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鼻饲管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鼻饲管的制作取无菌头皮针管一根 ,用剪刀将塑料管与针头连接处剪掉即成 ,平均长度约22~24cm。2插管长度我们曾对1~28天的60例正常新生儿 (男、女各30例 )进行测量。新生儿取仰卧位 ,用塑料卷尺测量其发际到剑突的长度 ,测量结果 :男婴为14~20cm ,女婴为15~19cm。因此我们在为1~28天的患儿插管时采用15~18cm作为恒定长度。在40例中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3插管方法新生儿取仰卧位 ,清洁鼻孔 ,术者右手持胃管沿患儿鼻中隔侧向前平行插入1cm ,然后将胃管抬高75°再插入鼻前庭孔使其顶端改为…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对危重、昏迷病人采取鼻饲法,对维持病人营养、延长生命、配合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鼻饲法是临床护理中一项经常应用的操作方法,现根据我科多年来常遇到的一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1 插入鼻饲管时会碰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1.1 鼻饲管插入过程中遇到阻力的原因有以下几种:a 者精神过度紧张或躁动不安,与操作者不配合。b 鼻部有疾患或畸形,如鼻甲肥大,鼻中隔弯曲,鼻息肉等。c 鼻饲管刺激鼻咽部粘膜引起恶心、喷嚏、咳嗽、呕吐等  相似文献   

3.
老年痴呆患者常因反应迟钝,意识不清或吞咽困难不能进食,造成营养缺乏,故给予鼻饲管进行鼻饲饮食,是保证患者营养均衡的关键,同时可以通过鼻饲管给予药物摄入,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所以鼻饲管固定的妥善否是保证患者营养的关键。常规鼻饲管固定法应用于老年痴呆患者时,因患者不能配合,加之医用胶布黏附刺激和部分患者过敏反应[1],以  相似文献   

4.
棉线鼻饲管固定方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选择一种临床实用的鼻饲管固定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实验组30例采用棉线固定方法,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胶布固定方法。结果:两组胃管滑出率相比,实验组的滑出率小于对照组的滑出率,两者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舒适度相比,实验组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棉线固定胃管鼻饲的方法更为安全、可靠、便捷、舒适。  相似文献   

5.
长期卧床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为满足其营养需求,需给予鼻饲饮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这些患者喉头水肿明显,留置鼻饲管难度相对要大,很容易使鼻饲管盘在口腔或折在口咽部。反复插管既增加病人痛苦,又容易使病人咽喉部黏膜受损。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找到一种简易方法来提高一次性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发生鼻饲管肺炎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预防方法。方法对我院住院的留置鼻饲管的脑卒中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患者在置管期间发生返流、呛咳、误吸、吸入性肺炎的情况。结果脑卒中患者发生鼻饲管肺炎,均有不同程度的返流、呛咳及误吸。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咯痰和发热。胸部X线检查表现为吸入部位的浸润影。鼻饲管肺炎患者与未发生鼻饲管肺炎的患者在年龄、置管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吞咽障碍、并发症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未发生鼻饲管肺炎相应的并发症少。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居多,占72.7%。以铜绿假单孢菌最常见,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结论胃管鼻饲虽能解决进食问题,但患者仍会出现吸入性肺炎、胃食管返流、营养不良等并发症。要预防鼻饲管肺炎,除注意鼻饲管的护理外,还应加强口腔护理;治疗吞咽障碍及进行早期康复。如果4周后仍不能拔除鼻饲管,恢复不了正常的吞咽功能,就需胃造瘘术。  相似文献   

7.
8.
临床工作中,神经内科经常有需要长期留置鼻饲管者,多见于脑卒中患者伴吞咽功能障碍者(多由于功能性吞咽障碍)和老年痴呆患者。有临床研究表明,延迟的营养支持将导致重症患者迅速出现营养不良,并难以为后期的营养治疗所纠正[1]。脑卒中患者早期鼻饲供给营养,对于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非常有益。我们用一次性鼻氧管改成鼻饲管固定管固  相似文献   

9.
滴入鼻饲流质法和注入鼻饲流质法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滴入和注入2种鼻饲流质的临床对比,寻找出比较理想的鼻饲方法。方法 对60例留置胃管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滴入法)和对照组(注入法)各30例,对鼻饲流质前后HR、R的参数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实验组鼻饲流质前后HR、R没有明显改变,而对照组可引起心率加快和呼吸急促,差异显著。结论 滴入鼻饲流质法是安全、可行的鼻饲流质方法,无不良反应发生,因此临床上多提倡使用。  相似文献   

10.
鼻饲在护理中是一项经常应用的操作 ,现根据临床常遇到的一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1 鼻饲管插入受阻原因与解决的方法1.1 鼻饲管插入过程中受阻原因 患者精神过度紧张或躁动不安与操作者不配合 ;鼻部有疾患或畸形 ,如鼻甲肥大 ,鼻息肉 ,鼻中隔弯曲 ;鼻饲管刺激鼻咽部黏膜引起恶心、喷嚏、咳嗽、呕吐等反应 ,使插管误入口腔或气管 ;长期留置鼻饲管多次反复操作 ,使鼻咽部发生肿胀。1.2 解决的方法 操作前向患者说明插管目的 ,解除其思想顾虑 ,配合插管 ,如遇躁动不安者 ,必要时则给予镇静剂 ;注意插管深度及姿势 ,一般插入 5 0 cm~ 5 5 c…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患者鼻饲的护理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也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急性期常见昏迷,球麻痹不能自行进食,为保证营养素及药物定时供给,通常在发病后24—72h内插入鼻饲管进行鼻饲,鼻饲已成为脑卒中综合治疗的必要手段。下面将针对脑卒中患者鼻饲时置管的方法、鼻饲液的选择、鼻饲管置管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2002年6月至2003年6月82例脑卒中患者采取2种不同长度鼻饲管鼻饲,并对2种插管长度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是插管长度10cm的患者上腹部不适感消失,解决了护理问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治疗的病人常常影响进食 ,导致营养不良 ,影响机体的免疫与器官功能的修复 ,加强病人的营养支持 ,及时给予鼻饲是非常必要的。现介绍护理此类病人的一些体会。1 鼻饲管的材料与放置方法采用硅胶管 ,选择管的直径为 2~ 5mm,插管前应先吸尽口、鼻腔内分泌物。鼻饲管不易插入时 ,在抽尽气囊内气体前与后 ,清除气道内分泌物 ,待插管成功后马上充盈气囊 ,插管深度为 45~ 65cm。此时从鼻饲管中吸取胃液 ,或经导管快速注入 1 0~ 2 0 ml空气 ,同时上腹部听诊有气过水声 ,以确定鼻饲管的位置 ,最后固定鼻饲管。2 鼻饲管的护理…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医疗护理活动日趋复杂,各种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护理安全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的基础,也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重要环节。插胃管是临床常见的一项护理操作,即将胃管经鼻腔插入胃内。脑血管病患者为保证营养供给,通常在发病24~72h内插入胃管进行鼻饲,但由于鼻饲管护理易产生误吸、管道堵塞、食道损伤等并发症,以及脱管、自行拔管等意外,致使与鼻饲管有关的护理投诉与纠纷时有发生。为确保鼻饲管的护理安全,2008年2月以来,我科开始在鼻饲管应用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神经内科患者由于意识障碍,球麻痹,咽反射迟钝或消失,常采用留置胃管技术给患者进行胃肠营养。笔者所在科自2007~2009年共有留置胃管患者385例。均采用复尔凯(FR14)鼻胃管,插管深度为55~65cm。笔者发现传统固定法弊端较多,不适合临床应用,改良了两种鼻饲管固定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高霞 《哈尔滨医药》2010,30(4):56-56
神经内科患者由于意识障碍、球麻痹、咽反射迟钝或消失,常常采用留置胃管技术给患者进行胃肠营养.我科自2007~2009年共留置胃管385根.均采用复尔凯(FR14)鼻胃管,插管深度为55~65cm,我们采用不同的鼻饲管固定法.发现传统同定法弊端较多,不适合临床应用,改良了两种鼻饲管同定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观察喉癌术后改良鼻饲置管方法的效果。方法 喉癌术后需行鼻饲置管的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采用氯麻滴剂、1%的丁卡因喷雾麻醉后置入,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鼻饲置管方法置入,对两组患者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观察组在置入鼻饲管时:置管舒适度、置管成功率、患者反应程度等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氯麻滴剂、丁卡因喷雾麻醉后置管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增强了患者的舒适度,提高了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临床工作中常因水肿、休克、血管硬化等因素给静脉穿刺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建立血管通路 ,确保能及时准确的给药 ,我们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还减轻了护理工作量。临床工作中对 8例静脉穿刺困难的病人采用了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例 ,男性 5例 ,女性 3例 ,年龄 5 6~ 80岁 ,平均年龄 65岁 ,昏迷病人 6例 ,置管时间最长 60 d,最短时间 2 3d,平均置管时间 43 d。2 穿刺方法和护理2 .1 穿刺前准备2 .1.1 病人准备 :应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穿刺的目的与方法 ,以取得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