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骨瓣帽状腱膜下埋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们自1989年起将颅骨瓣埋藏于帽状腱膜下8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本组男女各4例,年龄最大48岁,最小16岁。颅骨缺损部位有颞部、颞枕部、颞顶部、额部等。颅骨瓣直径面积最大者10cm×7cm,最小者5cm×5cm。 2.操作方法:术中将颅骨瓣离体浸泡于  相似文献   

2.
自体颅骨瓣帽状腱膜下埋藏与复位的并发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院1991~1997年采用自体颅骨瓣帽状腱膜下埋藏与复位治疗颅骨缺损153例,其中18例(118%)出现并发症。现就本组并发症发生的原因、防治方法进行讨论。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男118例,女35例。年龄6~62例,平均34岁。缺损原因:外伤性减压术...  相似文献   

3.
自体颅骨瓣帽状腱膜下埋藏与再植3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自1990年以来,采用自体颅骨瓣帽状腱膜下埋藏与再植3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21例,女9例。年龄17~59岁。颅脑损伤27例;其中闭合伤24例,开放伤3例。高血压性脑出血3例。额骨瓣9例、额颞骨瓣14例,颞顶枕骨瓣7例。骨瓣面积4×4~8×7cm~2。骨瓣回植时间为70~100天。手术方法:先选好埋藏颅骨瓣的部位,在切口边缘用弯血管钳钝性分离帽状腱膜下间隙,以能容纳颅骨瓣为限。然后把颅骨瓣埋藏在间隙内。注意使骨瓣的弧度尽量与下面的颅骨弧度一致,以使骨瓣与内外软组  相似文献   

4.
5.
自体带蒂颅骨瓣帽状腱膜下保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自体带蒂颅骨瓣帽状腱膜下保存的优点。方法 将去骨瓣减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病人术后将带蒂骨瓣存放于帽状腱膜下保存;对照组术后将游离骨瓣放下帽状腱膜下或深低温下保存,两组病人取同一切口行手术二次回植。回植前行病理检查,回植后行头颅X线片检查。结果 带蒂颅骨瓣回植前病理检查骨细胞成活率高,术后头颅X线片随访颅骨成活,愈合良好。结论 帽状腱膜下带蒂自体颅骨瓣保存回植优于其它保存方法。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4个月。因左颞顶部头皮包块逐渐增大、变硬4个月入院。出生时被发现左颞顶部“核桃”大小包块,质软。随后包块渐增大,2个月时呈“鸭蛋”大小。外院诊断为“左颞顶部帽状腱膜下血肿”,行包块穿刺抽吸同时注射“硬化剂”治  相似文献   

7.
自体颅骨帽状腱膜下保存及回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院自 2 0 0 0年以来对颅内压增高需去骨瓣减压患者采用自体颅骨带蒂转移至帽状腱膜下保存 ,待颅高压消退后再将保存颅骨回植于原骨窗 ,达到颅骨成型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本组 3 0例 ,男 1 9例 ,女 1 1例。年龄在 1 9~ 71岁。颅脑损伤 2 3例 ,自发性脑内血肿 5例 ,高血压脑出血 2例 ;去骨瓣左额颞 1 0例 ,右额颞 8例 ,左颞顶 5例 ,右颞顶 5例 ,左颞顶枕 2例。颅骨瓣面积 4cm× 5cm~ 7cm× 8cm ,骨瓣回植时间 3 0~ 95d。2.手术方法 :在开颅去骨瓣减压术中 ,选择适合埋藏颅骨的帽状腱膜下间隙 ,用锐性分离…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12岁,1米高处坠落后头部着地致头部肿胀6d入院。伤后右侧顶部出现一包块;头颅CT:颅内未见异常,未见明显骨折。伤后4d头部肿胀(前额部明显),可触及波动感。  相似文献   

9.
带蒂帽状腱膜、骨膜修补外伤性脑脊液鼻漏23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3月-2002年8月对我院23例外伤性脑脊液鼻漏患采用带蒂帽状腱膜、骨膜修补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肿瘤翼点入路切除术后行帽状腱膜下引流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翼点入路切除术治疗的165例颅内肿瘤的临床资料。86例术后留置帽状腱膜下引流(引流组),79例未引流(非引流组)。结果 引流组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19例(22.1%),术区相关感染13例(15.1%),术后住院时间(11.0±5.0)d。非引流组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11例(13.9%),术区相关感染10例(12.7%),术后住院时间(10.5±4.5)d。两组术后硬膜下血肿和术区域相关感染发生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颅内肿瘤翼点入路切除术后行帽状腱膜下引流不能减少术后硬膜外血肿、术区域相关感染、术后住院时间。颅内肿瘤翼点入路切除术后不行帽状腱膜下引流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采用脑室—健膜下分流,为173例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高压、脑室扩大病人作了180次手术,效果满意。本法可使脑室内液体进到腱膜下,在未确定外科处理方案以前用以暂时性降低颅内压。方法:在顶后部按常规钻孔,穿刺侧脑室,脑脊液外流畅通后,将分流管插入之,并用缝线固定在钻孔旁的骨膜上。于帽状腱膜下,向侧方和下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带蒂帽状腱膜下层骨膜瓣在前颅底缺损修复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额发际内冠状切开头皮和帽状腱膜,紧贴帽状腱膜深面锐性分离,按缺损分型和范围设计瓣膜大小,将帽状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层和颅骨外膜合为一层从颅骨表面剥离,制成带蒂帽状腱膜下层骨膜瓣,用于修补15例外伤及26例肿瘤术后前颅底缺损患者.结果 本组患者缺损面积2.0 cm × 1.5 cm~6.5 cm ×4.0 cm,其中6例缺损>4.0 cm×3.0 cm患者使用钛网板修复颅底骨缺损.所有外伤患者术后与颅底缺损有关的症状消失,两组均无颅内感染、搏动性突眼、额纹消失、上睑肌无力及额部头皮麻木和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两组各有1例发生脑脊液鼻漏,均经腰椎穿刺置管引流7 d内消失.结论 带蒂帽状腱膜下层骨膜瓣制备简单,对外伤或肿瘤术后2.0 cm×1.5 cm~4.0 cm×3.0 cm的前颅底缺损修补效果良好,是一种修补可靠、取材方便的前颅底缺损修补材料.  相似文献   

13.
自发性帽状腱膜下血肿罕有报导.本文报导一例手术证实为骨膜帽状腱膜静脉畸形所致的自发性帽状腱膜下血肿.患儿,男,13岁,病前无外伤及发热,入院5天前发现右头皮肿胀并在其后逐渐增大,伴轻压痛,肿胀处软,肤色正常,未听到血管杂音,病变大小不随头位变更.余检查无异常.血球比积37%,其它血液学检查正常,颅片仅见右侧软组织肿胀,未见交通孔道.肿胀处穿刺,抽出60毫升陈旧血液后,局部变平.3天后又复发,第6天再次入院,此可凹性肿胀已累及两侧前头部,眼睑和右半侧头顶部.右后颈部淋巴结可触及,不痛,CT检查除  相似文献   

14.
我科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抽吸联合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大范围帽状腱膜下血肿,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穿刺抽吸联合绷带加压包扎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42岁女性,因头枕部着地伤后昏迷2小时伴大小便失禁入院,检查:GCS 5分,瞳孔右6mm、左3mm光反射迟钝,颈软,心肺无异,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可吸收生物缝合线在神经外科帽状腱膜缝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5例施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分为两组,观察可吸收生物缝线和普通丝线对切口愈合的影响。结果可吸收生物缝线组患者切口愈合率高于,而切口瘢痕宽度低于普通丝线缝合组;随访3~6个月,可吸收缝线组未见有线节反应和瘢痕增生;而普通丝线组发生1例切口感染,5例线节排异反应,3例轻度瘢痕增生。结论神经外科帽状腱膜缝合中采用可吸收生物缝线连续缝合,对促进切口愈合、减少切口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头皮下埋藏自体骨瓣早期颅骨成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26例头皮下埋藏自体骨瓣牵引复位早期颅骨成形术。开颅时形成游离骨瓣和骨折骨瓣整复后埋藏于骨窗旁头皮下。术后2周内行骨瓣复位。复位后3~6个月X线随访,骨瓣复位良好。该法操作简中,创伤小,并发症少。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本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11~78岁,平均31.5岁。脑外伤23例,其中硬膜外血肿15例,硬膜下血肿6例,严重脑挫裂2例(1例为双额叶脑挫裂伤)。高血压脑出血2例,1例为左基底节区出血,1例为左枕叶出血。肿  相似文献   

18.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血肿,起病隐袭,好发于老年人。传统的手术方式是钻孔冲洗引流,但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复发。本科在此基础上将术式略加改进。自2005年8月~2008年10月对收治的32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钻孔冲洗+帽状腱膜下引流的方法治疗,并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帽状腱膜下血肿(SGH)合并血友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早期识别该病提供帮助,减少临床对血友病的漏诊及其带来的不良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2例SGH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合并血友病分为合并组(n=7)和未合并组(n=15),对比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 合并组患儿中,血友病轻型3例,中间型2例,重型2例。合并组跌伤/摔伤后头部包块6例(6/7,85.7%),未合并组车祸伤/跌伤/高坠伤后发现头部包块8例(8/15,53.3%)。未合并组中位年龄7.0岁(最大15.0岁,最小1.3 d),合并组中位年龄0.9岁(最大5.0年,最小2.8 d),P=0.005;未合并组中位病程时间2.0 d(最长15.0 d,最短0.2 d),合并组中位病程时间7.0 d(最长5.0年,最短0.5 d),P=0.032;未合并组中位血红蛋白107 g/L(最高145 g/L,最低82 g/L),合并组中位血红蛋白69 g/L(最高92 g/L,最低58 g/L),P=0.001;未合并组入院中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1.8 s...  相似文献   

20.
改良法治疗婴幼儿巨大型帽状腱膜下血肿45例体会(摘要)车万民,古金海婴幼儿的外伤性帽状腱膜下血肿非常常见。因其多不伴有颅内损伤,故往往被临床医生所忽视。传统的治疗方法因为患儿不配合而使疗效不佳或很难在短期内治愈。作者近年来对传统的方法加以改进,治疗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