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他剖文学、自剖文学与民族自剖文学分别从内倾、外向与寓言角度构建了“五四”主流文学的形态群落。他剖文学关注国民性的改造 ,具有鲜明的启蒙主义色彩。对于国民生存状态的焦虑主要体现为“哀”与“责”的情感定位 ,中国封建文化为其制度发展出一套非常严密的精神控制体系 ,并且不断得以强化 ,以致成为社会生活中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这多少让他剖文学的作家体味到某种无奈与苦涩。而“奴隶”与“奴才”的人物类别则是此类文学的特有景观 ,体现出中国文化潜在的精神 ;他者视角的文学叙事特点 ,表征了作家的离与非离的游子状态。由于他剖文学作家对于中国社会的总体认识的先在性 ,这类文学作品在主题的表现等方面就带有一种预设性 ,或主题先行性。这虽是历史要求与作家使命使然 ,但也常常为唯美的文学批评家所诟病。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学的历史理性贯穿于历史与文学选择的运作之中 ,主要体现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确立之上。而“五四”新文学的基本形态“自剖文学”、“他剖文学”与“民族自剖文学”则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指向文化自救与民族自救的历史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的动荡多变 ,给中国知识分子带来了无法趋避的悲剧命运与痛苦思索。余光中作为诗人、作家和学者 ,他的不平常的深厚阅历及其杰出的艺术才华 ,决定了他必然要感应时代思潮 ,以深沉的历史感为有着切肤之痛的中国知识分子写影造像。在余氏作品中 ,渗透着文化中国的苦恋者、对故国乡土与精神家园的双重追寻者、“五四”感时忧国文学传统的继承者的多重精神向度。余光中出于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 ,以自己的创作实绩 ,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的忧患意识和“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爱国主义传统 ,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得到一次灿烂的升华。余光中作品中的乡国情最能“体现既定的公认的价值” ,因而也就自然进入了“中国文学永恒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在英语语言中,人们可以说:“Let me have a try!”,却不可以说:“Let me lake a try!”;可以说:“He took a look at her photo.”却不可以说:“He took a listen to the radio.”有的语言学家认为这类结构是英语语言中的奇特现象;而另有一些学者又将其归属于习惯用法然而.经对大量的英语语言事实进行观察和研究后,文章认为这类结构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分析了这类结构的内部机制,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类结构的有关特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与马华现代文学的关系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论题,从中国“五四”新文学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和接受到当下马华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包括中国大陆文学和作为中国大陆文学支流的台港文学)的吸收与借鉴,都是值得认真梳理和研究的。从“五四”新文学对马来亚的影响、马华文学的艰难求存与当下马华文坛新变三个角度考察,从近一个世纪的马华与中国现代文学交流的过程,可以寻找出两地文学的文化交流模式.勾勒出马华文学在中国性与本土性之间互为勾联与纠葛的文学脉络和精神图景.  相似文献   

6.
这种形态的文学其最为显著的标志是内倾化即自剖,暴露作家的思想观念,心灵情绪直到作家的私生活,包括作家的性心理与性行为等在一般社会眼中视为卑微的东西。作家们弘扬个人的心灵欲望,宣泄“食与色”的双重焦虑与痛苦,其思想内涵无疑带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其批判的向度指向内外两个方面,既有对自我心灵严酷的审视,又有对于社会与国家的无情拷问。  相似文献   

7.
丁玲在陕北完成了从“五四”的女儿到革命的女儿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质是丁玲习性中的“人的文学”诸要素与其革命体验之间重新协商、化合。1939-1942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试图建构一个相对独立的相对文学/文化场域,这是丁玲习性重塑的最重要的外因。丁玲在文学场域中的占位及其习性构造的复合性则是其重要的内因。从最初的《保安行》《北上》到《一颗没有出膛的枪弹》《东村事件》,再到《夜》《在医院中时》《我在霞村的时候》《“三八节”有感》,这些作品显示着丁玲习性重塑的轨迹。在这一习性重塑中,丁玲的性别自觉与其革命信仰之间的化合使丁玲成为革命的女儿:在革命信仰基础上表达着性别自觉的女性。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后文学,不同于后新时期文学,不是新时期文学的不同阶段,而是一个新的文学时期,它诞生于新时期文学的终结之处.当社会文化语境由政治文化向商业文化转型时,文学必然有所反映.中国新文学自"五四"到新时期虽经多次转型,可作家的使命意识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却始终未变,新时期后文学却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发生了变化.作家使命意识的缺乏,无害文学的提出与合法化,文学意识形态性的商业化运作以及作家主体地位的失落构成了新时期后文学重要的美学前提.这种意识形态市场化的最具意义特征的是在文学艺术领域实施"五个一工程".由意识形态部门出巨资悬奖符合要求与规范的作品,而对于一般作品的最低限定是它的"无害化".让其在市场中爬摸滚打,脱颖而出也好,自生自灭也好,让消费者决定其"生存,还是毁灭".新时期后文学正是存在于这样一种文化语境中,并以其商业性、民间性、无害性、多元性和非意识形态强制性为特点而确立与新时期文学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论语派”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一个重要散文流派,以《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为主要阵地.提倡“幽默”、“闲适”、“独抒性灵”的小品文。丰子恺是“论语派”刊物的重要作者之一,“论语派”也相当器重他。但他同“论语派”究竟是什么关系,却尚未有人作深入研究。从“论语派”刊物向丰子恺拉稿与丰子恺的供稿淆况的对比,“论语派”刊物的办刊宗旨与丰子恺随笔、漫画的思想内容的对比,以及丰子恺作品与“论语派”代表人物作品的对比等方面,足以说明丰子恺不能算“论语派”中人物,他同“论语派”貌合神离。  相似文献   

10.
静坐功是根据《黄帝内经》中“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的思想而发展的。尤其是近代很多名人都是静坐功的实践者,并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经验。 被美国学者艾恺称为“中国最后的儒家”的梁漱溟先生寿高95岁。他自箴云:“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而静坐功则是使情淡气和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邵雍的《伊川击壤集》清晰地记载了他的人生轨迹 ,从中可以看出他人生志趣的变化过程及其心理动因。早年的邵雍曾应礼部贡举 ,走的是读书应试求功名的道路。后因家庭经济条件和自身健康状况的限制以及受富贵在天的宿命论思想的影响 ,邵雍转而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在由“立功”向“立言”的转折过程中 ,邵雍下了一番勘破富贵、铢视轩冕的修养功夫。在北宋的党争氛围中 ,他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复杂和功名富贵伴生的风险 ,对现实政治采取了冷眼旁观、袖手不为的姿态。邵雍崇经术而抑政事 ,大力提高名教事业的地位 ,其实质是要把理学思想体系建立为一种话语权力的知识型构。邵雍的学术旨趣是纳外王于内圣之中 ,其人生最高理想是名教事业 ,所以他虽身处官僚体制之外 ,却有着体制内士大夫垂训百姓的精英意识和导师心态。他在诗歌创作中内化了其学术精神和政治品格 ,实现了学术主体、政治主体与文学主体的内在融合  相似文献   

12.
从上一世纪30年代起,先后有近百位南通籍影视工作者涉足导演、编剧、表演、摄影等领域,构建了颇具特色的艺术群落和影视谱系.其历史跨度之长,涉及领域之广,代表人物之多,引人瞩目.这一中国影视文化中的"南通现象",渊源于南通作为"话剧之乡"的文化积淀,并形成了"关注社会、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特别是赵丹作为一代表演艺术大师的实绩和地位呼唤着"现实主义"和"演员时代"在新世纪中国影视艺术中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辞海》“张謇”条中有这样一句:“张謇在‘五四’运动中反对革命”。这个结论主要依据《张謇全集》的收录的张謇1919年写的五篇文章。经考证,发现其中四篇文章不是写于1919年“五四”运动中,而是分别写于1920年、1924年,而且文章内容与“五四”运动无关。另一篇文章——《敬告全国学生》,是张謇在1919年6月28日,这个巴黎和约签字日,向全国学生扩大读者传递“中国政府已决定不签字”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中国 ,比较全面地深刻批判封建贞操观 ,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从自由和平等的高度对封建贞操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与鞭挞 ,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五四思想界对贞操观的批判 ,是中国近代化思潮的一部分 ,在近代中国不仅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且具有不可抹杀的历史地位 ,但在某些方面也表现出无法掩饰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在刘宋元嘉之后偏畸的士林文化氛围中,江淹的“恨人”心态导源于他早年一直固守的儒家的“立功”理想。细绎江淹“恨人”心态的演化轨迹和情感内涵,可以看到此种心态是对中国古代文人悲情体验的高度概括。由于江淹诗赋的影响,“恨人”心态已经成为常见的古代文人悲情体验的文学意象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从1985年5月——1990年5月,对11例乏特壶腹周围肿瘤病人,实行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无胰瘘发生,无手术死亡。作者根据手术式术,手术技术,术后处理等方面的实践体会,结合文献复习,就如何预防胰瘘发生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今古对比研究,汲取百家之言,浅谈"毒"的含义及解毒之法。方法通过查找文献和归纳总结名医经典理论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重点论述了"毒"的古今含义及解毒之法,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医有关"毒"的理论。结论毒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也是药物的本性;同时使人们在应用时应树立客观辩证的态度,避其害,用其利。  相似文献   

18.
"瘀热"在中医经典论著中并无系统论述,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在前人关于"瘀热"零星阐述的基础上,结合其多年临床经验对"瘀热"病机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周老认为"瘀热"为病,范围宽泛,可见于外感、内伤等诸多疾病中,且多属疑难。在周老"瘀热"理论的指导下,我们通过文献分析结合临床实践,初步论述中医男科学常见疾病—慢性前列腺炎中"瘀热"的病机概念、临床表现、辨治思路、组方用药特点及临床经验,以期更好地丰富"瘀热"病机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9.
“真实”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在一定文化背景中,依据一定文化观念所作出的判断。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从印象派到现代绘画;从西洋画到中国画,对“真实”的理解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画家身上是不一样的。人类的表达方式不仅要受到文化的影响,还要受到本能的支配。不同的经验决定了艺术的表达。如果理性成分占上风,那么它就偏向古典主义;如果感性成分占上风,那么它就偏向表现主义,中国绘画是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建立起自己意象造型的独特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