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防止脑卒中、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60多年来,CEA手术方式不断成熟,但其围术期麻醉管理仍存在着众多值得探讨的热点。CEA围术期风险性极高,因此恰当的围术期麻醉管理是保证围术期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对CEA围术期麻醉管理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工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麻醉方法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预防脑中风的外科治疗方法,它的围术期风险性较高。本文就CEA近年有关麻醉技术,脑监测和围术期并发症诊治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背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手段。 为及时发现并逆转脑缺血,临床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优化术中监测、管理,但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卒中率仍高达5%。如何预防和降低术后并发症,是麻醉管理面临难题之一。 目的 为CEA术中麻醉监测和管理提供参考。 内容 主要介绍CEA术中常用监测方法的特点及研究进展。 趋向 探索不同监测技术在CEA中的应用价值,提高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背景 脑卒中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5%~2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归因于颈动脉狭窄或闭塞,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血管腔内球囊成形及支架植入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对预防缺血事件发生有效,但围手术期卒中、死亡等并发症对围术期管理提出挑战. 目的 对颈动脉狭窄手术及介入治疗围术期管理进行综述. 内容 重点阐述CEA和CAS围术期危险因素控制、术前评估、麻醉方法与管理、术中神经功能监测和脑保护. 趋向 积极谨慎的围术期管理是保证颈动脉狭窄患者围术期脑氧供需平衡、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可以有效改善脑血流供应,预防缺血性脑卒中~([1])。但是作为一种有创治疗方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本身存在一定的围术期死亡、缺血性卒中和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风险,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使围术期安全性受到威胁,也影响手术对脑缺血事件的预防效果。脑卒中是CEA围术期的重要并发症。各临床  相似文献   

6.
正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目前治疗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常用外科方法~([1])。患者能否从CEA手术中获益,取决于围术期神经系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术后神经系统不良事件包括血栓栓塞和脑高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CHS)~([2])。围术期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操作引起的斑块脱落、术中颈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预防和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但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出现的血液动力学紊乱是造成围术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单纯局部麻醉较全麻可能获得更稳定的围术期血液动力学,但并非所有病人都适合局麻。本研究拟在全麻的基础上复合颈丛阻滞,观察围术期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术后30 d内并发症数据并探讨其管理策略.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11月632例行CEA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组,分为发生组(n=62)和未发生组(n=570).统计并比较围手术期并发生症(主要和次要)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9.
全麻和颈丛阻滞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全麻和颈丛阻滞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围术期血液动力学变化和并发症情况.方法64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分别在全麻和颈丛阻滞下完成,每组32例.记录并计算两组围术期血液动力学参数的波动性,分流管使用率、心脑并发症,询问患者的满意程度和选择倾向.结果CEA全麻围术期的血液动力学波动性明显大于颈丛阻滞(P<0.01),高血压和低血压的发生率也高于颈丛阻滞(P<0.05);全麻分流管的使用率高于颈丛阻滞(P<0.05),围术期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也高于颈丛阻滞(P<0.05),两组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显著差异.患者对两种麻醉方法的满意程度无显著差异,倾向于选择已使用过的麻醉方法.结论全身麻醉和颈丛阻滞都可安全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丛阻滞有利于维护围术期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减少分流管的使用和心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转流管和补片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多中心的前瞻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研究已经表明,对于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硬化性狭窄(动脉内径缩窄>70%)的病人,CEA是预防脑缺血症状发生的最佳手段。然而手术本身尚伴随着一些临床问题,如2%~6%的围手术期死亡或中风发生率,6%~36%的术后动脉再狭窄率等。为  相似文献   

11.
<正>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terectomy,CEA)的作用是改善脑血流的供应,预防并治疗颈动脉颅外段严重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1]。但术中、术后脑卒中仍是围术期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2%~10%,并且CEA相关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是脑栓塞、脑血栓形成和大脑低灌注[2,3]。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型术(CA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近中期效果及围术期并发症。方法根据入组标准将颈动脉重度狭窄病例随机入组(CEA组71例,CAS组108例),比较两组围术期卒中、死亡、心梗及并发症发生率,门诊随访记录卒中、死亡、心梗及再狭窄率,比较两组临床结局。结果两组手术技术成功率100%,CEA组30天总卒中发生率显著低于CAS组(2.82%vs 12.04%,P=0.029),两组大卒中、小卒中各自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0天死亡、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死亡仅出现在CAS组。CEA和CAS组高灌注综合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27%vs 13.89%,P=0.61);CEA组术后高血压发生率高(8.45%vs 2.78%,P=0.04),CAS组低血压发生率高(1.41%vs 10.19%,P=0.046)。两组切口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3%vs 9.26%,P=0.38)。平均随访24.7月,两组总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同侧卒中、死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AS组总卒中/死亡率高于CEA组(13.55%vs4.22%,P=0.045)。CAS组再狭窄(50%)发生率明显高于CEA组(13.46%vs 4.22%,P=0.043),再狭窄多引起非致残性卒中复发。结论 CEA和CAS均可有效预防卒中,CAS有更高的围术期卒中/死亡发生率,CEA具有更低的再狭窄率,术后再狭窄往往导致术后非致残性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13.
<正>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脑卒中的一个有效手段。自1953年世界第一例CEA诞生以来,已有60多年的历史,其手术方式日趋成熟,围绕CEA围术期麻醉管理出现了很多热点,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七个热点提出个人思考,供商榷。  相似文献   

14.
三种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静脉全身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和两者结合应用等 3种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的麻醉管理对循环、呼吸及围手术期清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LC 6 0例分为 3组。静脉全麻组(GA组 ) ,连续硬膜外麻醉组 (CEA组 )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 (GA +CEA) ,于麻醉前、麻醉后、气腹后5min、术毕纪录MAP、HR、Peek、PetCO2 、SpO2 、SEF ,以及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 (PONV)发生例数及术后 8h内的平均VAS评分、GA组和GA/CEA组异丙酚的平均用量。结果 :CEA组麻醉后MAP下降明显 ,GA和CEA组CO2 人工气腹后Peek、HR、MAP、PetCO2 明显增加 (p <0 0 5 ) ,CEA组SpO2 下降。术中GA/CEA组SEF大于GA组、且围手术期清醒质量较好。结论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中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循环和呼吸干扰小 ,清醒质量高且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围手术期脑部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09年6月间接受外科治疗的13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围手术期脑部并发症的原因及其处理方式.结果 本组13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男97例,女36例;年龄62~78岁,平均(67±8)岁.其中94例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39例接受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围手术期16例出现脑部并发症,其中3例发病次数在2次以上;术前5例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及一过性脑供血不足等并发症;CEA术中5例、CAS术中4例出现TIA发作和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CHPS)等并发症;术后8例患者出现TIA发作、脑过度灌注综合征、脑梗死及脑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有效控制围手术期脑部并发症的发生是外科治疗颈动脉狭窄成败的关健,脑部并发症的防治应贯穿整个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术前血清降钙素(Ctn)及癌胚抗原(CEA)水平与甲状腺髓样癌(MTC)病人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探讨术后血清Ctn及CEA水平的变化以及其对MTC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甲状腺外科手术治疗的92例甲状腺髓样癌病人的血清Ctn、CEA水平及临床病理特征信息和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围手术期及术后血清Ctn和CEA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结果 术前血清Ctn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癌灶、N分期较高、肿瘤直径较大病人的术前Ctn水平更高(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N分期与术前Ctn水平呈正相关。应用ROC曲线分析预测N1b转移的最佳血清Ctn水平切点值为167 ng/L,曲线下面积为0.842,灵敏度85.3%,特异度77.6%。术前血清CEA的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4 cm时,术前CEA水平值更高。根据血清Ctn变化情况,将术后随访病人分为缓解组、稳定组和进展组。绘制3组病人的无病生存情况(DFS)的K-M曲线,结果显示不同Ctn水平变化情况与DFS显著相关,进展组病人的DFS较差。Ctn水平进展组病人的原发灶肿瘤直径更大(P=0.012)或N分期更高(P<0.01)。大部分进展组病人在术后12~36个月出现明显的血清Ctn水平倍增,但CEA水平并无明显变化。结论 术前血清Ctn水平对MTC病人的瘤负荷和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术后血清Ctn水平变化可较好地反映MTC病人的病情进展情况,而围手术期CEA水平的变化没有Ctn水平敏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术前血清降钙素(Ctn)及癌胚抗原(CEA)水平与甲状腺髓样癌(MTC)病人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探讨术后血清Ctn及CEA水平的变化以及其对MTC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甲状腺外科手术治疗的92例甲状腺髓样癌病人的血清Ctn、CEA水平及临床病理特征信息和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围手术期及术后血清Ctn和CEA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结果 术前血清Ctn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癌灶、N分期较高、肿瘤直径较大病人的术前Ctn水平更高(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N分期与术前Ctn水平呈正相关。应用ROC曲线分析预测N1b转移的最佳血清Ctn水平切点值为167 ng/L,曲线下面积为0.842,灵敏度85.3%,特异度77.6%。术前血清CEA的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4 cm时,术前CEA水平值更高。根据血清Ctn变化情况,将术后随访病人分为缓解组、稳定组和进展组。绘制3组病人的无病生存情况(DFS)的K-M曲线,结果显示不同Ctn水平变化情况与DFS显著相关,进展组病人的DFS较差。Ctn水平进展组病人的原发灶肿瘤直径更大(P=0.012)或N分期更高(P<0.01)。大部分进展组病人在术后12~36个月出现明显的血清Ctn水平倍增,但CEA水平并无明显变化。结论 术前血清Ctn水平对MTC病人的瘤负荷和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术后血清Ctn水平变化可较好地反映MTC病人的病情进展情况,而围手术期CEA水平的变化没有Ctn水平敏感。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预防有症状或者无症状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的一项有效治疗手段,但是术中阻断颈动脉缺血期可能会引起围手术期脑卒中的发生,应用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可以及时发现术中脑缺血,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可以通过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 2)的变化从而反映颅内灌注,判断缺血的发生,由于其操作简单、无创,可以进行术中连续监测而广泛应用于CEA。文章结合近年国内外最新研究,分析CEA术中各种神经监测技术的实用性及准确性,围绕CEA术中各种神经监测技术、NIRS与其他监测技术之间的相关性、NIRS在预测术中缺血及术后过度灌注方面发挥的作用展开介绍,多方面探索NIRS在临床中的作用,使其在临床工作中发挥更大的功效。  相似文献   

19.
背景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围术期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严重威胁了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目的为了改善围术期手术患者的预后,降低围术期PE的发生率,现对围术期PE的临床预防作一综述。内容主要针对围术期PE的危险因素,讨论目前国内外临床有效的抗凝及介入性预防措施的争议和进展,以及如何优化实施预防措施使围术期PE的发生率最小化。趋向采用以抗凝药为主,机械和介入为辅的综合预防措施能有效地降低围术期PE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一站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联合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1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一站式”CEA+OPCABG治疗冠心病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常规行冠状动脉及颈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冠心病及颈动脉狭窄。所有患者术中均先行CEA,再同期行OPCABG。结果 共纳入12例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58~69(63.7±3.4)岁。颈动脉狭窄均为单侧重度狭窄,狭窄程度为70%~90%,病变位置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或颈内动脉起始段。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一站式”CEA+OPCABG,术中移植桥血管2~4(2.8±0.6)支,CEA手术时间16~35(25.7±5.6)min。所有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围术期及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无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40个月,随访期间动脉桥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