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臭氧穴位注射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方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位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臭氧穴位(肩髃、肩髎、阿是穴)注射疗法,均治疗4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简化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量表)中的上肢运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BI,改良Barthel指数)作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分、FMA量表、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FMA量表、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量表、MBI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加,VA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穴位注射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疼痛,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运用苍龟探穴针法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颈肩MPS)的疗效。方法:选取连州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门诊收治的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60例,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治疗组(30例)。对照组以普通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组采用苍龟探穴针法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两组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的疼痛VAS评分及临床症状、体征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经治疗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临床症状、体征及临床疗效优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疗效优于治疗1周后,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苍龟探穴针法联合体外冲击波较普通针刺结合冲击波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好,具有止痛效果较好、疗效较持久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加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只在此基础治疗上加针刺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患肢疼痛、肩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提高(P0.01),而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接近,但治愈率治疗组为30.9%,对照组为11.9%,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刺结合穴位注射和单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都有明显疗效,但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的治愈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靳三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为本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靳三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疼痛程度、手肿胀程度。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有所提高,VAS评分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手肿胀程度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疼痛程度、手肿胀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肩部强化训练联合穴位冲击波治疗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偏瘫肩-手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TG)组、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组和综合治疗(CT)组各30例,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TG组增加肩部强化训练,ESWT组增加穴位冲击波治疗,CT组增加肩部强化训练联合穴位冲击波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FMA)评分、疼痛和水肿程度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三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01),疼痛和水肿则显著降低(PP0.001);治疗后,三组上肢FMA、疼痛和水肿程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后,CT组上肢FMA、疼痛及水肿程度较TG组、ESWT组改善更显著(P0.001),TG组上肢FMA提高、水肿减轻较ESWT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ESWT组疼痛较TG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肩部强化训练联合穴位冲击波治疗能显著缓解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症状,较单一疗法效果更好,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冲击波联合激痛点臭氧注射对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接受治疗的颈肩MPS患者共6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发散式体外冲击波单独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激痛点臭氧注射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活动度(ROM)评分以及疾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显效+有效例数28例(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22例(总有效率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21 d的VAS评分中,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14,21 d的RO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疗程结束后6个月内复发病例1例(复发率3.33%),对照组复发病例6例(复发率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冲击波治疗颈肩MPS存在一定局限性,冲击波联合激痛点臭氧注射方法可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且根据臭氧本身化学性质,可从根本上修复患者组织损伤,复发率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靳三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 0例,均给予患侧肩部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予靳三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疗程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定患者肩关节的疼痛程度,通过软尺测定手背的肿胀程度,通过Fugl-Meyer(FMA)量表评定患肢关节被动活动范围、上肢及腕手关节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疼痛、肿胀、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靳三针配合穴位注射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SHS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肢体康复训练以及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头穴透刺治疗,两组均每日1次,共治疗14次。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肩手综合征评分、疼痛评分、运动功能评价及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SHSS、VAS评分明显降低,FMA评分增高(均P0.05),且观察组SHSS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SHS患者为88.8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33%(P0.05)。结论:头穴透刺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稳定,能够明显改善SHS患者偏瘫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温针穴位注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温针、穴位注射及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配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案,每组35例。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水肿分级评分、Fugl—Meyer评分(FMA)对疼痛、水肿、上肢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治疗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温针穴位注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针灸结合红外线穴位照射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我院接收此类患者共计126例,以随机分配法则为依据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63例患者接受康复训练,观察组63例患者另加以针灸结合红外线穴位照射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症状均明显缓解,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FMA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增添针灸结合红外线穴位照射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可改善临床症状,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针配合穴位敷贴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118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电针+穴位敷贴治疗)和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各59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36%(P0.05)。治疗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手肿胀程度和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手肿胀程度和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和手肿胀程度均少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配合穴位敷贴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循经远端选穴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传统"中风-中经络"针刺治疗、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循经远端选穴治疗。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患侧手肿胀评分及上肢FMA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患侧手肿胀评分及上肢FMA评分3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后在疼痛VAS评分、患侧手肿胀评分及上肢FMA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循经远端选穴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在改善患者疼痛、患侧手肿胀及上肢功能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臭氧定点注射"肩三针"穴位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肩周炎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治疗组以臭氧定点注射"肩三针"穴位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肩三针"电针治疗。在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改善程度和临床综合疗效差异,并于治疗结束后第2、3个月进行动态随访,并比较随访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完成1周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0%,对照组为94.1%;随访临床疗效,第2个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1%,对照组为85.3%;第3个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2%,对照组为79.4%,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周疼痛评分治疗组为(3.15±1.47)分,对照组为(5.63±1.74)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定点注射"肩三针"穴位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肩周炎患者疼痛及临床症状,且远期效果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冲击波及康复功能训练综合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I期患者运动功能、疼痛变化及综合功能变化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按电脑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针刺治疗及康复功能训练,其中治疗组加用冲击波进行治疗,对照组加用中频脉冲电治疗,疗程均为2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上肢简化Fugl-Meyer(FMA)及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对患者的运动功能、疼痛及综合功能的变化分别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的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综合功能的改善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疼痛程度的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综合功能的改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优于中频脉冲电治疗,针刺结合冲击波及康复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肩三针配合手三阳经输穴贴敷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肩三针配合手三阳经输穴贴敷治疗;对照组3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肩手部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变化,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肩手部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上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BI评分及FMA评分升高,VAS评分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BI评分、VAS评分及FMA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肩手部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肩三针配合手三阳经输穴贴敷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确切,可更好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缓解肩手部疼痛症状,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风后出现肩手综合征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各57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运用毫针配合穴位注射,电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运用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疗程为30天,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Brunnstrom偏瘫功能评定在治疗前和治疗30天后分别进行综合评定。结果: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runnstrom偏瘫功能评定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电针组为92.98%,对照组为84.2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灸穴位注射联合康复训练三级治疗方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8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穴位注射治疗,2组疗程均为1个月。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水肿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生活能力以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疼痛、水肿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生活能力以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灸穴位注射联合康复训练三级方案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电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7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8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治以通络活血汤,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痊愈率治疗组为85.0%,对照组为65.0%,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可提高痊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药饼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电针结合药饼灸治疗。观察两组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手部水肿分级评分、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与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手部水肿分级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手部水肿分级评分、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药饼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疗效显著,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扶正补土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及对肢体功能、疼痛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扶正补土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肢体功能、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评定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3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及肩手综合症积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降低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指标FMA显著升高(P0.05),疼痛评定指数(PRI)、疼痛强度(PPI)及视觉模拟评分(VAS)水平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上升或下降幅度更大(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扶正补土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能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缓解患者疼痛及水肿等临床症状,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