手段,治疗前后采用Carr—Shepherd平衡评定、Berg平衡量表、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ADL评分等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Carr—shepherd坐→站平衡、Berg站立位平衡、ADL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2a以上的患者也应该进行积极的系统康复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stroke),又称脑中风,是各种诱发因素导致的一种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约70%~80%的幸存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43.7%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临床研究及实践表明,在脑卒中患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系统的康复锻炼,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研究通过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予以活血化瘀中药,并联合康复锻炼,观察了对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的影响,并与常规康复锻炼患者进行比较,显示活血化瘀中药联合康复锻炼对患者具有较好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基于康复治疗的电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单纯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痉挛程度、肌力及三维步态分析参数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生物反馈组、生物反馈组和康复治疗组,每组20例。康复治疗组予基础康复训练,每次45 min;生物反馈组在康复治疗组基础上予生物反馈疗法,每次30 min;电针+生物反馈组在生物反馈组基础上予电针治疗,针刺穴取伏兔、梁丘、足三里、丰隆等,足三里、太冲连接电针,连续波,频率5 Hz。3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3组患者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患侧胫前肌肌力,并测量3组患者三维步态分析时空参数(步频、步速)及运动学参数(患侧踝关节最大背屈及最大跖屈角度)。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电针+生物反馈组、生物反馈组患者下肢FMA评分高于康复治疗组(P<0.05);电针+生物反馈组、生物反馈组患者CS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均低于康复治疗组(P<0... 相似文献
15.
《四川中医》2017,(12)
目的:观察腹针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步态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间在本院处于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4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康复措施,观察组(2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腹针治疗,观察患者步行的能力,治疗前后的步行速度、左右的步幅差距和步的频率,下肢的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血清内同型的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步态的参数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效果更佳,治疗后在步频、步速和左右的步幅差距上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MA评分、MBI的指数和Berg的评分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内Hcy、D-D和hsCRP含量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血清Hcy、D-D含量下降情况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疗法可明显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态和下肢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络穴位拍打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为该疗法在临床的运用提供依据。方法:将96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则在其基础上配合穴位经络拍打,实施1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ADL、FMA和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和FMA评分均较前提高,且观察组ADL、FMA和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络穴位拍打能够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针刺组接受针刺头穴顶颞前斜线、内关、极泉、三阴交、委中等穴位及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每日治疗1次,5d1个疗程,连续4个疗程;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定法(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随访期3、6个月末病死/残疾率及复发率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FMA、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1),治疗后针刺组FMA、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随访期3、6个月末病死/残疾率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体针可明显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水疗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控制、步态及能量损耗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则配合水疗及下肢机器人训练,治疗12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定综合运动功能、步行生理消耗指数测定身体能量损耗、步态分析系统评测步态参数(步宽、步速、步长)。结果:治疗后,干预组Fugl-Meyer评分、步态参数、步行生理消耗指数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结论:水疗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有效加强早期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控制,促进步态重建,降低身体能量损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