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唇腭裂患者与安氏Ⅲ类错牙(牙合)患者的颅面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军  沈刚 《上海口腔医学》2004,13(4):268-270
目的比较单侧唇腭裂患者与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在颅面部的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方法样本包括39例12~15岁的单侧完全或不完全唇腭裂患者,均在2~3岁前行唇腭裂修复术;另外选取40例12~15岁前牙反(牙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反(牙合)组患者均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两组之间进行头颅定位侧位片的比较分析.结果唇腭裂患者的上下颌骨的发育均较前牙反(牙合)患者小,同时唇腭裂患者的下颌角较大,下颌平面较陡,相比安氏Ⅲ类组有高角型错(牙合)的趋势;而唇腭裂组患者的上前牙较为直立,下切牙的位置两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唇腭裂组患者的上下颌骨发育较安氏Ⅲ类患者小,下颌角较大,下颌平面向下向后旋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颅面结构的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 11~ 14岁的年轻恒牙列病例 45例 ,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2 4例 ,安氏Ⅱ1错牙合 2 1例 ,在正中咬合位时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比较两者颅面结构的差异。结果 :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SNB、ANB、SNPg、FMA的测量值大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 (P <0 .0 5 ) ,而SNA、PP SN、OP SN、GoGn SN的测量值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类错牙合X线头影测量的主要差异是下颌位置的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两种临床表现截然不同的错(牙合)畸形作一形态学方面的比较研究.方法:用Tweed分析法对60名恒牙初期(30名安氏Ⅱ1类、30名安氏Ⅲ类)患者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安氏Ⅱ1类和Ⅲ类错(牙合)患者其FMA角可以表现为接近而无明显差异,而两者的FMLA角和IMPA角表现为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认为下切牙倾斜度的变化是两者FMIA角和IMPA角显著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颅面结构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11~14岁的年轻恒牙列病例45例,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24例,安氏Ⅱ1错(牙合)21例,在正中咬合位时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比较两者颅面结构的差异.结果: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SNB、ANB、SNPg、FMA的测量值大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P<0.05),而SNA、PP-SN、OP-SN、GoGn-SN的测量值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类错(牙合)X线头影测量的主要差异是下颌位置的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广东佛山地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颅面特征。方法 应用电子计算机X线头影测量系统 ,对5 0例广东佛山地区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颅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广东佛山地区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群体的错牙合机制主要为下颌发育不足 ,其个体的错牙合机制有多种类型。结论 提示在临床矫治时 ,应结合多项头影测量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根据不同的机制设计不同的矫治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儿童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舌骨位置及方向的改变.方法选取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儿童25例及正常(牙合)儿童25例,对其头颅侧位片上舌骨的位置及方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组较正常(牙合)组,在舌骨垂直向测量项目中H-S(V)、H-FH、H-MP显著偏低,在水平向测量项目中H-S(H)显著增加,在反映舌骨长轴的角度测量项目中∠AH-MP显著减小,AR-H-ME显著增加.结论与正常者相比,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舌骨位置更靠前上,舌骨长轴与下颌平面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关系.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T4K矫治器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前牙深覆盖伴前牙拥挤,采用T4K矫治器进行矫治。结果 T4K矫治器可以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矢状关系不调,而且可以改善前牙突度及轴倾度。结论 T4K矫治器可用于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两种临床表现截然不同的错畸形作一形态学方面的比较研究。方法 :用Tweed分析法对 60名恒牙初期 ( 3 0名安氏 Ⅱ1类、3 0名安氏Ⅲ类 )患者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安氏 Ⅱ1类和 Ⅲ 类错患者其FMA角可以表现为接近而无明显差异 ,而两者的FMIA角和IMPA角表现为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 :本研究认为下切牙倾斜度的变化是两者FMIA角和IMPA角显著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Frankel Ⅲ型矫正器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进行功能性矫治的临床应用及矫正器在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初步体会。说明运用功能矫正器对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之前的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进行矫治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接受治疗的13例患者中,反(牙合)解除时间最长者52天,最短者24天。在临床应用中,重点强调了功能性矫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者与安氏I类错牙合患者上颌骨发育的差异。方法:选取单侧完全性唇腭裂(complete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50例、单侧完全性唇裂(complete unilateral cleft lip,UCL)28例,按不同颈椎骨龄分期分为3组,将其与相同发育期的安氏I类患者头影测量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在所有发育期,UCLP的SNA(°)ANB (°)U1-U6(mm)均较安氏I类错牙合者小。CS1-6期结果显示:UCLP的SNA(°)ANB(°)U1-U6均值分别较安氏I类错牙合者小7.07°、4.05°、5.56 mm,SN-PP(°)均值较安氏I类错牙合者大3.98°。UCLP患者ANS-PNS(mm)、U1-PP(mm)等随发育较安氏I类错牙合者逐渐减小的趋势;结论:UCLP患者较安氏I类错牙合上颌位置靠后,上颌矢状向长度不足,腭平面顺时针旋转,上前牙舌倾。UCL患者上颌骨大小及位置与安氏I类错牙合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引起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病因。方法对50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和50例正常牙合人作病因问卷调查,将结果用logistic法分析,提取有效病因。结果共有慢性扁桃体炎、遗传因素、咬上唇3项病因进入方程。结论按贡献大小,长期慢性扁桃体炎、经常咬上唇和遗传因素是导致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替牙期及恒牙期治疗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对牙弓间隙变化的影响。方法 治疗组包括替牙早期治疗的 2 5例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 ,平均治疗时间为六个月。对照组包括恒牙期治疗的 15例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追踪组包括 18例患者 ,为治疗组完成治疗后 ,经过三年追踪的病例。治疗组 ,对照组和追踪组在替牙期及恒牙期拍摄头颅侧位片并取研究模型。对于每个测量项目计算均值和标准差 ,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治疗组治疗的变化。Mann -Whitney检验以比较追踪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的模型分析表明 ,上颌牙弓获得 4.9mm间隙 ,经过三年追踪与对照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替牙早期治疗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可为尖牙及双尖牙萌出提供间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恒牙初期安氏Ⅱ类、Ⅲ类错牙合畸形颅面部硬软组织侧貌特征,探讨不同错牙合畸形的正畸治疗关键。方法 2000—2012年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汉族正畸患者中选取80例错牙合畸形青少年,分为安氏Ⅱ类组40例、安氏Ⅲ类组40例;同期选取自贡市中小学口腔健康普查正常青少年40名为正常对照组。确定常用的7项软组织指标和16项硬组织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安氏Ⅱ类组除7项硬组织测量值外,其余软、硬组织测量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安氏Ⅲ类组则有9项硬组织和5项软组织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不同的错牙合畸形具有各自典型的颅面特征。临床治疗中应有针对性地纠正牙齿和颌骨异常来改善软组织不调,最终取得和谐美观的侧貌。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用Twin-block功能矫正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型错(牙合)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揭示该功能矫正器引起的硬组织变化特点,强调早期阻断矫治的必要性。方法随机选择15例下颌后缩型Ⅱ类错(牙合)患者,年龄8-12岁,平均10.8岁,男8例,女7例,全部病例用Twin-block功能矫正器矫正骨骼的矢状关系,时间6-9个月,矢状关系稳定后即拍摄侧位头影测量进行分析。结果在替牙期侧切牙萌出后即用Twin-biock功能矫正器进行阻断矫治,可以纠正骨骼矢状关系不调,促进下颌骨的发育。上颌骨相对于颅底的矢状关系无显著性变化。SNB、AO-BO及下颌骨长度明显增加,ANB角明显减小,Ⅱ类关系得到明显改善。结论Twin-block矫正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下颌骨的发育,改善了Ⅱ类骨骼关系和(牙合)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广东佛山地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颅面特征。方法 应用电子计算机X线头影测量系统,对50例广东佛山地区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颅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广东佛山地区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群体的错牙合机制主要为下颌发育不足,其个体的错牙合机制有多种类型。结论 提示在临床矫治时,应结合多项头影测量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不同的机制设计不同的矫治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男女安氏Ⅱ类错(牙合)人群颅颌面软硬组织的差异。方法 随机抽取广东省口腔医院就诊的男女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各25例,对其头颅侧位片进行15项软硬组织指标测量分析。结果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人群中,就唇齿关系而言,女性比男性更趋向于开唇露齿,两者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其它软硬组织对比分析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诊断和设计时应注意安氏Ⅱ类错(牙合)人群在上颌唇齿关系上的性别差异,为患者提供正确的矫治方案。  相似文献   

18.
安氏Ⅲ类错He三维x线头影测量颅面结构的结构—微机辅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现有正,侧位x线片和电子计算机辅助的x线头影测量技术重构颅颌骨三维形态,并对42例11-16岁前牙反He的患者进行研究,用t检验,对正常he组与反He组进行比较,分析此类错He长,宽、高方向上的异常。再用直线相关分析,对紫类畸形三维方向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探讨此类畸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9.
采用Delaire分析法探讨安氏Ⅱ类骨性错(牙合)颅面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Delaire分析法对安氏Ⅱ类骨性错骀畸形致病机制进行分析,探讨安氏Ⅱ类骨性错袷畸形的颅面形态特征。方法选择2004~2006年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确诊为安氏Ⅱ类骨性错[牙合]患者155例,按照MP/SN和MP/FH值,分成均角组、低角组,高角组,采用改良Delaire分析法分析,获得的数据采用SAS8.2统计软件进行两样本均数差别t-检验分析。结果三组Ⅱ类骨性错[牙合]畸形在颅、颌、面结构比例上有显著性差异,具有不同的颅面部平衡特征。结论Delaire头影分析法直观地显示了颅底结构、颅底曲度与上颌旋转生长、关节窝及髁突、下颌骨位置改变的相关关系,对上、下颌骨位置与颅颈结合的定量描述,可揭示Ⅱ类骨性错[牙合]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安氏Ⅱ^1错[牙合]的颅颌结构特征。方法:53例恒牙初期安氏Ⅱ^1错[牙合]病例。测量8项X线头影测量线距指标,运用逐步回归法做因素分析。结果:男性安氏Ⅱ^1错[牙合]有效下颌长度减小、上切牙突距增加、上颌突度减小、有效上颌长度增加是导致安氏Ⅱ^1错[牙合]领面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女性安氏Ⅱ^1错[牙合]上下颌长度差减小及下面高增加是导致安氏Ⅱ^1错[牙合]颌面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结论;安氏Ⅱ^1错[牙合]不同性别表现出不同的颅颌结构改变特征,下颌骨长度减小,上颌位置后缩,上切牙唇倾度增加,上颌骨长度增加是男性安氏Ⅱ^1错[牙合]颅颌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上下颌骨长度差减小及下颌顺时针旋转是女性安氏Ⅱ^1错[牙合]颅颌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