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桔梗汤由桔梗和甘草两味药组成,最早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后世名甘桔汤,为治疗咽喉痛的基本方,治疗咽喉痛诸方大多由此方加味而成。药理研究表明桔梗汤的宣肺止咳、利咽解毒、祛痰排脓之功与抗炎、祛痰等作用有关,桔梗汤中的桔梗皂苷和甘草皂苷有显著的抗炎、祛痰功效。  相似文献   

2.
浅谈桔梗药对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庆林 《国医论坛》2005,20(5):49-50
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故名桔梗。”性味苦、辛,平,主归肺经。辛散苦泄,宣开肺气,化痰利气,无论属寒属热皆可应用。根据药理研究,本药主要含五环三萜的多糖甙,其他尚含多聚糖、甾体及其糖甙、脂肪油、脂肪酸等。桔梗的祛痰作用主要是对口腔、咽喉部位粘膜的直接刺激,  相似文献   

3.
郭玉岩  高滔  李春城  魏宇欣  邵爽  孙爽  杨大宇  吕邵娃 《中草药》2022,53(10):3000-3005
目的 探讨甘草-马钱子配伍汤液沉积相态的释放行为,为甘草-马钱子配伍减毒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建立沉积相态释放测定HPLC法,通过体外释放实验,追踪沉积相态在蒸馏水、人工胃液、人工肠液等不同介质中主成分的释放行为,并对其释放结果进行拟合研究分析。结果 甘草酸、马钱子碱以及士的宁在人工肠液中的释放量较大,且马钱子碱>甘草酸>士的宁。马钱子碱和甘草酸均与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最佳,士的宁与Higuchi模型拟合结果最佳。结论 甘草-马钱子沉积相态主要毒效成分呈现出难溶性骨架材料缓释制剂的释放特性,毒(效)成分士的宁可能以沉积共聚体形式存在,在体释放呈缓释行为而减毒;同时,甘草酸的释放对减毒增效起到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曹玉洁  唐于平  沈娟  谭亚杰  康安  段金廒 《中草药》2017,48(21):4552-4559
通过数据挖掘研究甘草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规律。应用计算机编程将中医方剂数据库中含有甘草的26 185首方剂信息读取为便于数据分析的形式,统计与甘草配伍较多的中药,对甘草与这些中药的配比,所治疾病科属,方剂功效及配比与科属、功效间的联系进行挖掘。通过数据挖掘发现甘草常与人参、当归、茯苓、芍药、姜、白术等药配伍应用,各药对配伍时常用比例多为1∶1,多用于内科疾病,常见方剂功效包括清热、止痛、化痰止咳平喘、温里、补虚、止呕、祛风化湿等。甘草的药性及功效是其配伍应用的基础,通过配伍应用起到增效减毒的目的,为甘草功效基础研究提供依据,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桔梗-甘草药对的功效物质基础和配伍机制。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中寻找与这两味中药相关的所有化学成分。选择口服利用度(OB)≥50%,类药性(DL)≥0.18作为化合物分子的筛选条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寻找与候选化合物相关的潜在靶点,进而构建药物靶点相互作用的网络图和靶点疾病相互作用网络图。结果:通过OB,DL条件筛选,得出43个候选活性分子,相应靶点有98个,相关疾病有224种。其度值前三的候选化合物分子分别是柚皮素(48),芒柄花黄素(41),shinpterocarpin(36);度值前三的靶点蛋白为PTGS2(32),PPAR-γ(21),ERS1(18);度值较高的相关疾病依次是非特异性癌症、炎症、痛症、乳癌、阿尔茨海默症等。结论:研究结果初步验证了该药对的基本药理学作用和相关机制,并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作用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不同配伍比例及炮制方法对川楝子-小茴香药对中芦丁、异槲皮素、阿魏酸、槲皮素、异川楝素、山柰酚、川楝素、α-蒎烯、反式茴香脑含量的影响,探讨其配伍使用的最优比例。方法 分析采用HPLC-DAD法,ZORBAX SB C18色谱柱(4.6 mm×250 mm, 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柱温30℃;体积流量1.0 mL/min; DAD检测器。采用SPSS 24.0软件分析数据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9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1),平均加样回收率96.19%~103.13%,RSD 1.86%~2.67%。川楝子-小茴香1∶1、1∶2、2∶1组中9种成分总含量高于川楝子+小茴香(1∶0+0∶1)组(P<0.05),川楝素-小茴香(1∶1)组总含量最高;炮制后,川楝素、异川楝素、α-蒎烯、反式茴香脑含量降低(P<0.05,P<0.01),异槲皮素含量升高(P<0.01),其余成分含量变化不明显。结论 该方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川楝子与小茴香配伍后有利于9种成分总量的溶出,比例为1∶1时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不同配伍比例对麻黄-杏仁药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药对麻黄-杏仁不同比例配伍对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HPLC分别测定麻黄与杏仁不同比例配伍的水煎液中苦杏仁苷、盐酸去甲基麻黄碱(NME)、盐酸去甲基伪麻黄碱(NMP)、盐酸麻黄碱(E)、盐酸伪麻黄碱(PE)、盐酸甲基麻黄碱(ME)的煎出量.结果 不同比例的麻黄-杏仁配伍后对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药对麻黄-杏仁配伍后可以显著增加有效成分苦杏仁苷的含量,与麻黄单煎液相比,苦杏仁的加入则会降低麻黄生物碱的煎出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配伍比例对半夏-厚朴药对中厚朴活性成分溶出的影响。方法:建立半夏-厚朴药对指纹图谱,确定34个共有峰及属于厚朴药材的6个活性成分峰和7个未知成分峰;计算厚朴6个活性成分和7个未知成分的变化情况,分析不同配伍比例对13个指标成分的影响。结果:厚朴单煎液与半夏-厚朴药对合煎液中厚朴化学成分的溶出存在差异:在0∶1~1∶0配伍比例范围内,半夏的加入可使厚朴中绿原酸、厚朴酚及成分15、17、27的累计溶出量增加,可使紫丁香苷、木兰花碱、金丝桃苷、和厚朴酚及成分1、3、12、22的累计溶出量减少;在1∶6~4∶3配伍比例范围内,半夏的用量对木兰花碱的溶出影响属误差范围;半夏的加入可使金丝桃苷在1∶6~6∶1、成分1在2∶5~5∶1、成分12在2∶5~6∶1的配伍比例范围内变化百分率减少且具有显著性;半夏的加入可使绿原酸在2∶5~3.5∶3.5、厚朴酚在1∶6~5∶2、成分27在2∶5~6∶1的配伍比例范围内变化百分率增加且具有显著性。结论:半夏的用量对半夏-厚朴药对中厚朴相关成分的溶出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妍  杨燕云  张振秋  谢剑琳  王美 《中草药》2013,44(3):291-295
目的 通过建立RP-HPLC法测定白芍-甘草药对中12种有效成分,并用此方法探讨有效成分随白芍-甘草配比变化的溶出规律.方法 采用Dikma Technologies-C18色谱柱(20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5%~10%A; 5~10 min,10%~12%A; 10~15min,12%~14%A;15~20min,14%~16%A;20~25 min,16%~18% A; 25~30 min,18%~20% A; 30~40 min,20%~25% A; 40~50 min,25%~40% A; 50~62 min,40%~55%A; 62~72 min,55%~70%A; 72~85 min,70%~55%A; 85~95 min,55%~5%A,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为267 nm(0~13 min)、258 nm(13~17 min)、230 nm(17~27 min)、276 nm (27~32 min)、230 nm (32~42 min)、360 nm (42~46 min)、276 nm (46~50 min)、230 nm (50~53 min)、275 nm (53~55 min)、250 nm (55~95 min),柱温30℃.结果 在所观察的白芍-甘草的9个配伍比例(0:1、0.3:1、0.6:1、1:1、2:1、3:1、4:1、5:1、1:0)中,以1:1、3:1组有效成分溶出量最高,另外0.6:1组也较高.结论 以现代研究方法证实了张仲景《伤寒论》芍甘汤中配伍比例1:1的科学性,也进一步从有效成分上证实了现代临床经典比例3:1配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试论药对的配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宪龄 《河南中医》2002,22(2):64-65
药对配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内容 ,千百年来 ,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早在《内经》中就有制半夏配秫米治失眠 ,乌贼骨配茹 治血枯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一书更是从不同角度对两药配伍进行了论述 ,并将之归纳于“七情和合”中。《神农本草·名例》即言药“有单行者 ,有相须者 ,有相使者 ,有相畏者 ,有相恶者 ,有相反者 ,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 ,合和视之 ;当用相须、相使者良 ,勿用相恶、相反者 ;若有毒宜制 ,可用相畏、相杀者 ,不尔 ,勿合用也。”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药对的内容 ,并有著述传世 ,春秋战国时代有《雷公药对》四卷 ,北齐医家徐…  相似文献   

11.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甘草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涉及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甘草入药的主流基原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初以甘肃、陕西所产为最优,唐宋时期扩展至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产地;明清时期核心产区移至内蒙,近现代以来逐步形成内蒙古、甘肃、宁夏三大主产区。历代甘草的主要炮制方法为炙法,唐代之前未提及辅料,唐代出现蜜作为辅料的相关记载,宋代出现蜜炙法,明清时期蜜炙的相关记载进一步增多,并延续至今,形成"炙甘草"的炮制规范。故建议包含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原方标注为"炙"的,唐代之前可按清炒法进行炮制;唐代及以后处方中标注为"炙"的甘草药材建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炙甘草"的规定进行炮制;标注为"生"或未标注者,当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12.
大黄为我国传统大宗药材之一,药用历史悠久,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对经典名方中所用大黄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及品质评价、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情况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本草所载大黄虽来源较多,但根据历代本草记载结合所附药图来看,均为蓼科大黄属掌叶组植物,具体品种因产地不同而异,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品种为主流。古代大黄多以甘肃与四川为道地,与现代商品生产情况基本一致,尤以有锦纹、味苦、色黄者为质优,其炮制方法历史悠久,各医家因需不同对症选用炮制方法,其中以酒制品最为常见,经历代沿用衍变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酒大黄和熟大黄规格。小承气汤方中“酒洗”之法经历代演变成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酒大黄炮制规格,建议在经典名方开发中采用,其余经典名方可根据具体方义进行炮制。  相似文献   

13.
甘草为我国传统常用大宗中药。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历代本草及医药典籍中甘草的记载,对甘草名称、原植物、产地、性状、质量评价、炮制方法、药性及功效主治进行考证。考证结果发现,甘草别名较多,尤以"国老"著称。其中,霝,大苦之称揭示汉代以前甘草品种混乱,自汉代以后才达到统一。原植物形态描述及图例考证认为,古本草记载甘草均为乌拉尔甘草,不包括《中国药典》记载正品甘草的另外2个种: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产地考证发现甘草核心产区已发生变迁,从以山西为主产区变迁为今天的以西北地区(宁夏、内蒙古、甘肃、新疆)为主要产区。性状特征及质量评价考证结果认为,从古至今甘草均以外皮细紧,紫红色外皮,断面有纹理,质坚实,富粉性为佳。炮制方法考证结果显示,其炮制方法经历了多样化的历史时期,随着应用实践,只有蜜炙法得以传承。药性及功效考证认为,本草中关于其药性的记载稍有不同,其功能主治古今基本一致。本文对历代典籍中记载的甘草进行考证,考证结果认为从古至今,甘草以乌拉尔甘草常用,主产地已发生变迁,蜜炙法是甘草唯一得到传承的炮制方法,其功效主治未发生较大变化,该研究结果为甘草的深入研究、资源开发、保护及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复方桔梗止咳片中远志、甘草的含量测定及质量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复方桔梗止咳片中远志(3,6'-二芥子酰基蔗糖)和甘草(甘草酸)中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了解复方桔梗止咳片的整体质量情况,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方法:采用HPLC,MG C18色谱柱(4. 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 05%磷酸水溶液(18∶82)检测远志(3,6'-二芥子酰基蔗糖),(35∶65)检测甘草(甘草酸),进样量20μL,柱温30℃,流速1. 0 m L·min-1,检测波长320 nm检测远志(3,6'-二芥子酰基蔗糖),250 nm检测甘草(甘草酸)。结果:3,6'-二芥子酰基蔗糖在0. 105 8~2. 643 8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 999 5),甘草酸在0. 077 0~5. 773 0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1. 000 0),3,6'-二芥子酰基蔗糖和甘草酸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 2%和95. 6%,RSD分别为1. 2%和0. 9%;通过对178批样品中远志和甘草成分的含量测定,发现部分生产企业存在不投、少投或用劣质药材(饮片)投料现象,且不同生产企业、同一企业不同批号之间的质量情况差异较大。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灵敏度高,为复方桔梗止咳片的全面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甘草的超高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为其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反相超高液相色谱法,以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1.7μm,2.1 mm×100 mm)为色谱柱,乙腈-0.05%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检测波长分别为237、355 nm,柱温30℃,进样量2μL,记录时间51 min。结果UPLC指纹图谱的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技术要求。共标定甘草UPLC指纹图谱的24个指纹峰,指认其中甘草酸、芹糖基异甘草苷、甘草查尔酮A、异甘草素、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刺甘草查尔酮和光甘草定9个指纹峰。11批甘草样品指纹图谱在波长237 nm处的相似度为0.940~0.988,波长355 nm处的相似度为0.831~0.982。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甘草UPLC指纹图谱可为甘草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甘草药材等级标准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对甘草药材的性状与主要化学成分指标进行分析,探索甘草药材性状与成分指标间的关联性,构建甘草药材的等级评价标准,为甘草药材的品质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将甘草药材外观性状指标与内在指标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合理划分甘草药材等级并构建等级评价标准。结果:一等甘草药材:粗端直径 1. 60 cm,中部围度 3. 76 cm,内芯色度b* 13. 88,外皮色度a* 37. 61,甘草苷质量分数 1. 13%,无虫蛀腐烂和杂质。二等甘草药材:粗端直径为1. 39~1. 60 cm,中部围度为3. 09~3. 76 cm,内芯色度b*为10. 22~13. 88,外皮色度a*为35. 57~37. 61,甘草苷质量分数0. 69%~1. 13%,无虫蛀腐烂和杂质。三等甘草药材:粗端直径为1. 08~1. 39 cm,中部围度2. 41~3. 09 cm,内芯色度b*为5. 16~10. 22,外皮色度a*为29. 19~35. 57,甘草苷质量分数为0. 55%~0. 69%,无虫蛀,无腐烂。等外甘草药材:粗端直径1. 08 cm,中部围度2. 41 cm,内芯色度b*5. 16,外皮色度a*29. 19,甘草苷质量分数0. 55%。结论:该文建立的等级评价标准综合运用了外观、内在等多项指标,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实用性等特点,可用于甘草药材的等级评价。  相似文献   

17.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方书、医籍等资料,结合近现代文献,笔者对经典名方中藁本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考证,为经典名方开发中藁本药材的选择与使用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皆以藁本为正名,但其别名甚多。历代所用藁本的主流基原植物为藁本Ligusticum sinense和辽藁本L. jeholense,此外,尚有细叶藁本、滇芹、鞘山芎(新疆藁本)、水藁本等在不同地区习用。近代以来关于其学名考订的历史较为复杂,许多外国学者曾给出过不同的学名,然多与我国古代所用藁本情况不符,系因外国学者未能采集我国所用藁本药材对应的原植物进行准确鉴定所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系统的原植物调查整理,明确藁本正品基原为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藁本分布于黄河中上游及以南地区,现于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有少量生产。辽藁本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及以北地区,现于辽宁、河北等地有较多栽培;古代藁本的采收期多集中于正月、二月,以根粗大、干燥、气香、质重者为佳,现则多于春季出苗前及秋季叶枯后采集根及根茎,以个大、干燥、色黄、质坚、气香、根须少、残基短者为佳;历代炮制方法以生品为主流,尚有炒制、研末等。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开发所用藁本采用藁本L. sinense或辽藁本L. jeholense的根及根茎,原方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可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18.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古代资料,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细辛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毒性与剂量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为包含该类药材的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宋代之前细辛主流基原为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因历代推崇华阴为道地而得名;自明代以来,产自辽东一带的辽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 Kitag.成为商品主流,被认为品质亦佳并延续至今,华细辛产量则逐渐下降,目前已无商品。宋代之前文献记载细辛无毒,南宋陈承提出细辛有麻痹呼吸的作用,因而规定单用粉末服用时剂量不可超过半钱匕,后在此基础上演变成"细辛不过钱"的说法。经考证认为,细辛单用粉末时需严格控制剂量,入汤剂则剂量限制放宽,但需久煎保证其安全性。结合当代生产实际,建议经典名方中细辛药材选用辽细辛A.heterotropoides var.mandshuricum为基原,加工与炮制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相关规定,其剂型与剂量当遵循原著。  相似文献   

19.
基于GC-MS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四逆汤和缺甘草四逆汤干预后大鼠血浆中的内源性代谢物变化,研究四逆汤中甘草对附子的减毒作用。18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四逆汤组和缺甘草四逆汤组。四逆汤组和缺甘草四逆汤组分别灌胃药液(生药质量浓度为0.8 g·m L~(-1)),剂量为0.02 m L·g~(-1),每日1次,连续7 d;正常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末次给药0.5 h,收集血浆样本,应用GC-MS检测。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得到14个潜在代谢标志物(指认13个),并对其相对含量及代谢途径进行分析。与缺甘草方组相比,四逆汤组对7个代谢标志物进行了回调。通过对这些代谢标志物的生理功能分析,推测四逆汤中甘草可以通过调节方中附子对糖酵解、脂质代谢、三羧酸循环和部分氨基酸等生物代谢途径的影响减低附子之毒性。  相似文献   

20.
刘星雨  吴娜  张娇  吴瑶  罗盼  王伟男  魏渊 《中成药》2014,(12):2451-2457
目的研究生、炙甘草对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调节作用和对雷公藤内酯醇解毒效果。方法分别使用生、炙甘草水提液灌胃C57BL/6小鼠达15 d,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肝微粒体中CYP3As和CYPOR的水平。同样水提液灌胃C57BL/6小鼠达10 d,观察小鼠脏器指数、血液组织生化指标和病理切片对雷公藤内酯醇的解毒效果。结果与雷公藤内酯醇组相比,Western blot凝胶扫描半定量分析表明生甘草(P<0.01)和炙甘草组(P<0.05)均可明显诱导小鼠肝脏CYP3As。血清和组织生化指标,脏器指数和病理切片显示生、炙甘草均可降低雷公藤内酯醇毒性,显著缓解雷公藤内酯醇导致的睾丸萎缩(P<0.01),降低雷公藤内酯醇组小鼠肝、肾和睾丸病变程度均有病理变化。结论生甘草对CYP3As诱导和对雷公藤内酯醇的解毒作用比炙甘草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