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乙华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0,17(1):1-3,20
使用狂犬病疫苗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但世界上每年仍有大量死于狂犬病的病人,所以狂犬病疫苗仍是目前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狂犬病疫苗的发展历史,疫苗使用方法的改进,影响疫苗效果的因素以及新的狂犬病疫苗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狂犬病毒分子生物学和各类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朱家鸿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2,8(5):44-46
<正>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世界性人兽共患性疾病。我国发病率高,一旦发病,100%死亡。目前控制该病只有依赖疫苗。由于该病潜伏期长,疫苗既可用于预防,亦可用于被带狂犬病毒的动物(中国以犬为主)咬伤后的防制发病。 一、狂犬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一)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基因:狂犬病毒(RabiesVirus,RV)属弹状病毒科(Rbaldo Viridae),LyssaVirus 属。病毒形态似子弹,长约 180nm,直径为75nm,其头端为半球形,末端为平行。病毒外壳为一紧密完整的脂蛋白双层包膜,表面嵌有 1000多个 相似文献
3.
人类狂犬病毒隐性感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往的调查研究,已经证实许多种动物(如犬、猫等)存在着狂犬病毒健康带毒以及隐性感染现象,如北京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测了72只健康家犬狂犬病毒抗体,发现隐性感染率为15.2%,吴县卫生防疫站的调查,发现狂犬病毒的隐性感染率甚至高达28.57%。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狂犬病毒在人群中不存在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的情况,但有报告证实在被病犬、狼等动物咬伤的同一人群中, 相似文献
4.
<正> 法国一实验室从狂犬病毒株 SAD(Street-Alaba-ma-Dufferin)的衍生株SADBern中筛选出一双位无毒变异株 SAG_1(SAD-Avirulent-Gif)。此毒株与亲本株比较,不论其免疫剂量和接种途径如何,对成年小鼠均表现非致病性,且在口服免疫狐狸时与亲本株一样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此毒株现在看来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对此毒株的研究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人一旦发病致死率几乎100%。目前预防狂犬病的人用疫苗为狂犬病毒灭活疫苗。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进步,新一代以狂犬病毒G蛋白(Glycoprotein)为免疫原的疫苗在开发中,包括不同表达系统的G蛋白亚单位疫苗,G蛋白DNA疫苗,G蛋白病毒载体疫苗等。同时本文还探讨了未来可能取代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被动免疫制剂(单克隆抗体)的研发进展。 相似文献
6.
狂犬病病毒糖蛋白(RVGP)是唯一暴露于病毒颗粒表面的抗原,能够诱导宿主产生中和抗体,也是唯一存在于所有新型狂犬病疫苗中的病毒成分。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利用原核系统,以及包括酵母系统、植物系统、昆虫细胞系统在内的真核系统和哺乳动物细胞系统、病毒载体系统来表达具有免疫原性的重组狂犬病病毒糖蛋白(rRVGP),并对其与天然RVGP在结构和激发机体免疫反应方面的相似性进行的相关研究,为狂犬病基因工程新型疫苗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狂犬病毒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变异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唐青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9,15(2):77-81
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是可以引起人和多种动物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等临床表现为特征的病原体。许多动物既是储存宿主又作为传播媒介在世界范围内维系并传播着... 相似文献
8.
重组钩端螺旋体基因疫苗与不同毒力钩体交叉免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欲了解赖型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基因多肽疫苗与我国主要 7群不同毒力致病钩体间的交叉免疫情况。方法 常规制备不同毒力钩体超声变性抗原及钩体基因疫苗兔抗血清和全钩死疫苗 (WCV)兔抗血清。以WCV抗血清与各株钩体反应为阳性对照 ,以非致病钩体、PT7- 7(多肽疫苗保护性抗原基因DNA片段质粒载体 )与WCV抗血清反应为阴性对照 ,进行EIA测定。结果 (1)多肽基因疫苗抗血清与强毒力钩体 (黄疸出血型、秋季热型、澳洲型、巴叶赞型 )具良好的免疫交叉反应(效价为 1/ 5 2 42 88~ 1/ 12 80 0 ;WCV抗血清效价为 1/ 2 6 2 144~ 1/ 6 40 0 )。 (2 )多肽基因疫苗抗血清与弱毒力钩体 (犬型、流感伤寒型、七日热型、波摩拿型 )也具良好的免疫交叉反应 (效价为 1/ 2 5 6 0 0~ 1/ 12 80 0 ;WCV抗血清效价为 1/ 2 5 6 0 0~ 1/ 6 40 0 )。 (3)多肽基因疫苗抗血清与非致病钩体 (PatocI)、PT7— 7质粒载体阴性对照无明显免疫交叉反应 (效价分别为 1/ 16 0 0 ,1/ 2 5 6 ;WCV抗血清效价分别为 1/ 32 0 0 ,1/ 5 12 )。结论 赖型钩体基因重组疫苗抗血清与不同毒力致病钩体具良好的免疫交叉反应。提示 :该基因重组多肽疫苗有可能对我国主要流行之 7群钩体感染具完全交叉保护 ,从而弥补了全钩死疫苗仅对部分钩体有 相似文献
9.
高佃平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6,22(2):101-106
目的应用pAdEasy-1系统,将分离自我国的狂犬病毒CTN株N基因重组入人5型腺病毒基因组的E1区,成功获得了表达狂犬病毒核蛋白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为使核蛋白得到高效表达,在构建时,将N基因控制在CMV早期启动子和SV40poly(A)加尾信号下,并对其翻译调控区进行了改造,在其第一个密码子前加入了哺乳动物典型的Kozak序列基本功能单位ACG,在N基因终止密码子的3’端另加了一个终止密码子。Western Blotting方法证实该重组腺病毒能正确表达产生核蛋白。重组腺病毒在细胞上遗传稳定性分析表明N基因能稳定存在于腺病毒基因组而不被切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在狂犬病毒全基因测序中应用了RT—PCR法、递减PCR法、嵌套PCR3-法及3’-Full RACE等方法,有效的解决了狂犬病毒在体外扩增时遇到的困难。成功地获得了狂犬病毒野毒株BRV的全基因的eDNA,为实现基因测序及下一步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革兰阴性非致病菌成团泛菌脂多糖(LPSp)作为狂犬病疫苗佐剂的免疫效果。方法将1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LPSp对照组、铝佐剂疫苗组、狂犬病毒蛋白组、LPSp实验组各24只,其中后四组分别背部注射LPSp、铝佐剂疫苗、狂犬病毒蛋白及狂犬病毒蛋白+LPSp进行1、2、4次免疫(各8只);空白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另取8只小鼠为常规组,按铝佐剂疫苗组免疫4次,并于第28天行第5次免疫。各组均在初次免疫后第7、14、21、30、45、60天通过小鼠眼内眦静脉采血,分离血清,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狂犬病毒IgG、IgM滴度。结果①免疫2、4次后LPSp实验组IgG抗体滴度均显著高于狂犬病毒蛋白组和铝佐剂疫苗组(P〈0.05),且4次免疫后抗体滴度在第60天仍呈上升趋势,而铝佐剂疫苗组IgG抗体滴度在45d已达高峰,其后逐渐下降;各组免疫1、2次者免疫效果均欠佳,免疫2次后LPSp实验组IgG抗体滴度达高峰时间显著早于狂犬病毒蛋白组和铝佐剂疫苗组(P〈0.05)。②LPSp实验组免疫4次者各时间点IgG抗体滴度均显著高于常规组,且可维持更长时间(P〈0.05);LPSp实验组免疫2次者IgG抗体滴度与铝佐剂疫苗组免疫4次者效果相当。③LPSp实验组免疫1次后第7天IgM抗体滴度显著高于狂犬病毒蛋白组与铝佐剂疫苗组(P〈0.05),第7天后IgM抗体滴度下降,但再次免疫时又出现以上趋势。结论LPSp作为狂犬病毒蛋白疫苗的佐剂可显著提高小鼠产生抗狂犬病毒IgG、IgM抗体的滴度,且可延长抗体的维持时间、减少接种次数,其效果优于铝佐剂。 相似文献
12.
狂犬病毒CTN—1株在Vero细胞上的适应传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我国狂犬病固定毒人二倍体细胞适应株(CTN-1)作Vero细胞适应传代研究。显示CTN-1株能较好适应Vero细胞,经5代培养病毒滴度可达7.5 logLD50/ml,且在5-20代以内均稳定在7.0logLD50/ml左右,符合WHO对生产用毒种滴度要求。 相似文献
13.
血吸虫重组BCG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文桂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8,25(3):101-106
重组BCG疫苗是一种新型血吸虫病疫苗。本综述了BCG疫苗的一般特点,分支杆菌-大杆菌穿梭表达载体的构建,重组BCG疫苗构建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血吸虫重组BCG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桂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8,(3)
重组BCG疫苗是一种新型血吸虫病疫苗。本文综述了BCG疫苗的一般特点、分支杆菌-大肠杆菌穿梭表达载体的构建、重组BCG疫苗构建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猪带绦虫TSOL18基因重组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L.lactis)疫苗的人工传代稳定性。方法 将重组质粒pMG36e-TSOL18、pMG36e-SP-TSOL18电转入L.lactis,经PCR鉴定阳性菌株pMG36e-TSOL18/L.lactis、pMG36e-SP-TSOL18/L.lactis,在无红霉素抗性和含红霉素抗性条件下,连续人工传代20次,通过测定质粒遗传稳定率和双酶切鉴定,分析质粒pMG36e-TSOL18、pMG36e-SP-TSOL18在L.lactis中的稳定性情况。结果 质粒pMG36e-TSOL18、pMG36e-SP-TSOL18在L.lactis中连续传代20代后,在无红霉素抗性条件下,质粒稳定率均为100%,在含红霉素抗性条件下,质粒稳定率均为99%。将各代次的质粒采用限制性内切酶SacI/HindIII进行双酶切鉴定,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大小正确,连续传至20代时,与原代质粒相符。结论 提示质粒pMG36e-TSOL18、pMG36e-SP-TSOL18在L.lactis中连续传代20代时,均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为猪带绦虫TSOL18基因重组乳球菌疫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Vero细胞是WHO认可的疫苗生产用细胞,已成为全世界疫苗生产推荐的细胞基质.因其易于生长、可在微载体的发酵罐中大规模扩增、可模式化培养且在限定代次内细胞性状比较稳定的特点,受到疫苗研发与生产工作者的青睐.Vero细胞正式用于人用狂犬病疫苗的生产也有40多年的时间,对狂犬病疫苗的推广使用和狂犬病的预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河南省8株狂犬病毒磷蛋白P及基质蛋白M的基因序列,探讨狂犬病毒流行株毒力与致病性变异的可能原因。方法以免疫荧光法检测2006年采自河南省的121份犬脑,取阳性犬脑组织悬液接种鼠脑分离病毒,以RT-nest-edPCR法扩增病毒P与M基因,克隆测序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分离到8株狂犬病毒,序列分析表明8株病毒均为基因1型狂犬病毒,8株病毒彼此之间P基因与M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为98.9%~99.8%,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0%~99.3%和97.0%~99.5%。8株病毒与我国宁夏分离株CNX8511、CNX8601的同源性最高,P基因与M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9.1%~89.7%和91.1%~92.0%,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3.3%~94.3%和96.6%~98.0%。在核苷酸及氨基酸水平上,8株病毒与CTN疫苗株的P与M同源性均明显高于与其它疫苗株的相应同源性。系统发育分析表明,8株病毒与我国宁夏街毒株、CTN疫苗株、泰国及菲律宾等东南亚株进化关系最近,而与CTN以外的其它疫苗株、标准攻击毒CVS株,以及我国80年代初分离的DRV、MRV株进化关系较远。氨基酸对位分析表明,较之参比的其它基因1型毒株,河南省8株狂犬病毒的P与M出现多处变异。结论8株狂犬病毒仍属基因1型狂犬病毒,但其P基因及M基因在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水平上均出现了明显变异。 相似文献
18.
表达狂犬病毒糖蛋白的重组痘苗病毒对狗的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表达狂犬病毒糖蛋白的两株重组痘苗病毒对狗口服、划痕和肌肉注射三种途径的免疫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口服免疫未见抗体阳转,而划痕和肌注免疫在第七天就能诱导中和抗体。中和抗体滴度达642。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和脚掌注射免疫小鼠,亦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狂犬病毒核蛋白(NP)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载体,在昆虫细胞中表达出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用于狂犬病的检测及诊断。方法应用RT-PCR方法扩增ERA株狂犬病毒NP基因后克隆到PCR2.1TA载体,转化OneShortTMTOP10感受态细胞构建TA克隆载体,并与pFastBacTM1转座质粒载体分别用KpnΙ和NotΙ双酶切,用T4连接酶连接,构建pFast ERA-NP重组转座质粒,经双酶切、PCR扩增及插入序列方向鉴定后,转化到DH10BacTME.coli感受态细胞,经三抗培养基筛选和PCR扩增鉴定后获得重组Bacmid质粒,将重组Bacmid质粒转染Sf9昆虫细胞制备重组杆状病毒毒液,并继续扩增重组杆状病毒,以第三代毒液感染Sf9昆虫细胞,96h收获细胞,用直接免疫荧光(DFA)、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表达产物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构建了含有ERA NP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并在昆虫细胞中获得表达。结论本研究成功表达出了具有免疫原性的狂犬病毒核蛋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获得共表达H1N1和H3N2亚型猪源流感病毒(SIV)HA基因的重组伪狂犬病毒(PRV)。方法克隆H1N1以及H3N2亚型SIV的HA基因,将HA基因与PUC-TK转移载体进行酶切、连接来构建pUC-P-H1A-H3A重组表达质粒,用脂质体将其转染已感染PRV亲本病毒的Vero细胞,使其在Vero细胞内与PRV基因组发生同源重组。运用RT-PCR、间接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外源基因重组情况及其在Vero细胞内的表达,并通过Western-blot对表达产物进行免疫原性鉴定。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外源基因HA已重组入PRV基因组,并在Vero细胞中有效表达,且所表达蛋白具有免疫原性。结论HA基因重组PRV的构建成功为SIVHA基因重组PRV活载体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